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山初地--祖庙街道辖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问道2011 2012-04-05

  平日里,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赘数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佛山初地的祖庙街道,也被称之为千年古镇、珠江西岸的璀璨明珠等等,那么,在它的区域内有什么东西让人乐此不疲?下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在它的地头上有哪些有价值的,足以令人引以自豪的、由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东西?让我们先从有形的东西说起吧。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中山、珠海,北通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早在唐宋年间,佛山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至北宋时期,已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和河南朱仙镇并称为“四大名镇”。明清时期,佛山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陶瓷、丝织、铸造、中成药、工艺品享誉海内外,有“南国陶都”、“岭南药材发祥地”的美誉,是“四大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之一。

  佛山古称“季华乡”。唐贞观二年(628),季华乡民在“塔坡岗”开荒掘地,在达毗耶舍搭寮传经处挖出小铜佛三尊及塔坡古佛石碣,于是乃重修塔坡庙,改塔坡岗为“佛山”,“季华乡”亦随之易名“佛山乡”,刻碑记其事,碑上石横书“佛山”二字,安置在岗脚新开的井后(此口唐井今仍在京果街口,塔坡庙前),因此说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建城已有1300年历史。塔坡庙和井现都在祖庙街道之内,可以说,祖庙街道乃“佛山初地”。

  在祖庙街道31.6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有一处44.6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这是佛山老城内文物古迹最密集、规模最大、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历史地段,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但是仍然保存了街巷基本格局和大量历史建筑。街区内,共有各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5处。

  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佛山祖庙(国家级)

佛山祖庙位于佛山市祖庙路21号。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据方志记载:“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曾毁于元代战火,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明景泰二年(1451年)敕封为“灵应祠”,此后随着佛山城镇经济的日渐发展,经明、清两代二十多次重修、扩建,尤以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事装修后,更为瑰丽壮观,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

佛山祖庙现有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山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紧凑而错落有致。其建筑结构独具岭南特色,正殿的前排斗拱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宋代双抄三下昂八铺作偷心作斗拱,这使前檐向外大幅度延伸,使柱子免受雨水侵袭。建于明代的十二柱三开间三重檐楼式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的牌楼,国内也罕见;建于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万福台是广东省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台。

庙内各种艺术装饰极具岭南特色,均为佛山历代民间工匠的杰作。陶塑瓦脊是岭南祠堂独有的建筑装饰,祖庙共装饰有六条大型瓦脊,装饰在祖庙山门上的瓦脊长32.03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陶塑瓦脊,共塑造252个故事人物;还有栩栩如生的灰塑、层次丰富、技法细腻的砖雕、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以及风格豪放的石雕,题材大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神话,内容丰富,布局紧凑,场面热闹。此外,大殿内还保存着明至清代的制作精良的铸件如钟、鼎、八宝及兵器仪仗等,尤其是铸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重5000斤的北帝铜像,以及我国现存最大的直径1.3米的明代大铜镜,反映了古代佛山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庙内还放置佛山独有的二十四尊高2米多的造工奇特的夹苎漆朴神像,工艺堪称一绝。佛山祖庙这座集岭南民间艺术大成的古庙,也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

佛山祖庙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里古建筑群(国家级)

东华里古建筑群位于禅城区福贤路中段,全长146.4米,总占地面积10217平方米,古建筑群体面积6700平方米,是目前广东省内保存最完好、具有珠江三角洲典型风貌的清代古街道。

东华里原名“杨伍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清乾隆年间改为今名。至嘉、道年间,迁入骆氏家族,该族的骆秉章当时在朝中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曾对该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屋宇更为规整美观。清末时,华侨富商招雨田家族又迁入该里,招氏为市郊澜石石头乡人,初经商于佛山,后转香港创“广茂泰”洋行,发家成巨富后,将其东华里中段南侧的宅第进一步改建装修,遂成目前之面貌。

东华里街首闸门楼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石刻街额,街道宽阔畅顺,花岗石铺砌的路面洁净平整。街内两旁的宅第俨然清代旧貌,因历来是官家富户所居,故无论建筑形式或装修,均极为讲究,门房高大,石砌台阶,门墙多为水磨青砖结砌;室内的厅堂装饰亦不俗,多有木雕屏风、花架及隔扇等高档设置。街之前段为互相毗连的屋宇,其中尚存“伍氏宗祠”、“招氏宗祠”、“招雨田祠”及招氏“敬贤堂”等建筑物;街后段两旁各有小巷四条,巷内为宅第后三进的住宅,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均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室内设置除个别略有改动外基本为旧貌。东华里是佛山保存最完好的典型清代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氏别墅(省级)

