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权威诊疗方案

 一元堂中医张 2022-07-27 发布于辽宁

正文共:4695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nondylitis)简称A.S,是西医学的病名,也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西医学认为,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因此尚缺乏特异治疗(《风湿病学》)。
中医学中虽无强直性脊柱炎这一病名,但从其临床表现采看,它属于“痹”病范畴,在前些年中,我曾把它归属于“尪痹”、“肾虚督寒证”中经用自拟的“补肾强督治尪汤”治疗,收到了很好的疗效。近几年由于本病就诊人数的增多,也随着对本病研究工作深入,逐渐认为把强直性脊柱炎仅仅归在“尪痹”的“肾虚督寒证”一证中,还不够全面。因为有的病人的确多出现肾虚督寒证,但也有不少病人,出现邪郁化热证,虽腰脊疼但不怕凉,也不喜热;还有的病人虽然主要病变在腰脊,甚或上下肢串等等。所以,我认为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一病进行专门地系统全面的观察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况且,19946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中,也收入了尪痹这一病名,规定是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因而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一病应该考虑建立新的中医病名,以适应临床治疗与研究的需要。
从西医学理论来看,自从类风湿因子和组织相溶抗原HLA—B27的发现以来,也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希氏内科学》1982年第16版开始将本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分开描述(《风湿病学》)(《现代内科学》)中也说:由于不少病例发展为脊柱'弯曲,脊柱强直少见,因此,A.S不是一个理想的名称。
基于以上诸种情况,尤其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我认为中医学也应把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分开论述,把类风湿性关节炎归到尪痹中研究,将强直性脊柱炎归到“大偻”中去探讨。
“大偻”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该书“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大偻,王冰注曰:身体俯曲,不能直立。偻,背脊弯曲。再结合痹论中所说: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等论述,我认为可将强直性炎称之为大偻,并且仍可归于病范畴。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同道们参考。

“偻”读“旅”音(),《新华字典》注说:脊背弯曲,《辞源》注:曲背,如偻指而数即屈指而数的意思。大偻《简明中医辞典》注解说:指曲背俯身的症状。《中国医学大辞典》说:大偻,背俯也字,也有两种涵义:一指脊柱为人体最大的支柱;一指病情深重。例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说: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大痹也即指病情深重的痹。大偻即是指病情深重、脊柱弯曲、背俯的疾病,我们用大偻来指强直性脊柱炎是比较合适的,是符合中医理论的。名正则言顺,有了病名,则便于系统全面、比较深人地进行研究探索。

大偻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同书,脉要精微论说: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同书,至真要大论曰: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说:其病脉大,痹侠背行。《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说: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气血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腰痛不得俯仰候”说:肾主腰脚,而三阴三阳、十二经、八脉,有贯肾络于腰脊者,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膊击,故腰痛也。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阴阳俱受邪气者,故令腰痛而不能俯仰。《医学入门》说:腰痛新久总肾虚。《证治准绳》论腰胯痛说:若因伤于寒湿,流注经络,结滞骨节,气血不和,而致腰胯疼痛。《东医宝鉴》论背伛偻时说:中湿背伛偻,足挛成废。腰脊间骨节突出,亦是中湿。老人伛偻乃精髓不足而督脉虚也。《中国医学大辞典》说:“'大偻背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
综观以上病因病机,可知此病的发病是因“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而形成。督脉为人身阳气之海,督一身之阳,腰为肾府又与足太阳相表里,所以肾督两虚,寒邪最易入侵,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可见肾督阳虚是本病的内因,寒邪入侵是其外因,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脊伛偻,乃形成大偻。
下面再从有关的经络循行和病机关系进行探讨(如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与腰、脊、胯、尻有关的经络来看,肾脉与督脉密切相关,并在腰、臀、胯、尻处又与肝脉、任脉、冲脉相互联系,有的同起、有的同行、有的贯脊、有的入肾。《内经·经脉》篇也说过:肾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肝经之脉也有一段与肾密切联系,如《内经·经脉》中说: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又如《证治准绳》说:督脉者与冲任本一脉,初与阳明合筋合于阴器,故属于肾而为作强也。《灵枢集注》曰:任督二脉,并由于肾,主通先天之阴阳……”《类经》说:故启玄子引古经云:'任脉循背谓之督,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由此言之,则是以背腹分阴阳而言任督,若三脉者,则名虽异而体则一耳,故曰任脉、冲脉、督脉一源而三岐也'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主腰膝和二阴,为肝之母;肝主血海、脉络阴器、主筋、为肾之子;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注少阴(肾)之在络,并与少阴肾之经;任脉与冲脉同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李时珍曾说,任督乃人身之子午。所以我认为“大偻”之病与任督最有关系,是为肾督二经之病。
再从西医学关于病因的探讨中,来看,西医学也认为肠道感染、盆腔感染、痢疾、淋病、泌尿系感染等都与本病有一定的关系。从中医看来,这些病都与冲任、肝、肾有关,所以我认为从中医学来分析,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是肾督正气不足,风寒湿三邪(尤其是寒湿偏重者)深侵肾督,督脉督一身之阳,受邪,则阳气不得开阖失于布化;肾受邪,则骨失淖泽,并且不能养肝,肝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肾督两虚,脊背腰胯之阳失布化、阳失营荣,寒则凝涩而致腰胯疼痛,精血不荣渐致于筋脉僵急,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致脊柱僵曲,形成大偻之疾。字涵两义,不仅指脊柱为人体最大的支柱,而且又指病情深重。请参阅大偻病因病机、证候示意表。
图片

