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
||
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 1、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大大地推动了灸法的临床应用。《肘后备急方》治急症用灸法比用针法多,且记述了各种灸法(如艾炷、隔盐、隔蒜、川椒、黄蜡、艾管熏灸等)。
3、隋唐时期,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广泛收集了前代针灸医家的经验和个人体会,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并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王焘的《外台秘要》收录了大量的灸治经验。
4、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相继建立了更为完善的针灸机构及教育体系。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在经穴考订和针灸学教具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于公元1026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印。王惟一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设脏腑,供针灸教学及考试使用,为针灸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径。 宋代天圣年间王惟一铸造的两具铜人,至今下落不明。明代正统年间仿宋铜人,现存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明代还刻有儿童型铜人,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光绪年间所铸铜人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日本国立博物馆所藏针灸铜人经专家考证为日本人自己所铸造,而非宋天圣铜人。
《针灸资生经》为南宋王执中所撰,本书旁征博引,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术成就,尤其着重于临床。书中收入病症195种,既列举了历代针灸治疗这些病症地文献资料,又载入自己地临床经验和一些民间疗法。作者不拘泥于年月日时的针灸避忌,对于宋王朝颁行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也敢提出不同意见,这在当时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此图为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广勤堂刊本。此版本现存北京图书馆。
古代不仅应用灸法治疗内科、妇科、小儿科的疾病,还广泛地应用灸法治疗外科地痈疽发背等病。特别自宋代以来,很多医书都推崇灸法治疗痈疽。上图就是表现治疗痈疽情况的一幅古代绘画。它是宋代著名画家李唐的作品,描绘一位医者正在为背疽患者施行烧灼灸法,旁边的小童在准备膏药,以供灸后贴敷。此图现存于台湾。
5、明代是针灸学发展史上较为活跃的时期。具体表现在对前代针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如徐凤《针灸大全》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收集和评述;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 清代针灸学开始走向衰退,当时医者多重药轻针,加之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医学受到了更大的歧视与排斥。但是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经济、方便和良好的疗效,仍然在民间受到广泛应用。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制定了发展中医的政策,中医针灸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世纪50年代前期主要是用现代科学的规律阐发针灸学的知识体系;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比较广泛地进行针灸临床疗效总结,并开展实验研究;70年代以来,应用神经生理学、解剖学、免疫学等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针灸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灸治疗病种亦不断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