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胜对联·江苏(5)
本组收丹阳、高邮、淮安名胜联 延来大宾,飞觞东阁; 陵居高士,剪烛西窗。 *丹阳延陵饭店。陵居高士:指泰伯、季札曾居于此。剪烛西窗:李商隐诗:“何当共剪西窗烛”,言与友人话旧也 义利两刺心,须知天道无私,何处可寻蕉覆鹿; 轮回千古事,欲把元关脱过,几生修到李犹龙。 *林福源题丹阳城隍庙。 蕉覆鹿:语出《庄子》:“云郑人在野毙一鹿,畏人知,覆之以蕉。后忘在何处。”后人以此比喻人世真假杂陈,得失无常。 元关:佛家语,指生死之际。 李犹龙:即老子,《史记》:“孔子问礼于老子,去而谓弟子曰……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姓李 以传国先及胞兄,有托而逃,携手荆蛮采药饵; 为世家远绵血食,见机之哲,追踪玉马遁延陵。 *丹阳季子祠。 世家:指吴泰伯、仲雍首建吴国之列祖列宗,寿梦立季札,欲其承吴国之宗庙。 血食:宗庙之祭用牲,故曰血食。 玉马:即玉虬,虬龙,借指用玉饰镶勒的马,代表泰伯,意为吴季札追踪泰伯,遁迹延陵 端委开基,化裸俗为衣冠,梁公不毁三吴庙; 延陵避乱,存世家之祭祀,尼父曾书十字碑。 *丹阳季子祠。化祼俗句:吴民初断发文身,裸体,泰伯至,施以教化,吴民始服衣冠。梁公句:梁公敬重泰伯,过祠而不毁。 尼父:指孔子,孔子曾为季札墓碑书十字 让德著一门,至矣无加,百姓难名吴泰伯; 丰碑题十字,呜呼有叹,千秋定论宣仲尼。 *丹阳季子祠。 宣仲尼:即孔子,后代封为文宣王 偕隐入句吴,文化开基,端欲追三让至德; 观光游上国,名贤遗迹,且教仰十字遗风。 *丹阳季子祠。 句吴:《史记》:太伯奔荆蛮,自号句吴。 三让:《史记正义》:太伯……以太王病,托采药于吴越,不返,太王薨而季历主,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三让也。 观光句:季札出使至齐、鲁,故云观光游上国 让国有三,大圣人信口赞扬,推见至德; 世家第一,太史公平心论定,勒石成书。 *丹阳季子祠。 让国:《史记》载:吴王寿梦有子四人: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寿梦欲立季札,季札让不可。乃立诸樊。诸樊死,让位季札,季札又让。及余祭、余昧相继立,后至季札,季札又让,故云“让国有三”。 大圣人:指孔子,《史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 世家第一:司马迁著《史记》,列吴太伯世家为第一。 太史公:即司马迁,《史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注浊。”延陵季子即季札
让国即于三,至德之褒,麟经特笔; 世家列第一,太王而后,马迁定评。 *丹阳季子祠。 麟经特笔:孔子作《春秋》,“获麟而绝笔”,古称《麟经》为《春秋》。 马迁:即司马迁
采药待行权,父心慰弟亦心慰; 文身示无国,伯吹埙仲又吹篪。 *丹阳季子祠。 文身句:《史记》:太伯、仲雍二人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 埙,篪:皆古乐器,《诗经·小雅》:“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言兄弟和睦也 徐君墓挂千金剑; 孔子鞭书十字碑。 *丹阳季子祠 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处江淮而怀堂庙; 与古人嵇,同今人居,若丘垤之仰泰山。 *魏源题高邮文游台,位于高邮城东北,传说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过高邮,曾与本地孙觉、秦观等载酒论文于此,故名曰“文游”。 垤:小山丘 落日倒悬双塔影; 晚风吹散万家烟。 *王楼村集句题高邮文游台 谓之文也,聚三代英才,到于今前见古人,后有来者; 子好游乎,览九秋烟景,快收拾西湖明月,东郭清风。 *左桢题高邮诸贤祠 英灵尽来归,有时忽听钟磬响; 古台摇落后,登高壮观天地间。 *左桢题高邮诸贤祠后厅 酒气吞湖月; 诗怀涌塔云。 *左桢题高邮诸贤祠后楼 余韵忆当年,差幸往献堪徵,斯文未坠; 登临凭此日,来看长湖叠雪,双塔撑天。 *高邮牌坊石刻 冷月照寒塘,十里残荷香未歇; 夕阳沉古渡,一湖秋水影长流。 *黄钧宰题高邮露筋祠,古属高邮,距城南三十里,今属江都,据传古代某年夏日,有姑嫂二人途中至此,天暮暑雨,蚊甚厉,无所宿,适道旁有一耕夫舍,嫂遂避蚊投宿,而姑坚不进舍,夜竟被蚊吮死,故名“露筋” 江淮君子水; 山木女郎祠。 *陈曼生题高邮露筋祠 当时怜嫂后怜姑,形姑之清者全由嫂浊; 昔日露筋今露骨,笑骨之脆者只为筋柔。 *李渔题高邮露筋祠 荷花开自落; 秋水净无泥。 *许幼文题高邮露筋祠 白水至今犹一色; 绿柳到此不三眠。 *陶澍题高邮露筋祠。 三眠:《三辅故事》汉苑有柳如人影,一日三眠三起 谁与共三秋,有江上曹娥、溪边蒋妹; 我来游此地,正湖心月白、门外风清。 *陶澍题高邮露筋祠。 曹娥:后汉孝女,父溺死于江,不得尸,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后投江而死 千古死应无此法; 斯人奇在不知名。 *周素生题高邮露筋祠 湖边孤寺半烟筱; 门外野风开白莲。 *集王渔洋诗句题高邮露筋祠。筱:小竹子,亦写作“篠” 听一百八杵钟声,敲断往来尘客梦; 倒三十六湖秋水,洗将清白女儿身。 *高邮露筋祠 青紫朝天,龙衔烛至; 云霞出海,鳌驾山来。 *顾韵芝题高邮魁星阁 一门朴学; 两代宗师。 *常国武题高邮王氏纪念馆。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清代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他们所著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都是我国训诂学名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影响很大。高邮人民为纪念先贤,续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遗产,于1983年在王氏故居的基础上,扩建、修葺了王氏纪念馆 百年大儒; 一代经师。 *陈从周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与古人商出处; 从词义究根源。 *唐棣华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振兴训诂学术; 发扬祖国文化。 *武中奇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万卷虽多当具眼; 百家屏尽独穷经。 *钟旭元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世代研经明古训; 山川钟秀育贤人。 *周祖谟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百卷雄文传故训; 千秋学子仰宗师。 *唐文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金殿祖孙三鼎甲; 诂林父子两名家。 *季廉方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辞学二王夸绝世; 词宗淮海也风流。 *金启华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一代宗师,千秋绝学; 二王余韵,百里书声。 *汪曾祺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不皖不吴,独开一派; 是父是子,同有千秋。 *何泽瀚题高邮王氏纪念馆。不皖:指安徽戴震 父子一门,乾嘉绝学; 宋明以外,训诂大成。 *李一氓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训诂:解释古书字义,也作“诂训”、“训故”、“故训” 父子鸿儒,中外宗仰; 高邮琅琊,异代齐光。 *王板哉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奇韵千秋,金坛一段; 训诂百代,高邮二王。 *唐棣华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乾嘉小学,段王莫二; 淮海通人,汪刘而三。 *朱季海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新社会代替了旧社会,应该知今识古; 旧文化发展成新文化,必须继往开来。 *李进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清节王阳仍令子; 说文许慎有功臣。 *汪中题高邮王氏纪念馆 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是; 韩信兵多多益善,士亦宜然。 *淮安学署 马上文,胯下武,枚里韩亭,彪炳经纶韬略; 右边孝,海底忠,徐庐陆墓,维持名教纲常。 *葛木题淮安学署明伦堂 独倚东风翻醉墨; 遍题春色对蓬莱。 *胡文遂题淮安吴承恩故居,在河下镇,原宅早毁,重建后为纪念馆 雨过天连青壁润; 风来松卷翠屏张。 *王石城集句题淮安吴承恩故居 谐谑妙笔; 千载生辉。 *杨修品题淮安吴承恩故居 野夫有怀多感激; 抚事临风三叹息。 *淮安吴承恩故居 晴窗走雷雨; 笔底千尺云。 *单晓天集吴承恩诗句题吴承恩故居 大作述西游; 名簃留水郊。 *淮安吴承恩故居。 簃:楼阁旁边的小屋 仗怪以力; 取经唯诚。 *萧娴题淮安吴承恩故居,在淮安 收百代阙文,采千年遗韵,艺苑久推北斗; 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 *马济中题淮安吴承恩故居。 阙文:缺疑不书或遗漏之文。 北斗:北斗七星,喻艺苑中的佼佼者。 胸臆:心,心怀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林则徐题淮安关天培祠,在城东街,建于清道光23年(1843年),祀鸦片战争中为国殉职的关天培将军,祠内有关天培塑像。 六载:关天培任广东水师提督六年(1834一1841)。 坎壈:困顿,不得志。 异类:指英侵略者和清投降派 华夏正气; 千载英烈。 *淮安关天培祠 撄绝岛烽烟,万里波涛流碧血; 享崇祠俎豆,九天日月照丹心。 *淮安关天培祠,在其家乡淮安城东周家庄。 撄:抗击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修其天爵;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教以人伦。 *淮安清河大成殿。 天爵:天然爵位,古称虽不居官位。但因德高而受人尊敬者。 昆弟:兄和弟,亦指近房和远房的弟兄。 人伦:阶级社会人的等级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 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周焘题淮安韩信庙,在城内镇淮楼东路北侧,为纪念两汉初期杰出军事家韩信所建,始建于唐代,早巳不存。原庙前临淮水,庙旁有刘伶台,唐诗人许浑有“刘伶台下桃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的诗句 十年成败一知己; 七尺存亡两妇人。 *淮安韩信庙 西望关中,百战十年空鸟兔; 北临绵上,千秋一例感龙蛇。 *淮安韩信庙。 关中:地名,在今陕西省 英雄既许驱驰,固已誓忠汉,讵肯听蒯生之计; 豪杰非无智略,顾乃罔筹刘,只为酬萧相之知。 *曹于汴题淮安韩信庙。 驱驰:此谓奔走效力之意。 讵:岂,怎;蒯生之计:蒯生,指汉初蒯彻,曾劝韩信取齐地,背叛刘邦自立,信未听之。 萧相之知:指汉初大臣萧和,有月下追韩信,力荐韩信为大将传说 力拔山,气盖世,因公束手; 歌大风,思猛士,为子伤神。 *陈文烛题淮安韩信庙。 “力拔山”句:出自项羽《垓下歌》。 “歌大风”句:出自刘邦《大风歌》 巫支祁井底深潜,澜恬洪泽; 阿罗汉波间重出,福佑清淮。 *淮安淮渎庙,原在洪泽湖中的龟山山麓,建于宋代,有金臂禅师所建的无梁殿,殿前有巫支祁井,相传大禹治水时,巫支祁为患,禹将其镇在此井中,殿前有铁罗汉一百尊,后沉入湖中,清道光时打捞出廿四尊 也是红妆翠袖; 然而青史丹心。 *淮安梁红玉祠,在淮安礼守坝东南角(古北辰场),祀抗击金兵的巾帼英雄梁红玉。梁红玉,宋代楚州(今淮安)人,生于贫苦家庭,后结识抗金名将韩世忠,结为夫妻,宋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她与韩世忠驻守京口(今镇江),以八千之勇大败南侵的金兀术十万之众,留下了“击鼓战金山”的千古佳话,流传民间。明末建祠,以资纪念 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山河延宋祚; 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馨仰淮塬。 *淮安梁红玉祠,在其故里北辰坊。 青眼:史载晋阮籍能为青白眼,常以青眼对所器重之人。 北虏:指金兵入侵。 宋祚:宋朝的国运。 红颜:喻女性,这里指梁红玉。 须眉:男子的代称。 塬:河边之地 风华为人杰; 巾帼逞英豪。 *淮安梁红玉祠。 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因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女墙帆影排云去; 佛殿钟声渡水来。 *韦坦题淮安文通寺
到此间懊悔已迟,何苦作事为非,竟致捉将官里去; 出狱后光阴尚在,务要循规守法,莫教再入我门来。 *淮安旧时监狱
一饭何曾思报答; 双眸早已知英雄。 *淮安漂母祠,在城西古运河堤畔,肖湖之侧,有“韩侯钓台”,相传是西汉军事家韩信少年时代钓鱼处。台北即为漂母祠,是纪念曾供给韩信饭食的漂母 进食拯英雄,讵知鹿逐秦郊,开炎汉四百年基业; 辞金明义利,又见鸠工淮浦,报贤母千万祀馨香。 *李勖题淮安漂母祠。 讵:岂。 炎汉:汉以火德王,故名炎汉。 辞金:韩信富,以千金报漂母,固辞不受 一饭感韩信,巾帼丛中,早把黄金轻粪土; 千秋拜遗庙,淮流堤畔,有谁青眼识英雄。 *刘大文题淮安漂母祠 百战勋名成一饭; 千秋庙貌傍三州。 *丁寿祺题淮安漂母祠 人间岂少真男子; 千古无如此妇人。 *淮安漂母祠 津渡临祠庙; 行人说古侯。 *王琛集句题淮安漂母祠 姓字隐同黄石远; 英雄识在酂侯先。 *张森题淮安漂母祠。 黄石:黄石公,传说是仙人,曾授张良兵书。 酂侯:指汉丞相萧何 擎马列大旗,佐革命伟业,丰功巍巍留青史; 抱云水襟怀,持松柏气节,盛德昭昭映小河。 *淮安周恩来故居 故乡儿女,缅怀音容,写情应竭淮河水; 一世功勋,永垂史册,继往还看后代人。 *淮安周恩来故居 数十年奔走革命,栉风沐雨,忠诚马列,留得足迹遍天下,亚非欧美传真理; 一颗心装着人民,披肝沥胆,紧跟主席,直至骨灰撒人间,江河海洋耀光辉。 *淮安周恩来故居 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淮安湖心寺,这副联在全国许多寺庙均可以见到 八千斤重士无勇; 十万剑销天降祥。 *淮安湖心寺 吴宫花草埋幽径; 魏国山河伴夕阳。 *淮安关帝庙 息息相关,循吏当如慈父母; 生生不已,善人自有好儿孙。 *张树声题淮安育婴堂 愿丰年,斗米十钱,天子乐民民乐岁; 庆元宵,千金一刻,灯光留月月留人。 *淮安山阳县署大门 看阶前绿草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鸦啼雀噪,恐有冤情。 *淮安刑部大堂 到盛怒时,少缓须臾,俟心气和平,省却无穷苦恼; 处极难事,静思原委,待精神贯注,自然有个权衡。 *淮安刑部大堂 赫赫科条,袖里常存惟白昼; 明明暗犊,帘前何处有朱衣。 *淮安魁星楼。 科条:法令条规 一笔凌空,方许悟文章妙境; 千秋独立,莫漫争风气先声。 *淮安魁星楼 一枝文笔,飞来秀出风尘,正多士升庸之日; 百尺丹梯,在此恩沾雨露,为吾乡发越之材。 *淮安魁星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