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学》中国针灸发展史

 中单元东户 2018-08-17

中医针灸发展史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 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当 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 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 效更为显著,从而创造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 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 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

1963 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 1 根磨削的石革,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 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 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 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智 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 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当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 烘烤会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灸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 枝施灸发展为艾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 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 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 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拔罐法亦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时是利用兽角做成的饮具, 借燃火的热力,排除其中空气,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来治病,故古代 称之为“角法”。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近年来在甘肃、宁 夏、河南马迹山、淮阳、禹县、以及江苏镇江等地,均发现了夏商时 期骨制、铜制的医疗针具,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面貌的一个侧面。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迈进到封建社会。随 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针刺工具 由砭石、骨针发展到金属针具,特别是灸针的出现更扩大了针灸实践 范围,促进了针灸学术飞跃发展,针灸理论也不断得以升华。据《左 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缓、医和均擅长于针灸。先秦名医扁鹊 (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尸厥时,让其弟子子阳取外三阳针刺而使太 子复苏,又令弟子子豹药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证明在先秦 时期针砭、火灸、热熨等均已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为临床实践 的总结和提高以及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73 年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关于经脉的著作, 它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假表现和灸法治疗。根据其足臂阴 阳的命名特点,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 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 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 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特别是《灵

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 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秦、汉、三国时代,经济、文化、卫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 《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经八脉和元气的论述,更补充了《内经》 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对五腧穴按五行学说作了详细的 解释。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都很重视研究针灸,如我国病历记 载的创始者淳于意给甾川王治“厥上为重,头痛身热”时,“刺足阳 明脉,左右各三所”(《史记》)。发明六经辨证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 寒论》中,不仅在方药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典范,而且在针 灸学术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和贡献。仅《伤寒论·太阳篇》涉及针 灸内容的就有 20 多条,主张针药结合,辨证施治。以外科闻名于世的 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平脊穴”。三国时期的曹翕擅 长灸法,著《曹氏灸经》和《十二经明堂偃人图》,可惜失传。

两晋时期,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深入钻研《灵枢》、《素问》、《明 堂腧穴针灸治要》,并将这三部书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 其精要,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 和确定了 349 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 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医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 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书于公元 6 世纪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为 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率先作用。晋代以炼丹闻名的葛洪在其《肘后备 急方》中,所录针灸医方 109 条,其中 99 条为灸方,从而使灸法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妻鲍姑,亦擅长用灸,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 女灸疗家。此外,尚有名医秦承祖、陶弘景等,都对针法、灸法有所 研究。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针灸医学也有很大的发展, 至唐代针灸已成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太医署负 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针博士一人,针助 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 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唐代对针灸 医学的重视和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促进了针灸学全面发展和进步。著 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 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这一时期灸法最为盛行,尤以王焘著 《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最享盛名。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继唐以后,建立了更为完整的针灸 教学机构,设针科、灸科,《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为学员所 必修。北宋时期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重新考订明堂经穴,于公元 1026 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印。他还设计 了 2 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 具和考试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统一和针灸学的 发展。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于公元 1220 年撰成《针灸资生经》。他 十分重视实践,搜集了许多民间散在的临床经验,并重视灸术和压痛 点对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元代滑伯仁于公元 1341 年著《十四经发 挥》,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

裨益。这一时期由于金元四大家学说的形成,其对针灸医学也各有见 地。再如子午流注针法兴起,使子午流注理论更趋系统。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高潮,名医辈出,理论研究深化。它继承 了金元时期各个流派的不同特点而又推陈出新,其间尤以《针灸大成》 (公元 1601 年)影响最大。它是在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是继《内经》、《针 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该书现有 40 余种版本,并译成 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后世学习、 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外,尚有徐凤撰的《针灸大全》,评述了 针灸手法。汪机的《针灸问对》,针对针灸学术领域的主要内容设有 80 多条问答,对学习者很有启发。再如陈会的《神应经》、高武的《针灸 聚英》等,均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衷退。公元 1742 年吴 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 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 14 年以后 (公元 1749 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 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 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1840 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 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 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 川于公元 1822 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 地列出了 361 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民国时期政府

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 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 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 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 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 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 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 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1950 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中医针 灸疗法实验所,即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 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 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 业,针灸人才辈出。60 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 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 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 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工作也 不单纯仅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 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各种功能等, 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 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 践也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 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学》中国针灸发展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