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8年7月英国马来西亚殖民当局捕杀共产党

 皖林 2012-04-04

1948年7月英国马来西亚殖民当局捕杀共产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英军少将Charles H. Boucher在地图上指点马来西亚共产党武装的主要活动地点。

1948年2月1日,英国殖民当局宣布成立“马来亚联合邦”。马来西亚共产党随即以武装斗争相反抗。1948年6月20日,英殖民当局颁布紧急法令,对马共和相关革命政党进行大逮捕,政治高压下,马共不得不把力量从城市转入地下和农村。本组图片,记录的正是英国殖民当局搜捕马**员这段血腥历史。此后,马共领导的游击战争,坚持了41年之久。摄影师JackBirns,1948年7月拍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来西亚殖民当局警察头子 William Stafford 召集剿共会议。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William Stafford的率领下,马来西亚殖民当局警察入山搜索共产党游击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革命之外的日常生活。马拉西亚民众参加当地俱乐部举办的赛马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英军中的廓尔喀雇佣兵,在展示他们的标志性武器,阔头弯刀——这种弯刀能一刀砍下一颗人头。廓尔喀人是蒙古人的后裔,是雇佣兵中勇武极著名的战士,曾在尼泊尔建立过廓尔喀公国。二战期间,印度、英军中存在大量廓尔喀雇佣兵。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殖民当局警方搜查共产党游击队可能栖身过的茅草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殖民当局警方对被杀害的共产党游击队员实施曝尸,或许,可以等到他们的妻子前来认领尸体。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殖民当局警方将在一次突袭中捕杀的共产党游击队曝尸。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遭捕获的共产党游击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遭捕获的共产党游击队。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英国殖民当局在马来西亚的政府领袖Alexander Newhoult和他的狗。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茂盛的草丛里搜索共产党游击队成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殖民当局警方破门而入。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殖民当局警官William Stafford (R) 在审讯捕获的共产党犯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当局办公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女犯们拥挤在狭窄的监狱里


》》》》》》》》》》》》》》》》》》》》》》》》》》》》》》》》》》》》》》》》》》》》》》》》》》》》》》》》》》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是可口可乐枪毙了越共~这叫做和平枪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79:可口可乐离开30年后重返中国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79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装瓶厂在北京奠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开放前的中国,在后来的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眼中只有4种颜色——“蓝色和绿色的衣服,橙色的橘子水,再就是鲜艳的红旗”。而如今,除了红旗之外,其他所有的东西都变得缤纷多彩了。

  是变化带来了缤纷。在中国开放刚刚破题的1979年,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进入了中国。
  





  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中美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第二天,可口可乐公司宣布重返中国市场。

  根据与中国粮油集团签署的合同,可口可乐公司获准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出售罐装可口可乐。从1979年起,在灌装厂建立之前,由中粮集团采用寄售的方式先行销售可口可乐饮料。这个合同是在外贸部大院签订的,但当时政府对于“可口可乐”这个美国文化的代名词仍然相当敏感,因此合同中特别提出:“仅限于在涉外饭店和旅游商店出售”。

  实际上,可口可乐早在1927年就在上海成立了灌装厂,到1948年在华已经拥有3家灌装厂,年销量超过100万箱。但在1949年,它撤出了中国市场。

  可口可乐公司是最早看到中国市场机会的美国企业之一,但重返中国市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1979年,首批可口可乐经由香港登陆大陆市场。1980年,可口可乐公司又向中粮集团赠送了一条每分钟生产300瓶可口可乐的生产线。1981年4月,这条生产线落户北京丰台区。80年代初,可口可乐又在广州和厦门分别建立了生产线。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当它决定向中国消费者大规模推销饮品时,麻烦出现了。

  1983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职员开始利用周末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销可口可乐。1瓶可乐5毛钱,且赠送1个气球或1双筷子。据考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然而这次促销活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报刊杂志批评这种做法“引进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之后,可口可乐又被严格地限制在外国人的圈子中销售,“不准卖给中国人1罐”。1年之后,这个禁令才得以解除。

