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高邮“文房四保”

 泮溪别馆 2023-02-17 发布于江西
图片

漫谈高邮“文房四保”

古城高邮,大大小小的文保单位一百多个,在这些星罗棋布的建筑中,偏爱文化的不妨去看看“文房四保”。

文字——王氏纪念馆

城西南有一条老街,叫做西后街,街的中段,有个纪念馆,馆门朝东,占地一千多平米,这里便是训诂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故居,高邮市文保单位王氏纪念馆。

训诂,说白了,就是给古人的文字做解释,是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来解释文字的意义,其中,“训”指的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诂”指的是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

王念孙、王引之是清乾嘉学派的的杰出代表,扬州学派的中坚学者,因为他们把训诂学带上了光明的顶峰,故时称“高邮王氏学”,又誉“一家之学,海内无匹”。

说起训诂的“诂”,有讲解员念“姑”。起初,我不敢妄评,回去翻字典,发现“诂”只有“古”音,于是再来纪念馆时,理直气壮地提示应读“古”,讲解员平静地回应我,读“姑”。纪念馆主人的专业是文字,且是根据文字的声音与形体,解释文字的意义,如果我们“诂”音都念不准,还谈什么对训诂大师的纪念呢?

我于是求证标准读音。联系在南大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同学,她给出的答案与字典是一致的。我不能唯同学论,不久前,赴省开会,巧遇在省民建工作的老乡,他毕业于国内某名牌高校中文系,虽极少回乡,但我们相遇时,他脱口而出的就是家乡名人训诂大师二王,我听他念的是“古”,耳朵一震,请他再说一遍,他说训诂(古)大师二王啊。由是,“诂”念“古”,我确信不疑。

纪念馆的照壁上刻有醒目的“戬榖”(jiǎn gǔ)二字,想必第一次去参观的,多半不认识,像是印证了主人深厚的文字功底。“戬榖”出自《诗经》,戬,尽也,消除也;穀,善也。王氏家族几代人在朝为官,为人正直,他们用“戬榖”提醒自己时时刻刻要清心寡欲,除尽自己心中的一切贪欲邪念,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善事,父子俩冒死参劾和珅就是最好的例证。

馆内出自名师大家的牌匾、楹联,目不暇接,楷草隶篆行,各显神韵。悬挂在馆门边的“高邮王氏纪念馆”为启功手书,走进纪念馆,是篆刻家陆泰题写的匾额“古训是式”。在陈列厅,门外的立柱上是李一氓题写的楹联“父子一门乾嘉绝学,宋明以外训诂大成”,屋内悬挂着沙孟海的“一代宗师”的匾额。东厢房门前是北大周祖谟书写的楹联“世代研经明古训,山川钟秀育贤人”。西厢房门前则是汪曾祺题写的楹联“一代宗师千秋绝学,二王余韵百里书声”,西厢房还陈列了阮元为王念孙题写的墓志铭。再看庭院南侧的会客厅,是湖南师大何泽瀚的隶书对联“不皖不吴独开一派,是父是子同有千秋。”1983年纪念馆开馆时,邀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武中奇、殷孟伦、朱季海、于安澜、李圣和等大家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墨宝。

一个馆内拥有如此多的名家墨迹,想来也是对专攻文字的王氏父子的尊崇吧。

图片

文狐——汪曾祺故居

贾平凹,汪曾祺誉之“鬼才”,贾平凹回赠汪“文狐”。两个文化名流,可谓惺惺相惜。

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好像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事实上,众多的文学作品里,狐,并非当然的反角。《伊索寓言》里的狐,有的嫉妒、伪善、谄媚,有的智慧、冷静、正义。而在《聊斋志异》里,狐多以美丽、聪明、善良的形象示人。

我想,“狐设”的坍塌,大概是缘于“狐狸精”、“老狐狸”这两个词吧。

贾平凹称汪老为“文狐”,定是出乎敬意。有其诗为证:“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人生何其瞬,长久知音情。愿得沾狐气,林中共营生”。

贾言极是,汪老的确是一个随性通透,世事洞明的文狐。

在汪老的作品中,写狐的极为罕见,其改写的《聊斋新义》,居然没有一篇涉及狐仙。汪老唯一一篇关于狐的小说是《名士与狐仙》,主人公小莲子淡泊、聪明、善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人性与狐性是相通的,汪老看狐如此,想来狐看汪老也是感同身受吧。

