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证施治纲要(一)

 淄水渔夫 2012-01-16
辩证施治纲要(一)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99)
四诊
一、 望诊(一)总的观察:望诊是四诊之首,主要四方面,即神、色、形、态。
望神:是指神气、神志而言。从神的盛衰,可以看出病情的轻重。以及预后的好坏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望色:色,是脏腑气血盛衰的表现,也是疾病变化的表现。五色即青、黄、赤、白、黑。色宜明亮含蓄,最忌晦暗。 望形:是看病人身体强弱能力的大小,推知病情的进退。 望态:即望病人的动态。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动态,掌握这种规律,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
1、望神:安静——病在阴 爽朗——病在阳 恍惚——神识似明不明,见物不真切,多为津液亡或心血虚之象 呆钝——是情志病,神情呆钝,如家有丧亡或不幸之事 沉郁——情志不遂 烦躁不宁——见于热病或神气将亡之时 疲惫——见于过劳后、肾虚、胃不实 昏瞀——神识不清,心中烦闷,多为火热,邪入心包之象。
2、望色(色与泽):青——为风、多为肝病 赤——为热,多为心病 黄——为湿,多为脾病 白——为寒,多为肺病 黑——为劳,多为肾病 鲜明——新病,病在表。久病忌见(因系人体内脏精气将竭之象) 晦暗——久病,病在里 清癯——久病气虚 枯涩——久病血虚
3、望形态:形之胖瘦——胖人多中风,形厚气虚,难以周流,素多抑郁,湿蓄生痰,痰雍气塞故多暴厥,瘦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肌之滑涩——表明津液的盛衰 腠(汗孔)之疏密——表明营卫的盛衰 肉之坚软——胃气的盛衰 筋之粗细——肝血的盛衰 骨之大小——肾气的盛衰 甲之刚柔——胆液的盛衰 指之肥瘦——经气的盛衰 掌之厚薄——脏气的盛衰 天柱骨倒——第七颈椎塌陷,颈项不立,为重病末期。 角弓反张——颈项和背脊,反张象弯弓,为深热作痉,小儿惊风。 口眼歪斜——中风,或掉线风(面神经麻痹) 肌肤甲错——皮肤枯燥如鱼鳞交错,内生痈脓,或干血瘀积经脉,以致新血不能营养肌肤。 毛悴色夭——太阳经病,痉病,落枕。 龟背——脊背弯曲形如龟背,多为督脉空点,或风邪客于脊入于骨髓。多见于脊椎结核。 鸡胸——前胸凸出,如鸡之胸状,身体衰弱,骨软,胸总畸形发育均可见。 瘛纵——手足相引,一伸一缩抽搦不已,多见于惊风,痉症。 下瘫——即下肢痿软,为痿证。 偏枯——即半身不遂,为中风后遗者。 振颤——多见于气血两亏或战汗后。 浮肿——心气虚或水湿停聚。 瘰疠——胆、肝、三焦风热,血燥,肝肾阴虚,忧思恼怒,气结而成。 瘿瘤——多因肝火及脏腑受伤,气血不畅所致。
(二)分部观察
1、望头面 部位: 面主阳明,额主心,左郏主肝,右颊主肺,鼻主脾,颏主肾。 形状:肿大——大头瘟,疔疮走黄,肾水肿,风水浮肿。 囟凸——督火上亢,脑髓有病。 囟凹——先天不足,气血脾胃俱虚。 囟门不合——肾气亏,脑髓虚。 摇头——年轻体壮暴发的多为风邪,年老体弱病久的多为正虚。
面色:白——虚寒,脱气夺血,亡津液,面有白点或白斑者多为腹中有虫积。 黄——为湿,为热,为虚。色鲜明为热,色滞挟湿,淡黄萎黄为脾胃气虚。黄而肥盛,胃中有痰湿,黄而枯瘦,脾胃有火,久病鼻头,前额,面部色转黄而明润,为病退欲愈。 赤——为热,面色缘缘正赤,为气怫郁在表,面色如醉,为胃热,午后颧赤,为阴虚火旺,面赤如妆,嫩红带白,游移不定的,为戴阳(浮阳上越) 青——为风、为寒、为痛。小儿惊风,青而黑多为寒痛,青而白主虚风,青而赤为肝火,青赤而晦为郁火,面青唇青是阴极。 黑——为寒,为痛,黑而带黄为支饮,酒疸,苍黑为瘦人多火。青黑暗淡为阳气不振。 面泽:鲜明——病在阳,病在表,病浅。 晦暗——病在阴,病在里,病深。 枯——血气衰 润——血气荣。
2、望发 颜色:黑——正常。 白——气血衰 黄——气血俱热。 形状:发稀——血虚 脱发——精血虚,血液燥。 发作穗(头发一股股地联结起来)——血衰,小儿疳积,虫积。 发枯——血气已竭,预后不良。 发润——血气未竭,预后良,汗出发润,喘不休者,为肺绝。 多少——发多者,经血气盛,少者,经血气衰。
3、望目 神:有光彩——神气旺盛。 无光彩——神气衰微。 色: 目黄——白睛黄为黄疸。 目赤——目赤肿为肝肺热。 目青——病在肝。 外形:睑肿——脾火或脾虚。 眦红——心火。 多泪——肝热。 目合不开——卒中肝绝,属阴。 目胞浮肿——气虚,水病之始。 睡露睛——脾虚,小儿慢脾风。 天吊——眼睛往上窜视,多见于肝风症。 睛定——目睛微定,移时转动如常的,多因痰闭引起,不动的,表示病情严重。 瞳孔散大——肾水不足,卒中,药物中毒,病危。 目瞑——眼睛不想睁开,为阴虚阳脱或将衄之兆。 目暗——热病目昏暗,反之寒病目清彻。 目斜视——惊风。 直视——热病,惊风。见于少阴病则危。 羞明——多属于有余之症,红肿者,为实热症。
4、望鼻 色泽: 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病重。 鼻头色黄——便难。 鼻如烟煤——阳毒热深。 鼻色红赤——风热,脾肺二经热。 鼻色白——气虚或亡血。 鼻色黑——为劳,微黑为有水气,色黑而鼻冷为阴寒内甚。 鼻色鲜明——有留饮。 外形:鼻肿——邪气盛。 鼻煽——肺热之盛,久病兼喘而汗多为病危重。 酒齄——脾胃湿热壅积,血瘀凝结。 塌陷——正气衰,麻风,梅毒。 鼻衄——多为热伤阳络(即人体上半部或下行的血管) 清涕——外受风寒,或阳虚。 浊涕——外感风热,久流浊涕,其气腥臭,则为鼻渊。 畸形——多为先天性的。
5、望耳 颜色:黄赤——热风。 青白——虚寒。 黑色——肾水亏。 青黑——主痛。 耳轮枯润——焦干为肾水亏极,甲错为久病血瘀,枯燥无光或黄白或青或黑者危,红润者生,薄白,薄黑皆为肾败。 外形:?耳——劳伤血气,热乘虚入足少阴,经热气聚则生脓。 脓耳——耳生疮疡,耳疖,耳漏,多因三焦,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怒动肝火所致。 耳漏——?耳所致,肝胆湿热,也可引起。 肿火——邪气实,少阳气胜。 瘦削——正气虚。 异物——常可影响听觉,应注意察看。