大偻的常见证候

一、肾虚督寒证
腰胯疼痛,喜暖畏寒,膝腿酸软或腰腿疼痛,腰部不能转摇,俯仰受限,见寒加重,得热则舒,或兼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苔薄白或白厚,脉象多见沉弦或尺脉沉弦略细,或弱小。
二、邪郁化热证
腰胯疼痛,性情急躁,五心烦热,膝腿乏力,腰脊僵困,下午(或夜间)低热,喜见凉爽,大便或干,或欠爽,舌苔薄黄或少津口燥,脉象多见沉弦细数,或数大有力。
三、痹阻肢节证
除腰脊胯尻疼痛外,并兼见膝、踝、肩、肘等关节疼痛或上下肢游走串痛,一般痛处喜暖怕凉,女子或兼有痛经、乳少等症。但邪气久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者,则痛处不怕寒反喜凉爽。不化热者舌苔多白,脉多沉弦或浮大兼弦,化热者脉象可兼数,以上三种症候,舌苔可见薄黄或黄以肾虚寒证较为多见。

大偻的治法方药

大偻的治疗方法,是以补肾强督为主,佐以活血脉、壮筋骨。如有邪郁化热者,可佐苦以坚肾、化湿清热之品。痹阻肢节者,可适加疏风、散寒、通利关节之品。
根据以上治法拟定了常用药方三张,都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补肾强督治偻汤
此方在补肾强督治旭汤基础上变化而成。
骨碎补18g,补骨脂12g,熟地15g,淫羊藿12g,金狗脊30g,鹿角胶(或片、霜)69g,羌活12g,独活10g,川断18g,杜仲20g,川牛膝12g,地鳖虫6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12g,炙麻黄5g,干姜6g,白术69g,威灵仙15g,白僵蚕12g,炙山甲6g,防风12g
方解:本方以骨碎补补肾祛瘀强骨;补骨脂补肾阳暖丹田;熟地补肾填髓,生精养血;共为君药。鹿角胶补督脉养精血;淫羊藿补肝肾,益精气,羌活主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共为臣药。金狗脊补肾壮腰膝,利俯仰;川断补肝肾,强筋骨;杜仲补肾壮腰,强健筋骨;独活搜少阴伏风;桂枝和营卫通经络,助阳气;赤白芍活瘀补血,配桂枝和营卫;知母滋肾清热,以防温热药燥血生热;麻黄散风寒,配熟地能温肌腠,化阴疽;制附片助肾阳,逐寒温;干姜温经助阳;白术健脾益气,威灵仙通十二经,祛风邪;防风散风寒,胜湿邪;白僵蚕祛风,除僵结;共为佐药。以川牛膝活瘀益肾,并能引药入肾;炙山甲通经络,引药直达病所,共为使药。
加减法:寒甚疼重者,加制川草乌各3g,舌苔白厚腻者去熟地加苍术10g,炒白芥子6g,茯苓1020g。大便溏软者减羌活川牛膝用量,加茯苓20g,白术加至12g。久病关节强直,不能行走者,可加透骨草15g,寻骨风15g,自然铜69g(先煎)。
二、补肾强督清化汤
此方是在补肾清热治尪汤和补肾清化治尪汤基础上,化裁而成。
骨碎补18g,生地15g,炒黄柏12g,川断18g,杜仲20g,苍术10g,川牛膝12g,金狗脊30g,鹿角霜6g,羌活10g,秦艽15g,地鳖虫69g,桑枝30g,桂枝69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69g,白术6g,威灵仙15g,白僵蚕12g,生苡米30g
方解:本方以骨碎补祛骨风,疗骨痿,活瘀坚肾;生地甘寒益肾,凉血清热;黄柏清热坚肾,共为君药。川断补肝肾,强筋骨;杜仲补腰膝,健筋强骨;鹿角霜主入督脉,补肾强骨,壮腰膝;金狗脊补肝肾,强机关、利俯仰;羌活主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共为臣药。苍术化湿健脾;秦艽治潮热骨蒸;地鳖虫剔积血,有接补骨折之能;桑枝祛风清热,通活经络;桂枝辛温和营卫通经络,本方配附片在凉药中稍佐辛温,以防寒凝;赤白芍活瘀养血;知母滋肾清热;白僵蚕祛风除僵;威灵仙疏十二经风邪;生苡米利湿舒筋;白术健脾化湿;共为佐药,川牛膝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法:下午潮热明显者,加银柴胡10g,地骨皮12g,青蒿12g。腰部怕风明显者,加独活10g。口燥咽干(或痛),加元参15g,并加重生地为20g,兼有腿脚疼痛者,加地龙6g,槟榔10g,仲筋草2030g。疼痛游走者,加青风藤1520g,独活10g,防风10g。病久腰背僵曲者加重骨碎补用量为20g,白僵蚕15g,另加炒白芥子6g,透骨草1518g,自然铜69g(先煎)。
