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干掉两千八百名宫女的明朝暴君 淡看聚散离合 发表在 参考文摘 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曾经抄袭了宋朝的很多东西,却唯独没有抄袭宋朝皇帝们的仁慈。两宋三百多年间,被杀的大臣不过岳飞等几人,而朱元璋对手下的大臣们却是出了名的狠。胡惟庸一案,陈宁、涂节、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赵庸、郑遇春、金朝兴、李伯异、丁玉等大臣被一并诛杀,十多年间“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蓝玉一案,大臣曹震、朱寿、詹徽一起垫背,“诛族者万五千人”。两件案子下来,“元功宿将相继尽矣”。后来为了敛财,朱元璋又在空印案和郭恒案中,屠宰牲口似的干掉了几万人,真可谓杀人无止境,凶狠到永远!大概那个时候最热门的职业就是刽子手。老祖宗这么狠,当儿孙的自然不敢丢脸装*。于是,朱元璋的后继者们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其中学得最好的有两位同学:一个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另一个是他自己的儿子永乐皇帝朱棣。尤其是朱棣同学,因为从小有老爹示范,长大有老爹鼓励,无论是他杀人的速度还是质量,均可与老爹相媲美。 没有人天生就是暴君,朱棣也不例外,他之所以这么爱好杀人,和他在娘肚里待的时间有莫大关系。他的娘据说是朝鲜人妃,之所以用“据说”这个词,是因为我们从今天的资料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别人一般怀孩子都要怀上十个月左右,碽妃却只怀了六个月就早产了。幸运的是,朱棣同学已经成形了,身上的零件一个不缺。不幸的是朱元璋抓狂了,总觉得妃给自己带了绿帽子,生下个小野种。为了找出所谓的“奸夫”,朱元璋使用了极其残酷的铁裙之刑,即把一块块烧红的铁片摆成裙子状,放在妃的身上,直至折磨而死。朱棣连生母的奶水都没喝上一口,就永远失去了母爱。当然,比这个更痛苦的是,朱元璋打算把他也给干掉。这时候,大老婆马秀英出来劝了两句。恰好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也赶来凑热闹,想看看六个月就出生的娃儿长得什么样,组织了几十万大军的旅游团就奔朱元璋的根据地而来。朱元璋急了,撇下小朱棣,跑到前线找陈友谅要门票钱去了。朱棣就此保住了小命。不过这件事还是给他留下了后遗症——不敢认亲娘,别看他后来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就怕让别人知道亲娘是谁。为此,他认了不亲的马秀英做亲娘,逢人就说自己是从马大脚的肚子里爬出来的,是货真价实的嫡子。而另一个后遗症则是朱棣的心理从此蒙上了一层阴影,造成了日后的性格缺陷和暴力倾向。 朱棣虽说活了下来,但是小时候的日子不咋好过。老爹朱元璋本是个粗人——粗心的人,整天记着抢地盘、抢粮食,就是没记着给儿子们起名字。因此,朱棣从一三六○年出生,一直到一三六七年,一直没有正规的名字,估计老爹见了喊一声“小四”(他排行第四)就打发了。就在这年年底,朱元璋眼看自己就要统一天下,成为未来的皇帝,这才觉得有点不对劲儿。好歹自己是堂堂的大明皇帝,皇帝的儿子们叫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当时有七个儿子),那不成音符了!于是,朱元璋找来几个有文化的翻了翻书,于这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正式给七个儿子依次起了正式的名字。其中小四同学得到了朱棣这个名字。第二年,朱元璋在应天府正式登基称帝,成为大明天子,朱棣也跟着成了天孙,住进了皇宫“受苦受难”。 朱元璋是个家教很严的父亲,平时对儿子们的一言一行都严加管教,从不懈怠。