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最残酷的奇案:皇太极凌迟处死姐姐莽古济

 cntic 2012-04-06

点击进入下一页

清朝二百多年间,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无论是一代圣君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来源:凤凰网历史) 从左自右依次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

核心提示:最后的结果是,皇太极将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公主凌迟处决,莽古尔泰长子额必伦处死,其余五子黜为庶人,给其他王爷为奴使唤。屯布禄、爱巴礼两人及其所有亲支兄弟、子侄全部被凌迟。一连多日,盛京刑场惨叫声不断,闻者心惊肉跳。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辽宁日报》2012年3月27日,作者:李凤民,原题:《皇太极千刀万剐姐姐莽古济》

今沈阳大南门里路东一角,清初是努尔哈赤第三子莽古尔泰王府所在地。莽古尔泰曾经在这里与弟弟德格类、姐姐莽古济密谋设“鸿门宴”,谋害皇太极夺取 皇位。可是不知为何,这项夺权方案确定不久,莽古尔泰与德格类先后暴亡。“鸿门宴”事件被揭发后,莽古济及其党羽一千多人被处决。这件事成为沈城乃至清史 上一桩最大、最残酷的奇案。

拔刀怒向皇太极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嫡子,母亲是富察氏,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身任正蓝旗旗主,三大贝勒。论出身、地位本来都在皇太极之上,只因其母与 大贝勒代善关系暧昧,努尔哈赤不忍心将其杀害,仅以私藏财物为名把她休了。而莽古尔泰为取悦于父汗,竟残忍地把母亲杀了。这种禽兽般的行为使得莽古尔泰在 后金国的地位、影响大为降低。以至于天命十一年(1626)在推举汗位继承人时竟无人提名于他。

皇太极继位时,莽古尔泰虽然依附众议,不得不投了他一票,但内心却并不平衡。久之,与皇太极矛盾日深。最终以“御前露刃”事件使两人矛盾达到白热化。

那是天聪五年(1631),明朝大将祖大寿复修大凌河城。皇太极对明军进逼后金感到不安,决心要拔掉这颗“钉子”。这年8月,皇太极统帅八旗劲旅围 攻大凌河城。八旗军各按方位围城,莽古尔泰与其弟德格类率正蓝旗攻击城的正南面,由于这里是明军炮火最集中的地区,明军给莽古尔泰军卒以很大杀伤,莽古尔 泰见状及时下令撤退。尔后,莽古尔泰来到皇太极御帐,请求皇太极将出哨的正蓝旗护军调回,以补充军力,以利再战。这本来是合理要求,可皇太极不等莽古尔泰 奏请完毕,就下令护卫备马,说是有要事要办。

莽古尔泰本来性情鲁莽,见此情形大为恼怒。大声地说:“皇上对我有何成见请公开宣谕,不要这样为难我,我对皇上一直是处处顺承,可是我这样尽心竭力皇上还是不满,皇上是不是要往死路逼我?”

莽古尔泰边说边把手放到了刀柄上。站在他身边的德格类看到这种情形,急步上前给了莽古尔泰一拳,提醒他莫干“傻事”。莽古尔泰挨了一拳,更加怒不可 遏,随手将刀拔出五寸许。德格类大惊失色,赶忙将其手按住,并用力把他推出御帐之外。皇太极见到这种情形,大骂身边的侍卫们说:“他们露刃犯朕,你们为啥 不赶紧拔刀挡在朕前?古人说:操刀必割,执斧必伐。他们露刃的目的你们不明白吗,怎么敢坐视不动?”

