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时在(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太岁星在申(丙申),阴历七月初五,正是大吉之日。鲁郡之相、河南京城人韩君(敕),追述了太古情况:昔时华胥生下了伏牺(皇雄)、颜母养育了孔丘。他们都首先制定了最初的法统,后来的百王遵循不改。
[原文]:孔子近圣,为汉定道。自天王以下,至于初学,莫不冀思,叹仰师镜。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圣族之亲,礼所宜异。复颜氏并官氏邑中繇发,以尊孔心。念圣歴世,礼乐陵迟,秦项作乱,不尊图书,倍道畔德,离败圣舆食粮,亡于沙丘。君于是造立礼器,乐之音符,锺磬瑟鼓,雷洗觞觚,爵鹿柤梪,笾柉禁壶,修饰宅庙,更作二舆,朝车威熹。宣抒玄污,以注水流。
[译文]:孔夫子是近代的圣人,他为汉朝定制了发展道路和制度规则。上自天王皇帝,下至初学的士人,没有不企望、思念(孔子)者,都以他为景仰和学习的模范。(孔子之母)颜氏的兄弟,(圣舅)其家住在鲁亲里。孔子夫人并官氏住在安乐里。孔子的这些亲戚,在礼数上应有些照顾:颜氏和并官氏在乡里应免除其工役和兵役,以此来尊重孔夫子之心。回想孔子所经历的世道,那时已是礼崩东坏,又遇到秦始皇、项羽作乱,不尊重图书,背弃正路挑衅道德,败坏了(孔子的)车舆抢掠了他的粮食,终于在沙丘遭到灭亡。韩敕(君)于是制造了许多祭祀用的礼器。例如奏乐用的音响器具,如钟、磬、瑟鼓之类。还有盛酒用的罍、觞、觚、爵、角、壶。切肉用的俎,盛肉用的豆,盛水用的笾,以及承放礼器的棜禁,盛水用的壶等。又修饰了宅院、庙堂。还制造了二辆车。朝客用的车威严而又温雅。还疏通了河道、清除了黑红色的淤泥,并注入了新鲜的水流。
[原文]:法旧不烦,备而不奢。上合紫台,稽之中和;下合圣制,事得礼仪。于是四方士仁,闻君风耀,敬咏其德,尊琦大人之意,逴尔之思,乃共立表石,纪传亿载。其文曰:皇戏统华胥,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宫,大一所授。前闿九头,以什言教,后制百王,获麟来吐。制不空作,承天之语。乾元以来,三九之载,八皇三代,至孔乃备。圣人不世,期五百载。三阳吐图,二阴出谶,制作之义,以俟知奥。于穆韩君,独见天意,复圣二族,逴越绝思。
[译文]:依照旧的格式,简而不繁,各种设施完备,而又不失于奢侈,上面合乎天地中和的原则,下面又不违背朝廷礼仪周全的要求。于是四方的仁人士夫,听到韩君光辉的风范,都很尊敬、赞美其德行、尊重大人(韩敕)卓越深远的思虑和业绩。大家愿意共同立石表功。记载其事迹并传于亿年万载。其文曰:伏羲(皇戏)治理华胥,承天命而画出《八卦》:颜氏生育孔子于空桑,而著有《孝经》。他们都是以天帝所居之紫宫为祖本,是最尊贵的天神大一所授予。人皇兄弟九人,开辟了以十言(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为教的先例。后来百王遵循,至有所获麒麟从口中吐出。他们的制度,都并非没有来源,都是由上天所授予,自开天辟地以来,经过270万年,又经历三皇五帝(八皇)和夏、商、周三代,直到孔子才到达完备地步。圣人不常有,要等五百年才出一个(指孔子)河图来自阳天,纬书出于阴地。其制作的意义不易了解,只有等待知其奥妙者。而可尊敬的韩敕君,独晓此天意,而对颜氏、并官氏二圣族特加关注,想出了此等卓绝的办法。
[原文]:修造礼乐,胡辇器用,存古旧宇,殷勤宅庙,朝车威熹,出诚造更,漆不水解,工不争贾。深除玄污,水通四注。礼器升堂,天雨降澍。百姓和,举国蒙庆。神灵佑诚,谒敬之报。天与厥福,永享牟寿。上及华紫,旁伎皇代。刊石表铭,与乾运耀。长期荡荡,于盛复授。赫赫罔穷,声垂亿载。
[译文]:修造了祭祀用的礼乐设施,如瑚琏等器具。维修了旧有的屋宇。对宅庙也殷勤照料。朝拜用的车舆庄重而和雅。他真诚敬业,故漆器优良不被水溶,工匠实在不与人争价。彻底清除了水道的清汙泥,使水流通达无阻。礼器摆进了厅堂,天雨亦及时润育着万物。百姓都对欢欣鼓舞,举国都同声庆贺。神灵也保佑其诚心,也是对其竭力敬业的回报。其福齐天,永享大寿。上可达于紫宫,下则及于本朝。现在树石刻铭。当于乾天一样辉煌,长久而又广远,这是上天盛大的授予,其显赫宏大没有尽,其声名将传于千年亿载。
(以上是碑之正文。以下是主事人韩敕名、字,以及捐款造碑人的官职、籍贯、姓名及所捐钱数)
[原文]:韩明府名敕,字叔节。故涿郡大守鲁麃次公五千。故从事鲁张嵩眇高五百。颍川长社王玄君真,二百。故会稽大守鲁傅世起,千。相主簿鲁薛陶元方,三百。河东大阳西门俭元节,二百。故乐安相鲁麃季公,千。相史鲁周乾伯德三百。
[译文]:韩明府名曰敕,字叔节。故涿郡大守鲁人姓麃,字次公,捐款五千。故从事,鲁人张嵩,字眇高,捐款五百。颍川长社人王玄,字君真,捐款二百。故会稽大守鲁人傅世起,捐一千。鲁相主簿鲁人薛陶,字元方,捐三百。河东郡大阳人西门俭,字元节,捐二百。故乐安相鲁人麃季公,捐一千。鲁相史,鲁人周乾,字伯德捐三百。
《曹全碑》原文和译文
--------------------------------------------------------------------------------