简氏别墅位于禅城区人民路臣总里17号。简氏别墅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因简照南族人所有而得名。原规模颇大,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内有门楼、楼房、亭、池塘和花园等设置,楼宇高耸,错落有致,庭园宽阔,绿影婆娑,设计布局可谓独具匠心。今尚存门楼、主楼、后楼、西楼、储物楼等建筑及别墅花园的一部分。其建筑物高大宏伟,以仿西洋式而又中西合璧为特征。主楼及后楼最具特色,为二层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以钢筋混凝土构筑,首层平面布局为中央大厅、两侧厢房,地面以黑白相间的大理石砖砌成图案,楼梯为柚木洋式栏杆;而外墙窗檐则为本地精细的红砖雕,配砌整齐的水磨青砖外墙,极富当地民国建筑的风味。西楼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及青砖混合构筑的仿西洋式建筑。整座别墅及花园的布局经精心设计,建筑物错落有致,环境宽阔幽雅。该别墅是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清末民初西洋式大型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00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祖庙大街店铺(市级)  

祖庙大街店铺位于禅城区祖庙大街麒麟社1号之二。

佛山在明、清时期,民居比较集中,且大部分以商号、作坊、住所三合一使用,下铺上居或前铺后居成为佛山典型传统店铺的形式和街景,花岗石的“铺张墩”,曲尺型的木柜台和装嵌在墙上的杂货架是营业的天地,门前例有“门官土地福德财神”,室内例有历代祖先神位和井泉龙神、灶君等神位。是当时本地商业发达和民俗风情的传统代表建筑。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龙塘诗社(市级)

龙塘诗社位于禅城区祖庙大街,清末民初西洋庭院建筑。

《佛山忠义乡志·教育志》记载:龙塘诗社原在朝市街陆沈园内(现普君北路舒步街附近),又称“日木兰堂”。民国三年(1914年),吴荣光侄孙吴荃选设诗社于此,常与霍小芙、张阁侯、区柘仙、诸茂才及叶星河、张皆平、谭佩琴等四十余人,唱和其间。为清代本地文人以诗文会友雅集的场所。辑有《汾江酬唱集》三卷,其中有些唱咏佛山古镇的诗文收入《佛山忠义乡志》艺文志。其后李众胜“保济丸”始创人李兆基提供花园洋楼,鼎力资助,该社迁至现址。现该社址为西洋式庭院建筑,围墙高大,内有西式二层楼房一座,庭院环境幽雅,古树婆娑,均保存尚好。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市级)

佛山孔庙在市区祖庙路21号,旧称尊孔会。是清末宣统三年(1901年)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所建,属小型纪念性建筑物和尊孔活动场所,而并无依照一般文庙之制。原建筑包括孔圣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园等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仅孔圣殿一单体建筑保存尚好外,余均荡然无存。此建筑面积近300 平方米。该殿室内神龛置有“孔子石刻像”,是按山东曲埠孔庙的孔子石刻像拓本重刻的;左右两壁之上,嵌有《孔子庙堂碑》石刻,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所书碑记拓本翻刻,上有翁方纲的考记题跋。原藏于李可琼“七十二窗楼”,由其名人送出;殿内的明间还有大型雕花硬木隔扇屏风,无形制硕大而又清雅脱俗;该殿前檐明间檐柱花岗石柱础亦极具特色。

1984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花王庙(市级)

花王庙位于禅城区燎原路弼头街38号,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庙前街称“妈庙街”。又称妈庙,花王庙原祀花神,“粤人祈子必于花王,父母有辞祝曰:‘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送花,盖取花如桃李之义。以桃李二物,兴男女二人。”该庙现主体建筑尚保存完整,由头门、大殿二进组成,均三开间、硬山顶锅耳式山墙砖木结构,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占地总面积约300平方米。该庙属当地中型庙宇建筑,头门保存尚好,有前檐廊,其前檐柱攀间枋为硬木“虾弓”梁,上有精细花卉纹雕刻,还配有硬木雕驼墩,在当地颇为少见;大殿正面开敞式,其内作当地四柱大厅式布局,瓜柱式抬梁木构架保存完好,其中该主殿的柱础造型十分特别,为花鼓型状,在当地较少见。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忠诚当铺(市级)