当天晚上,莽古尔泰在弟弟德格类的劝说下,以自已饮酒过量,导致狂言失态为借口,来到皇太极黄帐前向皇太极陪罪,但被皇太极拒之帐外。


姐弟密谋“鸿门宴”

大凌河之战胜利结束,八旗大军从前线撤回盛京。法司开始处理莽古尔泰“御前露刃”事件,审理后向皇太极报批,莽古尔泰被判革除大贝勒名号、夺五牛录人口、罚银一万两。

莽古尔泰对这个判决结果并不在乎,在乎的是彻底得罪了皇太极,给自已的前景蒙上了阴影。所以内心十分懊丧,甚至经常独坐而哭。姐姐莽古济、姐夫琐诺木对弟弟的遭遇甚感同情,特地从开原赶来相劝。

酒过三巡之后,莽古尔泰借着酒兴,把一直深藏在内心的想法坦吐出来。他说:“我现在把皇太极彻底得罪了,今后恐怕也没啥好果子吃,干脆,一不做二不 休,找机会把他除掉,夺取汗位。如果这招失败,我们就退到开原,开原城大坚固,在那自立为王。”野史笔记上说,莽古尔泰的计划是,在家里摆“鸿门宴”,宴 请皇太极,用药酒将其“鸩杀”。弟弟德格类、姐姐莽古济以及姐夫琐诺木听到这个计划很感震惊,劝莽古尔泰不可莽撞行事。莽古尔泰却说:“我不杀他,他必杀 我,我已经没有退路了。”见莽古尔泰如此坚决,姐弟三人最后同意了莽古尔泰的计划。

第二天,莽古尔泰将正蓝旗两位亲信主将屯布禄、爱巴礼,还有莽古济的亲信冷僧机一块请入密室。三个亲信听罢莽古尔泰的决定,都毫不迟疑地表示说,唯主子之命是从,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

商议已定,七个人开始歃血盟誓。莽古尔泰立誓说:“我莽古尔泰已结怨于皇上,尔等助我,事济之后,如视尔等不如我身者天地鉴之。”琐诺木和莽古济立誓说:“我等阳事皇上阴助尔,如不践言,天地鉴之。”其他几人也都立下誓言。然后将誓书在佛前焚烧,按计划分头准备。

琐诺木感恩告密

琐诺木本是蒙古傲汉部的贝勒,天聪元年(1637)归附后金。皇太极为笼络傲汉部,将寡居的姐姐莽古济公主下嫁给琐诺木为妻。随后,又将开原城赐给他们为属地,在开原城内修公主府。还赐给他们大量牛马、人丁,金银,衣物。所以,琐诺木对皇太极感恩戴德。

正因为如此,琐诺木参与正蓝旗“鸿门宴”立誓之后,心中总感到有些亏心和焦虑不安。有一次,琐诺木到皇太极家看望,皇太极设宴热情款侍。琐诺木假装 喝多了,对皇太极说,“皇上不当惟兄弟是倚,行将害上,宜慎防之……”说着说着,琐诺木流下了眼泪,说:“皇上在,我们蒙古各部能够安逸地生活,皇上要是 不在,我们蒙古可怎么办呀?”。

皇太极是何等人?当然听得出琐诺木这番话的弦外之音。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莽古尔泰密谋“鸿门宴”,盟誓之后就已经暴露了,这个告密者就是他的姐夫琐诺木。

预谋“鸿门宴”后不久,莽古尔泰突然“中暴疾不能言而死”,这令大家十分震惊,认为是“不祥之兆”。于是,没敢按计划实施。二年之后,德格类也遭受与其兄同样的病症“暴亡”。

莽古尔泰与弟弟德格类是不是死于皇太极之手,没有依据,不好妄猜,只能说二人死得突然,让人无法不生疑。

莽古济惹恼皇太极

莽古济与皇太极是同父异母姐弟,皇太极之子豪格娶了琐诺木前房所生的女儿为妻,所以,莽古济既是豪格的姑姑,又是他的丈母娘。

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打败蒙古共主林丹汗,获得林丹汗八大福晋。皇太极自已娶了两位,又将其中长得最为俏丽的伯奇福晋赐给了儿子豪格,其他五位美妇也都给了几位王爷。

莽古济听说此事后大为不满,她当即找到皇太极,当着众人面质问皇太极:“你给豪格娶妻,我的女儿怎么办?”皇太极好言相劝,莽古济根本不听,一脚踢开营帐门,上马就奔开原方向跑去。

大贝勒代善此时也在营帐中,见妹妹生气,也没多想,急忙乘马就追。追到莽古济后,代善把莽古济请到自已营帐内,设宴招待,临走时还送给妹妹许多礼物。


皇太极听说后,说:“代善与莽古济的关系本来并不和睦,可是,当我与莽古济生气出现矛盾时,他却把莽古济请到家里,又是请吃,又是送礼,他想干什么?”又说:“你们如果如此悖乱,推举别人为汗,替代我好了!”

