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的高考与古代考秀才之比较

 zsw77792 2012-04-01

 

随着连续扩招,现在全国高考的考取本科的难度不仅大大低于明清科举考举人,也低于考秀生时的难度,也就是说难度大大降低。有人说,不会吧?本科生好歹也应类似一举人吧 ,其实明清时期考个秀才比现在考上二本稍微难那么一点。在2008年以后考取本科的难度不仅低于明清科举考举人,甚至连考秀生都不如。当年读书人的最底层是“童生”,而全国童生总数不过二三百万人,比高考人数(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为2011年高考总人数933万)少,而录取更少,清代中后期全中国1700多所官学,每次考试只录取25089人作“生员”。取得童生资格须经过每三年两次,由县官或知府主持的“县试”或“府试”,而现在每年一次中考,可见,现在的高中生的身价或相对地位远不如“童生”了。童生每三年有两次机会参加省“学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教委)主持的“院试”。院试通过了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俗称“秀才”。
要考秀才先要参加童生试:也叫“童试”, 取得童生资格须经过每三年两次考试, 经过县试、府试(地级统考)后,最后要参加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通过了才是秀才,一般每科各县录取只几十人,录取率在20-30%,不会高于50%,虽然现在高考也是以各省为单位统考,本科录取率为50%一般在各县能录取200-500;从总数上说,清代1741所官学,每次考试录取25089人作“生员,时全国生员也就是秀才的总人数约为46万人,而现在全国大学统招一年(2011年)本科为349万人,毕业生在上千万人了。可见当年秀才的相对社会地位远高于现在的大学生是没有疑问了。所以说明清时期考个秀才比现在考上二本稍微难那么一点。所以说明清时期考个秀才比现在考上二本难,比考上一本也稍微难一点,即使考上名牌高校也只相当于则相当于秀才相当于秀才(也叫生员)中的膳生(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名额一县一般只20名,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大约相当于中学或大学的助学金)。
秀才只是起点,有了参加乡试资格。还不能当官。当然也有例外,秀才考取为“贡生”,成为国子监(大约可以理解为国家重点大学)学生,贡生可以经过挑选当初级官员(大约可以理解为相当现在大学毕业生直接留校当公务员、普通干部)。
秀才只类似现在本科生,现在必须要有第一学历本科才能参加公务员考试,但不直接安排就业。近年的本科生要高考成绩优秀(上名牌重点),毕业后再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才相当于勉强通过举人考试。现在本科录取率为50%,毕业后又通过司法考试(录取率为27%),总体通过率为13.5%,仍然高于举人的录取率
那么举人呢?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举人名额的规定,各个省不一样,大体上100人上下,一般只60人左右。清代中后期全国录取名额不过一千三百多人,录取率为30%的三分之一(三年只考一次)。仅从人数上看,举人的社会地位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博士了。举人要想当地方长官,还要通过每三年一次的全国性会试(通常所谓进京赶考),会试录取后为贡士,然后有希望成为地方长官。贡士还要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有资格参加殿试,相当于领袖接见,大约得有蒯大富那样的能量!)通过殿试后才成为进士。每次只录取两三百人(三年一次,相当于高考全国前100名,各省的高考状元才能跻身其中的行列),进士总人数不过两千五百人左右。殿试中前十几名为翰林学士,第一名才是状元。也就是说每三年全国才出一个状元。这和现在每年高考,各省把凡是第一名的都混称高考状元,简直没法子比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