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心力背后的竞争力——走进乐山市·纪行

 乐山老杨 2012-04-05

向心力背后的竞争力——走进乐山市·纪行


□本报特派报道组
2011年,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18.1亿元,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年均增长1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乐山即将迈进“GDP千亿元俱乐部”。数字的背后,折射出乐山怎样的“发展向心力”?3月17日至20日,“巴蜀万里行”大型采访报道团来到乐山。
边走边看。在高新区,一片单晶硅“裂变”出全国的光伏产业龙头;在乐山港,“千亿交通工程”加紧实施,集水、陆、空、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在沙湾区,传统钢铁产业与嘉农镇一起走上了“两化”互动的道路;在峨边彝乡,土豆成为脱贫致富的“金豆子’,月儿坪彝家新寨内,搬进新居的彝家儿女边跳边唱《佳支依达·且别啦》……
边看边思,感受这座城市的“发展向心力”。
企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园区
雄厚的工业基础加上“两化”互动的新思维,乐山工业强劲起跳。
3月18日,作为天宏不锈钢公司的不锈钢卷材供应商,西南不锈钢公司与天宏不锈钢公司相隔不到1公里。两家相距不到1公里的企业,在2009年以前,却相隔上千公里。
“之前企业在广东,但是市场在西南,物流成本巨大。”天宏不锈钢公司总经理戴志华介绍,以前从西南不锈钢公司运一吨卷材到广东要耗时4-5天,平均每吨增加运费300-400元,在广东加工成不锈钢制品后再运到西南市场,每吨产品的成本光物流就提高了500-600元。
2009年,乐山市沙湾区以西部地区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西南不锈钢公司为依托,建立了西南不锈钢民生产业园,吸引全国上下游企业到园区发展。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引进总投资69.4亿元的不锈钢项目38个,形成了从铁合金到交易市场8大环节无缝对接的完整产业链。
“不仅如此,我们还同步建成钒钛钢铁循环经济园,两园共同打造成为冶金建材产业园区。”沙湾区区长袁仕伦介绍,去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222.7亿元,跻身“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行列,工业集中度达到79%,产业集中度达到80%。
以园区建设带动城镇建设。沙湾区今年预计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城镇面积增加2.5平方公里。走出了一条“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支撑一片园区,一个园区打造一座新型城镇”的“两化”互动路径。
惠民富民,业主薄利群众受益
惠民富民,凝聚起乐山发展向心力。
3月18日下午,乐山市区鹤翔路的蟠龙苑保障房小区,62岁的李光全带着记者走进位于14幢7单元3楼1号的家中。“我们选择了异地拆迁,一共交了139.58元就拿到了新房钥匙。”去年6月,李光全一家人从阴暗的小屋搬进了107.29平方米新居。他说,这样的惠民举措得到住在棚户区居民的一致拥护。
“棚户区改造,不仅要还老百姓新房子,还要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好环境。”乐山市委书记唐坚说,按照业主薄利、群众受益的原则,把实惠最大限度让渡给群众。
从2010年起,乐山市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70个、涉及群众2万多户,现已签约15900余户,搬迁13000余户,截至目前,开工项目38个、9467套,8个项目1532套竣工交付,妥善安置2000多户棚改住户。
“现在生活天翻地覆!感谢党和政府!”在峨边县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彝家新寨内,彝族群众拉布拉根对记者说,“我原来和30多户村民住在海拔2000米的山上,房子就是石壁上开出来的,一月难得下来一次。”现在,他已经是“金曲彝家乐”的经理了,去年接待了几百位国内外客人。
经过整体搬迁,风貌改建,现在的双溪村月儿坪,峨边花牛、家禽等特色养殖业和黑竹沟神豆、有机茶叶等特色种植业成为产业支撑。在村广场的LED显示屏上,实时更新着乐山市和峨边县城用工信息。