忠诚当铺位于禅城区福贤路禄丰大街53号,始建于清,清末民初时改为“忠诚”当铺,当时佛山当铺的储物楼俗称“当楼”。该储物楼是佛山现存规模最大的当楼。

“中诚”当铺原有围墙,其内除当楼外,还有小花园,自成院落,围墙设有正门楼和后门,正门作当铺门面。今围墙及花园已无存。该楼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楼基用红砂岩结砌高约3米,碉楼式砖木结构共8层,顶部为平天台式结构,楼通高约30米。四壁用青砖结砌,厚46厘米,崇垣坚厚,窗棂狭小,为枪眼式石窗框。首层设正门和后门,首层和以上各层原设有典当物的货架,今已无存。在抗战前为一邓姓购入在此居住并作“故衣铺”,解放后房产收归国有,并作银行“抵押贷管处”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改为银行宿舍。故除围墙、花园无存外,其“当楼”外貌无改。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李众胜堂祖铺(市级)

李众胜堂祖铺在禅城区祖庙大街18号,为清代商铺建筑。

该铺始创人李兆基,原籍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初年家居佛山文明里,自号李耕寿堂。以卖凉茶为业,后创制和经营 “保济丸”、“保胜油”、“保和茶”等名牌中成药,并行销省港澳而成为佛山著名的中成药名号,尤以经营“保济丸”最负盛名。“保济丸”始创于清光绪末年(约1907年),至今仍畅销不辍。祖庙大街的李众胜堂保济丸祖铺,是“保济丸”销路大开时,其始创人李兆基在民国初年所建的大型店铺。该铺门前开阔,原有“保济滋大”牌匾。铺为二层砖木结构,采用下铺上居的传统布局方式,铺内原有民初时驻禅济军统领李嘉品所题牌匾“媲美扁庐”,还有本铺“李众胜堂”牌匾。铺东侧原设有花园和院落,院内有一座四层仿当楼式的储物楼。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隔塘霍氏家庙建筑群(市级)

隔塘霍氏家庙建筑群位于禅城区隔塘大街内。含霍氏家庙、霍大夫祠、霍氏公祠及宅第。

霍氏是佛山望族,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该家族的霍伯仓(即霍隔塘)作为当地的大豪绅,曾因出资出力参与镇压黄萧养农民起义,被明皇朝敕封为“忠义官”之一。

霍氏家庙在明万历年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霍大夫祠,在祖庙隔塘上街,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建,祀十一世祖东乐公,额曰“式谷堂”,冯达昌题;霍氏公祠,在祖庙铺麒麟里,建自明代。均为清代硬山顶配锅耳式封火墙的祠堂建筑。

霍氏宅第坐北向南,由按纵轴线排列的头门、四柱大厅、三、四进宅第及附属建筑组成,布局规整、整齐美观,均为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砖木结构,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占地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头门为当地典型的“回”字形门面,左右原有耙齿巷,巷门宽大规整,内有偏间,左右对称。二进四柱大厅为正面开敞式,宽敞明亮,厅内架构为当地瓜柱式抬梁结构。三、四进宅第均为“三间两廊”式住宅建筑,其中四进宅第之后还附有半坡屋面的附属建筑,颇为特别,总体面貌保存尚好。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傅氏家庙(市级)

傅氏家庙位于禅城区隔塘大街28号。民国五年(1916年)建,为仿清代制式祠堂建筑。

傅氏家族世居隔塘大街,其后人傅翼鹏是民初时香港著名华侨教育家,曾于民初在佛山开办节芳义学12家,免费教育失学儿童,在佛山颇具声望。该建筑坐北向南,由依纵轴线排列的影壁、头门、大殿等建筑组成,均为带琉璃瓦当硬山顶人字山墙砖木结构,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占地总面积约400平方米。头门前的影壁及两侧围墙使头门前形成封闭式院落,头门为清代祠堂式建筑,前檐三步梁保存完好,西侧有青云巷门楼;二进四柱大殿为正面开敞式,木构架为瓜柱式抬梁结构,亦保存完好。该建筑群高大俊伟、规整美观,祠堂式建筑格局颇为清新。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祥华如意油祖铺(市级)