  现在,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的30多个城市拥有36家灌装厂,其众多著名品牌都已在华销售,如可口可乐、芬达、雪碧等。此外,该公司还通过其在华的合资公司开发本土品牌,如1996年和1997年分别开发出的“天与地”瓶装水和“醒目”系列果味饮料。

  近年来,可口可乐公司开始由引进品牌转向为中国市场开发饮料产品。近期,其中国研发团队推出了“美汁源”系列橙汁饮料;在华东、华南市场,它更注重本土品牌,如“茶研工坊”和“健康工房”。

  尽管中国饮料市场发展迅速,但人均饮料消费仍与欧美平均消费水平相去甚远。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总裁戴嘉舜(Doug Jackson)将这种差距视为发展的潜力。他希望有朝一日中国可以成为可口可乐的第一大市场

》》》》》》》》》》》》》》》》》》》》》》》》》》》》》》》》》》》》》》》》》》》
西方国家太不要脸,当今打着人权的旗号,指责发展中国家这违反了人权,那违反了人权。相当初在他们殖民地,他们杀了多少当地居民。

》》》》》》》》》》》》》》》》》》》》》》》》》》
  马来亚共产党成立于1930年4月30日。二战期间,马共建立人民抗日军,人民抗日军以华裔马来西亚人为主,进行抗日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主力。


  1945年8、9 月间,英国重占马来亚,于1948年6月20 日颁布了“特别紧急条例”, 其核心是疯狂镇压马共前抗日人员及其他进步人士。马共原任总书记莱特,被发现是英国间谍.内部重要领导出了问题,对马共打击很大。


  可以毫不含糊的讲,没有马共马来西亚独立没有那么顺利,最应该执政的就是马共。主要原因就是内部领导人出了叛徒,英国人阴谋得逞,扶持了另一派别执政。对抗日的马共大开杀戒。



  因此,马共并不是其国内宣称的那样是什么恐怖组织。这组图片上有很多华人的面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共总书记是陈平 英国人对陈平的通缉令,要他的人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共总书记越南人莱特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65年3月19日,毛泽东在武汉会见马来亚共产党总书记陈平

  英国重占马来亚,疯狂镇压马共前抗日人员及其他进步人士。对此,马共决定进行武装斗争,并于1949年2月1日建立了马来亚民族解放军。当时的马共总书记是陈平(华裔,广东潮汕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马共总书记陈平(1977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以下转自天涯社区

  《南洋商报》推出陈平的回忆录《我方的历史》连载系列,读来让人唏嘘不已。尽管作为当局者的陈平不可能完全再现历史的全部,但还是能够让人平心静气地反思那段血与火的经历。


  笔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不想对马共做任何的评判,但从华人的角度冷静分析上个世纪殖民与反殖民、侵略与反侵略、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激烈碰撞的近百年的历史,总让人感受到华人社会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联想到现实世界的仓皇变迁,笔者只能用“不是悲剧的悲剧”来总括反思那段历史。



  评判历史最忌讳的是以今天去生搬硬套过去。当时空转换至上世纪中叶以前,单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而言,谁也不能说共产主义不好,因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列强实行的是疯狂对外掠夺的殖民主义,德意日还发动了震惊人寰的二次大战。美英法等国也在亚非拉等国占有殖民统治地位。共产主义的幽灵滋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向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发起挑战应该是先进的思潮,苏共建立起比肩美国的政权和中共有成效的斗争更说明共产主义的生命力。而陈平所在的马共当年担负起反对英日殖民主义的重担,这是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应当用具体和历史的观点予以肯定。

  陈平和马共的悲剧首先在于不能审时度势。一是没能根据马来西亚的具体国情选择适合马共的斗争路线。苏共是通过城市暴动然后取得全国性胜利,中国采取的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而取得全国政权。马共生搬硬套武装夺取政权的僵化理论,却没有对马来西亚的社会矛盾进行认真分析,焉有不败之理?何况马来西亚经过和日本、英国的长期战争,马共忽略人民和平呼声而用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也是功败垂成的原因。