儿子们不好好读书,他就鼓励老师棍棒伺候;儿子们想穿双好鞋,他就搞来一些麻鞋硌他们的脚;儿子们刚吃点山珍海味,他就整点冬瓜清他们的肠。在他看来,不经历点风雨长不成好苗子,用他的话说就是“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为此,朱棣从小没少接受父亲的“肢体”教育。可是别的兄弟挨了打还可以找娘,他挨了打只能找墙,心理的阴影自然也越积越重。尤其是当他看到大哥兼嫡长子朱标在爹和娘的格外照顾下,享受着与众不同的“储君”生活时,他的心更加难以抚平。朱元璋曾不止一次地告诉他和其他兄弟,朱标是太子,不仅是你们的哥哥,未来更是你们的君王,你们要用臣子的心态去对他尽忠!如果这是对一个成年人讲的话,估计会无条件地接受。但是,朱棣是个孩子,一个和哥哥朱标前几天还睡在一张床上的小孩子。此刻,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什么君臣概念,有的只是亲爹后妈之类的凡人俗念。无数个夜晚,朱棣都在问着自己:为什么我不是君?难道就因为我爹和皇后大妈早领了结婚证?因为我娘早产?It's unfair!也许别的兄弟像什么朱权、朱柿等人也想过类似的问题,但是都没有朱棣这个在爹的歧视中成长的孩子想得更深,产生的报复心理更强。 就在朱棣心理扭曲的时候,朱元璋干了一件大事——对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王,同时开创了具有大明特色的藩王制度,这对明朝的命运和朱棣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明初藩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拥有护卫,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必要时还可以指挥调动地方的军队。一旦有人造反,藩王们还可以带兵勤王。朱元璋的初衷是藩王和皇帝毕竟是一家人,通过他们屏卫中央,可以防止出现类似唐宋时期皇室力单势薄,不能有效对抗地方异姓割据和外族入侵的难堪局面。当然,为了防止藩王犯上作乱,朱元璋也做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他看来,自己的这套制度有张有弛,既严又密,比起刘邦、司马炎等人当年的想法高明百倍,是历史上最好的制度。所以,当大臣解缙等人提出反对意见时,他全当做耳旁风了。公平地说,从藩王的权力、工资标准到儿孙命名原则,朱元璋都做了详细规定,这套制度确实很全面,重点也很突出。但是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野心,在野心面前,别说亲戚,就连父子都不好使。结果朱元璋一闭眼,没等过完诞辰八十周年的庆典,他的儿子朱棣就和孙子朱允炆明火执仗地干了起来,这是后话。 在朱元璋封的几块藩镇中,朱棣领到的是元的旧都——北平。明朝初年,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对内陆的威胁还十分巨大,经常隔三差五地打游击,抢点东西,占两块地盘。为了压制对手,朱元璋在北方边陲分封了九个重要的藩国。譬如宁王朱权的宁国,“东历渔阳、卢龙,出喜峰”,朱棣的燕国,“连亘边陲,北平天险”。既然重要,手里的兵自然就会多,其中燕王、宁王和晋王的兵力是最多的,这就相当于给了这几个儿子一笔造反的资本。之所以要特别照顾燕王朱棣,这是因为他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下乡工作勤奋,想尽一切办法让老爹对自己刮目相看。此外,朱棣还经常向徐达等人请教统兵杀敌之道,把大哥朱标所缺乏的军事才能练成自己的强项。朱元璋对他由原先的不待见自然也就变成了相当待见。 洪武十三年(公元一三八○年),朱棣到任北平,之前老爹还特地给他包办了一起典型的政治婚姻,让徐达的女儿嫁给了他做正房。徐达是武将中的第一功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无人可比。