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 病人平素正氣不足,臟腑陰陽失調,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或情志鬱結,飲食不節,肝失健運,痰熱聚集。如血隨氣逆,風痰上擾,上衝於腦,則突然昏迷,為邪中臟腑;如風痰走竄經絡,致使氣血運行失調,則口眼斜,半身不遂,為邪中經絡。虛則補,實則瀉。 頭痛是一種自覺症狀,由於外感風寒,邪氣上犯,寒凝血脈,脈絡不通,或感受風熱,邪氣上擾;或外受濕邪,邪氣上侵;或暴怒傷肝,肝失條達,鬱而化火,上擾清竅;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脾氣不足,不能化生氣血,氣血虧虛,腦府失去充養等。此外因損傷頭部,血瘀於脈絡之中也可發病。體虛者配合用藥.實證則多瀉氣血為主。 胃痛即胃脘痛,由於痛近心窩部,民間有稱心窩痛,此痛多由憂鬱,惱怒傷肝,肝氣不舒,橫逆犯胃,氣機阻塞;或氣滯日久,造成血脈凝澀,瘀血內結;或脾胃虛弱,陽氣不足,中氣下陷,內生虛寒,寒凝血脈,脈絡不通。此外,過食生冷及濕熱蟲積等皆可形成。虛則放氣,實則刺血。 此病多由於年老體弱,或勞累過度,以致腎精虧虛,腰府失養;或居處潮濕;或因跌打損傷,血瘀於脈絡;或涉水冒雨,感受寒濕之邪,造成經脈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虛則補氣補血,實則瀉氣瀉血。 此病分為外感胸痛及內傷胸痛。外感胸痛,多為濕熱犯肺;內傷胸痛,多為寒痰壅塞,水飲留積胸脅,心陽不足或心血瘀阻所致;亦有因肝火上犯所致者。虛則順氣寬胸,實則瀉血通絡。 肝脈布於兩脅,七情鬱結,肝氣失其條達,絡脈受阻,經氣運行不暢,故發病多脅痛;亦有因經血虧損,血少不能濡養肝絡;或因閃挫絡脈停瘀等,均可導致脅痛。虛則用藥配合,實則瀉血補氣。 腹痛多由暴怒傷肝,肝氣鬱結,以致腹中氣機阻滯;或過吃生冷,寒邪內停,收引脈絡;或脾陽不振,寒從中生,凝滯血脈;或因飲食不節,食滯中焦,氣機不利等形成。亦有由蟲積引起的。腸癰不包括在內。虛則放氣,實則刺血。 痹證多因體質素虛,衛外不固,腠理空疏,汗出當風,涉水感寒,久臥濕地等而成。風寒濕邪侵入關節經絡,痹阻於血脈,氣血運行不暢而成風寒濕痹。有因經絡先有蘊熱,又遇風寒濕邪侵襲,裡熱為外邪所鬱,氣血失於宣通;或因風寒濕邪鬱於肌膚脈絡之間,留而不去,化成熱。行痹、著痹,以放氣除寒濕為主;痛痹、熱痹,以刺止瀉熱鎮痛為主。 此證多因熱邪犯肺,耗傷肺津,筋脈失養:或因濕熱之邪蘊蒸陽明,筋脈馳緩不用;或因久病體虛,房事過度,肝腎精血虧損,筋骨失養所致。虛則補,實則瀉。 癲徵是屬於神志失常的疾病,多因七情所傷,心神不能內守。癲證一般為情志不逐,謀慮太過,積憂久鬱,損傷心脾,也可因氣鬱生痰,蒙蔽心竅所致。狂病多因暴怒,損傷肝膽,氣逆化火挾痰,上蒙清竅;或因驚恐,神明不能自守而成。 此證多因肝腎陽虛,肝陽土亢;或脾失健運,內生痰濕,阻遏清陽;或先天不足,勞傷過度,導致腎精虧損,精不生髓,腦府失充,或久病耗傷血氣,或脾胃虛弱,導致氣血兩虧,氣血不能上榮腦府等形成。虛則補氣養血,實則瀉血放氣。 此證多因憂慮過度.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因突然受驚恐,致心神不安;或因失血過多和病後血氣未復,致使氣血不足,心失所養;或因痰火內擾,以致心氣被阻;或因心陽不振,水停心下;此外尚有腎陰虧損,陰虛火旺等引起。虛則用補,實則宜瀉。 此證多因思慮勞倦,脾氣受損,生化不足,心血虧耗,心神失養;或因房勞傷腎,心腎不交,神志不寧;或因情志抑鬱,心神不安等多種因素導致而成。虛則益氣補血,實則放血活氣。 感冒俗稱傷風,多因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或風熱等邪氣所致。邪氣侵襲機體,多以表皮或口鼻而入,使胃氣失宣或肺氣不利,出現邪氣束表或邪氣犯肺等症狀。寒則放氣拔罐,熱則刺絡放血。 