打通向外通道,释放核心竞争力
3月17日,采访报道团来到乐山港枢纽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进港大道的路面铺筑作业。到今年年底,这条14公里双向12车道的大道将建成通车,连接乐宜高速。
“路基、涵洞工程目前已经基本完工,工程竣工后,它将成为乐山市一条新的输血大动脉。”乐山市交委副主任熊建新说,“不打通向外通道,乐山的核心竞争力就难以真正释放。”
乐山港将让乐山拥抱世界的双臂变得更加有力。
“这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唯一的水运港口。港口建设的定位也是 '成都港’。”根据省政府批复的《乐山港总体规划》,今年内开工建设的一期工程,将使乐山港年通过能力集装箱达到25万标箱,总投资17.29亿元。
“成乐高速在乐山境内只有33公里,成昆铁路只有夹江、乐山、峨边三个停车点。”熊建新说,“十一五”以来,交通成为乐山向外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乐山的交通瓶颈被彻底打破。目前,包括成乐高速在内,乐山已有乐宜高速、乐(峨)雅高速、乐自高速等10条高速公路规划或在建,其中,乐宜高速已建成通车。
熊建新介绍,乐山正大力实施以“两航、五铁、十高速”为重点的“千亿交通工程”,乐自、乐雅、绕城3条高速公路和成绵乐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全面启动,乐山机场建设正抓紧筹备,集水、陆、空、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次级枢纽正加快形成。
高端一直是乐山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词。
“原来1万人年产4万吨钢,现在5000人产200万吨钢,高科技给产能提高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德胜集团钢铁公司,总经理刘涛介绍,作为传统产业,德胜钢铁走的是“不传统”的高端路线,2009年投资32亿元实施的高强度含钒抗震钢材综合技术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在该公司,仅通过采用低热值高炉煤气回收发电技术、高炉余压发电、低温余热发电等技术每年能为企业节约3亿多元。
“高端路线不仅是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选择,更是新兴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支撑。”乐山市经信委主任邓贵银说。目前,乐山市已引进30多家物联网企业,多晶硅产能突破万吨,硅片、电池片、太阳能组建产业链条初步形成。2011年,乐山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3亿元,是2006年的4.3倍。

乐山高度


□川评
大佛71米,高冠全球;峨眉山3099米,秀绝人间。一山一佛,乐山睥睨天下。这就是乐山的高度。
走进乐山,发现乐山高度有了新的内涵。
先是高增长。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18.1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年均增长1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两年保持了16%以上的增速。
再是高目标。乐山“十二五”蓝图确立了“更快更好发展”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大交通、大产业、大城市“三大联动”,明确了“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乐山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然后是高速度。成昆铁路,成乐、乐宜高速建成通车,乐自、乐雅、绕城3条高速公路和成绵乐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全面启动,乐山机场建设正抓紧筹备,集水、陆、空、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次枢纽正加快形成。
成都到乐山现在需要2个小时,城际快铁开通后将不到一个小时;居家乐山,成都上班,将不再是空想。
其次是高福祉。5年来全市累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近2.8万套,十夏九涝的棚户区被彻底翻新改造,居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园;实施收入倍增工程,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6年的2.05倍和1.94倍;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半山的彝族同胞搬进了彝家新寨,彝区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加快发展,群众的收入也在与日俱增。
然而,听得最多的、看得最多的,还是两个字:高端。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高端人才。德胜集团和西南不锈钢公司都是百亿企业,却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高耗能企业,然而它们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产品高端化的探索,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扩张迅猛;物联网企业全市已达30多家,多晶硅产能突破万吨,硅片、电池片、太阳能组件产业链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3.6亿元,是2006年的4.3倍。根据规划,到2015年,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分别超过40%和25%。高端成就高附加值,高端决定高预期,高端引领乐山新高度。
高端还不仅局限于工业。在省委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背景下,在成德绵乐同城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中,乐山将推动市中区、沙湾、五通桥三区连片发展,集中打造临港新城“两化”互动示范区、沙湾钢城“两化”互动先行区、峨眉“两化”互动特色区,还将高起点规划青江新区。“三区联动、沿江组团、功能优化、产业高端”,可以想见,几年之后,乐山的城市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活力十足。
高端还体现在旅游业态上。一山一佛一沫若,访客沓来何其多,旅游是乐山的重要产业,也是乐山城市品牌的亮点。但如何深度开发乐山旅游的内涵,乐山已开始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规划。总的考虑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禀赋,加快培育度假、养生、会展、演艺、酒店等旅游产业集群,逐步实现旅游业态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这将是一次华丽转身,它能将游客的目光,由浏览变成凝望;将游客的脚步,由急迫变得轻缓;还能将游客旅游的目的,由完成留影任务转化为放松心情、品酌风月。
嘉州景好不足道,乐山新篇再挥毫。且看风物万般长,细数天梯步步“高”。祝福乐山再创新“高”!
记者 姜明 许静 张立东 刘若辰 杨国庆