6、望口唇 唇色:白——血虚,肺病。 黑——肾病,冷极。 红——心病,热。 红紫——热甚,血瘀。 青——肺病,冷极,或痛。 唇泽:焦干——脾热,食积。干——血亏,阴伤。 润——阴血充盛。 形状:口噤——痉厥,中风。 口张——目瞪口呆,两手舒展,表现为惊怖之状的,为突然受到惊恐,气血分离所致,呼吸张口短气吐沫,为肺痿,口开前板齿燥,为太阳中喝(即中暑热)卒中口开而气但出不还的为肺绝,痉病目瞪口开,神志昏迷者,为危证。 撮口——小儿口撮如囊,不能吃乳,是脐风常见的证状之一,多因受风引起。 口靡——口腔靡烂,多为心或膀胱移热于小肠。 唇肿——温病,脾热,风湿壅盛。 口疮——心脾积热。 唇反——口唇卷缩,为脾气绝。 茧唇——初起如豆粒,渐长如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多由脾胃积水结聚成毒。 口歪——中风,或掉线风。 鹅口——满口白斑如雪片,甚至咽间肿起,致难哺乳,多为胎中毒热,蕴于心脾,或虚火上浮。 唇润动——唇口蠕动不禁,多为风病或脾虚不能收摄所致。 唇揭——唇皮揭举,多为寒病或过食酸物。 唇裂——燥病。 兔唇——先天畸形,或因外伤所致。
7、望齿及齿龈 齿色:黑——胃热。 色枯如骨——肾阴涸。 龈色:色浅——久病血少,失血过多。 色深——热盛。 色深——热盛。 色红——正常。 色紫——热极。 色青——齿龈之际有蓝迹一线,铅毒。 枯润:焦枯——阴液受伤,齿焦有垢,为肾虚火盛,胃液未竭,无垢,为胃液已竭。 无津——前板齿燥为阳明热盛或中暑,上齿龈燥,为胃络热极,下齿龈燥,为肠络热极。 润——为津液尚充之象。 外形:?齿——齿相击噤,风痰阻络,热化作痉,胃热,虫积,胃虚,阴虚均可见。 龈肿——肠胃热。 龋齿——初起牙龈肿痛,遇风痛甚,常作歪口吸气之状。牙龈腐孔,时出臭脓,久则龈虎宣露,多为风热客于阳明,或小儿疳虫所致。 月牙齿——梅素。 牙龈出血——红肿而痛齿坚者为胃火,不红肿而齿摇为肾火。 齿结酱瓣——温邪犯血。
8、望咽喉 色:殷红或深红属实热,粉淡属虚寒。 形状:肿——红肿高突,愈肿愈紧,属实热,肿不太甚,散漫而不紧束,属虚寒。 乳蛾——咽部两侧肉肿起,一侧或两侧齐发,为火热内蓄,多见于急性扁桃体炎。 白腐——多见于白喉。
9、望舌 A部位:舌尖属心,舌边(四畔)属脾,舌根属肾,舌两旁属肝胆,舌心属胃。 舌质:a红色舌主病: 舌淡红无苔——心脾气血素虚。 舌质鲜红——在外感热病热甚,在虚劳骨伤病为虚火旺。 舌质色不荣——胃之津气两亏,无以化液上润。 舌尖独赤——心火上火。 舌边色赤——肝热。 舌心干红——胃阴亏。 舌光红柔嫩无津(即镜面舌)——汗下太过,津液内耗之象。 舌红而出血如衄——热伤心包。 舌红而中见紫斑——病将发斑,或热血夹瘀。 b 绛舌主病 : 绛舌——邪热传营。 绛兼黄白色苔——邪热初传入营,气分之邪未尽。 纯绛中心干——心胃火燔,劫烁津液。 舌尖独绛——心火上炎。 舌绛望之如干扪之有津——此津亏而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之象。 舌绛而上有垢腻——乃中挟秽浊之气。 舌绛而有碎点黄白苔——病将生疳。 舌绛而有大红点——为热毒乘心。 舌绛而光亮——胃阴已亡。 舌绛不润干枯而萎——肾阴已涸。 c紫舌主病:舌紫而肿大——酒毒冲心。 紫色晦暗——瘀血蓄积。 紫而中心有白滑苔者——酒后伤寒。 青紫滑润——邪直中肝肾,属阴症。 舌紫而苔黄干燥——脏腑素热,脾胃尤甚。 d蓝舌主病:舌蓝生苔——脏腑损伤未甚,尚可医治。 舌光蓝无苔——不论何证,皆属气血极亏,病极危险。 舌蓝色微而不满舌——在温疫是湿热不解,或为湿痰,痰饮等证。 舌上苔满腻中见蓝色——阴邪化热。 B形态和运动: 瘦瘪——薄而瘦小为瘪,或因心虚或血亏或内热消肉。 肿胀——舌浮而肿大为胀,多由水浸,或痰溢或湿热上蕴。 胖大——属虚,反之,坚敛则属实。 芒刺——热结已深。 重舌——舌底红肿胀突,形如小舌,饮食不下,属心脾积热。 木舌——舌肿满口不能转动,是心火太盛。 卷缩——舌卷囊缩,病入厥阴,多为危症。 伸长——伸长而偏者,为中风偏枯,伸缩无力,是气虚,时欲将舌伸出口外,是内热,为惊风抽搐之兆。 强硬——中风,脉络失养,无胃气。 吐舌弄知——多见于小儿,为心脾热结。 抖颤——舌掉动不已,是为肝风,舌战颤难言,是为心脾气亏。 干——阴枯,津亏。 滑——痰、湿、中寒。 C舌苔 a白苔主病:白苔——表证。 薄白而滑——外感风寒。 白滑粘腻——内有痰湿。 白苔绛底——湿遇热伏。 白苔而边红——风温入肺。 尖白根黄——表证未罢。 白中带黄——邪将传里。 舌苔厚白不滑,无津而燥——实热。 舌白嫩滑,刮之明净——虚寒。 白如积粉——温疫秽浊甚重。 白苔如碱——胃中宿滞,挟秽浊郁等。 b黄苔主病:舌苔微黄而不甚燥——邪将传里。 苔深黄而见滑腻——湿热交阻于中。 苔黄而干——外邪未解,内火已炽。 舌苔黄厚——阴明实热,可下之证。 黄燥而生黑刺或中有裂纹——热结已深,气阴均耗。 色如姜黄或淡松花色,津润而冷——为阳衰土败,难治。c灰苔主病:苔灰黑不干——直中阴经。 苔灰黑南干——热炽津伤。 面黑舌灰——其人如狂,或瞑目谵语不知不事者,为蓄血。 苔灰黑而滑润——寒水伤脾,太阴中寒证。 苔淡灰中间有滑苔四五点如墨汁——邪热传里兼有宿食。 d黑苔主病:白苔而中心渐黑——伤寒邪热传里。 红舌而中心变黑——湿热湿疠传变,坏病之兆。 苔黑而滑润——阳虚而阴寒盛。 苔根黑而燥——实热结于下焦,为急下之症。 舌根无苔尖黑而燥——心火自焚。 苔黑滑粘腻——湿痰寒饮伤脾。 D舌苔形态:厚——邪重,痰湿停滞。 薄——邪轻,多为表有外邪。 腻——秽浊之邪未化。 滑——寒湿,中寒。 松——胃气疏通。 实(坚敛)——胃气闭结。 润——津液未伤。 燥——津液已耗。 腐——内痈,白腐多为肺痈,黄腐多为胃痈。 粘——湿热,痰浊。 裂——正气不足或阴亏。 白霉——满口靡烂发白,津化为浊腐,多难治。 剥——斑斑驳驳,如豆腐铺舌上,散离而不连续,属逆证。
10、望痰 A形状:稠——稠粘而成块的,为寒痰。 稀——稀白而成液状的,为寒痰。 块——成块胶结难化的,多为热痰,色黄而成块的,为热结,色青成块的,为寒痰。 沫——稀薄而有水泡沫的,为风痰。 脓血——挟脓为肺痈,带血而为热伤肺络。 B、颜色:黄——主热,色黄而稠,主火主燥。 白——主寒,色白而稀,主湿主饮。 痰中带血——暴热伤肺络,为火有余,久病为虚火内炎之证。 C、痰量:痰黄或白而多的——多属实证。  痰黄或痰白而少的——多属虚证。