咳嗽為肺臟的常見病症,其致病原因有兩方面:一為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從口鼻及皮毛而入,致肺氣壅遏不宣,清肅之令失常;二為其他臟腑有病影響及肺,或七情所傷鬱久化火,肺中燥熱或牌虛生痰,上塞於肺而成。虛則用藥,實則刺血放氣。 此證可分虛實兩類。虛證,主要指肺、腎,由於肺氣虛,氣無所主,則肅降失權。腎氣虛,下元不固,則氣失攝納。實證,多由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邪氣犯肺,則宣降失職。或因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積濕生痰,痰濁犯肺而成。虛則補氣,實則刺血。 此證多為憂鬱惱怒傷肝,肝氣犯胃,導致胃氣上逆:或飲食不節,食滯中脘,胃失和降;或久病脾胃虛弱;或胃陽不足,胃納失常;或因寒熱之邪犯胃,胃氣失和等形成。虛者宜補氣為主,實則宜瀉,刺血為主。虛實兼顧,配合藥治。 此證多為脾、胃、肝三經陰陽不合。由於胃熱過甚,血浮於上,或思慮傷脾,不能統血;或暴怒傷肝,血隨氣逆等而成。用放血療法治吐血,主要以瀉胃熱,平肝怒為主,血不可多出。虛則補,實則瀉。 此病多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或飲食不慎,或因脾胃虛寒和腎陽不振等所致。虛則少放血,實則多瀉血,另配合服中、西藥治療。 此證多為外感時邪,飲食不節,損傷肝、膽、脾、胃的機能,以致濕邪停留或濕熱蘊積而成。病性偏於熱者為陽黃;偏於寒者為陰黃。寒者多拔罐,熱者多瀉血。 此證多因早婚縱欲,房事過度,腎氣虧損,以致命門火衰,精氣虛竭;或因恐懼傷腎,均能導致陽痿。虛則宜補,實則宜瀉。 瘧疾俗稱為打擺子,多發於夏秋季節。因感受風寒暑濕等邪,伏於半表半裡,營衛相搏,正邪交爭而發病。如久瘧未愈,反復發作,耗傷氣血,痰凝結於脅下,形成瘧母。 第四節婦科刺血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的週期、經量、經色等有了改變, 並且出現其他症狀而言。此證多因忿怒鬱結,思慮過度,損傷肝、脾、衝、任四脈,或氣血虛弱,寒熱之邪客於血分等所致。常見症狀有經期超前、退後、或無定期。虛則多放氣,實則多瀉血。 痛經即是經期腹痛,以緩期或行經前後小腹疼痛為主要症狀。多因行經期感受寒邪,客於胞宮、凝滯經脈,經行受阻而痛:或因精神緊張,抑鬱暴怒,氣滯經行不暢;或因平素體虛,大病、久病之後,氣血不足,以致血海空虛,胞脈失養,運行無力,以致痛經。虛則用藥,實則瀉氣血。 崩漏病是以婦女的經血妄行,量多且非時而下為主證, 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日久化火,邪熱迫血妄行;或房勞過度,損傷腎氣,以致衝、任不固;或飲食不節,思慮過度,傷及脾氣,脾虛失於統攝。亦有因胞宮血瘀等形成者。虛則補,實則瀉。 此證多因初產精神緊張,或臨盆過早,致胞漿早破,下血過多;或因體弱氣血不足而引起。可用藥配合治療。 此證多因受孕以後,月經停止,以致肝經鬱熱,氣逆於上,或孕婦素有內熱,加之受孕之後熱壅於胃,造成胃氣上逆,或孕婦腎陰不足,虛陽上浮所致。亦有因脾胃虛弱,痰濕內停而引起者。虛則放氣為主,實則瀉血為主。 此證多為婦女產後失血過多;或產婦妊娠期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分娩時精神疲倦,以致氣血不能上奉而成。虛則用藥、放氣,實則瀉血、順氣。 由於產婦身體素弱,或因臨產失血過多而致氣血不足,不能生化乳汁者屬虛;如情志失調,氣機不暢,經脈壅滯,而致乳汁不行者屬實。虛則補,實則瀉。 多為平素喜怒,肝氣鬱結,日久化火,上擾神明,或因思慮傷脾,脾不運化,造成心血不足,以致心脾兩虛;或內有痰熱,上擾神明等所致。虛則行氣刺絡拔罐,實則活血瀉血。 此證多為小兒感受風寒、邪氣束表,肺失宣達;或飲食不節,貪食過多,食積內停,蘊積化熱等困素致成。