黄祥华如意油祖铺位于禅城区祖庙大街文明里77号,为清代商铺建筑。

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大年,字兆祥,以专营“黄祥华如意油”而成佛山巨富。该店始创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该铺属佛山清代商业街“竹筒屋”式铺面,为传统“前铺后居”式布局,今铺面保存完好,尚存竖式招牌石础。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简照南佛堂(市级)

简照南佛堂位于禅城区祖庙大街文会里51号,是简照南在民国初年为其母亲潘氏专设的居室和佛堂。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该建筑建于民初,由头门、二进及其附属后楼两进组成,均为硬山顶人字山墙砖木结构,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占地总面积近200平方米。头门为当地“回”字形门面,前墙设水泥石米批荡窗口,民初建筑特征明显。天井后主体建筑三开间,正面为简母礼佛的厅堂,两次间为居室。紧贴该建筑后的是二层的后楼,进深浅、体量小,为储物间。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会里嫁娶屋(市级)

文会里嫁娶屋位于禅城区福贤路文会里36、38、40号,清代建筑。清初以来,佛山商贸繁盛,人口密集,居住里巷环境挤迫,而婚嫁喜事又注重形式,务求喜庆热闹,但又苦于条件所限无从铺张,嫁娶屋作为一种专供出租操办婚嫁喜事的场所,遂应运而生,并形成一种相沿已久的习俗。文会里嫁娶屋始建于清初,相传为富商杨氏家族的大宅第,清中叶后随着其产权的易手,逐渐被利用作固定的嫁娶屋,供出租使用。正面主体建筑为依纵轴线排列的头门、二进大厅、三进居室等豪华的宅第组成,三开间通面宽11.2米,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各建筑均硬山顶配锅耳式封火山墙,左右两旁有贯通首尾的耙齿巷,巷两侧各有附属民居式建筑,总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头门为当地传统的“回”字门面,前檐下是大片装饰砖雕,而且还有光洁的水磨青砖墙体;门前有整齐的石砌台阶,彰显华贵气势;头门后檐柱有雕工精细的木雕三架梁和大型精美木雕的屏风门“档中”,两侧门厅被利用作婚嫁排场的轿厅。二进大厅宽敞雅致,是婚礼喜筵布席的客厅和餐厅,左右以隔扇间为小客厅,其木架构为具岭南特色的瓜柱式抬梁结构,既实用而又装饰精致,大厅内隔扇、花架、雀替、花牙子等木雕装饰均工艺精湛,室内陈设的红木家具、台椅、餐具、台围锦帐等均一应俱全,以满足租赁者讲究排场的心理。三进居室虽为住宅式布局,但经业主的装修处理,作婚嫁的拜堂大厅以及新房,亦是当时时尚的高档享受。在主体建筑两侧的民居式建筑,既有现成的厨房及用具,又有迎亲的客房、储物间等任凭使用。头门后的天井地堂,还可搭棚唱戏“赠庆”。此类嫁娶屋的全套配置,使古代婚礼的全过程可在此圆满完成,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陈铁军故居(市级)

陈铁军故居位于禅城区福贤路善庆坊6号,为大革命时期陈铁军烈士(1904-1928年)青少年时期居住和生活过的旧址。该故居为佛山清代民居建筑,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其内尚保存烈士居住过的房间和使用过的红木家具,以
及使用过的文房用具、印章,亲手刺绣的丝巾等。是佛山市重要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现仍由陈铁军烈士的亲属居住。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蕺园(市级)

