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表曲线题”在“生物与环境”中常见举例

 精彩教师之家 2012-04-04

“生物与环境”专题在高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本专题常以图表曲线题为主, 这类试题是高考的重点, 又是学生掌握的难点, 试题中的图表曲线往往是教材中原图形的改编,或教材中某些知识点的整合后, 将文字以图形的形式反映出来, 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本文就本专题的内容为例, 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图表曲线题。

1 生态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实际上是生态因素对生物的选择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 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都将制约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1.1 非生物因素

1.1.1 光( 光强、光质、光照长短)光照强度影响植物的分布, 如阳生植物( 小麦、玉米) 、阴生植物(人参、三七) 等。

【例1】( 2000 年广东省高考试题) 图1 为4 种植物(Ⅰ、Ⅱ、Ⅲ、Ⅳ)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的曲线,其中最适于在荫蔽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是( )

 

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影响不同, 如海洋植物的垂直分布为: 蓝绿藻( 上层) →褐藻( 中层) →红藻( 下层) ,不同的海洋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不同的光。光照长度影响植物的生理,如长日照植物( 小麦) 、短日照植物( 菊花) 、中日照植物( 月季) 。

【例2】(2006 年南京模拟试题)如图2 所示为Ⅰ和Ⅱ两种植物的开花时间和日照长度关系曲线,由此曲线可以判断(    )

A. Ⅰ是短日照植物, Ⅱ是长日照植物

B. Ⅰ是长日照植物, Ⅱ是短日照植物

C. Ⅰ是短日照植物, Ⅱ是中日照植物

D. Ⅰ是长日照植物, Ⅱ是中日照植物

1.1.2 温度

温度是一切酶发挥活性的保障, 失去温度保障,代谢将无法进行。温度影响着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例3】(1999 年上海市高考试题)图3 表示3 种哺乳动物由于周围环境温度变动而发生的代谢速度变化。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多选)( )

 

A. 动物Y 比动物Z 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 动物X 对温度变化的生理调节能力很差

C. 在温度t1 时,动物X、Y、Z 代谢速度相同

D. 在低于t2 的温度条件下, 动物Z 代谢速度逐渐增加

1.1.3 水分

水是生命之源, 是一切代谢反应的介质, 是营养获取和废物排出的载体。适宜的水分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 并且年降雨量及雨季分布直接决定陆生生物分布。

1.2 生物因素

【例4】( 2006 年全国高考试题) 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3 种蝌蚪, 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4 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 3 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5 所示。下列分析, 错误的是( )

 

A. 无水螈的池塘中, 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 型增长

B. 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 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 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3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 而不是单独、独立地起作用。

2 种群和生物群落

2.1 种群特征

种群作为有机单元, 具有个体无法具备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6 所示。

 

【例5】( 2001 年广东省高考试题) 图7 是依据我国3 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是对上述三图的描述, 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A. 图1 是增长型, 从图3 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 图1、图2、图3 都是衰退型

C. 图2 是典型的稳定型, 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 图1、图2、图3 都是稳定型

 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和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 其中种间关系常用图表曲线表示出来。如: 图4 中的①~④可表示4 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 纵轴为个体数, 横轴为时间) : ① 是兔与狐; ② 是大小草履虫; ③ 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④ 是细菌与噬菌体。

 

2.2 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的数量在不同条件( 或环境) 下表现不同的增长曲线,如“J”型、“S”型曲线。

【例6】( 2004 年全国高考试题)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b) 的数量变化如图8 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种群与b 种群为捕食关系, a 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 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 种群为S 型增长, 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 种群为J 型增长, 始终受到a 种群的制约

3 生态系统

3.1 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例7】( 2001 年全国高考试题)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 种生物, 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 种生物( 甲、乙、丙、丁) 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9 所示。在一段时间内, 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 则会引起( )

 

A. 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 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 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 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 甲的种群数量下降, 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3.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图10 来表示。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当一个扰动偏离这个范围时, 偏离的大小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而恢复到原状所需要的时间作为恢复力大小的定量指标。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则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这一面积越大, 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4 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 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但也存在一些全球的环境问题, 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等。

【例8】(综合题)图11 表示生态系统某物质的循环图, A~D 构成生物群落, a~l 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 请回答:

 

(1) 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 则a 过程可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此图为氮循环过程, 从D 的功能来看, 疏松土壤可以减少氮素肥料的损失,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图示食物链中, 若A 仅有30 moL 的葡萄糖,则流入B 营养级体内并被利用的能量最多是____________kJ。

(4) 提高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若此图为硫循环过程, 则图中a~l 的过程中应没有_________的过程( 用箭头上的字母表示) 。

答案: 1. D   2. A   3. ACD   4. A    5. A    6. A   7. C    8. D

9. (1)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2) 抑制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 或抑制土壤中的NO3-转化为N2 返回到大气)

(3) 6966

(4) 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种类( 或增加生物多样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