11、望血  A形状:血水——色淡而稀为虚弱。 纯血——色浓而赤为邪热。  血丝——多为肺络之血。  血块——多属肝血  血中带食——多属胃血。  血中带痰——多属肺血,有时也可能是胃出血。 B颜色:浅红——虚弱  红——鲜红为火热,实证。  紫——鲜紫浓厚为气盛,无光者为气衰。  黑——多为瘀血。  B血量:吐血先鲜红而后凝紫,先多而后少,先疾而后徐者,其势渐减,先凝紫而后鲜红,先少而后多,先徐而后疾者,其势渐增。 
12、望大便  A形状:稀便——色白为肠中有寒,色酱为肠中有热,如鸭粪而稀者为虚寒泄。 稠便——热盛津少,滞热。 干便——热盛津液枯干,如羊矢者多为噎膈病晚期。  带血——色鲜紫者为热伤阴乡,稀淡者为脾虚,痔漏病时大便也往往带血。 带脓——痢疾,色白者在气分,色赤病在血分。  完谷不化(泻出的粪便中有未化的食物)——多由里寒盛或中阳不足所致。B颜色:淡黄——虚热。 深黄——肠中实热。黑——蓄血。  白——清白色为大肠虚,便白溺赤为黄疸,痢下白脓病在气分。  绿——肝邪克脾。 赤——血热内溢,赤痢病在血分。  鱼脑色——湿热痢,疫痢。  C便量:多——大便一日数次,多为脾气不足。 少——习惯性便秘,数日一次,多为肠中干燥津少之象。  
13、望小便  A形状:混浊——属热,湿热下注。 澄清——属寒,肾阳微或气虚。 带血——血尿,热结膀胱,房劳伤肾。 B颜色:黄——淡黄热轻或肾经虚热,平人为无病。红黄为肝经实热,黄而混浊不清为湿热。  白——为寒,无热。 红——红如苏木者,血热。  酱色——肾病,伴有水肿为水气病。  C尿量:多——多见于消渴病。夜尿多,为肾虚。  少——多见于水肿病,汗、吐、下后津液大伤,也见尿少。尿频、尿急、尿痛、尿短赤,多为下焦湿热。
14、望手足  A运动:抽掣——筋脉相引为痉病,惊风。 动转不灵屈伸不利——肢节疼痛者,为痹症,历节。 足软弱不能行——痿。腿红肿而疼痛——丹毒,湿热下注。 手足拘急——寒凝或虚损病血虚筋急。 半身不遂——中风瘫痪。 屈不易伸——病在阴。 伸不易屈——病在阳。 屈而不伸——病在筋 伸而不屈——病在骨。 颤动——气血虚亏 B形态 :肿——多为水,为实(如处伤瘀) 盛——为正气有余。 瘦——为正气不足。 枯细——为虚。 手撒——阳气外脱。 手握——阴邪内伏。 鹤膝——独膝肿大,上下枯细。足三阴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多见于膝关节结核。 杵状指——指明尖如鼓槌状,多为心肺慢性疾病。 大骨节——风湿痹症,或大骨节病。 足外抛——小儿瘫,其病多在筋。 足内抛——小儿瘫,其病多在骨。 畸形——外伤或先天改性。 C色泽:白——脱血。 青——气滞血凝,主寒。 枯槁 ——气血不足。
15、望指与甲 A形态 :凹——血虚,胆怯。 凸——甲癣。 变形——风湿病。 弯曲——软骨体虚。刚柔——刚者胆充,柔者胆怯。 枯润——枯者津液枯润,润者津液尚存。 B运动:搐搦——惊风。 蠕动——虚,风。 C颜色:白——血虚。 红——血充,主热。 青——主痛,慢脾风。
16、望皮肤 A形态:肿——多为水,风,热毒,气壅,血瘀。 胀——气结,水蓄。 枯——气血不足,太阳气衰。 润——气血足,太阴气盛。 毛焦——毛焦和毛折,皮聚毛落皆为肺绝,肺损的现象。 皮屑——皮肤脱落鳞屑,多见于痘疹愈后。 肌肤甲错——皮肤上抚之如树皮,粗糙刺手,是为肺痿于内,皮毛枯槁于外,若兼两目黯黑者内有干血,为干血痨未期症状,若身皮甲错,腹中急痛为内生痈脓。 麻疹——皮肤上发现极小红点,如粟状,抚之不碍手为疹,如果形较大如芝麻,抚之刺指的为麻 。 ?癍——形大成块的为?,形成片的为癍。疹最轻而癍最重,麻又重于疹,?又轻于癍。 陪——多发作于胸腹,色白不痒,状如细米,并且多发现于湿湿病之中期,一为皮肤疾患,一为病毒外达。 痘疮——四围有红圈,根脚中充溢着脓汁,并有发热起胀,灌浆,足浆,落痂等阶段,一般病程经过为十八九天,而且危险性较大。 水痘——四周无红圈,根脚内所含的是水液而发亮,并无发热灌浆等阶段,一般无危险性。 痈——红肿高大。 疽——不红平塌。 疔——初起未老先白头,其形小,其根深,其痛剧。 疖——微肿渐起破溃,发生于夏季,或在头,或在胸,或在背。疖最轻而疔最重,痈为阳症易消,疽不阴症难疗。 疥——风湿之疾。 瘢痕——外伤或疮疡后之痕迹。 B颜色:黄——皮肤呈黄色,是黄疸病主症之一,黄而鲜明者属湿热,黄而晦暗者属寒湿,又甚黄为湿为热,萎黄为虚。 黑——沉寒痼冷,水气病或恐惧与忧愁。 白——气血不足。 红-——急性热病或血热,丹毒。 鲜明——阳症,易治。 晦暗——阴症,难治。 浅深——色浅病渐退,色深重日重。
17、望胸 形状:鸡胸——多因风热相搏,以致肺经胀满,攻于胸膈,或因身体衰弱,胸部畸形发育所致。因胸腔狭窄,在时症见呼吸困难。 扁平胸——易患肺痨。 桶状胸——多为肺胀或畸形。 凹——肺痿或畸形。 凸——肺胀或畸形。
18、望腹 A形状:腹大——皮厚色苍的多属气,皮薄色亮的多属水。气为阳,胀速,每从上肿而渐下,能安卧,水为阴,胀缓,每从下肿而渐上,更兼咳喘不能平卧。 水肿-阳水皮肤黄赤,阴水肤色黄亮。 气胀——胸腹胀满,四肢消瘦。 水胀——腹胀大,外皮绷急而薄,皮色苍黄,手足反瘦。 血胀——青筋暴露或兼见手足有红丝丝赤缕。 脐凸——水肿恶候,脐风,或为小儿脐突(脐疝) 脐凹——肠胃干瘪,主久病难治。
19、望背 A形状:龟背——多因风客于脊,入于骨髓,或因无阳损,督脉空虚所致,或由于坐或不正常,以致形成脊弯曲变形,而成龟背。背平——沙漠肿末期,肾败。 反张——多因风邪所伤,或足高热灼脑,病在督脉所致,多见于痉病,破伤风,脐风,脑病。 脊椎畸形——脊椎畸形,脊疳,发育不良。又病中腰能自转者易治,不能转折者难治,新病多为风寒湿停留于关节之间,久病见此多为肾败。
(三)望 诊注意事项 1、望诊应注意光线对患者面色与舌苔等的影响。 2、望诊时应注意情志,运动对患者颜色,形态的影响。 3、望舌时应注意饮食物对舌苔的影响。
