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与“移风易俗”

 流水无限 2012-04-04
         “清明节”与“移风易俗”

  清明节在即,我又想到“移风易俗”的问题。“移风易俗”这个说法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它出自于《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的这个说法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华成语,意指“改变不合时宜、有碍社会文明进步的旧的风俗习惯”。因此说,“移风易俗”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其内在品质其实就是“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曾开展了影响广泛的“移风易俗”活动,尤其在“祭祀文化”方面革除了很多封建、迷信、不文明的传统做法。应该说,这些做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引领了新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但是,较长的时期以来,这些被革除的不合时宜的旧习惯、旧风俗不知道为什么又死灰复燃、泛滥起来。凡是留心这方面现象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诸如在“红白喜事”中穿插着“封建迷信”、“落后习俗”的做法让人感到不解、更感到不安。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些封建落后的风俗习惯更是伴随着各样庆典或祭祀活动而显现出来。尤其在春节、清明节这样的重大节日里,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荒山野岭的散落墓群抑或是那些公墓,因祭祀而造成的污染甚至火灾已经成为城乡安全上的棘手问题。客观地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害处太多。

  我们说,祭祀活动不但要讲究庄严,还要讲究文明。对先人、逝者的祭祀难道说就一定要采取上述这样的一些做法吗?在这方面有没有更好、更文明的做法呢?我想,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对逝去的人们的祭祀,我们可不可以采取一点创新的做法。比如可否通过建立“家庭博客”开辟“先祖纪念馆”或采取编写家史这样的形式将逝去的亲人的生平事迹编辑成传记、影像留存等,从而在平日或是“忌日”里供前来纪念的亲朋好友缅怀。我想,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国家应该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引导,这也是“移风易俗”的具体表现。

  总之,按照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移风易俗”应该是一个必须行为;并且,它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一个表征。我以为,民风、社风的改良和进步不仅需要民众的自觉,更需要党和政府的必要引导,在“移风易俗”方面更应该如此。

  •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求是》及本网立场和观点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王志光 2012年03月3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