其实,何止《名士与狐仙》,从汪老的作品与人生经历中看汪老,智慧中不乏狡黠,洒脱中折射淡泊,称其文狐,恰如其分。

汪曾祺学业上很专业,专业到只攻文学,数学不及格而从西南联大肄业,汪老一生一世执意文学,成就斐然,这种对文学的倾心与狐仙的用情专一倒是相似。

汪老在文学上的专一,注定他无心政治,淡泊名利,尽管遭受各种不公正的待遇,甚至磨难,他既来之,则安之,从不自怨自艾,该来则来,该走则走,这似乎又符合那些深夜里悄悄地来,天亮了悄悄地走的狐仙的习性。

汪老也是狡黠的。《受戒》的结尾,汪老特别加注“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作者晚年坦言小说中有他十七岁时的初恋感情。但是作品发表十年后,作者在文章的标题处加注了一句“这不是我”,让人好奇中不免嘴角一扬,微微一笑,汪老,他在捉弄谁呢,他以为他是狐仙么?

汪老信手拈来带调侃意味的笔墨有很多,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狐,在嘻笑中对过客的同情和对世事的包容。他写和尚,“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这吃的什么斋?然而,这里,我们看不到一丁点的嘲讽。他写牌客,“除了师兄弟三人,常来的是一个收鸭毛的,一个打兔子兼偷鸡的,都是正经人。”“正经人”一词,让我们在调侃中看到了同情。他写仁海的老婆,“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一个和尚藏个老婆在屋里,念的什么经?戏谑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宽厚与包容。

汪老说过,“有的人讲故事就像是说自己,有的人说自己就像讲故事”,汪老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不说自己,也把自己的狐性一览无余地展示给了读者,汪老是一只可爱、率真的文狐。

汪老是从高邮走出去的文人,对于他在家乡的定位,他说,“第一,秦少游,第二,双黄鸭蛋,第三,才数我汪曾祺”。秦少游、双黄蛋、汪曾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合?这种出乎规律的排列,蕴含的是风趣、灵性和自信,也是超出寻常的狐性所在吧。

文狐汪曾祺自然是高邮的一块宝。城北人民路竺家巷9号,汪曾祺故居,是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汪老12岁以前就住在这,他的文学作品中,有关家乡的记忆多数是在进进出出这个朴实普通、简简单单的小屋中形成的。

高邮人以汪老为荣,2020年5月,汪曾祺故居旁矗立起了一个气势恢宏、文韵丰厚的汪曾祺纪念馆,建筑面积9500平米,是全国文人墨客以及无数汪迷朝拜的圣地。

图片

文脉——文游台

“文游台是我们县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汪曾祺在其散文《文游台》中这么写。

高邮人以为,文游台是高邮的文脉。

文脉,是地理概念也是历史概念,或者,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

从地理概念上看,文脉是龙脉的一种,只要山势起伏得当,就可叫做龙脉。

从历史概念上讲,文脉是某个区域的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和积淀。

高邮地处里下河地区,典型的平原地貌。在这样一个一马平川、不需抬腿的地方,境内竟有两座山,一曰天山,一曰泰山,名头都很大,不知道新疆人、山东人看了后会怎么想。

天山,规模不大,8万平米左右,山势不高,约30米。不过不可小觑,就是这山,曾因出土带黄肠题凑的广陵王汉墓享誉全国。有考证,帝尧亦出生于此。这山与六合的横冶山脉相连,高邮城从这里发脉。

然而,这样一座背景深厚的山,在高邮人看来,是野山,与文脉扯不上、不沾边。

泰山,才是高邮的文脉。高邮的这个泰山,是古城东北郊的一个土坡,据说,是千年以前挖河后多余的泥土堆积而成,坡高35米。坡上有庙,庙因山而名,叫做泰山庙。

这本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庙,但是“有仙则灵”,北宋年间,苏东坡、秦少游、孙觉、王巩雅集于此,煮酒论诗,一顿豪饮癫狂、海阔天空后,这里声名大震。随后,高邮太守紧抓“文机”,在庙之后身筑台题匾,名为文游台。