二、闻诊 (一) 声音 A语言:声高,重浊——为有余之症。 声低、声清——为不足之症。 多语而烦——为热症。 谵语——声音粗壮,语无伦次,为实热证。 郑声——声音短细,呢喃一语,为虚证。 无声——不足之证,喉中病。 失音——暴音属实,多因风寒客热肺气不宣而起。 嘶哑——久音属虚,多由内伤精气肺脏亏损所致。 叹息——情志不舒。 口吃——有先天口吃,有病后的后遗症。 惊呼——触其痛处。 怒骂——发狂。 呻呤——因病人有痛苦所发出的声音,应结合其他症状,推其所苦。 B呼吸:平均——正常呼吸。 喘促——声高息涌,为实证,声低息怯,为虚证。 哮——似喘而不如喘的出气多,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有呀呷之音。多因痰涎内阻,外感风寒,或过食盐、糖所致。 上气急——呼多吸少,气息急促,有因胸膈痰涌上气的,有因阴火上炎的。 短气——呼吸不续,似喘但不抬肩,有因里实的,留饮的,肺虚的。 少气——气少不能多言,言多则气息不续,为久病重病虚弱的现象。 气粗——热蒸于肺,清肃失降。 鼻煽——气急兼鼻煽者多为肺脏窒塞,症属急险。 鼻鼾——鼻息有声,卒中昏仆多见此症。 鼻塞——外感病。 鼻呜——伤寒中风证。 声如拽锯——卒中昏仆多见此症。 痰呜——痰壅气道。 C咳嗽:干咳——热伤于肺,燥火伤津,虚痨。 痰嗽——风寒客肺,湿痰郁浊,痰饮。 咳声重浊——外感,内有痰湿。 咳声无力——内伤虚咳。 顿咳——常见于小儿百日咳(鹭鸶咳) 呛咳——咳时呛吐,常见于百日咳,咳血。 哑咳——哑咳声音嘶哑,多见于内外合邪的疾病,如内有蕴热于外感伤风寒等,即可见此证。 呕吐——有声无物的叫呕,有物无声的叫吐,哕声无物叫做干呕(俗称干哕)。从声音的大小可以辨虚实,一般以有力声高为实,无力声低为虚。 呃逆——气噎结格格连声,声高有力,实热。 呃声低怯——不能上达于喉的属虚证。 呃声快——多为热证。 呃声慢——多为寒证。 半时方呃一声断续不断——为久病或热,性病后期。 呃声不止——为实热证。 D嗳气: 嗳气无味——汗吐下后,胃弱不和。 嗳气不止——气郁于心,胸中怫悒。 嗳腐吞酸——宿食不化。 E嚏欠: 喷嚏——外感风寒或病久无嚏,忽得之属阳回,是愈之佳兆。 欠——中寒者多喜欠,疲劳身倦。 F腹声:水声——腹内有水,叩之有浊音。 气声——腹内胀气,叩之有鼓声。 肠呜——即雷呜,肠寒不能分别清浊。 失气——肠中有燥屎或热病大便秘结 G小儿啼哭: 声大响亮——左顾右盼是发脾气。 声高而尖锐——因痛而哭。 声高有力——为实。 低微难出——为虚。 哭声绵长无力——因饥饿而哭。 哭声嘶哑呼吸不利——咽喉痛。 (二)气味 A病体的异常气味: 腐臭——一般传染病,瘟疫等病气,是从中蒸达,则臭气触人。 腥臭大出血后常见腥臭。 疡臭——多见于日久败疮。 汗臭——关节风湿病的汗有特殊的臭气,热病汗后衣被不洁也有异味。 酒臭——因患者嗜酒所发,其人多有湿热。 腋臭——即狐臭。 鼻臭——鼻渊,鼻中常流浊涕,久则但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难闻。 痰臭——肺痈。 涕臭——鼻渊,脑漏(即鼻渊日久,流黄臭涕而头痛者) 口臭——口喷秽臭,胃腑有热,有宿食则酸臭,因牙疳则腐臭。 口香——消渴病人重时有果香味。 吐物酸臭——有宿食。 B大便:大便酸臭——肠有积食。 大便腥臭——肠寒证。 大便恶臭——肠中积热。 屁臭——多因消化不良,宿食停滞。 C小便:臊浊——膀胱有热。 甜味——消渴病严重时,尿有甜味气。 D秽臭——为热。 腥臭——为寒。 崩中漏下而有恶臭难闻者——瘀浊败脓,属险证。 F带下: 秽臭——湿热。 腥臭——虚寒。 杂见异色而有恶臭者——险证(肿瘤)
二、 问诊
(一)一般询问 1、问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婚姻状况、职业、住址等。2、问病人的主诉症状。3、问发病的日期、问患病的新久,对于辨别虚实的情况。4、问可能引起本病的因素,这对于辨别外感与内伤与内伤尤有帮助。 5、问病症的演变经过,以及过去治疗的效果,全面了解症情,吸取过去治疗经验,使辨证更加精确。6、问病前生活环境、性格、嗜好与习惯等以及可能与病情有关的病史。
(二)询问具体症状 1、问寒热情况 A发热时间 无定时——多为外感热病。 早晨发热——多属气虚。 下午发热——湿温、阴虚、虚劳骨蒸。 日晡潮热——病在里、属阳明。 夜间热重——血虚,阴虚,食滞。 隔日发热寒热——间日疟患者。 三日一发寒热——三日疟患者。 B发热情况:寒热往来——病在半里半表,疟疾。 但热不寒——阴盛,或见于瘅疟。 但寒不热——阳虚,或见于牝疟。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为外有表邪。 恶寒加衣被即减——为内伤病。 恶寒加衣被仍不减——为外感病。 热多寒少——阳盛于阴。 寒多热少——阴盛于阳。 寒热有汗——表虚。 烦热——里热症。 骨蒸劳热——多见于虚劳的阴虚证。 壮热——多见于里有实热。 久热不退——多属阴虚。 C发热部位:寒在手足——阳气不足,或热深厥深。 热在手足——热厥,热性病亦可出现。 寒在背部——太阳经受寒。 热在胸腹——多为里有积热。 寒在胸腹——多为里有沉寒。 全身恶寒发热——多为外感热病。 热在面部——多为阳明实热。 2、问汗的情况 A出汗的时间:醒时——为自汗,多属阳虚。 睡时——为盗汗,多属阴虚。 高烧后——汗出身凉,脉静,为表证欲解。 B汗出情况:微汗——表虚时可有微汗,表症欲解时也可有微汗。 大汗——热在阳明经,或过服发表剂,大汗不止可导致亡阳。 冷汗——阳气衰微。 热汗——阳气亢盛。战汗——身抖耸动后汗出,多见于正气评复之时,汗后神志清楚,脉静身凉的为顺,如神昏烦燥脉大为逆。 粘手汗——汗出如油,多见于大汗亡阳(绝汗) 黄汗——为黄汗病或历节病。 汗后肢冷——为阳气衰微。汗后身热——邪热不解。 C汗出部位:头部汗——表虚,胃热,湿热上蒸。此外,阳气上越也可在头部出汗。 心胸汗——多为心阴不足。 左右半身汗——一般多为偏枯之先兆,乃气血偏虚之象。手足汗——多见于阳明里实症,或脾胃湿热郁蒸及体虚者。 3、问头痛情况及其它 A头痛时间:上午头痛——多为气虚。 午后头痛——多为血虚。 昼日头痛——多为阳虚。夜间头痛——多为阴虚。 B头痛情况:痛无休止——多见于感热病。 时痛时止——多为内伤。 沉晕而痛——多为湿痰。 烦恼痛剧——为风邪头痛。 感寒痛剧——为寒邪头痛。 感热痛剧——为热盛头痛。 劳累过度则头痛加重——多见于气虚头痛。 头痛如裹——多为湿邪所侵。 B头痛部位:偏侧痛——属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 后头部连项——属太阳经。 巅顶痛——属太阳或厥阴。 全头作痛——外感风寒之邪侵及三阳经。 C其他:头晕——多为肝肾阴虚或因风寒,风热,痰饮等所致,暴眩多实,久眩多虚。 头皮发麻——素有痰火内风。 头呜响——多为阴虚肝旺。 4问面部情况:面部发热——多为阳明经热。面部作痒——风、湿、热皆可出现。 面部疼痛——多为气血瘀滞。 颜面麻木——多为气血不足,不能充盈于面,或为风邪所侵。 