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善悟 修德炼境
——书法家杨皓教授访谈
丁 胜
今年四月份,杨皓先生《杨皓书法作品精选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拜览之后,感慨良多。近日获悉在甘肃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会上,杨皓先生通过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书法专业教授,于是,本刊记者就杨皓先生书法道路、书法创作、书法教学等方面进行了采访,现择其要义整理如下。
一、杨老师,您是怎样与书法结缘的?
杨皓:我自幼喜欢书法,我的小学、初中、高中老师都写得一手好字,潜移默化,我的钢笔字写得挺不错,大学时成为学生通讯社板报的主编,毕业留校也与一笔好字有关。以前条件所限并未曾得名师指点,纯粹出于爱好,自学练习书法,临池不辍。1992年起开始担任书法课教学工作,遂感学识有限,报名参加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书法函授,中级、高级、研修班一路学下来,并多次面授参加专题班、研修班,受到刘艺、王友谊、苏士树、周俊杰、李刚田、刘文华、李松、何昌贵等老师指导,书艺大进。在大学书法教学中,辅导学生的需要,更加精研技法,日积月累,掌握了包括篆书、隶书、楷书和行草书在内的所有书体特点和历代书家多样的风格。从我的作品集中你可以看到面貌的多样性。
二、您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是如何修炼的?
杨皓:在艺术追求上,我认为首先是要培养“爱好”和“兴趣”。我大学学的是中文,喜爱书法,也可以说是酷爱书法,沉浸其中,能令人不知疲惫,真可以令人忘食废寝。常言道:爱好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无功利的,有兴趣,才能持之以恒,挤时间、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一步步在艺术道路上收获一枚枚珍果。第二点我觉得就是要“善悟”。边写边悟、边悟边写,学习书法要用脑用手,揣摩书道,就要用心悟,费的是心血,甚至你要用生命来写。通过悟道,弄通书法规律,理解书法中的“理”。理通了,理论修养就提升了,意境也就开阔了,其笔下的表现才会随之融通变化,不至于僵化板滞。第三点是“修德养气”。研习书法艺术,立德立品很重要,德艺双馨是艺术工作者的至高追求,德高气自逸,气逸则艺自华。通过修德养气、修身炼性、净化心灵,可以提高人生境界、更好地把握书法的文化内涵,增加书法的雅气,使之臻于高雅的境界。
三、您所说的书法作品的意境是怎样体现的?
书法以它那极为简约而单纯的黑白点画构造艺术格局,书法艺术的至美即其所追求和实现的最高艺术目标,我们认为是意境。书法的意境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意境美是书法艺术高低的标尺。有意境,则成高格;无意境,则成奴书。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犹如一首优美的诗,情感笃深,意韵浓郁,使品味者有隽永之趣。书法点画线条的粗细、长短、姿态的千变万化以及墨色浓、淡、枯、润的不同,结构间架的疏密,使书法如音乐一样,具有一种节奏感的音乐美。书家与大自然的交融,自然成为书法精神的对象并陶冶着书家的性灵,使其领悟到生命和艺术的真谛。书法意境美的创造,根本上取决于书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及人格襟抱。
四、当前学习书法的人也很多,您对书法爱好者有什么建议?
杨皓:现在的青年人,老筋灵活够用,学习书法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觉得对于学书法的正确途径来说,继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发展。就是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在这一点上,我赞成王岳川先生提出的“走进经典,守正创新”的倡导。继承传统不是一句空话,是需要下大力气去选择、去研究、去临摹、去鉴别、去确定。所谓选择,就是在茫茫的历史遗墨中选定自己的继承(学习)方向;所谓研究,就是在选准方向后要用心体会其艺术特色,包括作者年代、书迹风格、笔法特征等等;所谓临摹,也是实践阶段,这个阶段要有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反复临写;所谓鉴别,就是在临摹一段时间后,要看看自己所选的方向是否适合自己的艺术发展,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效果如何;所谓确定,就是认定自己所选方向,坚定地往下走,切不可半途而废。我们说继承一点也不否定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也决不能脱离继承去凭空想像。只有继承的时间久了,积累丰厚了,创新就有了原动力,这时也有了创新的资本,也会水到渠成。希望有思想的青年人,善于吸收前人的经验,将这些经验间接地变成自己的创作源泉,这样的创新,才能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有自己的风格。
结束采访后,应笔者之请,杨皓先生挥毫作书,只见他站立于书案前,心平气和,凝神静思片刻,遂运笔疾徐有致,沉着痛快,线条刚健老辣,沉稳雄浑,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美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令旁观者击节称赞。
2011.1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