乐山2012年跨入千亿俱乐部——对话乐山市委书记唐坚


2011年,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18.1亿元,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16%,2012年将跨入千亿俱乐部。“十二五”期间,乐山将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西南中心城市、现代产业技术新城、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交通次枢纽和港口城市。
【乐山速度】速度快、质量高、结构优
记者:省九次党代会以来,乐山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唐坚:省九次党代会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取向不动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不动摇,主动融入“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布局,奋力推进“两个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高位求进速度快。乐山连续五年保持高位发展态势,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18.1亿元,近两年均保持了16%以上的增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乐山速度”,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份额由2006年的4.2%上升到2011年的4.4%。
二是快中求好重质量。乐山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年年均递增18%;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2011年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271.7点,提高99个百分点。
三是优化结构促转型。三大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17.0:52.3:30.7,调整为2011年的12.5:61.8:25.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5年累计提高1.9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在“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下,乐山努力实现“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乐山新篇】“两化”求互动 “分类”做文章
记者:“两化”互动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乐山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唐坚: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两化”为重点,乐山推进大交通、大产业、大城市“三大联动”,谱写“两化”互动的“乐山新篇”。
一是新型交通。从枢纽化切入,按照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部署,乐山大力实施以“两航、五铁、十高速”为重点的“千亿交通工程”,建设四川交通次枢纽和港口城市。目前,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全面启动,乐山机场建设正抓紧筹备,集水、陆、空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次级枢纽正加快建设。
二是新型工业。从高端化切入,近年来,乐山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坚持高端产业、高端产品“两高”路线。先后引进物联网企业30多家,多晶硅产能突破万吨,硅片、电池片、太阳能组件产业链初步形成,高端产业崛起;新一代电子元器件、碳纤维、高品质钒钛钢和不锈钢制品等高端产品比重不断提升。我们将坚持“两高”战略,力争到2015年,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超过40%和25%,建设现代产业技术新城。
三是新型城镇。从特色化切入,乐山是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全省首批规划建设的9个大城市之一。乐山将充分对接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立足于“成德绵乐”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游、宜商的乐山特色现代城镇体系。力争全市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当前,乐山坚持分类指导,按照“三区联动、沿江组团、功能优化、产业高端”的思路,加快推动市中区、沙湾、五通桥“三区”联片发展,集中打造临港新城“两化”互动示范区、沙湾钢城“两化”互动先行区和峨眉慢城“两化”互动特色区,高起点规划建设青江新区“两化”互动实验区,加快构建功能清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联动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乐山市“七山两丘一平”地理特征明显,推进“两化”互动,做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文章。在彝区推进扶贫攻坚,利用水电资源发展电磷、电冶等资源深加工,逐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山区,打好“生态牌”和“有机牌”,推动山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在丘区,建设一批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小集镇;在坝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休闲度假产业,打造乐山最具活力的中心区域。
【乐山福祉】收入倍增、保障安居、彝区扶贫
记者:乐山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哪些措施?
唐坚:我们按照省委关于“做实民生”的具体要求,坚持“既要GDP指数,又要群众幸福指数”,大力实施“三项工程”,在面上重点抓好居民增收,在城镇重点抓好保障安居,在农村重点抓好扶贫开发。
一是实施“收入倍增”工程。我们坚持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抓手,通过就业增收、产业增收、转移增收、保障增收等多种途径,努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
二是实施保障安居工程。2006年以来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21292套。“十二五”期间,我们规划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5.62万套,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
三是实施扶贫攻坚工程。我们坚持把彝区综合扶贫开发作为农村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把彝区作为全市“两化”互动的特殊区、扶贫开发的攻坚区、文明新生活的倡导区,努力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建成好支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新村扶贫和交通扶贫为先导,以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为支撑,以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为后劲,5年内规划建设“彝家新寨”261个,加快发展彝区“4+2”农业产业和水电、电冶、电磷等产业,抓好“四高速两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彝区“三年大发展、五年新跨越、十年同步奔小康”。