5问眼的情况:目痛——红肿而痛有目眵多为实热。 目痒——多为风热。 干涩——多为肝血不足或肾阴不足。 羞明——红肿者为实证,眼部无异常现象者多属阴血不足。 视物如蒙——多为气血不足。 视物如双——多为肝肾两虚。 小儿睡露睛——多为脾虚慢之候。 6问鼻的情况:鼻臭——多属风湿蒸之候,或内生疮疡。 干燥——多属肺胃热盛。鼻痛——多属肺火。 鼻痒——风热或虫积之象。 涕多——外感热病。 涕稀——外感风寒。 涕稠——外感风热。 衄血——肝火犯肺,胃火上逆,伤寒失汗,瘟疫热毒或逆经皆可致衄。 鼻塞——外感热病。7问耳情况:耳呜——多为肝肾不足或少阳经热。手按声大为实,手按声小属虚。 耳聋——少阳病,温病,肾虚或气虚皆能导致。 耳痛——少阳热病或内生疮疡。 重听——多为肾虚有热或风邪所致。8问口的情况:口咸——多属肾热。口淡——多属虚,属温。 口甜——多属脾热挟湿。口苦——多属实热。口酸——多因宿食或肝热。口辛——多因肺热。口香——消渴病重期。 口臭——胃有实热。 口吐涎——上焦有寒或脾寒。 口干——真阴亏或胃津不足,或内热上炎。口粘——多属湿热。 9问唇情况:唇痒——多为火热病。唇麻——多为气机不畅病。 唇木——多为血虚不荣症。 10、问饮的情况:口渴消水——消渴半或热病在气分。 不思饮——多属里寒证或湿邪内郁。喜热饮——为里寒证,或因湿盛或因膈间痰滞。 口渴不欲饮——为阴亏,蓄血,湿遏热郁,津液不升之象。 烦渴——多为里热症。 11、问食的情况:不思食——如嗳气便结,是为肠胃有滞,肝胃不和。 饥而不欲食——如胃中嘈杂,是为痰火内闭。 多食易饥——为胃热或中消病之候。食入闷胀——气滞食阻。 嗜偏食——多为虫积。 病人饮食如常——表明胃气未伤,食量增为病将愈。食量减为病恶化。12、问呕吐情况:呕吐食物酸味——内有食滞。 呕吐水——多为内有停水。 呕吐痰涎——多为痰饮内蓄。 呕吐血——多属怒气伤肝,胃有积热或思虑伤脾。 呕吐酸水——多为肝郁犯胃。 呕吐苦水——多为肝胆气逆。欲吐不吐——多属干霍乱症。腹痛而呕——虫积或食物中毒。胸中闭塞而呕——胃虚不能消谷,或邪气气壅遏于上。 吐后思饮——停饮已消,或吐后伤津。 吐思热饮——多属胃寒。食已即吐——多属热实。 朝食暮吐——多为胃反(胃虚寒证)妇女经停恶心或见食即吐为恶阻。14问咳喘情况:嗽不得卧——暴咳不得卧为肺胀,为水饮内停,久嗽海里卧,喘汗 不止者,多为肺气欲绝之象。喘不得卧——痰饮内阻,肾不纳气皆可有之。发憋——多因痰热,内盛闭于肺经所致。 短气——里实,留饮,肺虚等皆可有之。15、问痰的情况:粘稠——多为热象。稀痰——多为寒象。脓血——肺痈。多沫——多为风痰。颜色——黄为热,白为寒,红白带血为热伤肺络。16、问胸胁情况:胁痛——肝郁,肝火,肝虚,痰饮均可见。胸胁刺痛——多为气滞瘀血。 胸胁串痛——多为肝气不舒所致。胸胁胀满闷——多为肝郁气滞或少阳病。心跳——心跳加速动则益甚者,多功能心阴不足,心阳独亢,若时作时止者,多为水气凌心。 心慌——心气内虚。 心中懊农——自觉心中闷乱不宁,多为虚热之象。 心烦——里热之象。17、问胃脘情况:痞闷脘痛,吞酸嗳腐者——为食积或脾虚肝郁。 攻刺胀痛——多为气滞血瘀。灼痛——为胃热。 痛时寒热虚实辨——得食痛缓或喜按者,多为虚,得实痛剧或拒按者,多为实,喜热者为寒,喜热寒者为热。 18、问腹部情况:胀满——属阳明燥实者,拒按,喜冷,便秘(实证)属脾失动化的,喜按,喜暖,或哕便溏(虚证) 痞块——多为瘀血滞气等所致。跳痛——多为内痈之象。隐隐痛——多为虚寒之象。小腹痛——蓄血证,或水停膀胱。 少腹痛——疝气,肝经痛,妇女痛经。 绕脐痛——阳明腑实,虫痛,虚寒。 里急后重——痢疾,气虚脱肛。肠呜腹痛——多为水湿之象,但湿热实证或肠内有寒亦可出现此证。 脐腹肿胀-水肿,血膨,气膨皆可有之。 腹痛时寒热虚实辨——同胃脘条。19、问腰部情况:腰沉痛——多为寒湿。腰酸痛——多为肾虚,兼腰冷的为肾阳虚,兼尿赤的为肾阴虚。腰刺痛——多因闪挫有瘀血所致。 动则痛减——多因气滞血不流畅所致。喜热按——虚寒之象。 20、问全身四肢情况:寒热身痛——多属外感风寒。产后身痛——多属血虚或瘀血滞于坶络。 身热而痛——多属外感热病或阳明经病。 身体沉痛——多因湿邪所致。 身体酸痛——外感,内伤皆可有之。身体倦怠——过劳,湿郁,气虚等皆可有之。 痛无定处——多因寒因湿所致,久病也有随气候而变化的,多属寒湿之类。肢节疼痛——外感风寒,或历节风等。 四肢抽痛——多因肝虚血不荣经或寒邪外侵。 21、问睡眠情况:昏睡——热犯神明。 多寐——多因阳虚阴盛,痰湿困遏。 多梦——多因肝肾阴虚,但阴阳偏盛或五脏气盛也可发生。 易醒——多因心胆气怯,心火亢盛。 卧不安——多因饮食过饱,胃中不和所致。入睡难——多因正气虚弱,凡忧思多郁,或心火内炽或胆火郁热及久患遗精而生畏惧等引起。 嗜卧欲寐——多属少阴病,心肾衰弱,老年神疲,邪退欲愈也有欲寐的现象。 22、问大便情况:A排便状况:便难——多因中气虚或肝失条达。 便秘——因热(身热口臭、腹满、尿赤),因冷(喜热怕冷,唇淡脉迟)、因气滞(噫气频作,胸胁痞满),因虚(形瘦、气短、汗出、头晕),因风(便溺阻隔、遍身虚痒、脉数浮),血枯(形弱、烦热、夜间加重盗汗、口干不渴)等因素。 便泄——有热泄(腹痛即泄、粪色黄褐、小便短赤),寒泄(腹痛绵绵、便泄清稀、不思饮食),暴泄(泄下急迫、肛门灼热,但下如水),久泄(手足清冷、泄下水谷、神疲倦怠,或作五更泄),湿泄(食少,苔腻,脉濡)等。 溏便——多属虚寒。 溏而不爽——多属湿热。 稠便——肠热津少。 干便——实热燥结。 水样便——水泄清冷为湿泄,暴迫灼肛为热结旁流。 血便——热伤阴络,如肠风(先血后便,下血鲜红,血下四溅如喷射状),脏毒(先血后便,下血污浊,肛门肿硬疼痛),脾不统血,如远血证(先便后血,血色暗红淡,神疲乏气,面色无华) 脓便——痢疾。 完谷不化——脾肾虚寒。 先干后溏——脾虚有湿。 便如羊矢——津液枯涸,多见于噎膈晚期。 嗅味——味臭者多为消化不良,味酸者多为宿食内积。坠肛——痢疾,气虚下陷。 吐泻不止——霍乱证。 B大便颜色:白——黄疸病或大肠虚寒。红——赤痢,便血。 黑——蓄血之象。 绿——多因肝邪克脾。鱼脑——热痢。 24、问小便情况:A排尿情况:小便闭——下焦热结,三焦气化失常。小便难——多因热盛伤津。 小便涩痛——多属淋病。 小便浑浊——多属膀胱湿热。 小便不禁——气虚,中风脱症,也有因热而致的。 遗溺——脬气不固,膀胱虚冷,下元虚惫。 臊气重——多为有热。小便数——次数多量少而痛的,多为下焦湿热,过多的为阳虚。饮多尿多,或饮少尿少,多为消渴,排尿时控制不住的,我为尿崩(肾气不足或脾肺气虚)。 