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年假刚过,新的学期就已拉开了学习的帷幕。步入课堂的孩子们,却不少还是“心在曹营心在汉”:脑际飞扬的依然是快乐的春节玩耍,慵懒的家庭生活。可学校生活真的开始了,如果不尽快将心收回来,可就要贻误“学”机了。 不让孩子贻误“学”机 陶继新 “寒假都是10点多钟才起床,这才几点呢!” 不适应现象:寒假睡惯了懒觉的小明在家长“千呼万唤”中方才从床上爬起来。一看时间,立马谎了手脚。尽管离校只有10多分钟的路程,可离正常上课时间只有15分钟啊!匆匆背上书包,顾不上洗刷与吃饭,便一溜小跑奔上学校。可一入校门就傻眼了,五星红旗早已飘在上空。这才想起今天碰上升国旗的星期一,要比平时早到10分钟才行呢。他一边向教室跑去,一边嘟嘟囔囔地说着:“寒假都是10点多钟才起床,这才几点呢!” 原因:寒假之中,有的家长依然正常上班,无暇顾及孩子。本就缺少自制能力的孩子,就在这一“夹缝”中寻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自由”天地:日高三竿睡正酣,管它春夏与秋冬!况且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苦累了一个学期,也该“休养生息”的时候了,于是放任自流。有的孩子看电视直到深夜,甚至看碟片彻夜不眠,家长也是视而不。孩子们原先养成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就在这种自我“自由”中自然流失了。初入学校,乍有约束,当然难以适应。 对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家校联合,预案在先。在学生报到时,班主任就要向学生强调按时到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告诉家长,帮助孩子按时起床。由于多数孩子睡惯了懒觉,起床的速度也多是慢了一些,家长不妨比平时早叫醒孩子一下,给其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按时起床的孩子,家长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对于一时适应不过来的孩子,家长也不要急躁,但却可以现场“监督”,直至孩子起床为止。 第一节课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寒假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 不适应现象:第一节课是“老班”的语文课,要在平时,学生都是心在课上,情趣盎然。可今天虽有情趣,兴趣点却转移到了寒假趣、闻上。这不,不虎子和小豆豆从一上课就津津乐道地交流着寒假期间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感,至于“老班”讲到何处,讲的什么,一丁点都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原因:孩子多具好奇心与诉求愿望,既愿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寒假趣闻,更愿意将自己的有趣之事告之他人。但有的老师没有给予孩子这种彼此交流的机会,入校伊始就上讲起了课文。他们心里实在憋不住,只好在课上进行“地下”交流。 对策:最好的办法是专门为学生安排相互交流的时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开学之初开一个班会,让大家尽情地谈其欲说的话语。有的教师干脆在第一节语文课上开设了一个“寒假见闻”交流会,让学生谈其精彩见闻,并适时作些精要的点评。最后,布置的作文题目就是“寒假最难忘的一件事”。据这些教师讲,学生习作不乏佳品。这样,既给学生心灵施放的空间,又有的放矢的地进行了作文教学。 开学之后一如故我地投身“网”中 不适应现象:开学之初的作业并不太多,可光光还是完成得很不到理想。因为寒假期间自从他迷恋上“人机大战”之后,“一网情深”的他对这玩意儿很快就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第一天放学一入家门,放下书包,就直奔电视机前,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早已抛之九霄云外。妈妈下班之后见儿子一如故我地投身“网”中,便来干预,让其先做作业。不料他却振振有词:“假期里您给我开了`网’戒,你叫我一时怎能戒得了?”后来虽经爸爸强行干涉下“网”,他却还是心猿意马,作业写得一塌糊涂。 原因: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孩子一旦身陷“网”中,多是弊多利少。家长只知寒假之中让孩子休息一下,玩玩而已,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安排“玩”的内容与时间。少于自制力的孩子玩出“隐”来,家长却以假期为由放任自流。没想到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却是难乎其难。 对策:对于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有经验的家长在孩子“玩”前就已约法三章:一是时间限定在假期之中;二是限制每次玩的时间;三是以“玩”促学,即在玩后必须学习一定的时间。第二,对于未加约束而上了隐的孩子,家长不妨“软硬兼施”:一是强制性让孩子停止再玩下去;二是坐下来和孩子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其心服口服,将心收到学习上来。第三,有的家长则搞了一个“缓兵之计”:逐渐减少孩子的上网时间,并且亲自“督察”,经过一两个星期的时间,一步一步地让孩子回到正常学习的状态上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