乐山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乐山,乐水,乐在其中。3月17日-3月20日,“巴蜀万里行”大型新闻采访团来到了钟灵毓秀的乐山。
在乐山的4天采访中,记者探寻出了与“乐”相关的多层含义。除了棚户区改造、“彝家新寨”和“文化民生”等民生工程直接提升了乐山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中,乐山也勾勒出了一条灿烂的“微笑曲线”。
“两高”战略,绘就“微笑曲线”
3月17日,乐山新天源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站在公司的顶楼上,眼前是一片白花花的“钢板”,不同的是,这些“钢板”能发电。
“这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由3060个功率为175瓦的单晶太阳能电池组件组成,现在每天能发500多度电,六七月份,每天能发3000多度电,一年发电总量在50万度左右。”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近年来乐山迅速发展的一匹“黑马”。曾经,乐山的工业一度以冶金建材和盐磷化工为代表,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资源要素的影响,发展受到了明显制约,乐山的产业结构一度显得过于“沉重”。
实现乐山的跨越式发展,路在何方?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我省要大力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努力发展一批千亿产业——这为乐山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工业高端化,突出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是推动乐山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乐山市委书记唐坚表示。
目前,乐山的新能源、电子信息(物联网)和新材料三大高端新兴产业正蓬勃兴起。乐山市已先后引进30多家物联网企业,多晶硅产能突破万吨,硅片、电池片、太阳能组建产业链条初步形成。2011年,乐山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3亿元,是2006年的4.3倍。力争到2015年,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800亿元、500亿元、200亿元。
不仅要高端产业,还要瞄准高端产品——
当前,光伏产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乐山新天源如何“过冬”?
“依靠这些。”企业负责人指着展板上的12项“成绩单”说。记者看到,该企业是国内唯一、世界仅有的4家能生产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3种太阳能电池芯片的企业;拥有国内唯一依靠自主创新工艺制造设备组件的生产线;是本行业国内唯一进入欧美17家“顶级超级市场”的企业……正是因为有了这12项“杀手锏”,该负责人相信企业一定会“剩者为王”。
在四川天宏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车间主管温志光给记者介绍了整个工艺流程。从2-3毫米的坯料到0.28毫米厚的黑钛金,与厚度成反比的是价格,“有了后续加工,产品价值能翻几十倍!”温志光说,“没有落后的企业,只有落后的产品。”
高端产业和高端产品的 “两高战略”,助力乐山攀上了“微笑曲线”的两端。近年来,乐山市围绕硅材料及光电器件、新一代电子元器件、碳纤维、高品质钒钛钢和不锈钢制品等,重点进行了产品开发,推动了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品牌升级。
“十二五”期间,乐山还将坚持“两高”战略,培育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力争到“十二五”末,乐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00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比也将由“十一五”末的23:77,调整为45:55。
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微笑曲线”的两端正在乐山的山水间延伸。
“两化”互动,产业城镇同步“起舞”
从1到38,从片段到链条。
在乐山 (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 “裂变”,推动裂变的力量来自于能量的聚集:两年来,乐山市以西南不锈钢公司为龙头,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已成功引进总投资近70亿元的不锈钢项目38个,形成了铁合金-冶炼-热轧-退火-酸洗-冷轧-制品-交易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填补了四川乃至西部的不锈钢产业空白。
沙湾是传统的“钢城”,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钢铁行业曾一度面临发展之困。
2009年,四川工业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全省开始实施产业园区“1525工程”。全省园区发展的“大盘”甫一推出,乐山迅速找准了发展定位,按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园区,一个园区打造一座新兴城镇”的思路,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3月18日,“巴蜀万里行”大型新闻采访团的记者来到乐山 (沙湾)冶金建材产业园区。据沙湾区区长袁仕伦介绍,该园区已发展形成了不锈钢产业和钒钛钢铁两大主导产业,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22.7亿元,成为乐山市首个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的园区。
在园区里,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的特点已经凸显——
“原来我们这里只能生产坯料,深加工都要拉到沿海一带,来拉货的都是8个轮子的大货车,来回一次就要半个月,光运费每吨都要新增三四百元。”西南不锈钢公司副总经理侯君亮说,如今所有与不锈钢相关的配套产业都能在园区内完成,不仅大大节约了成本、缩短了时间,也为企业间的灵活对接提供了方便。体积小了,但产值却更高了,西南不锈钢公司的销售收入已从2011年的8亿元增至2011年的125亿元。
而在四川德胜集团,新型工业化中资源集约的理念也已转变为生动的实践。该公司2002年以来先后投资50多亿元,形成了“铁矿石-钢材-机械铸造”、“工业废渣-水泥”、“余热余压-电力”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固态、液态、气态三大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创新了钢铁产业的绿色发展模式。2011年,该企业每吨钢综合耗能降到了671千克/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8千克/吨,节能达到3万吨标煤。
园区的发展还为新城建设奠定了基础。1个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6个县级小城市和25个重点镇,正在乐山加快建设,按照文化、生态、产业相匹配,凸显“山水”、“人文”、“产业”三大特色的新型城市正在乐山逐步兴起。
在“新型”上求突破、在“互动”上下功夫、在“统筹”上做文章。透过沙湾,我们看到了整个乐山的“缩影”:曾经“厚重”的产业结构正逐步调整,大批高端产业已轻装上阵;曾经断链的产业链条,已形成集群态势,并在园区的舞台上联袂出演。循着“两化”互动的路径,乐山的产业城镇正在同步“起舞”。