[原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境)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译文]: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秦末汉汉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曹氏)后裔分布各地,雄居一方。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历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县令和张掖居延都郡的都尉。其曾祖名述。举孝廉,任谒者、金城长史、夏阳县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其祖父名凤。曾举孝廉。任张掖属国都尉丞,又任右扶风隃糜侯国之相。以及金城西部都尉和北地郡太守。(有政绩曾得天子奖励)。其父名琫(beng),少年时即州郡闻名,可惜不幸早逝。所以其地位不能与其德相符。
[原文]:君童龀好学,甄极瑟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於心,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易世载德,不陨其名。
[译文]:君(曹全)儿童时期就好学习,他能鉴别(非常难懂的)谶(chen)讳经学,他无书不看,并能综合贯通。孝敬前辈的观念,已在心中生根,他收养了叔祖母,又十分孝敬继母,父母,其心情他能预测,父母的遗志,他能继承。不管父母存亡,其尊敬和礼仪都十分周全。所以乡人有谚语说:“曹景完重亲情,到了以此为乐的程度。”他的道德和美名,会历代相传,永不陨没。
[原文]: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
[译文]:到他从政以后,其清廉可比伯夷、叔齐,其鲠直不让史鱼。他多次担任一郡的重要职务,如曾任上计掾史(晋京献计),又到凉州,任治中、别驾等职,所到之处,皆能纲纪鲜明、尊卑有序。至其担任郡守等职,能弹弹劾枉法者,纠正邪恶事,能使贪暴者革面洗心,同僚们都佩服其德行,其声威震慑四方。
[原文]: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吮脓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遣,且二百万,悉以簿官。
[译文]: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他被举荐为孝廉。授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当时疏勒国国王和德,是弑了其父才得到王位的。他不向中央贡税述职,于是(曹全)兴师问罪。他能像吴起那样为士兵吮毒、有酒大家分享。他在攻城和野战之中,谋略如泉涌,威猛不减诸甲兵,将疏勒王和德当面活捉处死。当他率军旅凯旋还师时,诸国无不遣使送礼,数日达到二百多万,他全交公并登记账册。
[原文]:迁右夫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网(冈),潜隐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复举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禄福长。訞贼张角,起兵幽冀,兖、豫、荆、杨同时并动。而县民郭家等复造逆乱,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于时圣主谘诹,群僚咸曰:君哉!转拜郃阳令,收合余烬,芟夷残迸,绝其本根。遂访故老商量儁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以家钱籴(di)米粟,赐癃盲。
[译文]:后迁右扶风郡之槐里县为县令。时遇胞弟病故,辞官回家,又遇党锢之变,就在家隐居了七年,至光和六年,又重被推举为孝廉。七年三月,被任命为郎中、酒泉郡禄福县县长。訞贼张角,在幽州(河北)冀州(河南)一带起兵,兖、豫、荆、杨诸州同时响应。而本县农民郭家等也起来造反,他们焚烧城中官署,万民都受到骚扰,人人不得安宁,多郡(三郡)同时告急,特急的情报频频传来。那时圣主(皇上)征询臣僚的意见,群僚都说:问君(曹全)吧!他遂被任命为郃阳县令,(他一到任)就扑灭战后的余火、清除残余的乱者,以收斩草除根之效。接着他又访问本县之三老商量。他携同当地俊杰王敞、王毕等人,体恤民众的急需,慰问年老之人,抚育鳏寡孤独。还以自家之钱买来米粮,赠送体弱多病和盲目之人。
[原文]: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药神明膏,亲至离亭。部吏王宰、程横等,赋与有疾者,咸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邮,百姓襁负,反者如云。戢治廧屋,市肆列陈。风雨时节,岁获丰年,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县,前以和(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害,退於戊亥闲,兴造城郭。
