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鸿耄:如何制造像货币战争那样的阴谋论

 xywyds 2012-04-01

马伯庸(微博)曾写过一篇文章,《从<人造韩寒>看如何构筑阴谋论》,分析了麦田的阴谋论。麦田的阴谋论显然是没有成功的,要不然也不会事后道歉,不过这杆大旗被方舟子接过来以后,形势就不一样了。下面就结合方舟子质疑韩寒,谈谈如何成功的构造一个阴谋论。

阴谋论要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种花一样,阴谋论也是需要土壤的,还需要不断的浇水照看才能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长大。

阴谋论的前提: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说,阴谋论的形成需要时间,一般是在事情发生一段时间以后,有了可能的受益人的时候容易形成阴谋论。另一个是说,阴谋论容易在社会上有怀疑气氛的时候产生。

911阴谋论就是这样,一段时间以后,因为美国出兵,怀疑美国主导了911。这次质疑韩寒也是类似,10年以后,因为韩寒出名,因为萌芽作文大赛成功,怀疑萌芽当初包装了韩寒。另一个有利条件是时间久远,人们的记忆已经模糊,总有一些回忆对不上的地方,这也使得阴谋论有更多的空间。

地利,就是适合阴谋论传播的环境。如果提出阴谋论者有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媒体或者小圈子,会有利于阴谋论的传播。货币战争早期是在一些论坛传播的,特别是军事版论坛,这种地方特有利于货币战争这一类阴谋论传播。方舟子的新语丝和他的个人微博是自媒体,这有利于聚集有同类想法的人。方舟子自己说了算,可以营造一个场,方便他布道,此谓之地利。

人和则是需要其他人的帮忙了。阴谋论要得以传播,最好有一群一开始就对阴谋论的打击对象不满的人,这些人会帮助传播阴谋论以打击其对手。有这样一群人的帮助,就可以事半功倍。在货币战争阴谋论里,这群人是对美联储不满的人,对华尔街不满的人,对美国不满的人。在方舟子质疑韩寒的闹剧里,这些人是那些因为韩三篇对韩寒不满的人,那些认为韩寒宣扬了读书无用论的人,那些看不惯韩寒的人等等等等。

阴谋论的要素:论断要大胆,论述要合逻辑,强调动机

毛卫洋:阴谋论是如何成功的阴谋论是挑战大众的通常认知的,所以其论述一定是大胆的,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引起大众关注。构成的反差越大,信息量越大,越容易得到传播。像登月骗局,就是说登月是假的,而不是说登月的过程中有部分不准确的地方,这种“造假说”直接挑战大众印象,一下子先声夺人,气势上就站住了。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也是类似,不是像麦田那样说韩寒部分博客文章有代笔,而是直接指责韩寒早期的作文有代笔,这是韩寒出名的第一步,方舟子要连根拔起,这个立论相当惊人,立刻引发广泛关注。

除了提出论断还不够,一个好的阴谋论必须逻辑上说得过去。在大胆论述过后,人们需要一个理由来说服他们相信这个论断。有了一个还说得过去的理由,很多人就会相信了。在查理.芒格的误判心理学里,这叫“重视理由倾向”。“重视理由倾向是如此强大,乃至一个人给出的理由哪怕是毫无意义的或者是不准确的,也能使他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得到遵从。有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实验人员成功地插队到排在复印机前面的长队前头,他给出的理由是:“我要复印几份东西。”而重视理由倾向这种不幸的副作用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会出现这样的条件反射,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有理由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摘自查理芒格《误判心理学》)自然地,阴谋论者会利用这种倾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方面,诉诸生活常识是一个常用手法。像登月骗局,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月球上没有空气,怎么国旗明显被风吹动”。大众按照这个套路去想,就会觉得的确不大对劲。事实上只是因为惯性使得旗子动起来,和风没关系。但大众不会想那么多。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过程中也是用了类似的手法,“不读书的人怎么可能写出小说”都是类似的逻辑加强。而韩寒是否真的不读书?这一事实是没多少人关心的,大众只需要有个理由就行了,这理由是不是事实是不重要的。

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动机。这方面,阴谋论是最有优势的。因为时隔多年,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看出,很多人很容易因为事后受益者是谁反推谁当年受益了。这是很符合大众心理的。阴谋论的逻辑是“谁获益,谁操纵”。在事情发生n年以后,根据获益方反推说某人或者某组织当年是幕后黑手。这是一个无敌的套套逻辑,所有一切都是因为那些人处心积虑,你没发现什么是因为获益者心思细密,可以瞒你多年,你发现了什么是获益者故意露出的破绽,为了迷惑你让你认为他没有这么强大的。在这样一套无法证伪的逻辑笼罩下,很多人就被绕进去了。