月儿坪上彝家乐


乐山峨边县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新村居民点是峨边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首批改建新村3个重点村之一。工程涉及村里全部农户48户230人,每户按不超过2万元投资,全部由各级政府补助改建资金。该工程统一设计方案、统一施工进行彝族风貌改建,通过“五改三装”,改厕、改厨、改灶、改圈、改路和外装、内装、家具装,极大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又成为了展示彝族风情文化窗口的“彝家乐”,引来八方游客。 本报记者 桑清 摄


彝家新寨:舒适生活 快乐致富


3月19日一早,迎着春日明媚的阳光,采访团一行走进了彝家新寨。
“土墙草(石)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住牛和羊。”这四句话,曾是彝区住房条件的写照。如今,走进彝家新寨,瓦房宽敞明亮,群众笑容绽放,“爹亲、娘亲、党更亲”的宣传语更表达出彝区群众心中的感恩。
漏雨旧屋变身“彝家乐”
从乐山市出发,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公路蜿蜒盘旋约1个小时,就来到了峨边县大堡镇双溪村月儿坪新村居民点。
放眼望去,整个寨子错落有致,屋檐四角以特有的牛角为装饰,画有红、黑、黄三色图案的窗户边,挂满了一墙金灿灿的玉米,一派祥和景象。
拉布拉根的名字在这里家喻户晓。他家院子墙上挂着一个写有“金曲彝家乐”的宣传招牌,门前树木繁茂、鲜花点缀,在寨子里特别显眼。
“嘎约啦(彝语意思为‘稀客’)!”见到有客人到,拉布拉根十分热情。走进他家,四室一厅的房子足有130多平方米,地砖擦得透亮,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齐备,茶几上摆着彝族特色的木制茶具。
“这都是搞彝家新寨建设弄的,谢谢党和政府。”拉布拉根语气很激动。这次彝家新寨建设,他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铺上了地砖,还吊了顶,翻新了房瓦并建起了沼气池和炉灶,家中的猪圈也进行了改造,“以前下雨还要拿盆子接到,一年翻三四次瓦,现在都不用了。政府财政资金给我们每户人家都补助了15000元,自己只添了一万元不到。”
“搞彝家新寨建设,帮助彝区老百姓奔小康,首要的就是安居。”峨边县县长立克幸福表示。
据统计,2010年以来乐山市已完成彝家新寨建设84个村、6036户。“十二五”期间,乐山市还将规划建设261个“彝家新寨”,努力将“彝家新寨”建成舒适生活家、快乐致富园、特色新彝寨。
马铃薯成助农增收“金蛋蛋”
曾经一亩地只能收入两三百元,如今已实现了“一吨产量、一万元收入”,这个巨变就发生在峨边县宜坪乡张山组。
站在峨边万亩“薯-玉-蔬”三高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现场,峨边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国家实施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以来,宜坪乡就将增粮增收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作为当地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探索出了一套“薯-玉-蔬”间套作高产种植模式。2011年,宜坪乡种植脱毒马铃薯5130亩、玉米1万亩,农民人均增收850元。
今年,宜坪乡又大力推广“旱地新四熟”模式,即“脱毒马铃薯+玉米+两季蔬菜”,力争全乡新增产值800万元,人均增收900元。
在乐山,彝区综合扶贫开发已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该市坚持“特”字当头,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将马铃薯做成了助农增收的“金蛋蛋”。
“十二五”期间,乐山市还将以新村扶贫和交通扶贫为先导,以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为支撑,以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为后劲,加快发展彝区“4+2”农业产业和水电、电冶、磷电等产业,抓好“四高速两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彝区“三年大发展、五年新跨越、十年同步奔小康”。