血尿——下焦结热,房劳伤肾。涩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B小便颜色:小便清白——多为寒象。 小便黄赤——多为热象。 带白粘液——多属淋浊。 带白砂粒——为石淋。 25、问前阴的情况:阴痒——湿热结聚于下。 阴肿——湿热下注前阴或生疮疡。 抽痛——多因肝经受寒所致。 阴吹——多因谷气实,胃气下泄,也有因饮而致的。 阳萎——色欲过度,肾阳衰竭,思虑郁结,损伤心脾,抑郁伤肝等均可形成此证。 早泄——多因肾气虚,阴不内固所致。 遗精——有梦而遗,多因相火内炽或心肾不交,无梦而遗的,多属精关不固。 强中——肾阴枯竭。襄缩——阴襄收缩,病属肝绝。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凡因寒、热、湿热和愤怒悒郁,气滞不宣等均可导致。 26、问后阴情况:肛痒——蛲虫,湿热下注。 肛痛——痔疮,肠热下迫红肿。脱肛——中气下陷,产后,久痢,湿热下注,或妇人分娩用力,小儿虚弱等皆可有之。 痔漏——大肠风热,或脾肾燥火,或阴虚火旺,或湿热郁结等所致。 27问月经的情况: A经前:前期——多属血热。 后期——多属血滞或血虚寒。 前后无定期——心脾虚或气郁,血瘀。 B血量:血量过多——多因血热或气虚不摄。 血量涩少——多因血虚,血瘀、痰阻等所致。 C形状;血块——血凝结成块者,为气滞血瘀。 D血色:鲜红——多为热象。色淡——多为气虚,血虚。 紫黯——多多为血瘀气滞或热结之象。 E腹痛:经前——多为气滞血瘀,寒邪凝滞。 经后-——多为血虚气弱。 崩漏——忽然大下血不止者为崩,淋漓日久不止者为漏。气虚(血色清淡,少腹疼痛,气短头眩,畏寒疲倦等)、虚热(色鲜红量多,面时潮红,掌心灼红,心烦少寐)、湿热(血紫红,腥秽稠粘,面垢苔腻,食少脘闷,少腹作胀)、血瘀(血紫成块,漏血涩少,少腹胀痛,舌紫脉涩)、气郁(色紫成块,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脉多弦涩)等几个类型。 经闭——有血枯(面白形瘦,神疲气短,食少舌淡等)、血瘀(皮肤干糙如鳞,面苍口燥不欲饮水,少腹拘急,胀硬疼痛等)、寒凝(形寒恶风,面色青白,腰酸腹痛等)、津涸(颧赤心烦,入夜潮热,口苦咽干,便燥溲赤)、痰阻(体肥好逸,纳少痰多,时呕苔腻)、气郁(胸闷纳少,精神抑郁)等几种类型。 28、问带下情况: 白带——多属脾虚或肝气郁滞。 黄带——多属湿热。 青带——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赤白带——多因湿热留恋而腐化所致。 带下腥稀——多属寒湿。 带下稠臭——多属湿热。
四、切诊 (一)切脉 1、切脉部位 A取寸口部位。 B寸口不明显参照太溪(足内踝后,跟骨之上)、趺阳(在足背的最高处,动脉应手处)、太阳(足大趾本节一寸许,动脉应手处)三脉作进一步检查。2、脏腑主脉:左寸——主心、心包络。 左关——主肝、胆。 左尺——主肾、膀胱、小肠。 右寸——肺、胸中。 右关——脾、胃。 右尺——肾(命门)、大肠。3、取脉方法:三部九候法——寸、关、尺三部在浮(举)、中(寻)、沉(按)表现的症候方法。A、取脉首先诊寸关尺三部的浮中沉九候的脉动,以辩浮沉伏之不同。 B再看至数以辨在为迟脉、数脉、疾脉促脉、结脉、代脉、动脉、缓脉等之不同。C、再诊形态以辨其为长脉、短脉、洪脉、大脉、小脉、细脉等之差别。D其诊脉体的流利情况,以别滑脉、涩脉之异。 E、诊其力量的强弱以辩紧、弦、濡、弱、微、虚、实等不同。 4、病脉的分类取法:A浮脉的分类取法和主病: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多主表证。 洪脉——浮而有力,来盛去衰,主阳盛火亢。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主气血虚。 芤脉——浮大中空,主亡血,伤阴。 濡脉——浮而柔细,主阴虚,髓竭精伤,亦主湿邪。 革脉——浮弦大虚,如按鼓皮,主寒盛中虚,半产崩漏。 散脉——散大无边,按之即无,主肾气衰败,危险之脉。 微脉——浮取极细,沉取如绝,主亡阳,气血大虚。 B、沉脉的分类取法和主病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主里证,气滞。 伏脉——重按著骨乃得,主邪伏在里,阴邪阻郁阳气,痛极。 弱脉——沉而无力,其细如绵,主阳衰久病,精血虚弱。 牢脉——沉弦实大而长,主寒极腹痛,积聚。 细脉——沉取极细如丝不断,主气血虚,诸虚劳损,亦主湿侵腰肾邪。 C迟脉的分类取法和主病:迟脉——一息三至,主阳气不足,气血寒。 缓脉——一息四至,无病主胃气,为平脉,在病主湿。 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复来,主积滞内凝。 代脉——缓而时止不能还,有定数,主脏气衰微,或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仆损伤。 D、数脉的分类取法和主病 数脉——一息六至,主热,主虚。 疾脉——一息七至,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无气将脱病情危重。 促脉——数而时止,主火症气阻,亦主痛肿。动脉——数见关中,主痛主惊,崩中脱血。 E、长短脉的分类取法和主病 长脉——过于本位,主有余,气逆火盛。 实脉——浮沉皆得,大而长,至邪实壅积,火盛。 牢脉——见上。 短脉——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主无气虚弱,不足之证,则有力则为气郁。 F、滑、涩脉的取法和主病 滑脉——如珠应指,往来流利,主痰饮,宿食,实热,蓄血,妊娠。 涩脉——迟细而短往来难,主血少精伤,气滞血瘀。 G、弦、紧脉的取法和主病 弦脉——如按丝弦,主肝病,痰饮,气滞。 紧脉——举如转索切如绳,主寒邪,疼痛疾患。 H、七绝脉的取法和主病 雀啄——雀啄连连,止南又作,主肝绝。 屋漏——雨后屋子漏,半时一落,主胃绝。 弹石——弹石沉弦,按之搏指,主肾绝。解索——乍密乍疏,乱如解索,主脾绝。 鱼翔——头定未摇,如鱼之翔,主心绝。 虾游——虾游冉冉,忽然不跃,主大肠绝。 釜沸——釜沸空浮,绝无根脚,主肺绝。 5、切脉注意事项 A寸口无脉时应注意是否是反关脉或斜飞脉。 B刚做完剧烈运动等情况不宜切脉。 C、诊脉必须超过五十至。 D、应注意四秀平脉与胃(和缓)、神(往来清楚)、根(尺脉平调)。
