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

 拾得夜半钟声 2014-04-01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这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其《送人游吴》诗中对苏州的经典描绘。

    小桥流水人家,也就是苏州的一张名片,让千百年来人们对苏州的认知和向往。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苏州的小桥流水还是大运河的一个内城水系,自隋唐以来一直和大运河相融相生的,也可以说大运河造就了苏州城。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从宋代“平江图”上看到,苏州内城水系,自古以来一直有着比较好的规划,特别是在清嘉庆年间,对苏州内城河道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治,并把规划图立碑传于后世。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上次我们在苏州城隍庙里看到了那块《三横四直图碑》,就是记录了那个水系的规划图和文字说明。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在苏州《平江区志》里,找到了这个碑的原文,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也按图索骥的沿着那些河道走了一遍,但几百年来,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掉了不少河道,在八九十年代的城市改造中,一些河道也做了调整,以致现在已经不能看到那《图碑》上的全部河道了,但好在基本上还是保留着,也算没有枉费此行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那《三横四直图碑》(以下简称《图碑》)讲述比较繁复,这里就简要和直观的向朋友们做个汇报了: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走访中,我选每个河道的片段一些图片来做个标记,简要的说明一下,并把《图碑》中的记述原文用红字摘录着,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

    第一横河自阊门的水关桥开始一直到娄门流入护城河。(《图碑》记载:第一横河,西自阊门水关桥起,经至德桥,东行至过军桥,入第二直河者,此南条之分支也。)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阊门的水关桥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泰伯庙前的“德桥”,以前称之为“庙桥”,最近重修后改名为“至德桥”,第一直河之水流经桥下。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一横河的南条分支,大致上就是阊门下塘的水巷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一横河的北条分支经尚义桥、四中、经桃花坞东、西北街河道而出娄门。(《图碑》记述:自里水关桥至尚义桥,为北条分支。由此折东过日晖桥,穿过第二直河;会过军桥南条之水,东行经香花桥至跨塘桥,穿过第三直河;复东由临顿桥直至华阳桥,其南行者别为第四直河。仍复东行者,则第一横河止此而出娄关矣。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上图中的仓桥浜邓宅,是我一位好友的祖宅。这次寻访不遇,已住在新公寓了,在他家边门河滩上拍了几张第一横河北条分支的片片。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从四中门口的板桥看第一横河的北条分支和老友的祖宅(老友为前清两广总督邓廷桢后裔)。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一横河流经博物馆、拙政园门口。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一横河经西北街河道流出娄门。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二横河相当于现在的“干将河”,从干将桥东端的渡子桥起,从相门流出(以前流入狮子口的内城河转而流出娄门)。(《图碑》记述:第二横河即引第一直河之水,从渡子桥起,东行至芮桥,穿过第二直河;又东至乘鱼桥,分流南注竹槅桥,入第三横河。又东行至顾家桥,会第三直河之水,合流至同桥。又分注南行者,别为玉带河一道,经万寿宫前。此河旧志未载。其仍复东行者至苑桥,又穿过第四直河,直至狮子口入内城濠,并出娄关。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干将河西段。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干将河东段,已经能看到“大裤衩”了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三横河相当于现在的道前河,从胥门的歌薰桥起流向城东。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图碑》记述:第三横河亦引第一直河之水,从歌薰桥起,东行直西馆桥南,穿过第二直河。又东至夏侯桥,会北来顾家桥下第二横河支流一道,合而东行,直至迎葑桥,合第四直河之水,以盛家带迤南出葑门。其自夏侯桥南经渌水苍桥,至帝赐莲桥,折东经长洲县福民桥,至织造府前东田砖桥,直出葑门者,第三横河之别流也。查旧志此条,内自竹槅桥,南泾至渌水苍桥,经帝赐莲桥,由砖桥东出葑门之水,归入第三直河。今勘察地势,自顾家桥至竹槅桥,由东返西,相距二百丈有奇;东西两处地势,高下二尺有余,来水似无向高逆行之理。且将横河一段忽归直河,更觉牵强,未便仍袭旧误。第三直河应从顾家桥下合第二横河之水,东行出狮子口为顺。)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道前街边的道前河片段。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三横河流经十全街边的十全街河。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一直河(《图碑》记述:第一直河自皋桥起,南行经昇平桥、歌薰桥,直至盘门城桥会流,折东归入内城壕。)。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一直河,引第一横河之水,在皋桥向南流向盘门。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二直河。——
(《图碑》记述:第二直河自教场河起至单家桥南,穿过第一横河。又南至都亭桥,会过军桥西来之别流,合而南行至谷市桥,穿第二横河。又南至西馆桥,穿第三横河。经三板桥至查家桥,折西从杉渎桥南行至陈千户桥,又西至盘门新桥与第一直河合流。)。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二直河,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了。自五十年代末,苏州一场填河运动中,第一直河自都亭桥向南的王天井巷等河道都被填没。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原来著名的都亭桥,现为一家机电设备公司,那两条小巷子中间的河道已经为建筑物,而且历时已经将近六十年,要想恢复看来是不可能的了。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一直河在河沿街口的过军桥那里,向南已经没有河道,第一横河南条分支在这里向北折行,汇入桃花坞河的第一横河的北条分支,东进流向娄门。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三直河自齐门起流经跨塘桥、悬桥等与第二横河合流,出狮子口。