[译文]:其大女儿桃婓等,配好治刀伤的“神明膏”,亲自送到离城很远的亭舍。其下属王宰、程横等人,送给伤病者,大多都被治愈。(曹全)的惠政美名,传播得比邮差送信还快。百姓们抱着孩子、背着东西,纷纷返回故里。房屋得以修缮,商店排列整齐,虽是风雨时节(社会极不安定),粮食亦得丰收。种田的农民和织布的妇女,还有手工业者,无不感恩戴德。本县在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曾遭受白茅谷水灾,水害退於戊戌、己亥之闲,那时兴造了城郭。
[原文]:是后旧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开南寺门,承望华岳,乡明而治。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廓广听事官舍,廷曹郎合,升降揖让朝觐之阶。费不出民,役不干时。
[译文]:自此(水灾)以后,当地旧民和绅士,均未得官位(或官位不高)。曹君怜悯缙绅们不幸的遭遇,开启了南寺之门,使西岳华山赫然在目。他广听民意,开明治事。使学人如李儒、栾规、程寅等人,都获得了相应的“爵位”,。又扩充了相应的官舍和各曹(具体办事机构)廊阁等建筑,就是用以朝见和行揖让之礼的阶梯也得以修整。其费用不让民众出纳,施工也不侵占农时。
[原文]:门下掾王敞、录事掾王毕、主簿王历、户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颛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石纪功。其辞曰:懿明后,德义章,贡王廷,征鬼方,威布烈,安殊荒。还师旅,临槐里。感孔怀,赴丧纪。嗟逆贼,燔城市。特受命,理残圯,芟不臣,宁黔首。缮官寺,开南门,阙嵯峨,望华山,乡明治,惠沾渥。吏乐政,民给足。君高升,极鼎足。
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译文]:下属门下吏王敞、录事王毕、主簿王历,户曹秦尚、功曹史王颛等人,大家羡慕奚斯之作《鲁颂》,考查了曹氏德政之美,故共同刻石以纪其功。其辞为:美哉君曹,德义明彰。恭奉朝廷,出征“鬼方”。威烈远布,抚慰八荒。军旅凯旋,槐里为。兄弟情深,归里奔丧。可叹“逆贼”焚烧城池,特受重任,收拾残局。剪除不臣,安定黎民。修缮官寺,大开南门,门阙崴峨,华岳如临。人和政通,万民沾惠。官吏称颂,衣食足丰。君应高升,功同三公。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丙申朔)二十一日丙辰造碑。
[原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境)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译文]: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秦末汉汉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曹氏)后裔分布各地,雄居一方。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历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县令和张掖居延都郡的都尉。其曾祖名述。举孝廉,任谒者、金城长史、夏阳县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其祖父名凤。曾举孝廉。任张掖属国都尉丞,又任右扶风隃糜侯国之相。以及金城西部都尉和北地郡太守。(有政绩曾得天子奖励)。其父名琫(beng),少年时即州郡闻名,可惜不幸早逝。所以其地位不能与其德相符。
[原文]:君童龀好学,甄极瑟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於心,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易世载德,不陨其名。
[译文]:君(曹全)儿童时期就好学习,他能鉴别(非常难懂的)谶(chen)讳经学,他无书不看,并能综合贯通。孝敬前辈的观念,已在心中生根,他收养了叔祖母,又十分孝敬继母,父母,其心情他能预测,父母的遗志,他能继承。不管父母存亡,其尊敬和礼仪都十分周全。所以乡人有谚语说:“曹景完重亲情,到了以此为乐的程度。”他的道德和美名,会历代相传,永不陨没。
[原文]:及其从政,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
[译文]:到他从政以后,其清廉可比伯夷、叔齐,其鲠直不让史鱼。他多次担任一郡的重要职务,如曾任上计掾史(晋京献计),又到凉州,任治中、别驾等职,所到之处,皆能纲纪鲜明、尊卑有序。至其担任郡守等职,能弹弹劾枉法者,纠正邪恶事,能使贪暴者革面洗心,同僚们都佩服其德行,其声威震慑四方。