蕺园位于禅城区福贤路,为民初仿西洋建筑,为当地叶氏家族所建的一座中型西式花园别墅。

蕺园由园围墙、门楼、主楼和副楼二层西式洋楼建筑各一座,以及周边的花园组成,占地总面积约700平方米。园围墙以正面面向马路的一边为主,为红砖砌基础,青砖为墙体的西式勾砖缝砌法,有当地绿琉璃瓦顶脊。围墙中的园门楼高大别致,外立面作西洋式园拱门处理,其内向则为卷棚歇山顶中式做法。二层主楼平面为长方形,带浓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亚洲殖民地居住建筑风格,坐北向南,为钢筋混凝土、钢架、砖木混合结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外表的柱体、园拱、栏杆及其他装饰富丽繁缛,为当地的灰批做法。南向、东向朝花园的立面,首、二层内均设有外廊,装饰亦最为精细和考究,首层室内中央设东西向过道,其北侧中央有梯间两处,其余南北两侧为居室,均作西式高档装修,二层亦作居室,设计精巧实用。副楼因地域所限,为长条形二层布局,虽占地面积仅近40平方米,但其风格协调的设计亦小巧精致。目前园内的围墙,门楼及主、副楼均保存完好,其余的花园面貌已无存。蕺园是市区内仅存的民初时期两座西洋式花园别墅之一,是反映佛山人思想开放,吸取外来文化精华为我所用的重要实物例证,具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居仁里士府(市级)

    居仁里士府位于居仁里内纲正里,始建于明,清代改建。

居仁里土府其形制大小、材质、结构、室内外布局等,均与莲花巷土府无异,为二层单体建筑,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其建筑的构建颇为独特,0.7米厚的四壁,是在红砂岩结砌的屋基上,以传统的“三合土”(即蚬灰、红泥、糯米白糖的混合物)夯筑而成,其上有为防盗而设的石框枪眼式小窗;大门为明代制式,高大宽阔,原有粗铁门栓设置,门前设红砂岩砌台基,从左右拾级而上,俗称“金字”石阶。室内两层均三开间,明间作厅,两次间为房。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南田冯公祠(市级)

南田冯公祠位于禅城区六村正街29号,是一组祠堂宅第组合建筑群。由明代聚居此地的冯氏家族所建,清中叶后重修。

南田冯公祠规模颇大,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头门、前殿、正殿、住宅四进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各建筑均三开间,硬山顶配锅耳式风火山墙,平面为四进四合院式布局,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头门建筑高于路面,前有石阶,前檐廊架构具当地祠庙特征,后檐部分已改建;前殿、正殿均进深三间,建筑架构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石柱础作复盆式,有掀,均保存尚好;四进住宅属当地民居“三间二廊”式平面布局。该祠原外貌颇庄重肃穆,两侧有青云巷和闸门楼,祠前大地堂有石狮、碑记以及石旗杆夹等设置,气势不凡,地堂之旁还有氏族的房产多座,自成一庄,但今已不复存在。明、清数百年来,冯氏家族中先后有十多人在外地为官或经商,家族虽全迁至外地,但历年春秋二祭从不间断,且十分隆重热闹,直至民国初年。该祠是研究当地古代宗族的建筑、居住、祭祀、产业和民俗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区家庄(市级)

区家庄位于禅城区福贤路居仁里,因自成一巷,故又称区巷,是一组清乾隆年间富商区氏所建的家族庄宅建筑。

区氏祖籍顺德水藤,原在佛山做小买卖,后赴曲江县经营洋杂货而发家,成为佛山有名的巨富,遂陆续兴建其宅第。最初仅有住宅4座,继而于清同治年间增建“资政家庙”,此后又相继完成其他住宅4座和包括2个厅堂及书楼的三进大型建筑以及花园等,共10座建筑物,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庄宅平面布局规整,建筑物采取井字形排列,由小巷相间以作防火通道,考虑相当周全。其中住宅在西北侧,为格式略有不同的多座单体住宅组成,居中部分有两排,每排三座,外型大小一致,整齐美观。住宅均二进三间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三开间,屋前为外墙,头进是天井及左右两侧的厨房和门房,于山墙设住宅大门;二进前有檐廊,大门内明间是厅堂,两侧房间为居室,“资政家庙”在住宅区之南面,具当地祠堂式建筑风貌,平面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殿堂面宽进深各三间,具小巧玲珑的特色;厅堂和书楼则在住宅区的东面,厅堂为规格颇大的“四柱大厅”。在主人的刻意经营下,所有建筑物的用材及装修都颇为豪华得体,与其身份相称。今除花园外,庄内建筑物的原貌均保存尚好,是较典型和完整的古代城镇庄宅建筑群落。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石路巷民居群(市级)