乐山让群众乐居:“棚改户”的一笔明白账


3月18日,记者走进蟠龙苑小区,F区14幢1单元2楼2号,门上的红色对联依然鲜艳:“党的政策好,棚改暖人心”。
“今年在新房过了第一个春节,春联是家里人一块想的。”户主肖志平说。走进他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屋布置得井井有条。记者粗略一算,按照家中的装修风格和家具电器陈设,在乐山至少需要6万元。加上购置新房的花销,他们能否负担得起?
“房子只花了12000多元。”肖志平介绍,2010年乐山市启动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肖志平一家正好在改造区内。按照“棚改”政策,他们算了一笔账:拆迁面积有79.56平方米,享受15%的奖励面积,家里有3口人,自己属于“4050下岗人员”,享受政策赠与面积5平方米,如果选择异地安置换房面积达到107.29平方米,加上搬迁补偿费、异地安置地级差费、装饰装修补偿费等,自己只需要交12255.25元。
肖志平说,老房子虽然在市中心,但周围环境很差,“下雨经常是一片海,出门时常备着雨靴。这笔账我们算得清楚。”肖志平现住的蟠龙苑,位于城市新区建设范围内,交通配套好,公交站就在小区门口。
“棚户区改造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多样,我们实行货币补偿安置、就近还房安置、异地还房安置多项优惠政策操作方式。对于困难家庭,也有相应的照顾政策。”乐山市住建局副局长高明辉说,在此过程中,乐山推出了“模拟搬迁”,85%以上的住户签订“模拟拆迁”协议后,才能转入正式拆迁阶段,将矛盾化解于拆迁前。
乐山市市长蒋辅义曾两次带领棚改小组成员走进电视直播现场,与群众共话棚改。民主、开放的棚改模式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棚改项目从最初的20多个增加到70多个,受益群众达2万多户。现已签约15900余户,搬迁13000余户,开工项目38个、9467套,8个项目1532套竣工交付。

八“仙”广场唱大戏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3月18日,周日下午3点,乐山市文化馆门前的活动广场上,一场名为“乐艺大舞台”的公益演出正在进行,来自蓝雁艺术团的老年朋友正在台上演绎歌伴舞 《唱支山歌给党听》,台下观众喝彩不断。
这场演出,犹如八仙过海,共有海棠艺术团、蓝雁艺术团、太阳伞艺术团等8个群众艺术团带来的14个节目。乐艺大舞台公益演出,已经成为乐山市民每月一次的一道文化大餐。
身着一身藏族舞蹈服饰,59岁的陈淑君正在舞台后化妆。2010年,陈淑君从幼教岗位上退休,参加了市中区的嘉之春艺术团。“每周我们都很忙,参加各种惠民演出,市文化馆给我们提供支持。”陈淑君说。
2011年,乐山市文化馆推出“乐艺大舞台”公益演出舞台,搭建艺术团体展示自我与百姓免费看演出的桥梁,去年共演出14场,20个各类艺术团队参演,全年参演人员达到1300人次。
“我们把城市广场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阵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喜闻乐见的节目。”乐山市文化馆馆长陈一华说。
晚上8点,在乐山市阳光广场,周末文艺演出正在进行,72岁的市民曹欢带着椅子来观看台上的演出。“每个周末都有社区艺术团来演,歌舞、戏剧、相声都有,只要不下雨,我和老伴都要来看。”
“广场群众演出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文化品牌。”乐山市文体局副局长周玉容介绍,沫若广场周末群众文艺演出、“欢乐假日”节假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周已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全国特色文化活动”。据统计,2011年,以中心城区12个文化广场为主要阵地,乐山共开展85场广场文艺演出,参演单位达到132个,观众30万人次。