[原文]: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吮脓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遣,且二百万,悉以簿官。
[译文]: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他被举荐为孝廉。授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当时疏勒国国王和德,是弑了其父才得到王位的。他不向中央贡税述职,于是(曹全)兴师问罪。他能像吴起那样为士兵吮毒、有酒大家分享。他在攻城和野战之中,谋略如泉涌,威猛不减诸甲兵,将疏勒王和德当面活捉处死。当他率军旅凯旋还师时,诸国无不遣使送礼,数日达到二百多万,他全交公并登记账册。
[原文]:迁右夫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网(冈),潜隐家巷七年。光和六年,复举孝廉。七年三月,除郎中,拜酒泉禄福长。訞贼张角,起兵幽冀,兖、豫、荆、杨同时并动。而县民郭家等复造逆乱,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褱不安,三郡告急,羽檄仍至。于时圣主谘诹,群僚咸曰:君哉!转拜郃阳令,收合余烬,芟夷残迸,绝其本根。遂访故老商量儁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以家钱籴(di)米粟,赐癃盲。
译文]:后迁右扶风郡之槐里县为县令。时遇胞弟病故,辞官回家,又遇党锢之变,就在家隐居了七年,至光和六年,又重被推举为孝廉。七年三月,被任命为郎中、酒泉郡禄福县县长。訞贼张角,在幽州(河北)冀州(河南)一带起兵,兖、豫、荆、杨诸州同时响应。而本县农民郭家等也起来造反,他们焚烧城中官署,万民都受到骚扰,人人不得安宁,多郡(三郡)同时告急,特急的情报频频传来。那时圣主(皇上)征询臣僚的意见,群僚都说:问君(曹全)吧!他遂被任命为郃阳县令,(他一到任)就扑灭战后的余火、清除残余的乱者,以收斩草除根之效。接着他又访问本县之三老商量。他携同当地俊杰王敞、王毕等人,体恤民众的急需,慰问年老之人,抚育鳏寡孤独。还以自家之钱买来米粮,赠送体弱多病和盲目之人。
[原文]:大女桃婓等,合七首药神明膏,亲至离亭。部吏王宰、程横等,赋与有疾者,咸蒙瘳悛。惠政之流,甚於置邮,百姓襁负,反者如云。戢治廧屋,市肆列陈。风雨时节,岁获丰年,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县,前以和(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害,退於戊亥闲,兴造城郭。
[译文]:其大女儿桃婓等,配好治刀伤的“神明膏”,亲自送到离城很远的亭舍。其下属王宰、程横等人,送给伤病者,大多都被治愈。(曹全)的惠政美名,传播得比邮差送信还快。百姓们抱着孩子、背着东西,纷纷返回故里。房屋得以修缮,商店排列整齐,虽是风雨时节(社会极不安定),粮食亦得丰收。种田的农民和织布的妇女,还有手工业者,无不感恩戴德。本县在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曾遭受白茅谷水灾,水害退於戊戌、己亥之闲,那时兴造了城郭。
[原文]:是后旧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开南寺门,承望华岳,乡明而治。庶使学者李儒、栾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廓广听事官舍,廷曹郎合,升降揖让朝觐之阶。费不出民,役不干时。
[译文]:自此(水灾)以后,当地旧民和绅士,均未得官位(或官位不高)。曹君怜悯缙绅们不幸的遭遇,开启了南寺之门,使西岳华山赫然在目。他广听民意,开明治事。使学人如李儒、栾规、程寅等人,都获得了相应的“爵位”,。又扩充了相应的官舍和各曹(具体办事机构)廊阁等建筑,就是用以朝见和行揖让之礼的阶梯也得以修整。其费用不让民众出纳,施工也不侵占农时。
[原文]:门下掾王敞、录事掾王毕、主簿王历、户曹掾秦尚、功曹史王颛等,嘉慕奚斯,考甫之美,乃共刊石纪功。其辞曰:懿明后,德义章,贡王廷,征鬼方,威布烈,安殊荒。还师旅,临槐里。感孔怀,赴丧纪。嗟逆贼,燔城市。特受命,理残圯,芟不臣,宁黔首。缮官寺,开南门,阙嵯峨,望华山,治,惠沾渥。吏乐政,民给足。君高升,极鼎足。
中平二年十月丙辰造。
译文]:下属门下吏王敞、录事王毕、主簿王历,户曹秦尚、功曹史王颛等人,大家羡慕奚斯之作《鲁颂》,考查了曹氏德政之美,故共同刻石以纪其功。其辞为:美哉君曹,德义明彰。恭奉朝廷,出征“鬼方”。威烈远布,抚慰八荒。军旅凯旋,槐里为。兄弟情深,归里奔丧。可叹“逆贼”焚烧城池,特受重任,收拾残局。剪除不臣,安定黎民。修缮官寺,大开南门,门阙崴峨,岳如临。人和政通,万民沾惠。官吏称颂,衣食足丰。君应高升,功同三公。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丙申朔)二十一日丙辰造碑。
