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豆状核变性

 骆行 2012-04-02
肝豆状核变性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倾向。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病变主要损害大脑的基底节和肝脏,引起豆状核变性和肝硬化。有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肌强直,言语困难,精神改变,肝硬化和角膜色素环。 本病因起病隐袭,多样,早期诊断较困难,故应引起警惕。该病如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预后良好,治疗不及时,病情多持续发展,晚期因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并发感染死亡。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因本病属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倾向,对病人的同胞兄弟应从早检查。


临床表现

1.神经症状:成人多为动作减少,肌强直、慌张步态为主。儿童以舞蹈,手足徐动、肌张力减低为主,可有癫痫发作。
2.精神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情绪不稳,后期有痴呆,可有幻觉,妄想。
3.肝脏症状、厌食、恶心、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晚期有肝硬化表现。儿童多以肝脏症状首发。
4.角膜色素环(K-F环)。铜氧化酶及铜黄蛋白异常


诊断依据

1.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以上神经,精神症状。
2.原因不明的肝硬化表现。
3.角膜色素环。
4.有家族史诊断更肯定。


治疗原则

1.低铜饮食;
2.促进体内铜盐排泄;
3.减少铜在肠道吸收;
4.对症、支持治疗;
5.必要时手术治疗。


用药原则

1.早期治疗首选D-青酶胺,同时加用维生素B6,震颤明显可加用苯海索(安坦)、左旋多巴等。
2.如D-青酶胺治疗出现副作用可加用泼尼松(强的松)或改用三甲基四胺。
3.无D-青酶胺可选其他排铜药如二?基丁二钠,硫酸锌等。
4.有肝损害应加用护肝药,晚期有肝功能衰竭应积极对症、支持治疗。


辅助检查

1.早期、轻型的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晚期或有癫痫发作、诊断不明需除外脑内其他病变者检查专案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疗效评价

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应继续治疗;
3.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


专家提示

本病属遗传性疾病,致病因数造成体内铜代谢异常。病变主要侵犯大脑基底节及肝脏。本病是目前遗传性疾病中治疗效果最好的,但治疗不及时或未经治疗往往死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尤其对以肝脏病变或精神症状为首发的易误诊为肝炎或精神病,对早期神经症状不典型者,易误诊为神经衰弱。故对儿童或青年人出现上述神经、精神症状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应想到本病及早进行检查。对有家族史而无症状的儿童应争取查角膜K-F环、血清铜,铜氧化酶。病人应避免食用坚果类等含铜食物,避免用铜制食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