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魯國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 孔子早年喪父,家道中落,與母相依為命,事母至孝。 十而有五志於學,好學不厭,學無常師,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三十而立,開館授徒,有教無類,啟私學教育之先河。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旋被拔擢為司空,再升任為大司寇。 魯定公十年,齊魯之夾谷會盟,孔子運籌帷幄,化 魯定公十三年,齊國饋贈女樂八十名,孔子勸定公退還,定公不聽執意收下。 從此定公沈迷女色,不理朝政。 孔子灰心之餘,乃率弟子離開魯國,開始長達十四年周遊列國之旅。 然彼 以致孔子在列國之間,風塵僕僕,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仍無法得遇 乃於魯哀公十一年,黯然返回魯國,時年六十八。 此後,孔子專心於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並繼續教育事業。 他一生計有弟子三千人,成名者七十二人。 孔子卒後,長眠於魯城北泗水河畔,與青山綠水長相左右。 而他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精神,永為後人所推崇和效法。 歷代帝王無不尊孔,而重視祭孔。 因此孔廟遍立於天下,八佾祀典沿襲不衰。 孔子一生努力的目標,在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孔子建立禮義之邦的政治理想,詳載禮運篇大同章,而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獨步於人類世界。 他是東方最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備受世人景仰,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