  二是东南亚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二战以后冷战态势形成,英美势力将东南亚视作阻挡共产主义侵入的亚太第一屏障,马共的斗争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的根据地孤军奋战,中共势力疲弱,苏共鞭长莫及,马共星火难以燎原。马共的历史悲剧也是外力影响所致。

  美英视作仇雠,中共在帮倒忙,使得曾经为马来西亚独立做出贡献的马共为本国政府所不容,为本国人民所误解。美英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愤恨而坚决反对马共在马来西亚掌握政权,中共是基于所谓“国际主义”而对马共给予支持。中共更大的失策在于收容马共流亡者并在中国境内建立电台鼓吹颠覆所在国政权,等于承认自己输出共产主义并颠覆别国政权,不惟从根本上断绝了马共的民意基础,也等于和东南亚国家彻底交恶。


  马共的消亡不是悲剧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历史不能随意假设。从马来西亚如今的社会发展看,人民生活安康,社会稳定,在东南亚的生活水平保持在第一档次,所以说马共的消亡并非悲剧。柬埔寨的动乱,老挝的贫穷,越南的改革更新也在佐证着这一点。


  华人默默承受了悲剧的后果,马共与华人的结缘起初就是悲剧,因为在马来西亚是以马来文化为主流的社会,华族充其量是个少数民族。马共要在马来西亚建立无神论的共产主义政权,在根本上和马来人的回教信仰背道而驰,在文明冲突的态势下马共的梦想注定是天方夜谭。


  而由于当年东南亚华人的身份大都是华侨,故而华人往往被冤枉为捣乱的中国人。新中国的建立和不恰当的对马共的政策,也使华人成为当地土著心目中的“第五纵队”。这为屡屡发生排华暴乱的东南亚种下了祸根。


  所以说,生于斯长于斯并为东南亚的独立和建设做出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的华人同胞,至今还不时遭受所在国的歧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和东协国家建立起正常的关系,中马、中新更是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典范。历史的一页早已翻了过去,世界各地的华人也逐渐融入了所在国的主流社会。祈愿华族和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创和谐社会。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Zhiyong:马共总书记陈平的回忆录「我方的历史」读后小感

  童年的经历确实容易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孩提时代,曾随父母住在广州(那一带还曾是珠影厂电影「跟踪追击」的取景地,当年看完那部电影,感到好像匪谍是真的来过附近,还有点时刻要提高警惕的觉悟),年复一年,你能看到诸如木棉花开了、荔枝红了、槟榔金黄了的那些美丽景色。每当南海的热带风暴来临,我就从家里飞奔到大院里去捡拾起满地都是的断枝残木作日后的柴禾,追逐并击打着从水淹处逃出的老鼠,而当雷雨骤停,天空晴朗,却也宁静地回到家中不时摆弄起收音机,无意之中会听到这样的波道:“这里是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接着便是当年令我亢奋的「国际歌」。。。那是我难忘的南粤大地的快乐时光。。。

  记忆的回溯往往是不经意的,前段时间网上看到马共前总书记陈平的回忆录「我方的历史」的消息,就赶快问了一下这里和我一起踢球的来自马来西亚的大三学生郑春耀(CHANG,CHUN-YAW),小郑没费什么劲就把书给我找到了并于上周交给了我。

  对于各国共产党的历史,一直有着一些无法割舍的情结,虽然自己绝对不是一个共产主义的信徒,但对于这一运动在上个世纪对全球各地带来的种种变化,自己的兴趣一直是挺高的,另外祖父曾经是在马来亚的华人劳工,所以对东南亚一带的风土人情以致当地的共产主义运动史又多了一份特别的感觉。一些比较小的共产党组织,历史没有留给他们太多的记录空间,所以当我看到陈平的回忆录,进而得到这本感觉不可多得的书,自然给我带来了快慰。

