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碧螺春茶的前身(图)

 苏迷 2012-04-04

洞庭碧螺春茶的前身(图)

 洞庭碧螺春茶前身“小青茶”的记载

洞庭碧螺春茶的前身(图)

西山雕花楼一角

洞庭碧螺春茶的前身(图)

西山雕花楼精美的木雕

  金庭镇的堂里,至今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有碑刻见证了洞庭碧螺春茶的种植史; 还有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晚年的居住地; 而西山雕花楼旁曾挖出的硕大银元宝,更为堂里村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1

  水月坞碑刻上的“小青茶”

  都知道西山、东山是洞庭碧螺春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不过,你知道洞庭碧螺春茶的得名由来和种植历史吗?

  关于洞庭碧螺春的得名,民间还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是因为最初产于碧螺峰而得名(东山碧螺峰在后山石桥东面,西山碧螺峰在南徐西面,现在叫徐宅山)。另一种传说是,最早由碧螺姑娘从悬崖上采到、救情郎解毒而得名。但根据史料记载,洞庭碧螺春的得名,跟康熙皇帝有关。当年康熙经过苏州,地方官员献上洞庭碧螺春茶。康熙喝过后大加赞赏,于是询问茶叶的名字。地方官员根据民间的俗称回答:叫“吓煞人香”。康熙觉得茶叶不错,名字不雅,于是根据茶叶“清汤碧绿,外形如螺,采制早春”的特点,赐名为“碧螺春”。从此以后,洞庭碧螺春每年进贡,名扬天下。

  照这样的记载,洞庭碧螺春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康熙时期。而《西山镇志》主编邹永明说,其实,这种茶叶的历史还要早得多。

  原来,洞庭碧螺春的前身是产于堂里水月坞的小青茶,又称水月茶。唐代至德二年(757年)三月,“茶仙”陆羽和诗人刘长卿一起到西山考察茶事,就在水月坞水月寺旁的墨佐君坛边采茶品茶。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也慕名来访,并写下了一首诗,题目叫《访陆处士羽》,见证了这一历史事件。

  而水月寺里曾着的一块碑刻,更证明小青茶1000年前就已非常有名。邹永明介绍,这块碑上面刻着宋代文学家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的一首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小青茶熟占魁元”。而“魁元”的意思就是第一名。

  果然,记者在水月寺看到了这块碑刻。不过,怎么能证明小青茶就是洞庭碧螺春的前身呢?邹永明对此回答,第一,洞庭碧螺春的品质,来源于洞庭东西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茶叶的品种、茶果间种的栽培方式。直到今天,当地的自然条件、茶叶品种、栽培方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小青茶和洞庭碧螺春密不可分; 第二,洞庭碧螺春茶的形成历史,跟佛教文化关系非常密切,洞庭碧螺春茶独特的螺旋状外形,就是水月寺僧人受佛像上螺状头发的启发而独创的。
 2

  文征明晚年常住“待诏坞”

  堂里行政村范围内,有个叫涵村的自然村,村子所在地有个小山坞,问问名字,当地人会告诉你,叫“待诏坞”。

  “待诏”是什么玩意?这个山坞为什么要起这样怪的名字?

  邹永明考证后发现,“待诏”指的竟然是明朝中期的著名书画家文征明。这位活了90岁的名家,诗文上跟祝允明(祝枝山)、唐寅(唐伯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跟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因为文征明曾做过“翰林院待诏”这个官,所以被称为“文待诏”。

  只是,文征明家在苏州城里,墓又在今天的相城区,跟这个山坞似乎没多大关系,这里为什么要用文征明的官名来命名?

  原来,文征明有个得意徒弟叫陆治,就是这个地方人氏,世称“陆包山”,以画工笔花鸟画而闻名。文征明晚年归隐山林,经常住在陆治家。渐渐地,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待诏坞”了。

  为了证明以上说法,邹永明还出示了文征明晚年所写的两首诗的照片。其中一首是《太湖》,内中写道:“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