石路巷民居群位于禅城区福贤路纪纲街,始建年代至迟在明末清初或更早,是佛山最古老的民居建筑群。

该建筑群座北向南,由南北向的一条中央小巷划分为东西两大片,该巷的巷口原有闸门楼,今已无存,以东侧的另一条小巷作为与其他民居的间隔,是一组当地早期富有家族的大型庄宅,其形制布局,似是北方居民南移时所建。

现存范围占地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其中以东片的年代最早和保存最为完整,虽经历代修缮改建,但其旧貌仍清晰可辨。总体平面呈长方形,由四进特宽开间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通面宽达26.7米,进深仅8.5米,为硬山顶一体化屋面锅耳式封火山墙砖木结构,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其建筑内部则以明、次间的划分尺度,设置南北向的间墙,把四进建筑区间为三大列,既作间隔,又有小门可相互连通。这种特宽开间的单体建筑又作内部间隔划分的形制布局,为当地古民居建筑所仅见。正面头门建筑的形制亦颇为独特,仅设明间、西次间两组“回”字形门面,东次间则为前墙,从明间的正门又可进入东次间的头、二、三进。第二、三进住宅建筑均有前庭天井作过渡,正面有前檐廊,内作横列式多个居室设置。第四进建筑形制更大,通面宽超过28米,为二层住宅式建筑,可由巷尾小门楼进出。其屋面构筑亦颇特别,前后屋檐之上设女儿墙,与锅耳式山墙两端齐平,在当地明清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从总体上看,四进住宅式建筑规模宏大,整齐划一,且渐次增高,气势雄伟。其建筑的营造构筑,亦显示了当地早期民居建筑难得一见的特征:开间特宽而又作内部纵列式间隔划分的布局形式,为清代所少见,与当地明末清初开始使用耙齿巷作单体建筑的区间和防火通道的进步性相比,显示出其某些早期的布局特征;除正面前墙为以明制大青砖(27×12×6㎝)结砌外,其余的主墙体全是以“三合土”(红泥瓦渣、蚬灰、糯米、白糖)夯筑而成;外墙作灰批荡,并划出明制大青砖规格的砖线;且屋基全为红砂岩结砌;正门、侧门形制宽敞高大,且砖大墙厚,山墙的锅耳形制亦大,属当地人所称的“明庄”(明制式);正门趟栊的粗园木条、侧门趟栊的粗方木条,均作单条拉趟,并非清代的细园木条整组拉趟,显然是趟栊的一种早期形式;整组建筑外墙的窗口既少又小,且作石框枪眼式,是明代当地“土府”窗棂的特征。西片民居群的现状不如东片完整,原来三进的特宽开间单体、仅保留了东侧约三分之一,只剩下东侧的锅耳式封火山墙,而且该墙是在红砂岩屋基上以明制大青砖结砌的,并非东片的“三合土”夯筑,有可能在年代稍晚时增建。二进尚保留一四柱大厅及其东侧偏间,柱础均为复盆式带木櫍,前檐有卷棚顶轩廊,梁架为博古式,四柱大厅高大壮观,其上的七架梁,为瓜柱抬梁式结构,其中的瓜柱并不明显。三进居室建筑亦形制宽大,红砂岩大型石门框,粗铁条门栓等当地“明庄屋”特征明显;无论门、窗、“三间两廊”的布局制式,建筑通高等,均与“土府”等明代建筑形制相吻合。是目前省内大中城市中极为罕见的早于清代的民居群。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泰和当铺(市级)

泰和当铺位于禅城区福贤路石巷37、39号。建于1924年。

泰和当铺的储物楼座南向北,平面呈长方形,总面宽12.3米、进深9米,现存占地总面积仅约130平方米。楼高五层,平天台式楼顶,通高约24米,为碉楼式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楼内各层以钢筋混凝土梁作支承。楼基以花岗岩石条结砌,高1.4米,四壁由青砖结砌,厚0.42米,各层均有枪眼式石框小窗。北侧正中设正门,门内置厚生铁扇门,有木楼梯可上各层,其内首层至以上各层原均设有典当物货架。现仍保留的当铺的门面建筑。

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街区内的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遗址、祠堂家庙、孔庙、当楼土府、居民群、商业店铺、嫁娶屋等多种类型,还有很多保护建筑也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更为可贵的是,历史文化街区还保存相当多的非物质遗产,这些不可再生德历史文化资源是佛山建设文化名城,祖庙街道建设文化大街的宝贵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