三、补肾强督利节汤
本方在补肾强督治偻汤的基础上适加疏风散寒、通利关节之品,化裁而成。
骨碎补18g,补骨脂12g,金狗脊30g,鹿角胶(或片、霜)610g,地鳖虫69g,杜仲20g,防风12g,羌独活各10g,川牛膝12g,片姜黄10g,桂枝15g,苏白芍各12g,知母15g,制附片12g,制草乌35g,炙麻黄5g,白术6g,青、海风藤各30g,松节30g,威灵仙15g,白僵蚕12g,伸筋草30g
方解:本方以骨碎补活瘀强骨,补肾,祛肾风;补骨脂温补肾阳,暖丹田,壮腰脊,共为君药。鹿角胶补督脉,养精血,益督阳;金狗脊补肾督,强腰脊,利俯仰;羌活主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杜仲补肾强筋骨;制附片性温热大壮肾督阳气,共为臣药。防风散风胜湿;制草乌祛寒助阳;独活搜少阴伏风;桂枝和营卫助行阳气、通达四肢;赤白芍养血活血;知母滋肾以防温性药生热;麻黄散风寒;松节能利关节;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而祛风邪;白术健脾益气,配附片为术附汤能治四肢关节痛;白僵蚕祛风邪,化僵结;青风藤、海风藤通达四肢,祛风止痛;伸筋草通经络祛风邪,共为佐药。以川牛藤引药力入下肢,益肾活络,以片姜黄配桂枝横走肩臂,活血通络引药力祛除上肢疼痛,共为使药。
加减法:有化热证象者,去草乌、麻黄,减少附片、桂枝用量,加秦艽1215g,炒黄柏10g,若同时关节疼痛喜凉爽者,可加忍冬藤30g,络石藤30g,踝关节肿痛喜暖者,可加地龙6g,吴萸6g,上肢关节痛重闭,可改羌活为12g,片姜黄12g;上肢关节痛而不怕凉者,加桑枝20g30g,关节痛喜暖怕冷明显者,可加制川乌3g。余可参考上两方的加减法。



本文是焦树德先生的《“大偻”刍议》,发表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第6期及《碥石集》第一辑。


焦树德 原名焦聚辉

1922年5月—2008年6月14日

焦树德教授,男,1922年5月出生,河北省辛集市人。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古代中医经典著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41年开业行医。1946年获医师证书。1955年参加卫生部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3年毕业并获银质奖章,1958年到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1984年调中日友好医院。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学位审投委员会委员、首届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导师顾问,中药学会理事、中医风湿病学会副主任、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等。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4年被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焦老擅治内科疑难重病,且疗效卓著。他提倡具有中医特色的创新,提出“继承前人学术,博采今人之长,突出中医特色文足创新发扬”,尤其在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类方面颇有心得,创议了“尪痹”这一新的病名,并提出诊治规律,创制了“尪痹冲剂”“尪痹复康Ⅰ、Ⅱ号”。
焦老曾多次出国讲学,受到国外医界人士的高度赞誉。主要著作及论文有《简明中医内科学·下卷》、《痹病论治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用药心得十讲》《治咳七法》《尪痹刍议》等60多篇。

泰然居士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