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中医名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妙方(文章四篇)

 shanlieng 2012-04-07
 
查看文章
 
诸中医名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妙方(文章四篇)
2012-03-01 22:19

养阴清热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张 虹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轴关节受累的关节病变,主要影响骶髂关节、脊柱关节和脊椎旁组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僵硬和疼痛。我院张永红教授使用养阴清热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显著。

  中医理论认为,阴精不足则生内热,若感受外邪,则易从阳化热,而致阴虚伏热之证。临床治疗上,伏热为主者,当清热解毒,兼以滋阴;阴虚为主者,当滋阴凉血,兼以清热。

  养阴清热汤是我院风湿内科主任张永红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方。方剂组成如下:知母9克,黄柏9克,生地20克,土茯苓15克,地骨皮9克,丹皮9克,半枝莲15克,青风藤15克,忍冬藤15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伸筋草15克。每日1剂,根据症情可连服1~3个月。主要适应症:颈项、腰、背疼痛,晨起时强直不适,活动受限,下肢隐痛,患处肌肤触之发热,夜间腰背疼痛加重,翻身困难等。

  方中知母、黄柏、半枝莲、土茯苓清热解毒、燥湿利水,且味苦可坚阴,避免清热而伤阴;生地、地骨皮、丹皮入阴分,养阴生津,清阴分之伏热,又入肝肾,可凉血活血;青风藤、忍冬藤入经络可去经络之邪,其中青风藤祛风散邪,忍冬藤清热解毒,共行驱散经络之邪之功;制川乌、制草乌走窜十二经,能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伸筋草有温散寒湿之功,寒湿去,则筋骨舒,筋骨舒则活动自如,邪气自去。

  随证加减:若夜热较重者,加青蒿、鳖甲;白日仍发热者,加柴胡、金银花、栀子、白花蛇舌草;肢体沉重、麻木、腰背强直,转侧不利,加用白芥子、浙贝母、半夏;舌质瘀斑、瘀点者,加丹参、鸡血藤、赤芍;瘀痛较重者,加乳香、没药、三七、元胡。    (中国中医药报)

 

 

七联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马善治 郭亮刘渝松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强脊炎”,是脊椎及其附属组织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可累及到眼、肺、心血管、肾脏等多个脏器。症状常以膝、髋、骶骼关节疼痛为始,逐渐蔓延,上至枕骨,下至足跟。因反复疼痛,可导致脊柱前后左右不能屈伸、转侧,重者畸形而致残。历代医家类似“强脊炎”症状的病名记载有“龟背风”、“竹节风”、“骨痹”、“尪痹”、“大偻”等,认为本病是以肾虚为先,寒邪深入骨髓,气血凝滞,脊柱失去温煦所致。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主任医师郭剑华根据强脊炎的病因病机,提出调治七联法,证之临床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夹脊温针灸

  针刺选穴:主穴取大椎至骶椎两侧华佗夹脊穴,每次取穴均包括胸、腰、骶段穴位各2~3对,交替取穴。并随证配穴,口苦咽干配太溪、太冲;髂胫束紧张配风市、环跳;疼痛沿坐骨神经放射配承扶、殷门、委中;膝关节受累配内外膝眼、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骶髂关节疼痛明显配环跳、阴廉、阿是穴。

  温针灸法:对所选的夹脊穴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呈75°进针,针尖偏向脊柱,进针1~1.5寸,行捻转补法,得气后接电针仪,采用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柄上套上一分长艾条,点燃艾条行温针灸20~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温针灸治疗该病,具有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华佗夹脊穴,内夹督脉,外邻膀胱经,具有沟通两经的作用,故针灸可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背部气血的运行。现代医学研究,夹脊穴局部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针灸夹脊穴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病灶炎症消退及正常组织再生,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点按分推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医者采用滚、揉法放松腰背部肌肉后,以单手食、中二指从胸椎向骶椎方向点按两侧夹脊穴,反复做5~7遍;或以左、右手拇指相叠,从大椎至骶椎,按压一侧华佗夹脊穴5~7遍,两侧交替进行。施分推手法,医者站立患者头部,以两手大鱼际按压在脊柱两侧夹脊穴上,从上向下分推两侧竖脊肌,直到骶椎两旁,反复操作5~7遍,再将双手呈扇形向两侧背肋间、腰臀间分推,反复做5~7遍。最后用空掌从上向下轻轻叩击督脉1~3遍以结束手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手法治疗该病在于调整脊柱顺应性,通过手法刺激使肌肉伸展和肌肉松弛,痉挛得到松解。并能提高椎旁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消除炎症,改善和修复椎旁肌的功能,使脊柱两侧的肌力恢复平衡,肌肉维持较好的弹性和韧性。对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延缓退变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此手法还能松解小关节及软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血流量,加强血液、淋巴回流,促使炎性渗出物、止痛物质吸收消除疼痛。还可调节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阈,达到止痛目的。

