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倡久病怪病必有瘀說的顏德馨----學術精華1

 金朝陽宮 2012-04-01

一、辨病以「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為綱(一)氣血病變是臨床辨證之本顏氏根據《內經》「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之說,認為氣血是形體、臟腑、經絡、九竅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行之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起著營養和聯絡臟腑組織、表裏上下的作用,人的生、長、壯、老、病、死,儘管其表現形式不同,但歸根到底,都離不開氣血的變化。氣血以流暢和平衡為貴,若氣血失暢,平衡失常,則會引起一系列連鎖的臟腑寒熱虛實病變,從而導致疾病叢生,因此,八綱、衛氣營血、六經、臟腑、病因等辨證方法均離不開氣血的變化。

八綱辨證雖無氣血二字,但氣血即貫於八綱之中。陰陽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氣血,正如《壽世保元》所謂:「人生之初,具此陰陽,則亦具此血氣,所以得全生命者,氣與血也」,血氣未並,陰陽平衡,五臟安定,反之,氣血以並,陰陽失衡,病形已成;表裏之辨與氣血密切相關,表證病邪在衛在氣,裏證病邪在營在血;虛實辨證不能舍氣血而言虛實。

《素問·刺志篇》謂:「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形實,氣虛形虛,脈實血實,脈虛血虛」,虛證多兼氣虛或血虛,實證皆夾氣血瘀滯;寒熱之變均直接影響氣血正常功能,熱則煎熬氣血,寒則凝澀氣血。據此,顏氏指出,氣血病變是臨床辨證之本,也是疑難病證的辨證之本。

(二)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靈樞·口問篇》謂:「夫百病之始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怒,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脈厥絕,脈道不通……乃失其常」,指出病邪不論來自何方,首先均干擾氣血的功能,而使之紊亂,以致陰陽失衡,經脈瘀阻不通,氣血循行失常。顏氏認為,這既是常見病的發病過程,也是疑難病證的發病規律。疑難病證雖然表現奇異少見,致病因素錯綜復雜,但在復雜的病變中大多要涉及氣血,進而造成臟腑組織功能紊亂。不論是器質性病變,還是功能性疾病,均以氣血失常為樞紐。

《素問·調經論》則謂:「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守」即保持之意,「守經隧」即謂要保持氣血在經脈中運行通暢。顏氏認為氣血通暢不僅反映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的充盈健旺,也表明臟腑組織生理功能的正常。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旦氣滯血凝,臟腑經脈失其所養,功能失常,疾病即隨之而起,因此,在診治疑難病證中,必須重視氣血流暢這個重要環節。

顏氏根據《素問·舉痛論》「百病生於氣」的理論,提出「氣為百病之長」之說。他認為氣為一身之主,升降出入,周流全身,以溫煦內外,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得以正常活動,若勞倦過度,或情志失調,或六淫外襲,或飲食失常,均可使氣機失常,而出現氣滯、氣逆、氣虛、氣陷等病理狀態,並波及五臟六腑、表裏內外、四肢九竅,產生種種疾病。正如張景岳所言:「夫百病皆生於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故其在外則有六氣之侵,在內則有九氣之亂,而病之為虛為實,為熱為寒,甚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正一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同時,氣機升降失常也是導致痰飲、瘀血等內生的根本原因。

氣為血帥,氣能行津,氣機一旦失常,即可引起血滯致瘀,津停致痰,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謂:「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不去,由氣之不順也。」《醫學入門》謂:「人知百病生於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凡寒熱、蜷攣、痹痛、癮疹、瘙癢、好忘、好狂、驚惕、迷悶、痞塊、疼痛、癃閉、遺溺等症及婦人經閉、崩中、帶下,皆血病也。」顏氏指出,氣分、血分是疾病發展的兩個分期,邪之傷人,始而傷氣,繼而傷血,或因邪盛,或因正虛,或因失治、誤治,邪氣久戀不去,必然伏於血分。他根據《素問·繆刺論》謂:「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必舍於經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葉天士「初病在氣,久病入血」之說,主張對痼疾、頑症、勞傷沉屙、累月積年之內傷雜病、疑難重症從血論治。

顏氏指出,氣血失和是臟腑失調和機體病變的集中表現,它與任何一臟一腑的病變都密切關連。氣血不和,循行受阻,勢必導致臟腑功能紊亂,進而疾病叢生,所以從氣血角度辨證,可以把握疾病在機體中的整體病機,通過調和氣血即可調整臟腑功能,使其從病理狀態轉至正常的生理狀態,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二、提倡「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說(一)疑難病證從瘀論治疑難病證大多表現為寒熱錯雜,虛實並見,邪正混亂,但其病機則均涉及氣血。顏氏根據疑難病的病程纏綿,病因復雜,症狀怪異多變等特點,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論點。

他認為疑難病證中,瘀血為害尤為多見,無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初病多氣結在經,久病則血傷入絡,導致氣滯血瘀,故瘀血一證,久病多於新病,疑難病多於常見病。

久病、頻發之病從瘀:顏氏認為初病在氣,久病入絡是病變發展的規律,疑難病纏延不去,反復發作,導致體內氣血流行受阻,脈絡中必有瘀凝,如《素問·痹論》謂:「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失疏,故不通」;《難經》謂:「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東醫寶鑒》亦謂:「久病日輕夜重,便是瘀血」;清代傅山更明確指出:「久病不用活血化瘀,何除年深堅固之沉疾,破日久閉結之瘀滯」;故對病時輕時重,時發時止,年久不愈的沉屙、頑症、痼疾當從瘀治。

奇症怪病從瘀:證無定候,病無定位,病因不明的奇症怪病可從瘀治,古人有「怪病多痰」之說,顏氏則認為怪病多瘀。《素問·繆刺論》謂:「今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王清任《醫林改錯》記載了近五十種瘀血病證,其中不乏奇證怪病。顏氏指出,這類病證多因六淫七情,引起氣機逆亂,血氣乖戾;或因失治、誤治,生化逆亂而致血瘀;或因胎孕產後,外傷所致瘀血停滯,氣機失宣,鬱滯脈絡,著而不去,最終形成難治之證。

久虛羸瘦從瘀:張景岳謂:「氣血不虛則不滯,虛者無有不滯者。」顏氏指出,五勞七傷,消耗氣血,正氣不足,推血無力,體內必有瘀血內潛,故《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勞瘵者,多兼瘀血。」久積從瘀:症積久而不去,多由瘀血內結所致,故《諸病源候論》謂:「瘀久不消則變為積聚癥瘕也。」顏氏認為,不論寒積、水積、氣積、痰積、濕積,積久則礙氣阻血,氣血不行,瘀從中生,久積為瘀,久瘀必結,故久積不愈,當從瘀論治。

常法論治不效者從瘀:疑難病證按常法論治不效者,當從瘀論治。許叔微謂:「人之一身不離乎氣血,病經多日,療治不痊,須當為之調血」;唐容川亦謂:「一切不治之症,總由不善去瘀之故。」顏氏認為這類病證多由氣血乖戾,機體功能紊亂,以至寒熱夾雜,虛實互見,故而攻之無效,補之無益,惟有疏其血氣,令氣血條達,方能奏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