皇太极随即拔营而走,先行回到盛京,连续八天关闭宫门不理朝政。

莽古济根本不知道皇太极的滔天怒火来自哪里,仍愤愤地说:“我是你的姐姐,就是说了点过头的话,还至于你生这么大的气啊?”

冷僧机击鼓举报

冷僧机,原是叶赫部人,努尔哈赤灭叶赫部时将其俘获,分配给正蓝旗为奴。后来,莽古济改嫁琐诺木时把他挑出作为家仆。冷僧机出身虽然卑微,但为人机警狡猾,善于察言观色,阿谀逢承。久而久之,被莽古济看重,成为她的心腹。

参与秘密策划“鸿门宴”后,因见正蓝旗两贝勒先后“暴亡”,莽古济又与皇太极闹翻,善于见风使舵的冷僧机,预感处境不妙。心想,如果有一天事情被人揭发,自己丢掉性命不说,全家老小也会因此受到诛连。思来想去,冷僧机决意反戈一击。

天聪九年(1635)12月,冷僧机到刑部敲击登闻鼓,求见刑部贝勒济尔哈朗,说有重大机密讦告。

济尔哈朗闻知立即升堂,冷僧机遂将正蓝旗贝勒生前与莽古济公主密谋“鸿门宴”计划全部揭发。济尔哈朗听了,大为震惊,立即带冷僧机入宫面见皇太极。

皇太极听了冷僧机的叙述,并没有任何惊讶的表情,只是说:“好!好!此案如果正蓝旗贝勒在世,你的讦告功劳就更大了,不过现在揭发也不晚,也不晚。”

听了皇太极的话,冷僧机心里暗叫:“好悬,原来皇上早已知悉,我若迟来一步,也许真就晚矣!”

莽古济被千刀万剐

“鸿门宴”案被揭发后,刑部奉命侦办。由于此案涉案人员过多,仅靠刑部侦办人员不敷应用,经请旨,从正、镶两黄旗各牛录抽调一大批人马协助办案。

刑部首先派一队人马,星夜赶赴开原公主府,将公主莽古济和额驸琐诺木拘捕到案。又派几路甲兵分别将莽古尔泰王府、德格类王府以及正蓝旗主将屯布禄、爱巴礼等人家宅包围,将其所有家人全部捕获,押入大牢。由于犯人过多,盛京城监狱一时人满为患。

刑部在莽古尔泰王府搜出木牌印十六面,上面刻着:“金国皇帝之印”,认定为谋反的重要证据。主要案犯莽古济、琐诺木,屯布禄、爱巴礼也全都供认不讳,“谋危社稷”、“逆迹彰著”等罪名成立。

行刑前,皇太极派人前往福陵,向努尔哈赤灵位报告此事,又到九门附近的“先汗宫”向先汗的两位遗妃报告。

最后的结果是,皇太极将自己的姐姐莽古济公主凌迟处决,莽古尔泰长子额必伦处死,其余五子黜为庶人,给其他王爷为奴使唤。屯布禄、爱巴礼两人及其所有亲支兄弟、子侄全部被凌迟。一连多日,盛京刑场惨叫声不断,闻者心惊肉跳。