《石门颂》原文和译文
--------------------------------------------------------------------------------

《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不。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通高26l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总共655字。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认为:“《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此刻看似平常,实极浑厚自然,笔画、结字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其中“升”字,“此”字,特别是“命”字末笔,拖笔极长,同某些汉简写法相似,这在碑刻中是极少见到的。此碑刻字甚多,有些字虽非别字,但写法
也很不规范。本释文均用规范的简化字写出。鉴于原碑拓本十分请晰,为了避免重新造字,仅在别字处注明(借代写“别字”。系本字,写法不规范者写“别写”)。别字写法.可直接看原碑即可。
原文:(碑额)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注释: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楗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楗为”:郡名。“杨君”:指杨涣,字盂文。楗为郡武阳县人。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曾任尚书中郎、司隶校尉,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车孟文”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称此碑为“杨厥碑”,误。此处“厥”字为语助词,非人名也。
原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注释:“坤”,《说文》:“地也”,与“乾”所代表的天相对。“股躬”,有人认为应即“股肱”,古代“躬”“肱”通用。也有人认为“股”指四肢,“躬”指身躯。“余谷”即 “斜谷”,宋欧阳修《集古录》云:“以余为斜,汉人皆尔”。斜谷,指今陕西终南山之山谷。南 口曰褒,在褒城县北,北口曰斜,在郿县西南。《括地志》云:“斜水源出褒城县西北衙岭山,与褒水同源而流派。”《汉书"沟洫志》:“褒水通沔,斜水通渭。”“隆”:盛大、高起。“城”:益州领域。“充”:《隶释》:“以充为 冲”充,充足。
译文:像神灵一样的乾坤早以将位置排定,这里是河川和水泽的胜地。泽均有所流注,川亦有所沟通。斜谷的河川,其水泽在南郡变得十个盛大,通向四面八方,充盈于整个益州。
原文: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于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宇)秦。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后以子午,途(途字别写)路涩(别写)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阂(碑作骸垓)隔(别写)尤艰。
注释:“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曾“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今汉中市)。”〔见《汉书"高帝纪》)可见汉中是其发祥之地。“道由子午”:指子午道。《前汉书王莽传》:“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师古注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出散入秦”:散,指散关,出散关,即可进入秦地。“围谷”“堂光”:皆地名。汉中至秦川共有四条通道,除子午道和褒科道外,尚有城固至周至的谠骆道和沮县至陈仓的陈仓道。“围谷”和“堂光”分别在此二道上。
译文:昔日汉高祖刘邦接受项羽之封.由汉中起家,经过子午道和出散关进入秦地,建立和奠定了称帝的基础。汉朝的名称,也由此确定下来,。后来由于子午道路途艰涩,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但这四条道路都存在隔阂.通行都极困难。
原文: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上则悬(碑为县字)峻,屈曲流(别写)颠;下则入(碑作 人字)冥(别字),倾(别字)泻(碑为写字)输渊。