虛則補,實則瀉。 小兒屬嬌陽之體,易受外邪,每因外感風寒之邪入裡化熱生風,或因痰熱、或受驚恐而成,出現四肢抽搐、口噤、角弓反張等症狀。因發病迅速,症情急暴,故稱急驚風,多見於3周歲以下小兒。 小兒慢驚風多因體虛或大病之後,脾胃受損,虛土木盛,虛風內動;或因急驚風延及日久,轉化而來,出現抽風,形瘦,腹瀉等症狀,多見3歲以內小兒。 由於斷臍時不慎,毒邪侵入經絡,以致肝風內動,促成臍風。 小兒由於食乳不節,食滯內停,或外感寒濕之邪,以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或脾胃虛弱,升降失常等引起。 此證多因飲食不節,斷乳過早,病後失調,藥物攻伐太過,以及蟲積等因素,使脾胃受傷,津液枯涸,不能消磨水穀,久之積滯生熱,因熱成疳所致。 本病主要因感受暑濕時邪,滯留經絡,濕熱鬱蒸,耗傷津液,氣血不能通達四肢,筋脈失養,故成麻痹。 第五節五官科刺血 目赤痛民間稱火眼、風熱眼等,多因外感風熱,鬱而不宣;或因肝膽火盛,循經上擾,致經脈閉阻,血壅氣滯而發。 此症多因風熱上壅,或肝虛不能上滋於目,或肝經積熱,邪火上炎等所致。 此證多因肝膽之火上逆,致使少陽經經氣閉阻;或因外感風邪,壅遏清竅;或因腎氣虛衰,精氣不能上達於耳所致。虛則補,實則瀉。 此證除先天性外,多由於急性熱病後,或患耳疾所引起。如聽力尚未完全喪失者,用針刺放血療法有效。 此證多因外感風寒之邪,鼻塞不通,以致肺氣不宣所致,並伴有發熱惡寒、頭痛頸強,流涕等症狀。 此證多因風寒襲肺,蘊而化熱,肺氣失宣,清肅失常。客邪上干清道,壅於鼻竅,則發為鼻淵。 此證多因肺胃積熱上蒸,復感鳳寒,或脈絡血瘀不散而成。 此證多因外感風熱之邪,蘊藏於肺,或久食辛辣厚味,胃火素盛,迫使血液妄行,上衝鼻竅而成。亦有因陰虛火旺,灼傷血絡而形成者。 此證多因胃經積熱上衝,或風火之邪循經上擾;或因腎水不足,虛火上炎,亦有平素多食甘酸之物,侵蝕牙齒成齲齒等所致。 此證多因外感風熱,邪氣雍肺,上灼咽喉;或腎陰不足,陰液不能上潤,加之邪火妄動;或胃、肺二經鬱熱,邪熱上犯等因素造成。虛則放氣,實則放血。 第六節外科刺血 受各種外來物的創傷之後,毒邪自創口襲於經絡,循經竄擾,以致經脈拘急而成本證。病程稍久,則正氣不支,邪毒內陷,終成危候。 此證多困喜怒憂思,肝氣鬱結,鬱而生火,化液成痰, 痰火結於頸項或腋窩而成,或因外感風熱,夾痰凝阻經脈, 使營衛不和,血氣凝滯,或因肺腎虛弱,不能行氣布津,津 液凝而成痰,痰濕流竄經絡所致。虛則多補,實則多瀉。 此證多因善怒憂思,致氣結不化,痰瘀互凝,結於頸部。或外感六淫,水土不宜,致氣血鬱滯,搏於頸部而成。 由於患者飲食不節,貪食過多,損傷脾胃,臟腑縕熱,毒熱內發:或平素皮膚不潔,邪毒侵入,發於腠理等因素形成。 此證多因外感時毒,夾痰積熱,邪熱鬱滯於少陽經脈;亦有因疹後余毒未盡,或胃火過盛等,邪氣壅滯於腮部而形成。 此證多因肝氣鬱結,胃熱壅滯,致使經絡阻塞,營氣不和而成;或懷孕後血熱內蘊,營氣壅滯,而結成腫癰。 此證多因飲食不節或恣食生冷等物,致食滯中脘,腸胃傳導不利,氣機塞塞而成。也有因用力過度,跌僕損傷,或暴急奔走等,導致腸絡受傷,瘀血凝滯於腸中而成。 風疹又稱為蕁麻疹,多因風邪侵襲,遏於肌表;或因胃腸積熱,內不得透達,外不得疏泄,都於肌膚:有因食物過敏或蟲積等所致。 此證多因血分有熱,鬱於肌膚而發;或因體表失於衛固,邪毒乘隙而入,亦可形成本病。發於頭面者,多偏於風熱,發於下肢者,多偏於濕熱。 此證多發生於農村,因受外界邪毒所侵,竄入經絡所致。臨床上患者多出現雙手腳紅腫,奇癢難忍,心煩不安等症狀 此證多因睡眠時體位不正,或因風寒所侵,以致筋脈失和,其主症為晨起頸項部強直,活動不能自如,甚至感覺疼痛。 扭挫傷是指四肢關節或軀幹部筋脈損傷,使經氣運行受阻,氣血壅滯於局部而成。多因劇烈運動或持重不當,強力扭轉,牽拉壓迫,或因不慎跌墜閃挫等因素引起筋脈關節損傷.常因風熱寒濕之邪入侵而反復發作。 本文取自--倡久病怪病必有瘀說的顏德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