  注意事项:施手法时,应让患者处于舒适体位,肢体放松。因辨证多属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手法运用应轻柔舒缓、柔中带刚、不强刺激,忌重手法及过度滥用扳法,以免伤及椎旁软组织及椎体其他附件。

  督脉灸

  施灸方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用75%酒精沿脊柱从大椎至骶尾椎常规消毒。以生姜汁涂抹在大椎到长强的督脉上,使用4个4孔单排温灸盒,在孔中插满燃烧的灸条,将灸盒均匀地排在督脉线上,随时调整灸温,施温和灸20~30分钟。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脑、肾和督脉有关。病在脊柱属督脉,督脉起于胞中,行于脊里,上通于脑,并与肾相络,与六阳经相会,统帅一身阳气。强脊炎病位在肌腱与骨膜附着点,累及筋骨。肾主骨,肝主筋,筋骨之病乃肝肾之病。肾主精,肝主血,肝肾同源,精血互化,互为补充,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又受大脑的调控。强脊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肾与督脉阳气衰弱不能温煦腰脊,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风寒湿诸邪乘虚侵袭腰部而致。

  督脉灸依据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突出“治病求本”和“整体调治”,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以强脊炎的病位为治疗靶点,进行局部治疗,达到温肾壮阳、行气破瘀、拔毒散结、祛寒利湿、通督止痛目的。能激发机体识别疾病和抗御疾病的能力,调动自身的内在因素消除炎性反应,改善血管的渗透性,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施用“督脉灸”时,要注意防止起疱或灼伤人体。 

  穴位注射

  选穴:足三里、肾俞、阳陵泉、大杼、绝骨等,将维生素B1两毫升和维生素B12一毫升的混合液,吸入5毫升一次性注射器中。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提插得气后缓慢注入药液,每次选取2~4穴,每穴注射0.5~1毫升,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阳陵泉、大杼、绝骨分别为八脉交会穴之“筋会、骨会、髓会”。通过药物长时间刺激,能起到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通络止痛之功。

  中药治疗

  自拟经验方脊舒丸:熟地黄100克,淫羊藿100克,鹿角胶100克,当归100克,白芍100克,羌活80克,独活80克,桂枝50克,甲珠80克,狗脊60克,甘草50克,山茱萸80克,桑寄生80克,丹参50克,川断60克,红参80克,赤芍80克,枸杞100克。上药研细末,蜜炼为丸,每丸9克,早晚各服两丸。

  强脊炎的发生是以肾督阳虚为内因,寒湿深侵为外因,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盛,筋骨失于荣养而发本病。治宜补肾强督为主,辅以祛寒化湿、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方中熟地黄补肾填精,生精养血为君药;鹿角胶补督脉,养精血;淫羊藿补肝肾,益精气;狗脊补肾壮腰膝,利俯仰;川断补肝肾,强筋骨;枸杞滋补肝肾,养血补精:山茱萸既滋养肝肾之阴,又温肾阳;羌活主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桂枝和营卫,通经络,助阳气;赤、白芍化瘀补血,配桂枝温经和营;独活搜少阴伏风;当归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红参益气养阳,合熟地黄益气生血;丹参活血养血,通络止痛,且其性微寒,以防止温热药燥血生热;甲珠通经络,引药直达病所。

  功能锻炼

  深呼吸运动:缓慢深吸气,屏气维持3~5秒,再慢慢呼出,如在吸气时以手或毛巾加阻力于上腹部,更能锻炼吸气的肌肉。

  骨盆倾斜运动:平躺,两膝弯曲。收缩腹肌使下背贴于床面,维持10秒钟,然后放松。

  拱桥运动:仰卧屈膝,双手置身体两侧。尽量抬高臀部使之离开床面,维持5秒钟,慢慢放下。

  脊椎旋转运动:仰卧屈膝,双手上举。两手臂尽量向左转,两膝尽量向右转,使脊柱尽量旋转并维持10秒钟,休息后做另一侧。此运动可旋转胸椎及腰椎。

  等长收缩式仰卧起坐:仰卧屈膝,手臂平放身体两旁,腹部用力使头部离开地面,维持5秒钟,然后慢慢躺下。

  等张收缩式仰卧起坐:同上,但腹部用力时头与肩部均离开地面,再慢慢躺下。力量较好者可将两手置耳后。

  脊柱曲伸运动:双手及双膝支撑身体,尽量将头颈部向下弯曲,背部拱起,维持10秒钟;头颈部尽量上抬,背部下凹,维持10秒钟。

  功能锻炼每次15~30分钟,运动量以运动后次日不感疲劳、疼痛为宜。锻炼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持之以恒。