如此安排,无疑在告诉天下人:朱棣是除太子之外最受寡人喜欢的儿子。可惜朱棣不想当第二,要当就当老大。在燕王的岗位上,朱棣业绩斐然,多次打败南犯的蒙古骑兵。原本朱元璋还在担心自己把功臣们都干完了,没有几个能帮朱标统兵御外的人,现在他彻底放心了。而朱棣的想法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合法地争到太子的位置。恰好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一三九二年),朱标病死了。朱棣刚做了个从燕王晋升太子的美梦,朱元璋就敲了敲他的脑壳,傻小子,醒醒吧,你大哥还有个儿子呢!这个儿子就是朱允炆。 朱棣彻底抓狂了,这叫什么事呀?就因为晚出生了几年,我连他的儿子都比不上?还有没有王法了?但是老爹还在,朱棣只好忍着,这一忍就是六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最后满意地看了一眼自己的锦绣江山,撒手离开了。在他看来,叔侄同心,其力断金,他之后的老朱家将是最和谐的家庭。其实,朱棣也好,朱允炆也好,两人都不想与对方和谐共处。在后者心里,“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而且他们个个拥兵自重,手里又有大明的股份,要是学着汉景帝时的几个藩王联合起来跟自己抢董事长的位置,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朱允炆刚一即位,就着手削藩。第一个被削的就是跟朱棣很近的周王朱柿,接着,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相继被削。削了不算,齐王等人还失去了人身自由,成了啥也不是的囚犯。 收拾了几个软柿子,朱允炆把眼光瞄准了最硬的柿子——四叔朱棣。在他看来,朱老四“素善用兵,北卒又劲”,收拾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做了精心的准备。先是派张昺和谢贵两人到燕京城里,把朱棣置于自己的严密监视之下。然后,他命令宋忠(这名字起得好,谐音送终)领兵三万屯兵北平附近的开平,徐凯、耿瓛屯兵临清、山海关,只待时机成熟,立马动手收拾朱棣。此时朱棣也没闲着。在朱允炆当上储君的时候,他曾经也想过就这么忍一辈子得了,做个专横跋扈的地方土皇帝也不错,实在忍不住了,就在自家后院骂侄子两句。但是,周王、齐王等几个兄弟的下场让他明白自己做土皇帝是没指望了。 不在沉默中衰败,就在沉默中变态! 朱棣决定变态。首先是装疯,几乎一整天一整天地跑到大街上睡觉,偶尔趁中午饭的时候,闯到百姓家里抢个窝头就跑。整个装疯事件,完全由他本人自编自导自演,实乃人类装疯史上的杰作。其次呢,朱棣又把自己的王府变成了兵工厂和操练基地,整日整夜地生产武器和训练士兵。他的王府是元朝的皇宫,要多大有多大,进行这种地下工作十分方便。也就在这个时候,朱棣暗暗下定决心,一旦打下首都南京城,绝对要对那些攻击过、刁难过自己的人用白色恐怖加以回报。 建文元年(公元一三九九年)六月,被蒙在鼓里的朱允炆觉得万事俱备,可以收拾朱老四了,就命令张昺和谢贵两人动手。朱棣棋高一着,用低智商的骗术把二人骗来干掉,然后连夜夺取北平九门,就此起兵,走上了光荣的“革命”之路。虽说是干革命,朱棣还是比较守法的,他遵照老爹制定的藩王可以举兵清君侧的有关法律,打出了“靖难”的革命口号,把革命对象锁定为朱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澄两个书呆子。当然,这是骗骗老百姓的。 朱棣确实很生猛,后果很严重,造反没几天,就一口气打下居庸关、怀来、密云、遵化、永平等北平外围。十月份,他又用骗术,把精明过人的宁王朱权搞定,得到了战斗力超猛的朵颜三卫,进一步增强了造反的资本。反观朱允炆这边,就一个能用的老将耿炳文,还是属乌龟的,善于守城,不善于进攻,结果被朱棣连败两仗,退到真定城里再死扛。朱元璋乱杀功臣的恶果在这个时候终于凸现出来。这时,大臣黄子澄向朱允炆推荐了一个比耿老乌龟还糟糕的家伙——李景隆。