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下周要去的学校Kendrick。
最近,听了几个英国教育专家的报告,或许是临近春节吧,首先联想到的春晚本山大叔的一句话“国外比较乱套,风景这边独好。”可是,教育的问题好像难以“独好”,教育问题是每一个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在英国听到的报告中,教授们特立独行的演讲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赞歌不多,问题不少”。
当前,我们国家颁布了《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一系列的改革正紧锣密鼓展开,改革是为了解决发现的问题。英国教授发现了英国教育的问题,或许也正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尽管有的我们也已经意识到,但再次借鉴,或许能坚定改进的决心。
“没有如果,没有但是,不要教育经费削减”,最近一提英国教育,不得不说说学生的示威游行,或许你也能想见得到高喊口号的学生的场景。(事实上,这是英国学生为表达某种诉求的方式,别一看到示威就与反动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国家民主的体现。)学费的高涨似乎掩盖了英国教育的其他印象,然而这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更不能武断地从这一角度就说英国教育的改革是失败的。
作为一项涉及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大,更具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的教育政策,在英国每一个政党都很重视。著名的工党竞选口号“教育,教育,还是教育”以及教育绿皮书“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还未绝于耳,如今从新工党到联合政府,依然是把教育作为自己的王牌政策。
关于义务教育的年限。目前英国普及教育到16岁,联合政府希望降低到14岁。或许是迫于经济的压力,才做了这样的两难选择,不得不拿庞大的教育经费开支进行削减。在中国,学界也讨论义务教育的时限,尽管现在各地对学前教育特别重视,但要纳入义务教育范围,情况相当复杂,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事实上,现在很多的小学集中到乡镇小学,也给农村的家庭带来不少的问题,甚至是社会安全的问题。至于有的地方提出,普及高中教育,作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承诺,还有待探索,至少是社会事业进步的标志。
关于职业教育。英国的学者意识到,政府追求50%的大学入学率,因此开设了许多新的专业,比如“传媒”学院,但事实上当这些人毕业的时候,社会并不能提供这个多学额的就业岗位,相反,对于一些需要简单的职业培训的专业,比如“垃圾清理”技术员,却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如果加强有用的职业教育,是英国教育面临的难题。中国大学的扩招与英国相比,应该是有过之而不及,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关于教师教育。Prof. andy goodwyn安第教授是里丁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他领导的学院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在英国是一流的,甚至是最好的。在他的讲座中提到了“Mckinsey report”报告,认为“好的老师应该留在课堂上”“高质量的教学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这一点在教而优则仕的东方传统文化影响下更为明显,其实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不同的作用,尊重是同样的。)。另外,作为教师培训来说,我觉得他们的服务更为周全实在细致。就在我们学习教室的楼上就有数学教学的资料室,有大量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参考资料,的确感受到学院为教师的培训做了充足的准备。英国的小学老师常常要包班教学,如果没有丰富的可选择的教学资源,难以胜任教学工作。教具、教学参考书、教学卡片、甚至是练习的答案都准备的一应俱全。
关于特殊教育,英国有多种方法,在给予所有学员获得了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有各种额外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关注的学生人数平均约15-20%。根据专家的研究,在辍学或者说流失的学生中,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人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其中事实有需求但没有证件的占大多数。专家的另一个结论:特殊教育不只是为了当前,也是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安全。为特殊教育所花费的成本与其未来为社会造成的负担相比是相应的。课间,同学们还与老师进行了互动:谁来判断哪些人需要帮助?教育局,怎么判断?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在中国,20%的特殊学生的关注我们又做的怎样?其实这个问题后面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特别困难的,智障聋哑需要特殊学校,有的智力没有问题,也可以随班就读,在各个学校建立资源教室,但是对于资优的学生来说,能不能得到相应的重视,给与“特殊”的教育,值得期待,或许,现在的心态是,会为特别困难的有障碍的学生没有得到适应的学习而惭愧,却为特别资优的学生错过了发展期而无动于衷。
教育,教育,还是教育。这不应该是政党竞选的一句口号,而是社会发展不变的主流意志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