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校注

 苏迷 2012-03-31

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校注序     晨光  

    自古以来苏州是水乡泽国,因此水文化也是我们苏州文化的重中之重。水犹如苏州的命脉,决定了苏州人千百年来的性格、习惯、生活方式。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苏州城,没有水文化也就没有苏州文化。但水文化源于何处呢?水文化的依托何在呢?我们翻开苏州平江图,上面的河道和水巷交叉密布,这被称之为棋盘格式。从宋代经元明清直至今天,我们苏州还有多少这样的水巷河道呢?今天我们对这些还了解多少呢?那么,请大家看一看这块《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碑文吧。

    此图说系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所刻,今保存在景德路苏州城隍庙工字殿内。2006年版的苏州平江区志载有该图说的碑文。但因为此碑40多年前被砸,后虽经修复,但上面依然有些字迹模糊失落。现在用原刻碑文对平江区志所载碑文重加校对,去芜存菁。校对后个别文字与平江区志所载略有出入,还望方家详察指正。悠悠岁月,嘉庆图说碑至今已是200余年,地方世事变化之快,河道桥梁变迁之大,实难使今人通晓。为此专做注释,以便众人阅看。

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原文與校注    晨光

     謹按:蘇郡(注:即苏州市区)城河,以三横四直(注:三条横向河道,四条直向河道,是城市里的主干河道)為大綱。而疏浚之舉即準此為衡(注:准则、标准)。

    查第一橫河,西自阊門水關橋(注:阊门水城门外)起,經至德橋(注:在西中市北,面对泰伯庙。今称泰伯庙桥)東行至過軍橋(注:在今东中市,北通河沿街)入第二直河者,此南條之分支也。自里水關橋(注:在阊门下塘西端,北通尚义桥)至尚義橋(在桃花坞大街西端,通向北向分支河),為北條分支。由此折東,過日暉橋(河沿街北端,通河西街)穿過第二直河,會過軍橋南條之水,東行經香花橋,(人民路北,北寺塔正南面)至跨塘橋,(临顿路北,直北为齐门路)穿過第三直河。復東,由臨頓路直至華陽橋(平江路北,通東北街),其南行者,別為第四直河。仍復東行者,則第一橫河至此而出婁關(娄门城关)矣。

    第二橫河(现今干将河)即引第一直河之水。從渡子橋(注:剪金桥巷北端,原通和坊西口,现在干将路西端)起,東行至芮橋(幽兰巷北端,跨干将河),穿過第二直河。又東至乘魚橋(注:今在乐桥东面,跨干将河,南通锦帆路),分流南注,出(校:平江区志少“出”一字)竹隔橋(注:竹隔桥后改为祝驾桥。在锦帆泾上,东为后梗子巷,西为祝驾桥巷。因锦帆泾已在民国20年填,现成为锦帆路。竹隔桥因而不存)入第三橫河。又東行至顧家橋(今在临顿路南端,干将路上),會第三直河之水。合流至同橋(又称桐桥,在甫桥西,1961年拆除),又分注南行者,別為玉帶河(注:清代环绕万寿宮之河道。玉带河东段相当于在凤凰街和甫桥西街下塘之间,玉带河南段在今民治路南侧,与民治路平行。玉带河西段应该在公园路西边,沿苏州公园东墙一带。最后到草桥西,流回干将河。玉带河现不存)一道□□(校:原碑文上残缺两字,平江区志补一“经”字,存疑)。萬壽宮(注:清乾隆下江南之行宮,现为苏州老年大学,在民治路上)前此河,舊志未載(至清同光年间尚在)。其仍復東行者,至苑橋。又穿過第四直河,直至獅子口(注:干将路仓街口至相门大桥堍,现已并入干将路)入城壕,併出婁關。

    第三橫河(即道前街河),亦引第一直河之水。從歌熏橋(注:位于念珠街北,道前街西端,跨学士河)起,東行至西館橋(道前街上,西美巷南端,现已不存)南,穿過第二直河。又東至夏侯橋(十梓街上,锦帆路南口,现已不存),會北來竹隔橋(校:区志为顾家桥,按原碑应为竹隔桥,即祝驾桥。在祝驾桥巷东口,跨锦帆泾。今桥已不存)下第二橫河支流一道,合而東行,直至(校:区志为“以”字,按原碑为 “至”)迎葑橋(又名迎枫桥,在今天十梓街东端,南接盛家带),合第四直河之水,從(校:区志为“以”字,按原碑为“从”字)盛家帶迤南出葑門。其自夏侯橋(在锦帆路南口,十梓街上,今不存)南,經淥水蒼橋(今名为仓桥,在市图书馆西石家湾和张思良巷之间,通长洲路),至帝賜蓮橋,折東經長洲縣(今长洲路职业大学)福民橋,至織造府前(今带城桥下塘)東,由(校:区志为“田”字,按原碑文“由”字)磚橋直出葑門者,第三橫之別流也。

    查舊志此條內,自竹隔橋南下(校:区志为“泾”,按原碑为“下”字)至淥水蒼橋,經帝賜蓮橋,由磚橋東出葑門之水,歸入第三直河。今詳(校:平江区志为“勘”字,按原碑文是“详”字)察地勢,自顧家橋至竹隔橋(注:在饮马桥南祝驾桥巷内,现在祝驾桥巷并入干将路,此桥更已无影),由東返西,相距二百丈有奇。東西兩處,地勢高下二尺有余。來水似無向高逆行之理。且將橫河(校:区志衍生出一个“一”字,按原碑文无此字)段忽作(校:区志为“归”字,按原碑文为“作”字)直河,更覺牽強,未便仍襲舊誤。或(校:平江区志无此字,按原碑文有“或”字)第三直河,應從顧家橋(注:临顿路南口)下合第二橫河之水,東行出獅子口為順。