此人可谓笨蛋中的笨蛋,第一次进攻带兵五十万,在北平郊外遭到朱棣猛攻,被吓破了胆,扔下大军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了山东德州。第二次,李景隆又四面拼凑了六十万人,在白沟河和朱棣狠狠干了一仗,结果又是大败。这次,他一个人光着屁股又跑回了德州,朱棣派人追来,他干脆连德州也不待了,跑到济南。一百万大军就这么鸡飞蛋打了。 不过,朱棣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他的军队能征善战,但是人数少,兵源也少,占了地盘也没守住。几年下来,他还是在河北、山东打游击。朱棣就是朱棣,四十多年的“忍者”生活让他积蓄了很多的仇恨,也积蓄了很多的智慧。他是怎么办的呢?很简单,直取要害。以前他和侄子俩人是打拳击,你一拳我一拳,打到猴年马月也死不了一个。但是二人之间的游戏不是拳击,而是决斗,必须死掉一个才行。他之前的错误就在于用拳击的规则在决斗,始终没有触到对方的要害。想明白这一点,朱棣于建文三年(公元一四○一年)带着全部家当,连破河北、山东等地多座城市,于六月三日打到瓜洲。朱允炆这下傻眼了,又把大笨蛋李景隆喊了出来,让他去守南京城。李景隆先前一直在犯傻,这次他聪明了一次,打开城门,向朱棣投降。朱允炆由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十五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然而这个时候想这些都已经晚了,他在宫中放了一把大火,然后消失了。据说后来改姓并换行做了和尚。 朱允炆时代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胜利者朱棣站在南京城门前,不禁感慨了一番。什么长幼有别、嫡子当立,权力这个东西吃软怕硬,谁的拳头硬谁就占有它!朱棣满以为自己可以名正言顺地坐江山了,进城第二天就称帝,改元“永乐”。但是,支持朱允炆的大臣一个比一个骨头硬。先前在济南成功抵御他的铁铉被抓来的时候,都不拿正眼瞧他,只把背留给他。朱棣火了,直接把他扔油锅里炸了。一个太监趁机用钩子钩住铁铉的尸骸使之面朝朱棣,不知道是老天发怒,还是铁铉亡魂执拗,油锅突然翻腾,烧伤了太监的脸,铁铉的尸骸最终还是背对着朱棣。 收拾不了扛枪的,朱棣就去欺负拿笔杆的方孝孺。方孝孺是朱允炆最亲近的大臣之一,是有名的“读书种子”。进城前,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的和尚姚广孝曾经跪下,请求无论如何也不要杀此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朱棣想了想,就拍着胸脯答应了。事实证明,方孝孺不光是读书种子,还是最忠的忠臣种子。南京城破后,他就穿上孝衣,戴上孝帽,整天待在家里给已经灭亡的“建文王朝”哭丧。朱棣晓得这是个影响天下视听的人物,得罪不起,就派人把他强行“请”到了自己面前。方孝孺很有个性,站在大殿上就号啕大哭起来,声音上震天下动地,中间感朱棣。朱老四坐不住了,从龙椅走下来解释说自己不过是学学当年的周公,到南京辅佐周成王来了,然后就此问题与对方展开了现场自由辩论。 正方(方孝孺):成王安在? 反方(朱棣):已自焚(属胡扯)。 正方:何不立成王之子? 反方:国赖长君(找借口)。 正方:何不立成王之弟? 反方:此朕家事!(借口不成,只好耍赖)。 辩论结果:正方胜。朱棣为了掩饰尴尬,马上霸王硬上弓,拿出纸笔让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特不给面子,直接扔地上拒绝道:“死即死,诏不可草。”朱棣亮出了刀子,威胁道:“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硬着脖子回敬:“便十族奈我何?”大概自出生以来,朱棣还是第一次这么理屈词穷过。既然说不过,那就动手,朱棣下令把方孝孺的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全部抓到他的面前,希望这个书呆子一时心软,照自己的话乖乖办了。