    (《图碑》记述:第三直河,北自齐门赌带桥至跨塘桥南,穿过第一横河。南行至悬桥,穿过城心支河一道。又南至顾家桥,即与第二横河合流。出流狮子口,归入城河出娄关。)。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三直河在跨塘桥和第一横河交汇。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三直河经临顿桥流入临顿和继续南进。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四直河平江路北端引第一横河之水,向南流出葑门。

    (《图碑》记述:第四直河,北自华阳桥,引第一横河之水,南流至奚家桥。东通其林巷支河一道。复南行至新桥,穿过城心支河,又至庙堂桥,分流转东,别为小支河一道,亦名玉带河,萦绕长、元学宫,出水门桥,入第二横河。以上两支河俱旧志未详。其仍复南行者至苑桥,穿过第二横河,进官太尉桥,迤东至望信桥,与第三横河合流,出葑门。)。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四直河北段(即平江河),在平江路北端引第一横河之水。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美丽的平江路和平江河(我们下篇专文介绍),也是这次大运河申遗中苏州段的一个重要点段。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寻访苏州三横四直的内河水系——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十

     第四直河在和第二横河(干将河)交汇后,折向官太尉河,从葑门流出。

    这次借着大运河申遗的题材,按着古代遗留的《三横四直图碑》,重走了不少苏州的小街小巷和小河小桥,也拍了好几百张照片,由于篇幅的关系,仅仅用了很少一部分,余下的保留着空暇时好有个回忆。

    据好友“晨光”说,那《平江区志》的记载也有不少错误,他在《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校注》一一作了修正。我本着走走看看的初衷,也就不去深究了,如朋友们感兴趣,不妨去晨光的新浪博客看看。

    虽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从小就在这些纵横交错的河道边生活着,但近二十多年住进新村公寓后,很少穿行那些小街小巷了,当走在那曾经背着书包上学的小桥,记取放学时和同学们嬉戏取闹的欢愉,抚今忆昔,百感交集,三、五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矣! 