  坚持运动锻炼有利于促进脊柱关节功能的改善,对维持脊柱生理曲度,保持良好的胸廓活动度,防止或减轻肢体废用及肌肉萎缩,降低致残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摄生 

  本病发展缓慢,发作和缓解交替进行,病程可达数年乃至数十年。90%的患者治疗后可以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一般不影响寿命。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同疾病作长期的斗争。

  强脊炎患者的病情有进行性、反复发作加重的特点,危害在于可形成脊柱及外周关节钙化、骨化而致残。保持正确的日常起居姿势是预防脊柱及外周关节畸形的措施之一。要时刻告诫患者在行走时尽量挺直腰板,两肩放平,头要摆正;站立时尽量收腹挺胸,两目平视;坐位时坐直背靠椅背,不能久坐沙发、软椅、矮凳,尽量不坐躺椅;卧位时应睡硬板床,铺上4~5厘米厚的软垫,不用枕头或用薄枕头,可减少颈椎前弯。对腰椎曲度消失或强直者,平卧时在腰部垫一小枕头。禁止睡软床垫。睡姿宜仰卧或俯卧,避免屈曲侧卧,以保持腰、颈部的生理曲度,防止脊柱及髋关节变形。

  综合治疗“强脊炎”七联法突出了中医综合治疗特色,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结合、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这对“强脊炎”早、中期及缓解期有较好的疗效。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经验

 

□袁普卫 刘德玉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李堪印, 1938年7月生,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应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中医病机要点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病的病因和发病与人体的体质因素有明显的关系,即与先天稟赋不足直接相关,因虚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有形之邪内生,或因虚而感受外邪,发病之后,因正气无力驱邪外出而致邪滞留,明·张介宾在《类经》中说“骨痹”者,病在阴分也,真阴不足则邪气得留于其间,至虚之处,乃是留邪之所。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说,脊背骨痛者以肾阴亏竭,不能上润于脑,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而作痛,肾精不足,气血必虚,不荣则痛,这就是强直性脊柱炎,按照一般痹证的治疗原则疗效不理想的原因。脊柱为病,首当责之在督脉,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行于背正中,总督一身阳气,腰背强痛,不能俯仰,道出督脉为病的特点。

  肾之精气不足,可导致督脉空疏,经脉瘀滞不通,内邪乘虚作患,称之为邪因虚生,虚处道奸。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已有肾精不足,督脉空疏遗传在先,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而外感六淫仅是外因诱发,内因才是首要因素。

  按照中医的病因病机,李堪印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机可以用“肾虚督滞”四字来概括,肾虚是先天不足(来自父母),二是后天失养,先天之精继发受累,失养而虚(肾阴虚,肾阳虚)。督滞是指督阳滞,因正虚而生邪(也兼有外来之邪)。痰、瘀、湿、浊都自内生,痰湿阻于气机,瘀浊滞于血脉,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督脉为之阻滞,病即由此而生。

  中医治则是补肾通督

  针对上述病机,李堪印认为导致强直性脊柱炎,肾之精气不足是本,督脉阻滞是标,正虚而邪实,概括来讲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

  所谓扶正,就是补肾。补肾之法,不仅能养精,生髓,壮骨,消除阴蕴寒凝,也能养筋荣筋,因乙癸同源,肝肾一荣俱荣,滋补肾阴,生精养精之药,也能滋补肝阴肝血,也能荣筋利爪,强壮关节。所谓祛邪,就是通督,包括化疾、利湿、逐瘀、祛浊,扶正、祛邪二者,是相辅相承,正气充盛,则痰湿瘀浊之邪自灭,邪气退却,则精、津、气、血自然充盈。