额驸琐诺木,因为事先向皇太极暗示,等于告发,所以免罪恩养。

冷僧机因举报有功,将屯布禄、爱巴礼两家全部家产给了他作为奖励。并给予他三等甲喇章京的世职,世袭罔替。又给予他免去各种贡赋的特权。

同时,正蓝旗建制被取消,属员被分别编入正、镶两黄旗,“八旗”一时成了“七旗”。但时隔不久,皇太极又将正蓝旗恢复,只不过恢复后的正蓝旗已今非昔比。

崇德元年正月,工部平毁了莽古尔泰与德格类的坟墓,“将已寒之骸骨,复行抛弃”,墓内所有随葬金、银器物统统收缴入库。皇太极闻知后,命令工部将其墓按原样修复。

史料记载,此案共处决涉案人员一千余人。

经过这次金建国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内部倾轧,皇太极终于凭借血雨腥风式的高压,摆脱了八旗共治的残余,实现了乾纲独断、君主集权。   

以女人为牺牲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几乎就在莽古济魂断宫廷的同时,她的二女儿被丈夫豪格杀死了。 这幕人吃人的悲剧,究竟是被逼无奈,还是心甘情愿?说得冠冕堂皇,是豪格大义灭亲;就事论事,则是他不愿为了一个女人丧失政治前途;剖析灵魂深处,是用一 个无辜弱女子的淋漓鲜血来证明对父汗的绝对忠诚……豪格的冷酷与绝情,得到了回报,他继德格类之后成为正蓝旗的旗主。需要指出的是,豪格领有正蓝旗也不过 十几年,皇太极死后,同豪格激烈争夺继承权的多尔衮,在当上摄政王后的第五个年头(顺治五年,1648),不仅剥夺了豪格的正蓝旗,还将其幽禁。这才是螳 螂捕蝉,黄雀在后!   

豪格残忍的杀妻行径,使岳讬陷入两难的境地,把利刃刺向多年的妻子他于心不忍,堂堂七尺男儿焉 能滥杀无辜?不有所表示,又恐牵连两红旗的上上下下。思之再三,他决定把这个难题推给皇太极,便在疏奏中表示:“豪格既杀其妻,臣妻亦难姑容。”皇太极当 然明白岳讬的意图,并不想承担杀人恶名的皇太极,便派人去阻止岳讬,而这恰恰是岳讬所希望的。然而岳讬为保全妻子的性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此后岳讬动辄 被斥责“怀异心”,屡屡被降爵、解任、罚银,甚至一度被软禁。即使身处逆境,岳讬始终不肯迁怒于相濡以沫的妻子。   

长女殉葬 1636年(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元崇德、改国号为“清”,然而改元也未能使岳讬夫妇转运。崇德二年(1637)十一月,岳讬奉皇太极之命纳蒙古杜尔伯特 部达尔汉的女儿为侧福晋。次年四月这位侧福晋便到刑部控告岳讬的大福晋——也就是莽古济的大女儿,实施厌胜之术:在准备饭食时,大福晋从她的头上拔下一根 头发。大福晋旋即被押往刑部,尽管她详细陈述了原委:因见到侧福晋头上有个虮子(虱子的卵,大小及颜色像头皮屑)替她捏,误拔下一根头发,已经当着她的面 给扔掉了。但刑部依然按厌胜治罪,处大福晋死刑。皇太极考虑到岳讬大福晋的母亲、妹妹均已丧命,不愿被人视为故意找碴,遂下达:大福晋免死,另居别室,不 得到岳讬住处,一心抚养幼子;同时严禁岳讬前往探视,一旦违反,按律治罪。顷刻之间,情投意合的一对夫妻咫尺天涯。   

虮子风波后一年——崇德三年(1638)八月,皇太极任命岳讬为扬武大将军,率领右路军突破长 城防线袭扰明京畿重地。从表面上看,岳讬又得到了重用,但由于精神压抑他的身体一直不好,有时甚至连弓都拿不动,以病弱之躯统兵出征本来就勉为其难;更何 况塞外人对中原地区秋冬流行的天花缺乏免疫力,这一任命是否有含而不露的杀机已无法判断。   

需要一提的是,皇太极命令岳讬统领的右翼军先出发,以吸引明军的主力。因而岳讬在兵进中原后自 然接连遭遇恶战,在高阳同明督师孙承宗经历了三昼夜的血战,在庆阳又同明督师卢象升鏖兵力战,陷入重围的卢象升在身中四箭三刀浑身是血的情况下,依然同几 十名清军接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同这样殊死而战的对手交战,已经令久经沙场的岳讬心力交瘁。当岳讬率领右翼军扫荡山东时,身体愈发不支,占领济南不 久,就因感染天花而去世,时为崇德四年(1639)正月初九。   