注释:“永平”:东汉明帝年号,“四年”:公元61年。“诏书开斜”:永平四年的诏书失载。但《搐君开通褒科道》石刻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可能即指这次诏书。“元二”:有人释为“元元”,误。应指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公元107—108年)。《后汉书. 邓君传》云:“永初元年夏.凉郡畔羌,摇荡西州,诏骘将羽林五校士击之,(二年)冬班师,迎拜为大将军”。与下面“西夷虐残”相合。实际这只是开始,动乱持续达十年之久。“循”:依照,遵守。“冥” :昏暗、深沉。
译文:到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皇帝下诏,开通褒斜道、凿通石向。中间遭遇到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共元107-108年)的动乱。西夷十分虐残,桥梁被破坏而断绝。复用子午旧道。上面悬崖峻峭,屈曲细流淌漾于巅峰;下方则深入冥渺,倾泻输注于深渊。
原文: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常荫鲜晏。木石相拒(碑作距),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别写)碍(别写)弗前。恶虫弊(别字)兽(碑作狩字),蛇蛭泰满螨(别字)。末秋截霜。嫁苗禾(别写)残。终年不登,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别写),尊看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注释:“阿”。丘陵、曲隅。“晏”:“温也,阳也“磨”:磨砺。“确”;坚固。“盘”:厚重的巨石。“枪砀”:抵碰、摔跌。一说为“枪唐”,即利器。“履尾”:《易"履》“履虎尾,(啮咬)人凶。”“恶虫葬兽”:“虫”:《说文》“一名蝮”。是一种毒蛇。恶虫当指此类。“弊”一说即“憋”。《广雅* 释制》:“憋,恶也。”可见弊兽亦即恶兽。“蛭”俗称马蟥,喜食人血。“螨”,一说通万,“万”,《说文》:虫也。亦即毒蛇之类。螨,现在一般指螟铃虫。与此处所说”恶虫”不符,前人已有辨说。“匮”:乏也;竭也“馁”:饥也。“楚”:“辛楚,痛也。
译文:不管是平地或者丘壑,均已陷于泥淖。常年阴暗,鲜见阳光。残破的木架与石柱相互抵拒,尖利的技桠和巨大、坚固的石面相互摩擦。面对这样的险境,使人跌摔碰撞,好像模到了老虎的尾巴,令人心惊胆战。即便是空车单骑,也被阻滞,不能前进。这里有恶虫凶兽横行,有剧毒的蛇蝎之类出没。来到秋季,已降霜雪,庄稼很早就已夭亡,终年不得收获。贫困、饥饿的灾患,使平民们十分痛苦,尊贵之人也深感不会。其愁苦之状,真是难以说得周全。
《石门颂》[二]
原文: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隶校尉健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有司仪驳(别字)君遂执争,百僚(别字)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敞而晏平。清凉调和。
注释:“司隶校对楗为杨君,厥字孟文”等情况见篇首所注。“伉”:强也.健也。“有司”:指主持会议的人。“子”:指子午道。“度经”:谓褒斜道再度可以经行。“晏”:安也。
译文:于是我明智的同乡、原司隶校尉、楗为武阳的杨君孟文,以深厚、执著的忠诚之心,多次上奏皇上(建议重修褒斜石门)。主持会议的官员提出反驳意见,杨君则据理力争,百官司僚都被说服,皇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子午道才被废止,(褒斜道)再度开始通行。其功这是如此重大而显要:使此道(由败坏凋敝到)宽敞明亮、安全平坦。清凉调和之气充溢,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势喜人。
原文: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楗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碑作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
注释:“建和”为东汉桓帝年号、“二年仲冬上旬”。相当公元148年12月中旬。“王升”为杨孟之同乡,时任汉中太守。
译文:到了汉桓帝建和二年的十一月上旬(相当公元148年12月中旬),时任汉中太守的楗为武阳人王升字稚纪,跋涉山道(视察褒斜道),推本溯源,感叹杨君的明智和仁贤之举,刻石歌颂其德行,昭明其功勋。其词如下:
原文:君德明明,炳(别写)焕弥光。刺(别写)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碑作衙)强(碑作别写)。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别字)雅以方。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