  根据上述基本法则,李堪印临症以补肾填精、通调督脉兼强筋健骨为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用益肾通督汤(龟板胶10g,鹿角胶10g,熟地20g,山萸肉10g,女贞子10g,生白芍15g,汉三七20g,枸杞子15g,生地20g,生甘草10g,青风藤15g,砂仁10g,水煎服)。加减法:中气不足加西洋参、生黄芪,气分有热加知母,生石膏,湿浊加薏米,血分有热加元参,水牛角,同时他认为此病病情变化纷纷,用药应不泥死方,知常达变,随症用药,才能保证疗效。

  中医药治疗的变法

  李堪印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并非一法就可以包治,应法随证变,证变法也变,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阶段性,特殊性,要有随机权变之法。

  调和营卫法(调节免疫功能)   营卫失调,外邪容易内侵,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诱因之一,因此,李堪印认为治疗时要注意扶助正气,调和营卫,祛除外邪,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祖方,桂枝辛温,擅温经脉,温则散寒湿,通则利气血,芍药酸寒,生津血,润关节解拘挛,桂枝、芍药是调和营卫之首选药,强直性脊柱炎各期均可随症应用(此方临床应用时,宜加大芍药用量,用现代药理机制,芍药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

  清热解毒法  李堪印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发作期,是肾虚不足之体,湿热之邪作崇所致,湿热之邪或自内生、或受外邪,侵及筋骨经脉,多见突然腰骶疼痛、晨僵、脊柱活动受限、心烦易怒、口干舌燥、舌红、脉数,此阶段治疗,当以祛邪为主,立清热解毒法,方药定名清热解毒汤(半枝莲15g,金银花15g,虎杖15g,丹皮10g,生大地30g,生白芍15g,土苓10g,牛膝10g,女贞子10g,生草10g,水煎服,每日一服,分早晚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之“肾痹”、“骨痹”范畴。朱良春先生将之分为前期“肾痹型”和久病“骨痹型”两类论治。

  朱良春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经验。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之“肾痹”、“骨痹”范畴。朱良春先生将之分为前期“肾痹型”和久病“骨痹型”两类论治。

  肾痹湿热郁阻型

  可见低热持续不退,腰脊酸痛,或髋痛,膝肿痛,踝肿痛,舌体瘦,舌苔黄腻,脉细数。为阴虚湿热症状。这类患者骶髂关节X线摄片多以模糊为主。

  病例:蔡某,女,21岁,腰脊酸痛5月余,尤以骶髂部僵痛明显,两膝肿痛,此前常咽痛感冒,X线摄片诊为骶髂关节炎,多方治疗未见效,低热持续缠绵,舌体瘦,脉细小数,舌苔薄黄腻,大便不爽,无家族史。诊为督脉亏损,湿热痰淤阻络,缠绵难解,虚实夹杂,治以清湿热、补肾督、通奇经。

  处方:①蒲公英、蛇舌草、怀山药、金荞麦、鸡血藤、威灵仙各30克,青蒿、银柴胡、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徐长卿、广地龙、炙僵蚕、虎杖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②扶正蠲痹胶囊1号、2号(采用动物药蕲蛇、全蝎、蜈蚣、地龙等,以低温冷冻干燥技术制成,其蠲痹通络、祛风定痛更优,1号偏温、2号偏寒),各服2枚,每日3次,饭后服。

  上方随症加减共服药110余剂,诸症消失,停服汤药,继以“益肾蠲痹丸”巩固疗效。

  骨痹肾督虚损型

  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后期,可见颈项前倾,胸椎后突,严重佝偻,目难平视,腰膝酸软,晨僵,夜间疼痛,髋关节强直或半强直,舌体胖嫩,舌苔薄白,脉沉细数。髋关节X线摄片多有变窄及破坏,少数有融合;脊椎摄片呈竹节样变、椎体方形变、椎间小关节模糊、韧带钙化等。

  病例:汪某,男,28岁,肩、双膝、腰骶部疼痛7~8年,加剧半年,行走、下蹲受限,伴发热,X摄片显示:右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椎体融合,骨髓显示:缺铁性贫血。夜间出汗,面色无华,二便正常,苔薄腻,脉细弦。诊为肾虚骨痹,治以益肾壮督,蠲痹通络。

  处方:①穿山龙50克,青风藤、仙鹤草、草、威灵仙、鸡血藤各30克,青蒿子、生熟地各15克,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②扶正蠲痹胶囊1~2号各服2枚,每日3次,饭后服。③消炎痛栓,剧痛时用1枚,塞入肛门内止痛。

  以上方加减,共服药280剂,诸症消失。再以原方加减,配合扶正蠲痹胶囊巩固2月,病情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