(二)触诊 1、触诊部位:包括头面、皮肤、四肢(手足心背)、胸、腹、腰、背等部。 2、触诊感觉:包括温度、光润、粗糙、积聚痞块、肿胀、触时反应。A温度(寒热正常) 身热——多属外感热病。 身寒——多属外感热病。 身寒——多属阳气不足。 额热——多属外感热病,阳明经热。 手心之热甚于额部——多属里虚热证。 额热甚于手心——多属表热证。 手背热与背上热——外感热病。 手心热或小腹热——多属内伤。足心热——多属里虚热证。 足胫冷——主寒证。 四肢冷——阳气衰弱,或为热深厥深之厥热症,或为阳气闭郁,或为脾阳欲绝之象。 四肢温——阳气尚充,脾气未绝。 脉候有热,腹候无热——多为表热。 脉候有热,腹候灼手——多为伏热。 B、皮肤光润——津液尚充,若浮肿光润者属水。 C、皮肤粗糙——津液不足,不能外润皮毛,若腹胀粗糙或皮肤甲错者,多属蓄血。 D、积聚痞块——积指腹内有形之结块,按之疼痛不移,多因气血凝滞或寒气痰食凝结所致。聚指明腹内似有结块作痛,按之则散,系无形之气聚,多为七尾气滞等原因所致。 痞块指积聚之成块者,若心下痞,按之反濡,是为气痞,心下部膨满,按之坚硬而痛,是为结胸。 E、肿胀:手按之应指而起——多属气胀。 手按不能应指而起——多属水肿。 F、触腹反应:腹满按之不痛——为虚。 腹满按之痛者——为实。 少腹硬痛拒按——多为瘀血或蓄水之象。
附:小儿指纹
1、纹色主病(红黄相兼,隐隐不见,为正常):艳红——多属寒症。 紫红——多属热症。 淡红——多属虚寒。 纹青——多属惊风之象,或伤食停痰。 黄白——多属伤脾,疳积。 青黑——三关俱见射甲者,多属危症(风热邪气深重,闭郁血络) 2、纹形主病: 纹向内弯(中指侧)——主外感风寒。 纹向外弯(大指侧)——主内伤痰食。 纹入掌中——多主腹痛。 纹如水形——多属脾肺阴伤。 纹浮——为外感之象。 纹沉——为里证。 纹淡——淡淡无所见,多为禀赋不足,脾胃本虚之象。 纹滞——涩滞不伸,多为邪遏于里,食郁中焦之象。
八纲辨证
八纲,可以概括机体病变的性质,程度和人体自身恢复的能力,是临床辩证施治的主要依据。 阴阳——八纲中的总纲,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 表里——指人体的病变部位。 寒热——指疾病的性质。 虚实——指人体正邪恶消长盛衰(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阴阳辩证 1、阴证,凡患者精神萎顿,语音低微,面色晦暗,目光无神,动作迟缓,身冷畏寒,近衣喜温,口中和,不渴,尿清白,便溏,苔滑,脉沉迟无力等,均属阴证。 2、阳证, 凡患者精神兴奋,甚烦燥谵语,语声粗壮,面赤,发热口渴,气粗,去衣喜凉,便结溲赤,苔黄燥,脉数大有力,均属阳证。3、阴阳辩证要点A、阴阳辩证最为复杂,是八纲的根本,分得很细。如从人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不阴,外为阳,内为阴,从脏腑气血来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气为阴等。从邪气的角度来说,风暑火为阳,寒燥湿为阴等。 B人体有形物质为阴,气化功能等属阳,二者互为依存,阳亢就要伤阴,亡阴,反之,大汗阴液消失过多,不仅亡阴,还要亡阳。因此,在辩证中应注意阴阳相互承制或亢害的关系。 C要辨清真象的假象。 D要注意疾病的转化。 二、表里辩证 表里两纲,是指病变所在部位和病情深浅而言的,凡是外感病,病变部位位于体表者,是为表证。外邪未解,传入于脏腑时便为里证。但因七情,饮食,劳倦,洒色所伤,病自内发,脏腑先伤,也为里证。 1、表证:从病邪看,是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从人体看,其病变发生于人体浅表的部位。 A、凡病人具有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头痛,脉浮,舌苔薄白者,为表证。 B表证确诊后,还须进一步辨别所感病邪的属性,与机体的反应如何等,具体了解它是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然后方可进行治疗。C、外感病邪,虽然首侵入人体的表层,但也可侵犯身体里面而兼有里证,因此,需要结合病程,病情,作进一步鉴别。 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身痛,脉浮。 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 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 表虚与表实共有证——恶寒,发热,脉浮。 表虚——有汗,脉浮缓。 表实——无汗,脉浮紧。 2、里证:凡是人体内各脏腑的病理变化所表现也不例外症状,用八纲辩证均属里证。 里证见证,一般以高热,神昏、谵、烦燥、口渴、胸满、腹胀、二便闭塞,舌苔黄厚,脉沉等为代表,但是这样的里证仅属于阳明里实热证,不能包括所有的里证,由于它的范围要比表证广泛,所以除去里实热证外,还应进一步辩别里虚寒证以及病变的部位是在何脏何腑,因此,辨别里证更应结合脏腑辩证等方。兹将里证的寒热虚实,鉴别如下: 里寒——不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四肢冷、苔白、脉沉迟。 里热——口渴、发热、烦燥、小便黄短、舌苔黄质红、脉沉数。 里虚——食欲减少,疲倦懒言,心跳,头昏、苔淡白,脉沉弱。 里实——便秘,腹胀满痛拒按,发热汗出或谵妄,发狂,苔黄厚,脉沉实有力。 3、表里辩证要点:A辨别表里应掌握特征,尤其应该掌握表证的特征,如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B在辨别表里同时,还应注意是否有表里同病或 兼其他纲不同之证,如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或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或为半表半里。 3、初症表证,继而出现里证,这里就应辩认是否表证已入里,查明表证已罢或未罢。 4、凡病里证,继而出现表证,应辨别是否里证出表,或是又感表邪。
三、 寒热辩证