阴谋论的手法:制造反差,强化疑点,放大声音

在论述过程中,要让人印象深刻需要制造反差,反差越强烈留下的第一印象越深刻。一方面韩寒的小说《三重门》被说成是天才之作,说里面引经据典如何如何牛逼,另一方面,韩寒的语文成绩,不读书等等被反复强调,说的如何如何严重。反差越大越有戏剧效果,播种疑点的效果越好。

毛卫洋:阴谋论是如何成功的阴谋论只有一个点是很容易被人打破的,所以还需要其他的质疑点形成交叉火力。要让人相信,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去播种怀疑。这样,即使每个疑点都靠不住,但这么多点,已经足够在人心中播下怀疑的种子了。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时候不断说的“铁证”,“又一铁证”,就是多点开花,不断强化疑点。虽然每个疑点都经不起仔细推敲,却能营造强大的气场。

在登月骗局的阴谋论里就有这样一段:“正当质疑之声越来越大的时候,美国宇航局却宣布丢失了全部共计1.3万盘登月原始录像带。数量如此庞大的珍贵资料怎会轻易丢失?”事实上,只有记录阿波罗11号宇航员月球漫步的慢扫描电视带现在找不到了(来自方舟子的博文再说“阿波罗登月”是否是骗局 )。方舟子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是韩寒被采访时候的视频资料,并且质疑“怎么会记不得自己的作品”,就是类似的手法。事实上,一个人记不住自己以前的作品是很正常的事情,方舟子自己都说过自己记不清以前的作品。

当阴谋论播种的怀疑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一部分人心中发芽,并向外扩张了。一些原本半信半疑的人在这样的气场作用下,也开始迷失了,有的人开始写“我一开始也是不相信代笔的,但看了方舟子的论述以后,越看越觉得韩寒有代笔”之类的文章。是不是很像气功大师发功后弟子们的表现?

阴谋论要广泛传播,这些人的声音会被放大放大再放大,给其他人形成一种“他已经觉悟了,你怎么还没明白”的压力气场。这种文章越多,阴谋论成长的土壤越好,种子发芽越顺利。而那些已经进场觉得韩寒可疑的人,有的因为觉得自己之前受了蒙骗,也因此更产生一种同仇敌忾的心理,一定要扳倒韩寒这个骗子,净化整个社会的空气。这种正义感爆棚会让他们很有动力去向其他人宣讲韩寒的种种劣迹,帮助阴谋论的传播。

阴谋论的辅助元素: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和认知失调

刚才我们提到的信息控制,质疑派当中有些人会不屑一顾,“现在信息这么多,都是公开信息,哪里是方舟子一个人能控制得了的。我们也有自己的判断,那些反质疑派的言论我们也看了,不过不能说服我们”。

的确,信息都是公开的,谁都能看。但只需要加一点点料,你的判断就可能完全相反。根本不需要什么信息控制,这些人自己的思维偏好就会自动把对方声音过滤掉。比如韩寒的老师、同学接受采访,一句“他们对好口供了”就可以让很多人无视这么铁的证据。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

当阴谋论的种子种下并在人们心中发芽生长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必然是阴谋论者的认知失调,因为他们肯定会遇到一些与自己的论断不相一致的事实。

比如说韩寒的手稿。对这类证据,方舟子和他的信徒们要千方百计证明这些手稿是抄写的而不是他自己写的,却不去想韩寒如果那么有先见之明在n年前抄写手稿,为啥不一起商量着对好“口供”?

他们要坚持“韩寒代笔”,又无法无视手稿的存在,对由此产生的手稿和“代笔”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理性感觉是很不舒服的,这就是心理失调。为了消除这种失调感,他们要为这两者之间的协调找一个说法。其实他可以推翻“代笔说”,或者否认“手稿”的存在。但他们因为已经认定了“代笔”,很难纠正这种印象(这是心理学上的一致性倾向),于是,便采取了否定手稿的存在的方式,既然手稿客观存在,只能是给手稿一个新的解释,这就是“这手稿是别人写好了韩寒一页页在同学面前抄写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消除心理失调。

这种认知失调是比被他人的信息控制要强大得多的力量,因为这些人会自认为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更强的信心去坚持自己的判断。

这里顺带说一句,阴谋论的提出者,有的人的确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些则是自己认知失调,真诚的相信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们看到的是事实,其他人是被蒙蔽了。对方舟子来说,他应该是后者。对网上那些认为方舟子心理阴暗的说法,我不很认同。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信自己所说的,是不可能骗到那么多旁观者的。我相信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过很遗憾,他陷入了阴谋论中而不自知,对他的认知失调,也惟有表示遗憾。

经过了前面这些步骤,一个成功的阴谋论就构造出来了。许多人会跟着阴谋论的逻辑走,而忽视其他信息,这很像斯坦福监狱实验里的那种场,要不是Christina Maslach到访,那些人还都在那个监狱场中无法自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