岳讬之死对备受煎熬的大福晋不啻天崩地陷,几年来全凭岳讬的全力保护她才得以苟全性命。岳讬的 这份真情,她铭刻在心;岳讬的无怨无悔,她终身难报;如今种种灾难已经夺走了岳讬的生命,对她来说惟有生死相随。她不可能不牵挂年幼的儿子,可如果错过了 殉葬的机会,不仅失去了岳讬,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当厄运到来的时候仍不免一死。选择死,是她惟一的权力。   

崇德四年四月,岳讬灵柩运抵盛京(沈阳)后,他的大福晋立即殉葬,这对患难夫妻在死后才得团 聚。亏得哈达公主的大女儿有先见之明,殉夫而死,岳讬被安葬盛京南郊外才两个月,就遭到被告发的厄运,他被指控生前曾同莽古济的丈夫琐诺木杜棱在室内密 谈。又是一个“死无对证”!皇太极却因此而断定岳讬有“不轨之心”。一直到59年之后(1688),康熙才为岳讬平反,为这位开国元勋立碑纪功;此后又过 了90年(1778),乾隆令将岳讬的牌位配享太庙,并入祀盛京贤王祠。康乾两位君主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足以反映出他们对当年诬告的态度。   

女人血洒宫廷 皇太极在取得汗位的过程中,就是以牺牲三个女人的生命为起点,这三个女人就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与两名庶妃。   

天命十一年七月,69岁的努尔哈赤因病去清河温泉疗养,当他自知大限将到之时,立即派人去沈阳 接大妃乌拉那拉氏,安排后事:立15岁的多尔衮为继承人,以代善辅政。努尔哈赤在返回沈阳的途中去世,乌拉那拉氏护送丈夫的遗体急行四十里连夜赶回沈阳, 等待她的竟是已经策划好的宫廷政变。虽然她宣布了努尔哈赤临终前的圣谕,但根本不可能粉碎策划好的阴谋。   

第二天一早,四大贝勒拿出一份炮制好的所谓遗诏令大妃乌拉那拉氏殉葬。四大贝勒很清楚:论智 谋,他们未必能斗得过大妃;论实力,阿济格、多铎已经各自掌握一个旗,而且努尔哈赤在生前多次讲自己统领的旗将来要拨给多尔衮,统共才八个旗,大妃的三个 儿子就各有一个,在这哥三个背后还有他们的母亲出谋划策……所有的因素汇聚到一起,最后的选择就是逼迫乌拉那拉氏殉葬。大妃虽然全力抗争,但21岁的阿济 格势孤力单,13岁的多铎更不可能与那些成年的兄长去抗衡。她只能以接受殉葬来换取四大贝勒关照多尔衮、多铎的承诺,弓弦一横便成了乌拉那拉氏的最终归 宿。   

也许是为了杀人灭口,当年告发大妃同代善有私情的两名庶妃阿济根、塔因查也被安排殉葬,一切的 一切都伴随着年轻而又鲜活的两条生命的被扼杀而掩盖得无迹可寻。而后,皇太极在消除异己、加强汗权的过程中,又同样以剥夺三个女人——莽古济及其两个女儿 的生命为代价。在清代公主中,莽古济是政治斗争中惟一一个被处死的。诚然,唐代的太平公主也死于权力之争,太平公主在母亲武则天的影响下毕竟权欲太重,太 热衷于政治。但哈达公主并不想染指政治,可政治却偏偏要把她给株连进去,竟然与太平公主殊途同归,以血溅宫廷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男人之间的权力之争却要以剥夺女人的生命为前奏。那些颠簸在马背上的堂堂男子汉在夜深人静扪心自问时,难道就没有丝毫的汗颜与内疚?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最先被推上牺牲祭坛的往往却是妇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