    第一直河,自皋橋(注:今东中市连接西中市处)起,南行經昇平橋(注:位于通河坊西端,跨学士河,也就是第一直河。建于宋代1053年,1975年重建,现在因通河坊并入干将路,桥在干将路西端)、歌熏橋(注:位于道前街西端跨学士河,宋代1053年建,1984年重建)直至盤門城橋會流,折東歸入內城壕。

    第二直河,自教場河(注:经小平门桥南下,穿高长桥,沿河西街东侧)起。至單家橋(注:跨第二直河,东面西北街,西面是桃花坞大街)南,穿過第一橫河,又南至都亭橋(注:在东中市与王天井巷交叉路口,现都亭桥往南的河道在1960年被填,桥因此而废),會過軍橋(注:东中市接河沿街)西來之別流。合而南行,至榖市橋(在镇抚司前和铁瓶巷之间,镇抚司前和铁瓶巷现都并入干将路,河道已在民国年间填塞,桥不存),穿第二橫河。又南至西館橋(注:东美巷南端,在道前街上,,今不存),穿第三橫河,經三板橋(金狮巷西口接金狮河沿,1958年填塞,已不存)至查家橋(注:书院巷西口,接三多巷,今不存),折西從杉瀆橋(注:又名三多桥,东大街北口接司前街,1958年填塞,今不存)南行至陳千戶橋(东大街进新桥巷口,1958年填塞,今不存),又西至盤門新橋,與第一直河合流。

    第三直河,北自齊門賭帶橋(今堵带桥,在齐门南)起(校:平江区志缺“起”字,按原碑文为“起”字)。至跨塘橋南,穿過第一橫河。南行至懸橋,穿過城心支河(注:此河西起范庄前王天井巷口,往东经范庄前南,穿过人民路禅兴寺桥,再走因果巷南,穿四通桥,广化寺桥,经旧学前南,直达苹花桥南与第三横河相连。此段河道1958年被填,禅兴寺桥、四通桥、广化寺桥同时废。城心支河又往东直通平江河,这一段河道尚存)一道。又南至顧家橋,即與第二橫河合流。出獅(校:区志为“流”字。按原碑文为“狮”字)子口歸入城河,出婁關。此條與舊志不符,其改正處詳前。

    第四直河,北自華陽橋。引第一橫河之水南流,至奚家橋(注:在平江路上,潘儒巷南,东麒麟巷西端)東,通其林巷(注:在平江路东,今名为东麒麟巷)支河一道。復南行至新橋(注:今为平江路小新桥),穿過城心支河。又至廟堂橋(注:原在平江路联萼坊口,1958年废),分流轉東,別為小支河一道,(注:该河道大约在1958年被填塞,今已不存)亦名玉帶河,縈繞長元學宮(注:即现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明清时为长元两县的学宫,现保存有大成殿)出水門橋,(注:原桥已废,位置在新学前24-25号间,大概在平江实验学校大门东侧,新学地南端,今为蕴秀园小区南大门旁。接干将河应在升龙桥东侧)入第二橫河(即今日之干将河)。以上兩支河,俱舊志未詳。其仍復南行者,至苑橋,穿過第二橫河,進官太尉橋,迤東至望信橋(注:又名望信桥。宋绍定二年初建,因是城东水陆交通中心,常有外来客船云集,因而旅客常来此等候家信,故名为望信桥。民国六年改为今名。在十梓街东端),與第三橫河合流,出葑門。

    以上經四緯三,為城之干河。其城心另有支河一道。舊志未經載明。今西自普濟橋(注:桥在花驳岸东口,跨第二直河,也就是王天井巷河上,沟通王天井巷和埃河沿。今不存)南,引第二直河之水,由范莊前、元妙觀后(注:亦就是范庄前、因果巷和旧学前南,1958年即填没),東經四通橋至懸橋,穿過第三直河。又東至新橋,穿第四直河,復東入城壕,竟出婁關。此河居城之中央,今一開通,則經四緯三之水,左右逢源,如人身氣脈,無不融會貫通矣。(注:可惜这城心支河基本上不存,只剩下苹花桥东一段。苏州市内水脉为之不通,城市犹如人体,一点不错)再查諸道跨河橋梁甚多,不能悉載具列於圖。又志載河形寬狹,前明隆、(注:隆庆,明穆宗朱载年号,共6年,公元1567-1572)萬(注:万历,明神宗年号,共47年,公元1573-1619年)間,俱有二三丈不等。今民居漸蜜(校:区志为“密”字,按原碑文为“蜜”字,同密),亦不能盡復舊規。其各段寬深及挑(校:区志为“排”字。今按原碑文“挑”字)浚(注:挑浚又名挑濬,谓清除淤塞,开通河道。清刘大櫆《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故冬日水涸,用挑濬之工,其費皆出自民間,積至巨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那條河便是丹徒、丹陽的分界,叫做徒陽河,因爲年久淤塞,近來雇工挑浚。”)丈尺,均逐細載冊卷,以備他日修志采錄。茲就經緯各道,詳其起止分合,攝其大略為之說,以附於圖右,觀者便於考察焉。

    嘉慶二年(清代仁宗帝年号,公元1797年)歲次丁巳秋七月

    長洲(明清长洲县、吴县、元和县三县分治苏州)盛林基謹述并書   

    2010年1月26日  晨光校注

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照片:

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校注

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校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