 

    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摘自《平江区志》第二十三卷(综录)第三章(碑文辑存)
  〔清嘉庆二年(1797)〕
  谨按:苏郡城河,以三横四直为大纲。而疏浚之举,即准此为衡。
  查第一横河,西自阊门水关桥起,经至德桥,东行至过军桥,入第二直河者,此南条之分支也。自里水关桥至尚义桥,为北条分支。由此折东过日晖桥,穿过第二直河;会过军桥南条之水,东行经香花桥至跨塘桥,穿过第三直河;复东由临顿桥直至华阳桥,其南行者别为第四直河。仍复东行者,则第一横河止此而出娄关矣。
  第二横河即引第一直河之水,从渡子桥起,东行至芮桥,穿过第二直河;又东至乘鱼桥,分流南注竹槅桥,入第三横河。又东行至顾家桥,会第三直河之水,合流至同桥。又分注南行者,别为玉带河一道,经万寿宫前。此河旧志未载。其仍复东行者至苑桥,又穿过第四直河,直至狮子口入内城濠,并出娄关。
  第三横河亦引第一直河之水,从歌薰桥起,东行直西馆桥南,穿过第二直河。又东至夏侯桥,会北来顾家桥下第二横河支流一道,合而东行,直至迎葑桥,合第四直河之水,以盛家带迤南出葑门。其自夏侯桥南经渌水苍桥,至帝赐莲桥,折东经长洲县福民桥,至织造府前东田砖桥,直出葑门者,第三横河之别流也。查旧志此条,内自竹槅桥,南泾至渌水苍桥,经帝赐莲桥,由砖桥东出葑门之水,归入第三直河。今勘察地势,自顾家桥至竹槅桥,由东返西,相距二百丈有奇;东西两处地势,高下二尺有余,来水似无向高逆行之理。且将横河一段忽归直河,更觉牵强,未便仍袭旧误。第三直河应从顾家桥下合第二横河之水,东行出狮子口为顺。
  第一直河自皋桥起,南行经昇平桥、歌薰桥,直至盘门城桥会流,折东归入内城壕。
  第二直河自教场河起至单家桥南,穿过第一横河。又南至都亭桥,会过军桥西来之别流,合而南行至谷市桥,穿第二横河。又南至西馆桥,穿第三横河。经三板桥至查家桥,折西从杉渎桥南行至陈千户桥,又西至盘门新桥与第一直河合流。
  第三直河,北自齐门赌带桥至跨塘桥南,穿过第一横河。南行至悬桥,穿过城心支河一道。又南至顾家桥,即与第二横河合流。出流狮子口,归入城河出娄关。此条与旧志不符,其改正处详前。
  第四直河,北自华阳桥,引第一横河之水,南流至奚家桥。东通其林巷支河一道。复南行至新桥,穿过城心支河,又至庙堂桥,分流转东,别为小支河一道,亦名玉带河,萦绕长、元学宫,出水门桥,入第二横河。以上两支河俱旧志未详。其仍复南行者至苑桥,穿过第二横河,进官太尉桥,迤东至望信桥,与第三横河合流,出葑门。
  以上经四纬三,为城之干河。其城心另有支河一道,旧志未经载明。今西自普济桥南,引第二直河之水,由范庄前元妙观后,东经四通桥至悬桥,穿过第三直河。又东至新桥,穿第四直河。复东入城濠,竟出娄关。此河居城之中央,今一开通,则经四纬三之水,左右逢源,如人身气脉,无不融会贯通矣。
  再查诸道跨河,桥梁甚多,不能悉载,具列于图。又志载河形宽狭,前明隆、万间,俱有二、三丈不等。今民居渐密,亦不能尽复旧规。其各段宽深及排浚丈尺,均逐细载册卷,以备他日修志采录。兹就经纬各道,详其起止分合,撮其大略为之说,以附于图右,观者便于考察焉。
  嘉庆二年岁次丁巳秋七月。
  长洲盛林基谨述并书。
  查志载前明隆、万年间,所量河身丈尺,窄者二丈,宽者三、四丈不等。今已侵占过半。惟照现在河身丈尺量明,备册存考。共计开过河身长八千一百四十一丈零二寸,出土二万五千五百十九方九分七厘,共用经费银二万一千五百九十六两四钱三分七厘。
      (原碑在苏州景德路城隍庙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