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梦蝶开始,人就在刻意探索他类事物的思维。庄子能达到物我两忘,这毕竟是一种哲学家的思想境界,少有人能比。但拥有过一个布娃娃,或者捏制过一个泥人的孩子并不在少数,无一遗漏地都会对心爱的玩具诉说自己的心事,甚至幻想有一天它能告诉自己一个“天大”的秘密!
童话故事看多了的人更容易有这种感觉:物,也渴望能与我们人类交流。《木偶奇遇记》里的皮诺曹不就是吗,它一直想拥有与人一样的大脑!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Nobort Wiener)或许也拥有过这种天真的幻想。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分析,认为物与人共处在一个“系统”之中,只要物与人能互通数据,就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可能性。据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为了证实维纳的这个观点,甚至用石块和卫生纸卷制造过一台简单的能运行的“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逻辑运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1997年,国际象棋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与“深蓝”计算机对弈被打败,计算机的智能再次震惊了人类。当然,“深蓝”的程序是由人编写的,里面存储的一百多万局棋谱也是由众多的象棋大师预备的。但是,“深蓝”有32个“大脑”(微处理器),能预测12步之后的棋局,能每秒钟运算2亿次。这些数据足以让人类对机器的智能产生畏惧!的确已经有人在担心有朝一日计算机会发展得不再受人类的控制!
DNA计算机虽然已取得初步发展,但计算机仍然是人制造的一种机器。它会不会最终能够超过人,甚至反过来控制人,这虽然不敢肯定,但是我们的确已经感觉到了人的思维方式受到计算机的影响,有了异化的倾向。人自身的这种变化也许更应该值得注意!自从计算机文化论被提出来,计算机编程技术就一度影响了全球教育,把编程能力作为一种普及的事情来做!随着图形界面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工具论又占了上风,就像一剂猛药挽救普通人钻在程序指令中的怪病。但是下药过猛一样会对教育有所损伤。
现在,我们又像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习惯于让学生在Windows和Office傻瓜式的操作中漫游,把学生与低层代码拉开很大的距离。我们还没有想到,将思维浮游在图形界面上,长此下去会逐渐丧失更多的人类与机器共同发展的动力和机会,只会停留在一片别人提供的温柔之乡顾影自怜,困顿不前!
程序代码,是一种更重要的计算机精髓,没有什么理由不可以大众化。它形成的思维特色,使人们对世界认识有了多么大的改观!虽然,我们对人类大脑的活动机理并没有完全搞懂,但计算机毕竟是人造的,我们对它的认识应是更容易、更必要的。计算机能代替人脑的部分思考,正是由于这种机器的特点决定的:一来,计算机能够进行逻辑判断;二来,计算机够重复地、快速地来完成运算;三来,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对思考可以提供良好的记忆。
让计算机替我们完成一件事情,无论我们是亲自编写代码,还是采用智能专家系统,这没有根本的不同,都是需要人来预先为它考虑处理问题的策略,形成适合计算机的算法,编写完成算法的程序。但是,关键的是这个策略并不能直接按人的想法来办!只有符合机器的特点才能办到!数学家高斯,天资聪明,很小就归纳出了从1到100之间自然数加法的运算公式。可是,计算机能这样归纳吗?计算机不能推导出这样的公式来!计算机只能像高斯的同学一样,一个数、一个数地不厌其烦地去做加法,但是计算机的优势是其运算速度非常快,计算得又非常准确!这就是计算机“聪明”的“笨”办法!
有了程序,机器就可以解决问题!再复杂的程序也跑不出顺序、分支、循环这三种结构。顺序就是从上到下,这不难理解。分支就是为了完成判断,循环就是为了完成自动化,这两者一起构成了计算机智能的最根本的两大要素。无论把实际问题描述成何种的数学模型,解决时都离不开这两个要素。
即使现在开始广泛应用一种更智能的结构,即面向对象程序中的“事件响应”。这仍然是一种内嵌的判断!只不过是把原来人向计算机有计划性的下通知,改成了随意性的中断请求!打个比方说:我是计算机,我平常全身心地投入看电视、读报纸的活动,并不需要不断地向夫人询问是否需要我去厨房摘菜。如果需要,她就会对我发出中断指令,我响应她嗔怒的事件,赶快调用“摘菜”模块!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好。事件响应是程序与人相互的优化,优化了程序运行,也优化用户使用,这不正是机器与人思维保持一致性的表现吗!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机器的“思考”方式时,担心也会接踵而来。大脑的活跃是不是会受到机器化的抑制?感性的东西是不是越来越少,冷漠与孤独是不是越来越多?希望我们能够重视对机器“思考”方式的革新,让机器“思考”的方式更加人性化。我们思考的机器化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教条与封闭的,这样就能永远保持我们思维丰富的天性。
村中概念:
我们在计算机程序教学中注重算法教学,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但我们要认识到,计算机解决问题与人有很大差别,这是由计算机工作原理所决定的。从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可见,其判断、自动功能占了“思考”的主要内容,由此构成的复杂的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方式仍然有很大不同。避免简单地认同计算机的“思考”方式,防止学生思维的简单化、机器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