国家凝聚力--- 金融危机下的重大挑战
杨多贵
http://blog.china.com.cn/art/show.do?dn=yangduogui&id=485572&agMode=1 金融危机加剧全球社会动荡风险,希腊、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中欧、东欧,社会动荡此起彼伏,特别是对东西欧的“铁慕”又俏俏拉起。世界各国人民对国家的认同产生了怀疑? 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rence)是指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在观念、行动方面显示出来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它既是社会公众趋同的精神心理过程又是社会建制进行社会动员与社会整合的一项基本功能。通俗地讲,凝聚力就是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不同政党及人民群众在理想、目标、利益等一致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吸引力、聚合力(刘学廉,2004)。凝聚力是维系社会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组织力量,其巨大作用可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使社会和社会组织生存下去,从而把分散的个人力量聚合为整体组织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并产生出远远超出个人和小组织力量总和的巨大力量和演化动力,产生出丰富复杂的社会组织现象和组织效应,产生社会和组织的整体功能。二是它具有巨大的稳定功能,它使社会成员团结一致,减少和消除那些不健康的分裂和冲突,从而使组织成为稳定的结构。社会凝聚力表现为认同性凝聚力和互补性凝聚力两种形式,其中,认同性凝聚力产生于个体对于集体的依赖性,它将集体利益看成是个体利益的来源与保证,因此,组织成员的共同的集体利益是认同性凝聚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认同性凝聚力的本质,认同凝聚力的基础是共同利益。互补性凝聚力是个体或组织之间由于相互提供所需条件而形成的相互吸引力,互补性凝聚力导致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之间的频繁交往,从而活跃社会生活,繁荣社会经济。同时,它能克服封闭的自然经济单位之间的隔绝状态,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的整体。如果说认同性凝聚力是一种以情感形式表现的力量,那么互补性凝聚力是基于理性算计的一种力量。因此,认同性凝聚力服从着情感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互补性凝聚力则服从理性算计。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内部关系越和谐,贫富差距越小,每个公民的权利和尊严越能够得到尊重和保护,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就越强,凝聚力就越强。 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的历史都表明,一个国家发展得快慢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与其凝聚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凝聚力是国家的软实力,是决定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之一,历史上的很多著名帝国,如查理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大英帝国以及当代苏联的解体,都在一定程度上同其凝聚力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凝聚力削弱就像国家机体内部的“溃疡”,历史上许多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帝国往往由于国家凝聚力的“赤字”,而导致国家从内部衰败,甚至最终崩溃。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网络化的世界大潮中,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文化凝聚力、主流社会凝聚力的建设正面临空前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要素、符号和商品均被剥离了或部分被剥离了地理因素,人们通常被弱化了民族因袭的土壤,文化通常被丧失了边界提供的保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危机、民族认同危机、社会认同危机等。美国加尼福利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认同的力量》(“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二部)一书中,提出了不同于现代性和晚期现代性的路径。他指出,网络通过改变生活、改变空间和时间等物质基础,构建了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在信息时代,工业化时期合法性的认知被瓦解了,人们由此缺乏一种普遍的认同感,不再把原来的社会看作是一种有意义的社会系统。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及其责任、政治、安全、环境和社会人文提出了严重挑战,如何克服认同危机,增强凝聚力,成为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项崭新的重大历史课题。美国哈佛大学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Samnel.Huntington)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表达了对美国国家缺乏凝聚力的担忧,简言之,就是担心美国人不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了,担心美国人心不在一起了。应该说,塞缪尔?亨廷顿所担心的问题是每一个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只不过因为各自国家发展的水平不同,认同危机在层次、程度上有着差异而已。当今与“全球化大潮”相对应的是“部落主义”的兴起,世界各地遍布着部落冲突:中东、波斯尼亚、科索沃、北爱尔兰一直冲突不断;西班牙巴斯克分裂活动和加拿大魁北克独立活动日益猖獗;车臣、卢旺达、克什米尔和印度尼西亚种族矛盾激化;美国国内黑人和白人的矛盾从未平息过。国家成了成百上千个不同种族和更多部落的零散碎片化的集合体,“部落主义”就象国家机体内部的“艾滋病毒”,导致国家衰落,最终招致国家解体,出现更多的主权国家、更小的权限单位,使国家呈现“碎片化”和“原子化”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