但他不知道,世上有一些人是屠刀、亲人的血等等任何东西都不能吓唬住的,这种人的字典里没有恐惧,只有公道二字。方孝孺就是这种人,他任凭朱棣把一家老小几百口人置于屠刀面前,也不抬头看一眼。 心理变态多年的朱棣在这一刻火箭式上升,成了杀人魔王。他把方孝孺的学生好友作为第十族,连同原本的九族一百七十三人全部凌迟处死!创造了历史空前绝后的灭门十族。杀人杀开了头,想要停下来就很难了。帮助侄子对付过自己的齐泰、黄子澄、景清等人,杀!宫里伺候过侄子的宫女、太监们,杀!一时间,南京城里从雨花台到皇宫内苑,到处都是血迹斑斑,哀号不绝。杀完人,朱棣掉头对付活着的人。像铁铉、齐泰等人的妻女被他免费送到妓院,让人轮奸。手段之狠,不是令人发指可以形容的。 朱棣的统治就这样在一片血腥中开始了。以前在亲王的位子上,他想杀人得忍着,现在当上了皇帝,想杀谁他不用再顾及了,有时甚至连理由都不用找。永乐八年(公元一四一○年),他领兵攻打蒙古,途中最宠爱的权妃忽然病死。他觉得很蹊跷,这时一个被史书称为“贾吕”的女子举报,称是吕妃勾结太监将其毒死的。朱棣十分生气,就仿照当年他娘受过的刑法,用烙铁把吕妃折磨了一个月,致其惨死。毕竟是挚爱,伤心总是难免的,然而他的伤心别具一格,把几百号人当做吕妃的同党一起干掉,为自己受伤的心买单。 然而,贾吕也不是省油的灯。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前举报别人的贾吕这次被人举报与太监通奸。朱棣很受伤,他眼中的模范宫女竟然如此让他难堪,于是伤心变成了伤肝,肝不堪重负开始冒火。熊熊肝火之中,朱棣再次举起了屠刀,对已经畏罪自杀的贾吕身边的宫女们严刑拷问,想找出点其他他不知道的阴谋。 其实,宫女和太监结为夫妻古已有之,不过是相互照顾,寻找一些精神上的抚慰而已。但是对于深陷悲痛中的朱棣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被拷打的宫女受不了酷刑,就互相扯皮,扯来扯去,成了一桩谋反大案。既然身边隐藏着这么多“反贼”,那就没什么好客气的,一个字——杀!前后共有近两千八百个宫女在这次冤案中做了冤死鬼。这件事在清朝官方乱写的《明史》中是找不到的,而是记录在朝鲜的史料《李朝实录》中,原文是:后贾吕与宫人鱼氏私宦者,帝颇觉,然宠二人不发,二人自惧缢死。帝怒,事起贾吕,鞫贾吕侍婢,皆诬服云:“欲行弑逆。”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皆亲临剐之。 为了以儆效尤,朱棣特地命人把贾吕和太监的某个瞬间画成画,悬挂于宫中,让宫女和太监们引以为鉴,真是别出心裁。直到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才把这幅画从宫里取下。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一四二四年),朱棣在北击蒙古的归途中不慎跌落下马,不久病逝。公平地说,作为皇帝,朱棣是十分称职的。为了恢复生产,他曾将除犯有十恶不赦大罪之外的在押犯人全部释放,命他们到北平一代种田垦荒。为了解决南方物资运到北方的水路不便,他在位期间曾对南北大运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把自元末以来一直存在的南粮北运问题加以彻底解决。最值得称道的是,他迁都北京,创造了天子守边的先例。这些举措让他统治下的明朝呈现一片繁荣的局面。连一向对明朝诸帝用词苛刻的《明史》也这样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但是,作为一个人,朱棣却是很成问题的。该杀的人他杀,不该杀的人他也杀,犯不着杀的人他还杀。在他看来,杀人似乎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自己的委屈、不满、伤心都要别人用生命买单,这就是暴君的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