注释:“八荒”:八方荒远之地。见贾谊《过秦论》。“奉魁承杓”:指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崇隐云:“斗,第一天之枢。第二旋,第主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长七为杓。合而为斗。“绥”,《说文》:车中把也。“亿”:安也。“绥亿御强”:意为把握好方向,即可平定强暴,使世事安康。“蒸庶”:众人。“乾”;天也,见《易卦传》。
译文:杨君的德行明明白白,好像明亮的火光一样。他指刺过失、拾缺补遗。治理好八方荒远之 地。他上顺天意,合于北斗的旨趣;下制强暴,使世人平静安康。他宣喻圣恩,像春天一样和煦,贬斥丑恶,如秋霜一样严厉。他公正不偏,心胸坦荡。贞洁文雅,行为端庄。使庶众宁静、为政磊落,通于天乾。辅佐主人,匡正君王。遵循礼仪,持之有常。
原文: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匪石厥章。恹(别写)弘大节.谠而益明。揆往卓今,谋合朝情。释(别字)艰即安,有勋有荣。
注释:“匪石”:《诗邶"柏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揆”:推测、筹划。“卓”:明也,高也。“释”;解也。
译文:他通晓地理,懂得伦理纲常。言必称忠义,人心非石,岂可随意转移。其恢弘的大节,通过其正直的谠论而更加鲜明。他借古明今,与朝廷之情不谋而合,解决了难题,就会得到安宁。真可谓有功勋又有荣光。
原文:禹凿龙门,君其继踪。上顺斗(别写)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说雍、商人咸西嘻,农(别写)夫永同。春秋记异,今而纪功。垂流(别写)亿载,世世叹诵。
注释:“禹凿龙门”:《淮南子"修务训》:“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流河,凿龙门,辟伊阙。”“斗极”“坤皇”见前注。“雍”:和也。“记”:同喜,悦也。
译文:传说大禹治水,曾凿开了龙门。今天杨君(重开石门),是继承了禹的行踪。此事上可顺应北斗七星的意旨,下可答谢地皇坤神的安排。这样就可以从南到北,四海通行无阻。君子们得以安居乐业,庶土之民亦都十分高兴。商人欣喜,农民的心情亦都相同。《春秋》对天气多记其异常的变化,今天对杨君,应把其卓越的功勋。此功应流传万载、世世传诵。
原文:序曰:明哉仁智(碑的知字),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
注释:“序曰”:此为全篇总结之语。“休”:吉庆、美善、喜乐。
译文:总而言之,杨君的明智,十分清楚,事情的难易,他早已预知。测度天道,本是安危所系。他以勤恳和竭诚,才终于得到此美善和荣誉。
原文:五官椽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碑为别字)汉强字产伯,书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别写)字文宝,主。
注释:“椽”:佐助,引申为属官的通称。“属”:托付。“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汉制州郡及诸曹皆有书佐。“主”:调主其事.即负责这项工作。
译文:五官的属官南郑人起邵,字季南,委托褒中人晁汉强,字产伯和书佐西城人王戒,字文宝者.主办此事。
原文:王府君闵和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城(碑作成)韩(别写)朗(碑作别字)。字显公、都督椽,南郑魏(别写)整字伯玉(碑作王)。后遣赵诵宇公梁,按(碑作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碑作别字),万世之基。或解高阁(碑作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焉作别写)。
注释:“王府君”:指汉中太守王升。“石积”:即石仓,用以盛来、薪。“阁”:即栈道之阁楼。
译文:汉中太守王升,因怜悯谷道的危险和困难,分别设置了六个道路桥梁。特派遣行丞事西城人韩朗字显公,和都督椽属南郑人名整字伯玉,从事其事。后来又派遣赵诵宇公梁和按察中曹名卓行者,制作了可盛粮食和柴草的石仓,这是万世可用的基础建设。又解决了高处阁楼的问题,使它们在向下行走时变得容易、行路者看到这些变化,无不感到欣慰。
原文:伯玉(碑为王字)即日徒(碑作从)署行丞事,守安阳长。
注释:“伯玉”:即前述都督掾南郑魏整,他当时要迁官。此事与修路无关,属顺便提及。“署”:署理。“行”;官衔兼摄。大官兼小衔.称行。“守”:官吏试职,称守。又,官阶低而暂任高官职,时亦称守。“丞”:副职。
译文:伯玉(魏整)即日起要改徙署理行丞事,试职担任安阳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