  另一首是 《涵村道中》:“宛转层冈带远岑,梅花粲粲竹深深。人家尽住苍云坞,拄杖昔穿玉雪林。风壑声传千涧雨,晚山青落半湖阴。刚怜百里城关隔,终岁不闻车马音”。

  邹永明说,《太湖》和《涵村道中》都是写景诗,表达了文征明以范蠡自比,愿意“终岁不闻车马音”的心境,同时也证明,他确实到过涵村一带。
 3

  雕花楼旁挖出硕大银元宝

  沿着水月坞小溪向下,不多远就能来到堂里古村。说是村落,却开着银行、供销社门店,还曾建有邮电局等设施,俨然一个集镇。

  确实,这里本来就是一个集镇。新中国建立后,这里曾是吴县建设乡(后改名为堂里乡)的乡政府(公社机关)所在地,是西山岛西部地区的主要集镇。1987年,西山岛上三个乡镇合并为一个镇,这里才“沦落”为村落了。

  在保留至今的众多古建筑中,最著名的当数古村西侧的“西山雕花楼”。这里的正式名称叫“仁本堂”,2009年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仁本堂主人的始祖,是南宋时期的平江(即苏州)知府徐吉卿。徐吉卿原籍浙江衢州,是南宋十大抗金名将之一徐徽言的侄子。徐吉卿喜好山水,看到堂里一带山清水秀,就在这里给自己做了坟地。徐吉卿去世后,他的次子徐大本带妻儿老少落户堂里,为他守墓祭祀。从那时算起,堂里古村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从此,徐氏家族在堂里繁衍生息,直到今天,全村还有500来位徐姓居民。

  建造西山雕花楼的,就是徐吉卿的一位子孙。这处古建筑占地约3亩,建筑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其中老屋分五进七落七天井;新屋共三进五落、二十底十六楼。整个建筑集康熙、乾隆、道光、咸丰四个年代的建筑堂构风貌于一身,反映了江南清代建筑雕刻艺术的传承演变。

  走进这里,就会惊叹于满眼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精品。看,全楼上下凡是有木结构的地方,都被各种栩栩如生的木雕花饰包围; 而门楼上、照壁上、墙体上凡是有砖的地方,无不布满了秀逸精美的砖雕,大到数尺长的砖雕匾额,小到盈寸的木雕花窗,或是花鸟鱼虫、轶事典故,全部精雕细刻。

  统计表明,在这座雕花楼里,集中了三千多件木、砖、石雕刻作品。而且,如此繁复的雕刻工程,竟无一雷同,而雕刻手法上既有浮雕,有镂空雕,又有控体雕……因此,有人把它称为“一座雕花艺术的殿堂”。

  院落里的一株硕大五色山茶,也是西山雕花楼一景。

  让记者感兴趣的,还有西山雕花楼蒙着的神秘色彩。上个世纪60年代,西山雕花楼主人把东面的五楼五底房屋卖给了村民徐根泉。1988年徐根泉拆除楼房翻建新房,结果从地下挖出12个硕大的银元宝,每个重量达3斤8两,上面刻着咸丰皇帝的年号,以及山西省临汾、太原等地名,制作工匠的姓名。显然,它们都是官府的库银。

  山西的库银怎么会埋在了西山堂里?谁埋的?现在的堂里村地下,还有没有其他宝物?已是80高龄的徐根泉笑着说,这就不好说了,他只知道,以前堂里已经有好几个地方挖到过藏宝。
 【延伸阅读】

  太湖七十二峰 堂里七十二堂

  堂里位于西山岛西部,现属金庭镇堂里行政村,因村内古民宅古厅堂较多而得名,有“太湖七十二峰,堂里七十二堂”的说法。街巷以东西向和南北向2条街道为主,总长1200米,宽1.5至3米,路面为青砖、弹石、石板,街道一侧为排水明沟。

  古村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最为兴盛,形成集镇。新中国建立后,曾作为乡政府(公社机关)所在地。村内至今保存有明清建筑20余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其中仁本堂、沁远堂2处古民居为市级文保单位,容德堂、遂志堂、古码头3处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此外,这里的“玉虹桥”、涵村明代店铺也值得一看。

  玉虹桥位于堂里村村口,始建于宋代,修于明代。青石桥上有一幅流传千年的柱联:“愿天多生好人,愿人多做好事”。在昆山市锦溪镇也有一座建于南宋的天水桥,题刻与玉虹桥柱联相近。印证淳朴民风曾在苏州得到广泛颂扬。

  涵村明代店铺位于堂里东南面的涵村。铺面临街而筑,外貌和近代的“板门铺面”相似,但售货窗口也采用上下启闭的闼门装置,是当时流行的类型。在正门左右侧,有两块青石枕,上槛施连楹,安“和合”门,保持着明代装修式样。由于全国明代店铺建筑保存完整的只有2处(另一处在四川),因此,涵村明代店铺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