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謬解声律与平仄之四

 十廿卅卌 2012-04-07
学诗体会之四---谬解声律与平仄
唐崔灏《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近体诗依据马蹄韵,符合马蹄韵之规律一向是评价诗句巧拙之辞。
然古人诗中多有不符合马蹄韵者,后人称之为拗句。拗句之说当否?无答。
然诗之失以通篇之读而偏顾单句之平仄,则不妥。
前句如有犯忌,后句必有弥补,此乃阴阳之衡矣。平仄为韵,韵源于天律。
攀梢识本者乃学之源,故以源之推及法度乃为正理。韵从于律,律从于意,意发于心,心染自然也。故诗之绝处,需通篇而识也,非单句可得。
若以格律之分,此诗谬矣。然何以为唐诗之首?心意之天然,溪流自成也。“黄鹤一去不复返”七个字有六个仄,为何?以补“黄鹤”之重复,将读者之枯燥之情引向其六仄。然六仄终难以谐,故“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以三平而收,将读者之心情恢复温和之状态。犹如曲之忽起天籁之音,后婉转而凝息。由此可得,只言片语之声律平仄并无尺规,秉持前后协调而已。
这是活用格律的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