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关谈判日本减少割地原因:李鸿章称要苦战到底

 松边醉客 2012-03-30

核心提示:李鸿章为之愕然,在将日方约稿条款电告总理衙门的同时,表明了自己态度,“日本如不将拟索兵费大加删减,并将拟索奉天南边各地一律删去,和局必不能成,两国唯有苦战到底。以上情节,并祈密告知三国(指英、俄、法)公使。”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2012年3月29日第5版,作者:马长虹,原题:《马关谈判 败在电报上》

最近,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经遇刺,一颗子弹射入他的脸中。但他最终以自己遇刺为一个手段,迫使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减少了一亿两白银赔款。而事实并非真的是这样!

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海陆军占据压倒优势。战至次年3月,中国引以为豪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旅顺、威海卫军港及海岸炮台尽失;日本陆军倾国而出,所向披靡,兵锋直指山海关,京畿震动。

此前主战的光绪帝,虽不情愿,也只得命李鸿章“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并授予他“商让土地之权”。1895年3月5日,李鸿章领命出京,预备赴日。

细心的谈判对手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偕子李经方等中方谈判人员抵达日本马关,当天即在船内居住。马关是日本本州西南端的港口,隔关门海峡与九州相望,本名“赤间关”或“赤马关”。江户时代的日本汉学家按汉文的风格将“赤马关”缩写成“马关”,1902年又改称“下关”,沿用至今。

日方安排的谈判地点在马关的春帆楼,是个小有名气的饭馆,以善于烹调河豚鱼著称,四周景色宜人。3月20日下午2点半,双方谈判人员在春帆楼二楼的一间屋子里,开始了这场关系两国命运的谈判。代表日方谈判的全权大臣是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他们很细心,考虑到李鸿章已72岁高龄,特在他的座位旁添设了一只取暖的炭火盆;并将距离春帆楼步行五六分钟远的引接寺整理一番,供李鸿章居住,以免他住在船上过于辛苦。

不过,大和民族的细心绝不仅仅体现在照顾谈判对手的生活上。一个并非尽人皆知的史实是,日方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手段,掌握了中方的一举一动。李鸿章对日谈判的所有想法及行动,都要向北京拍发密电,经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请旨。这些往来电文均有案可查,看看《李文忠公全集》中的“寄译署”和“译署来电”部分就清楚了。

但是很不幸,中方的电报密码此时已经被日方掌握了。

日本人的照会用了中文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与日本外务省曾反复磋商从朝鲜共同撤军问题。1894年6月22日,外务省送来了一份长长的外交照会,表示日本政府不仅不撤军,反而决定增兵。这在甲午战争史上被称为“第一次绝交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