努力打造“川南经济联合体”


    川南城市群对于整体提升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作用日益突出。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应当依托川南城市群,打造“川南经济联合体”。
实现这一构想,需要运用政策杠杆,打破行政壁垒,在市场一体化上采取系列措施,再造一个能够比肩成都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特大城市群。
□李后强 石明
长期以来,成都在全省一城独大。2011年成都GDP6854.6亿元,是第二名绵阳市GDP1189.1亿元的6倍多。这表明,我省很难通过再发展壮大另一个单一城市,来达到或接近成都水平。要改变“一城独大”局面,平衡的空间在于提升其他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而就目前状况而论,发展较快的川南城市群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因此,当下应该着力的战略之一,就是依托川南城市群,建议设立“川南经济委员会”,打造“川南经济联合体”。
这一战略构想的核心,就是运用政策杠杆,打破行政壁垒,把同属川南的自贡、内江、宜宾、泸州四市整合成“一个城市”。统一计算GDP,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对外宣传和形象展示。可用“七个同”概括: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能源同体、生态同建。目前要在市场一体化,特别是在金融、社保、土地、财政、税收、产业等政策一体化方面着力探索。力争用最短时间,在省内“再造”一个能够比肩成都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多中心”、“组团式”的特大城市群(川南经济联合体),以此带动和引领所在区域参与竞争、加快发展。在此基础上,辐射和带动川南乃至整个四川的发展。
1、国际已有成功范例。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为支撑的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系世界最有影响的九大城市群之一。这一模式与巴黎、伦敦等城市群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多中心”,后者是“单中心”。实践表明,多中心的都市组成结构和发展形态,对于分散和缓解城市中心压力,避免环境和交通问题等“大城市病”不失为一种良策,在新的发展阶段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2、川南具备较好基础。川南四市辖区总面积35289平方公里,四大主城区距离均在100公里范围内。四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习俗相似。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传统、民间、产业包括行政区划等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如果单独来看,2011年末四市中人口最多的自贡GDP是780亿元,最高的宜宾刚突破1091亿元,不具备竞争实力。但把四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11年末人口总数为1786万,本地生产总值之和为3627亿元。这样一来,一个有一定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特大经济体”初具雏形。
3、建立新型管理模式。在四市原有行政体制不改变、不打乱的基础上,建议省上成立“四川省川南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协调四个市的建设发展。该“委员会”相当于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由省级相关部门和四个市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委员会,四市主要负责人轮流担任轮值主席(或召集人或值班副主任),以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委员会”可相对固定办公场所,设立秘书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商议、决策涉及四市的建设发展事宜。设想在实施中,“委员会”所作的决策效力原则上低于省但高于市,且决策一旦作出,四市必须贯彻执行。
4、统一规划抱团发展。四市作为一个“经济联合体”,在实际运作中,除了保留既有行政格局,四市内部则高度整合、统一打包对外展示。一是在目标引领上,把“川南经济联合体”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设定统一发展目标,促进区域内各方融合开发、错位发展、形成聚变。二是在具体举措上,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率先推进区域一体化,以实现充分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三是在产业突破上,可最大限度发挥川南区位、资源、市场等优势,重点打造沿江重化工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转化发展低碳排量新型企业以及长江黄金水道和码头建设等,支撑川南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体实现跨越发展。四是在交通建设上,形成第二大交通枢纽,把高铁延伸到泸州,在富顺县和泸县之间的琵琶镇建设四川第二大机场。
尽快论证成立 “川南经济委员会”,强力打造“川南经济联合体”目前正当其时。可以想见,随着这一举措的推出、推进,必将带来一系列制度、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创新,使我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争取主动、抢得先机。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省委政策研究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