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悠然的想起他的书法,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大家,但是细心品味先生的书法,会感觉先生的书法和他的笔风一样,刚中含柔,柔里加锋,先生学识渊博,又体现在他的书法上,君不见先生小说的手稿件的字体,很是能感动人,他的书法精通汉简,小篆,行草,可以说先生的书法艺术是在先生不刻意的表现的,是与先生的涵养、讽刺的文风合而共生的。
见过太多的书法大家作品,惟有的评价是:“好”,但是,每次看到先生的书法却生出由衷的感动,先生并不是以书法立世,但是先生的书法却让人内心的感动远远超过哪些所谓的书法大家,什么是艺术,感动人的东西就是好的。
鲁迅的书法成就是很大的。郭沫若说他远越唐宋,直攀魏晋,很有道理。郭毕竟是行家。
鲁迅的字很怪,乍看很软,其实是一种变形的魏碑。他不是在朴树书屋抄碑十年吗。字显得柔中带钢,自成面貌。不媚时俗。这也是所有文人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比起其他文人李大钊的古扳,梁启超太娟秀。 好象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的字都很有味道。而且都自成一体。郭沫若的字,向来被称颂,确实漂亮。但味道差点。不象鲁迅那么古朴。
先生的书法品格正如他的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守甘为孺子牛”。
——三求斋主

慧眼:
伟人也有玩皮、孩子气的时候。第二把手幅小札,估计是和爱人生气时写的,第一次见到:我的所爱在豪家,欲往从之兮没有汽车(江苏中部如南通读如ca,浙江方言可能也这样发音),仰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何以赠之赤练蛇(方言sa),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远遂宋唐 直攀魏晋
——鲁迅的书法
李建森
在新文化的阵营里,鲁迅是领袖、旗手和主将,他的觉醒是属于整个时代和民族的,他的弃医从文虽然是具体和个体的行动,但充满着集体象征感。他的批判立场不仅指向纷杂的现世,而且直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但是,在批评的背后,他却厚爱于传统文化,这在我们看来,是充满着矛盾的。他的书法,即是最好的例证。书法当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但却是他的至爱之处。对于他的书法,虽有无意为书家的托词,但其用功、用心处屡屡发见,而书家之名自是被更大的文名所掩。无论是以作家,还是以书法家来考量鲁迅,他都应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但他的书法常常被人忽略,甚至连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这样的百年盛典,鲁迅书法亦成遗珠之憾。
鲁迅能以宽博、遒厚、豪放、古雅的书风行世,绝非偶然。他的书风的成因,与他的整理、抄校古籍和搜集、研究碑版是分不开的。前者使他对毛笔的驾驭更加自如,而后者主要是在取范层面的审美观照了。鲁迅幼年从学之际,毛笔日课自是家常,故鲜有文字记述。而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书画修养不俗,习字在那时又是必修之课,此对鲁迅习字当有深远影响。而鲁迅的故乡绍兴又有着“兰亭”这样的文化遗存,潜在的渊源自不在话下。据考《鲁迅全集》,依编年的日记笔迹推断,鲁迅应在唐楷的范畴里习过欧阳询和颜真卿的。1909年,鲁迅回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间,他经常出入古玩店购买画像砖和铭砖,期间,他还对绍兴附近的古迹进行查考,拓碑的工具经常随身携带。到1918年约收集造像、墓志、碑、砖、瓦、镜、钱等拓片五千余件,经过整理编成的计有《汉画像目录》、《六朝造像目录》、《唐造像目录》、《六朝墓名目录》等多种。此间,他在《呐喊》的自序中写道:“许多年,我便在寓所里抄古碑。”而这些拓片中的字迹,多为上古文字和碑版文字,其中富含古气和碑意,鲁迅书风正是在这种格调的陶冶中渐次成形了。此外,鲁迅对于帖学亦是相当垂注的。在他的收藏里,亦有法帖,在上海定居后曾专门委托内山书店为他收集日本《书道全集》,历时两年才得以收全。因此,他的书法的汲养确是碑帖兼顾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碑学中兴之后,碑帖兼容已经是时势所趋了。
鲁迅的书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人之嘱所写的书法作品,尺幅较大,有意识地按书法作品的形式书写,多有上款,此类作品为定居上海十年居多。另一类系文稿,包括书信、日记、著作稿和抄校稿等,此类墨迹更能映现鲁迅的率意书写和自然随性的笔墨意趣。鲁迅书法有着非常到位的技术表现,而精神层面的表达旨归多与他的文化修为和思想抱负有着必然的关联。因此,在儒雅、清和的浅表背后,他的字还给我们苦涩感和迟重感,这是他的忧患精神所发端的一种背后的力量。1964年,郭沫若在给《鲁迅诗稿》的序文中就鲁迅的书法写道:“融冶隶篆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质朴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遂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此为的评。
在鲁迅的文字里,我们看到锋芒如利刃,所发思辩多意味遥深,而他的书法,则还有宽厚涵容的一面,在笔锋归隐的使转里暗含着沉静的定力,这种潜隐是一种大智若愚。鲁迅曾说:“造语还须曲折……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此语虽是针对诗学的,而这样的美学厘定自然会映现在他的书法观照里。由此,在这种多重的构织里,我们看到:一个深刻而温和的鲁迅向我们疾步而来。
李建森 1970年生于山西吉县。曾在政府部门、媒体谋活。现在主要从事出版策划、装帧设计和书画评论。主要作品有《贾平凹语画》、《集体记忆》、《卫俊秀书法一百跋》、《陆维钊》、《“华山三友”述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