无疑,四贤登临,对于高邮文风的形成,是划时代的。高邮虽说秦代通邮,汉代置县,但宋以前,高邮的文学史几为空白。秦少游,在高邮是空前的,他的出现,犹如一颗横空出世的巨星,亮彻了高邮。而秦、苏等四人相逢的高坡,也让文游台成为高邮文化史上的分水岭,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高坡,而是高邮的文学高坡,文游台因此成为高邮的文脉所在,供后人世世代代景仰、膜拜。

四贤相聚后的高邮,并非如清人王士禛吟唱的“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不仅文风兴盛,而且名人大家层出不穷,如浩浩汤汤的运河之水,绵延不绝。单宋一朝就出了27名进士。及至元代,散曲大家王磐的一曲《咏喇叭》,响彻四面八方,天下人广为传颂。王磐之婿、明代词曲家张綖,首倡词分“婉约”、“豪放”,让词家有了归属。清代的王念孙、王引之,不必多说,而当代的汪曾祺等等,更让我们看到,在高邮,文脉昌盛,群星璀璨,书香韵味,生生不息。

历史上文游台多次兴废,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年修复了文游台、盍簪堂、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等古建筑,并兴建重光亭、映翠园、门厅、牌坊、展厅、碑廊等仿古建筑,占地面积37000平米,是省级文保单位。

一代代的高邮人注目文游台,景仰文游台,他们不时地登临文游台,在一步步的膜拜中,滋养精神世界,熏染风流气质,陶冶文化情怀。

图片

文明——龙虬庄

华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那么,五千年前呢?

距高邮城区十公里的龙虬庄遗址曝光了五千至七千年前的江淮史前文明,其中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此开挖鱼塘时,发现了大量陶器残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后经专家确认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3年,该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龙虬庄遗址出土了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最为珍贵的是在遗址地层中发现了4000多粒五千至七千年前的炭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

炭化稻米,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粳稻,说明当时的龙虬庄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水稻种植技术。

在若干陶片中有一块黑陶盆口沿残片,只有4平方厘米,残片上刻有四组图文。就是这块陶片,使“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这一说法受到了冲击。考古学家推定,龙虬庄陶文是早于甲骨文1000年的一个文字体系,“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龙虬庄陶文可能就是甲骨文的起源。

如何解读陶片上的图文?争议很大,不奇怪,即便甲骨文,至今能认出来的不过三分之一。

南博专家周勄先生曾经在龙虬庄向我们现场讲述他的观点。周先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放苏北。周先生讲得头头是道,旁听者个个点头称是。在周先生看来,陶片上的图像分别代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文字部分,对应的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陶片上的四个字分别代表四个时辰,戊、辰、辛、未,图像则对应人体的几种状态,另有学者研究认为,四个字是奔、年、朱、尤,意即这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有。

陶文表达的是四方还是四时,是四渎还是四岳,是四神还是四灵,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上古时期,生活在龙虬庄的先人已经能用图文表达意图和思想。

在龙虬庄遗址,还发现了一组九只猪形陶罐,既酷似,又夸张,憨态可掬,其制作水平和审美情趣令人折服。陶猪并无生活实用价值,娱乐观赏而已,由此可见,当时一些先人的物质生活已相对富足,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说明史前的龙虬庄存在着一支文化遗存丰富、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明,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

2001年,龙虬庄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龙虬庄遗址博物馆一期(部落村)工程,正式对外开放。陈列室里,挖掘出土的稻种保存完好。人体残骸、生产工具、陶器、骨器、玉器,釜、罐、钵、盆,一一展现。为了重现先民生活场景,复原的茅草屋,按照祭祀、生活、生产的布局散落在树木之间,龙虬先人劳作、饮食、起居等情况全部复原,让人如临其境。

2007年5月18日,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龙虬庄遗址欣然题笔“高邮龙虬,焕彩流辉”。李先生龙虬之行,进一步坚定了他对高邮两个认定的信心:“高邮是古代史中有关帝尧传说的重要地点,高邮是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点。”

龙虬庄遗址,目前探明43000平米,而实际挖掘才1335平米,不过3%,龙虬庄,未来可期,无可限量。

图片

高邮的四个文保单位,是“文房四保”,亦是“文房四宝”。流连其间,仿佛经历着一场场的文化洗礼,又像是享受着一场场的精神盛宴,每到一处,古城的文化气息都会扑面而来,浸染于身,渗透于心,让你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涵养气质,富足精神,丰盈灵魂。

图片

链接:高邮,一个好看得“驿塔湖涂”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