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在脐上5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中脘与巨阙之间取之。
主治:腹胀、呕吐、食不化、胃脘痛、黄疸、泄痢、咳痰以及癫痫等。针灸:直刺0.5~1寸;灸5~10壮。
穴名浅解:脘是胃府之意,本穴当胃之上口,故名上脘。备考:《铜人》:“治心中热烦,贲豚气胀不能吃,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三焦多涎,心风惊悸,心痛不可忍,……针入八分,先补后泻之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其疾立愈。”
14.巨阙
穴位:在脐上6寸,鸠尾下1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上脘与鸠尾之间取之。
主治:心烦、心痛、胸痛、惊悸、呃逆、呕吐、黄疸以及痫证等。针灸:直刺0.5~1寸;灸5~10壮。
穴名浅解:为心之募穴。因喻穴居至尊之地,为心经经气结聚较多之处,故名巨阙。备考:《资生》:“巨阙、心俞,疗心烦;巨阙、上脘、主腹胀心腹满。”
15.鸠尾
穴位:剑突下0.5寸。取穴:仰卧位,于腹正中线,当脐上七寸,剑突下0.5寸取之(取穴时两臂上举)。
主治:心悸、心痛、呃逆、胃痛、胸满、咳嗽、气喘以及癫痫等。针灸:斜向下刺0.5~1寸;灸5~10壮。
穴名浅解:因本穴位于胸前鸠尾骨之下,故名鸠尾。备考:《类经图翼》:“此穴大难下针,非甚妙高手,不可轻刺也。”
16.中庭
穴位:在膻中下1.6寸陷者中。取穴:仰卧位,于胸骨中线,当胸骨体下缘处。
主治:胸腹胀满、噎膈、呕吐、心痛及梅核气等。针灸:平刺0.3~0.5寸;灸3~5壮。
穴名浅解:喻穴居心位,心居中而处尊,犹如至中之殿庭,故名中庭。备考:《千金方》:“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呕吐还出。”
17.膻中
穴位:直两乳头间陷者中。取穴:仰卧位,于胸骨中线,中庭上1.6寸,平第4肋间隙。
主治:胸痹心痛、心悸、心烦、咳嗽、气喘以及产妇少乳等。针灸:平刺0.3~0.5寸;灸3~5壮。
穴名浅解:为心包之募穴,八会之一—气会。胸中两乳间曰膻穴在两乳间陷中,故名膻中。备考:《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厥,灸膻中二十八壮。”
18.玉堂
穴位:在膻中上1.6寸陷者中。取穴:仰卧位,于胸骨中线,膻中与紫宫之间,平第3肋间隙。
主治:胸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及乳痛等。针灸:平刺0.3~0.5寸;灸3~5壮。
穴名浅解:居心之上,为五脏六腑经络精气来朝之堂,故名玉堂。备考:《铜人》“治胸满不得喘息,胸膺骨疼,呕吐寒痰,上气烦心。”
19.紫宫
穴位:在玉堂上1.6寸陷者中。取穴:仰卧位,于胸骨中线,玉堂与华盖之间,平第2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喉痹、吐血及饮食不下等。
针灸:乎刺0.3~0.5寸,灸3~5壮。
穴名浅解:紫为赤色,中央为宫。考任脉至此,正内合于心,心为血之主宰,穴当其处,因名紫宫。备考:《铜人》:“治胸胁支满,胸膺骨疼,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
20.华盖
穴位:在紫宫上1.6寸陷者中。取穴:仰卧位,于胸骨中线,紫宫与璇玑线之间,平第一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喉痹及咽肿等。针灸:平刺0.3~0.5寸;灸3~5壮。
穴名浅解:本穴主肺疾,肺之为藏,有称五脏之华盖,故名华盖。备考:《铜人》:“治胸胁支满,痛引胸中,咳逆上气,喘不能言。”
21.璇玑
穴位:在华盖上1寸。取穴:仰卧位或正坐仰靠位,于胸骨中线,当胸骨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及胃中有积。针灸:平刺0.3~0.5寸;灸3~5壮。
穴名浅解:人之胸腔,犹如混天仪。本穴居胸腔上部,犹璇玑待衡,故名璇玑。备考:《铜人》:“治胸皮满痛,喉痹咽肿,水浆不下。”
22.天突
穴位:缺盆之正中。取穴:正坐仰头位,于前正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取之。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舌下急、咽喉肿痛、暴喑、及梅核气等。针灸:先直刺入0.2~0.3寸,之后再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寸;灸3~5壮。
穴名浅解:本穴位当胸腔囱突之地,故名天突。备考:《千金方》:“天突、华盖,主咳逆上气喘暴。”
23.廉泉
穴位: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取穴:正坐仰头位,于前正中线,当喉结上方与舌骨下缘凹陷处取之。
主治:舌下肿痛、舌根急缩、舌强、中风失语、口舌生疮、暴喑及聋哑等。针灸:直刺0.5~0.8寸,不留针;灸3~5壮。
穴名浅解:因舌根下伴有舌下腺体,津液所出犹如清泉,故名廉泉。备考:《甲乙经》:“舌下肿,难以言,舌纵涎出,廉泉主之。”
24.承浆
穴位:在颐前唇之下。取穴:正坐仰头位,于前正中线,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取之。
主治:口眼喎斜、面肿、齿痛、齿衄、流涎、口舌失疮、消渴嗜饮及癫痫等。
穴名浅解:因喻水浆入口,穴处正相承,故名承浆。备考:《玉龙歌》:“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痛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