寒热两纲,主要是辩别疾病的性质,凡由寒邪引起或因机体机能衰退所产生的症状,是为寒证,凡由热邪引起或因其他病因(如郁久化热,机能亢盛等)所产生的症状,是为热证。寒热见证,鉴别如下。1、寒证,手足冷,恶寒,面色苍白皮书, 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不臭,舌苔白,脉迟等。 2、热证,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面赤,烦燥,大便黄粘胶臭,小便短赤,大便闭或自利灼肛,舌苔黄,舌质红,脉数等。 3、寒热辩证要点 A辨寒热,须分真假,如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此为热在骨髓寒在皮肤,为真热假寒症,如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此为寒在骨髓热在皮肤,为真寒假热证。B辨寒热,须分部位,即表里,上下,脏腑,气血等。C辨寒热应注意寒热夹杂,虚实的不同情况,如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下俱热,表里俱寒,虚寒,虚热,实热,实寒等。D辨寒热,一般应综合病人口渴及二便情况,四肢冷热,舌质,舌苔,脉象等表现来加以辩别。
四、 虚实辩证
虚实两纲,主要是判断病邪的盛衰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虚实之分以从整个人体看,亦可以脏腑分。 1、虚证,生理机能减退,体虚久病,如饮食不佳,语声低,气短,一身无力,精神萎靡,消瘦,听视力减退,舌净无苔,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属虚证。 2、实证,凡病邪过盛,生理机能亢盛,体壮,腹满拒按,小便不利,大偷漏干结,精神兴奋,语声高,气粗,恶寒,无汗,舌苔厚,舌质坚敛,脉有力等,均属实证。3、虚实兼证,是指既有虚症又兼实证,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症,如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实下虚等。 虚寒——面白,畏寒,下利清谷,手足冷,脉沉迟无力。 寒实——在表者与表寒证相同,在里者为寒与体内的病邪结合,如寒痰,寒湿,寒饮等。 虚热——骨蒸潮热或热无定时,盗汗,虚烦,咽干痛,舌绛红,脉细数无力。 实热——在表者与表热证相同,在里者为热与 内各种病邪结合,如食滞、痰、湿瘀血等。 4、虚实辩证要点A要注意病期新久,以及患者体质强弱,年龄(壮年多实,年老多虚),甚至是过服攻伐克消之药等。B、要辨其真假,有时会出现“大实有蠃状,至虚有盛候”的特殊情况。C要分清部位和虚实夹杂的情况,察其虚实是在上、在下、表里、是独见或夹杂互见,是脏腑、是腑脏气血、是一脏独虚或脏虚腑实等。 E、应注意是否尚有寒热,表里等参差互见。
辩证分类
一、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是张仲景总结出来的外感病的分类 辩证法,这种方法,首先通过四诊断,八纲分析,以现在的症状为主体,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为三阴、三阳六种类型,也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阳、厥阴六经病的证候群。 (一)三阳分证明 一般外感病的初期,患者正气未至衰弱,症状的总表现为亢奋现象,称为阳症。 辨太阳证 :1太阳病: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它的病变初起多表现在体表方面,亦可由经入里传入其腑,因此,太阳病有经证和腑证的区别。A、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 B太阳经证的分类——太阳病必须辨其属实。 表虚——除出现主要脉证外,还有自汗,恶风,脉缓等见证。 表实——除出现主要脉证外,还有无汗,体痛,脉紧的见证。 B、太阳腑证的分类——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病之蓄水、蓄血两证。蓄水——除出现太阳脉证外,同时又有烦躁,口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等证。 蓄血——除有发热恶寒,颈项强痛外,主要以其人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微而沉等为主证。 2、太阳辩证,在临床上除必须分辨在经、在腑属虚属实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A太阳病以寒热为主征,因此必须分辨寒热,以及发热的整个状况,才能确定是否太阳病。 B、如果发现其他兼证,必须详辩,如合病(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并病(一经的病未罢而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表里同病,经治未解或误治成坏病(病情恶化危重)等。 辨阳明病:阳明病是因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所致。它的病变多表现为里热实证,病变部位在经,在腑之分。在经为热证,在腑多为里实热证。1、阳明病的主要脉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 经病——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不恶寒,肥恶热,脉洪大。 腑证——日晡潮热,谵语,手足漉然汗出,腹部硬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沉实或滑数,舌苔黄燥厚腻等。2、阳明辩证,除辩别其在经在腑外,应注意以下三点:A凡由太阳病或少阳病传变而来的,必须注意分辨病情的发展阶段,诊察其是否有太阳或少阳证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