  当年的马来亚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中国的湖南省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以此对东南亚地区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的鼓动性的广播。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为马共的事业做出了相当的功绩。我的少年时代,经常有事没事就听听他们的广播,了解到从当时中国的新闻报道无法获取的新闻(当然一些“敌”台也一不小心被听到)。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以至于上大学时还和一些同学交流,还名不副实“荣幸”地被同学们称作“东南亚问题专家”,那时自己是本科生,也没办法接触只有研究生才能看到的一些“内部”资料,在研究生的阅览室门外看到里面的报章,只有干着急的心情。当年我和大学的同学白泉曾聊到诸如缅甸共产党的一些人物及事件,一年半前和他重聊起大学的岁月,他竟然过了那么多年都还记得“德钦丹东”、“德钦巴登顶”之类的人名,这个记忆力,实在佩服。

  陈平的回忆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新”闻,他出生于小康之家,讲到他最早了解共产党,是通过毛泽东的著作,还提到了在他15岁读到的论其折服的「论持久战」,促使他考虑去中国参加毛泽东的队伍。这里面还提到马共的一个极其奇怪的现象,当年的马共总书记莱特(其实是马共的背叛者)是自称曾在共产国际工作,没任何证人,就占据马共总书记职位达九年之久,不断出卖马共人员给日本占领者和英国殖民者,给马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直到最后,还骗走马共超过100万马来亚货币的资金。陈平被马共委派追踪莱特,结果莱特被马来亚共产党、越南共产党、和泰国共产党联手在曼谷被泰共三人行刺小组处死。初期的马共,是一个比较“宽松”的政党,你可以在严刑拷打下叛党、出卖同志,但如果事后认错、提供有价值情报、加上一些其他行为,即可以获得宽恕。但莱特的事件后,马共日渐“成熟”,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让马共在其后的泰国南部及马来亚北部的深山老林武装斗争的岁月里,为出现了导致其实力最终消亡的肃反扩大化埋下了伏笔。

  我看到当年的英国殖民者即使是在二战后的五十年代是如何残暴的对待殖民地地区的人民,腐败、滥杀无辜,书里面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英海军陆战队士兵左右两手各提一颗人头微笑的照片,当时的英国报章没把这个照片当成重要新闻,负责剿共的邓普勒将军还辩解说这是战术需要、是合理的,显示出当年的殖民者是多么的残忍。那个年代,如果英国人敢说他们在为人类的人权、自由、民主在战斗,这世界上还真的没公理可言了,其实本来好像就不存在。马共则是采用中共的方式,优待俘虏,通常就是留下武器,释放被俘敌方士兵。这个文明程度比起大英帝国可是大大领先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基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关系的正常化,马共在湖南的广播被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要求而停止,陈平无奈地接受这样的结局,书里也有当时场景的描述。李光耀在他的回忆录里也讲述了当时他面对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停止马共广播的要求。马共之后在八十年代彻底进入低谷,直至一九八九年与马来西亚政府签订和平协议放下枪杆子。

  马来西亚政府在与马共的和平协议签订后,并不让陈平及部分马共人员回马来西亚,泰国最后当了一次和事佬,提供每人2.5公顷的土地给被迫留在泰国的马共人员,让他们落地生根。造就马共的,是像陈平那样的当年的一批热血青年,他们放弃了还算舒适的个人生活,为了某种乌托邦的理想而苦劳,确实不容易,看到书里陈平和他的老同志们在一起回忆过去的理想岁月,当年的他们真是有梦的人生啊。

  时至今日,马来西亚政府对待各民族包括马来族、华族及其他各少数种族的政策,还是有很多单方面照顾土著的条款,这不能说是一个公平的社会。马来西亚明文规定只优惠他们的最大族群-马来族,这个对习惯了只对少数民族采取优惠政策(政策的好坏是另一回事)的中国人来说,有点不好理解,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公开声明只有最大的族群可以享用什么诸如房贷的超常优惠之类的政策,你少数种族什么华族、印族别来掺和,原来民主、人权、自由的形式可以这么丰富多彩啊。。。

  感觉马共的结局并不是悲剧性的,平和地卸甲归田,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冲击,确实是一种马来西亚式的和谐。

  谨以此文对陈平总书记和目前尚留存在泰南的当年马共人员表达我的敬意!希望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去拜访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