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宗山朗公寺

 行为准德为先 2012-04-08
大宗山朗公寺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  录入: 管理员  上传时间:2009-05-31  点击次数: 158

  大宗山位于苍山县大仲村境内,闻名遐迩的朗公寺就坐落于山中的林密泉流、石怪径曲之处。大宗山、朗公寺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的建寺历史和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图为朗公寺(资料片)。

  大宗山 隽秀如画

  大宗山气势壮观,逶迤十余里,堪称古琅琊郡名山之首。“饮数兰陵酒,观当宗山景。”是李白赞美大宗山的诗句。

  山雨初霁,记者一行走进大宗山。雨后的大山,越发青翠好看,满目青山连绵回环,松生绝壁遮天蔽日。原本干枯的山泉,经过雨水滋润,也冒出了汩汩泉水。

  大宗山系九顶莲花山、万仙山、转经山统称,又名朗公山、驴脖子山等。山名由来其说有二:一则登高鸟瞰,转经山之峰恰“宝盖”,而九顶莲花山宛如“示”字,南北一脉,峰峦叠翠,逶迤回环,酷似王羲之行书“宗”字,故曰:大宗山。二则“宗”字旧指宗庙或祖庙。按佛教论,有佛爷或高僧来此之意,故称:大宗山。“饮数兰陵酒,观当宗山景。”这是唐代李白赞美大宗山的绝句。

  大宗山无处不有碑。在碑林中,幸存下来较早的一幢石碑是开皇辛丑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时重修朗公寺所立。碑碣中最有神话色彩的是观音菩萨收降大青蝎时点石所成的“阴阳碑”,在同一平面内,从不同角度看此碑,其高度各异,给人以形象感。杏抱槐感人传说

  “六百年前槐抱杏,老去却让杏抱槐。方知乌鸦反哺意,草木岁岁换春来。”这如同人类繁衍生息。

  朗公寺以西三十步,有一奇观——杏抱槐。杏树有一搂粗,树桩部有一小小空洞,洞中生长出一棵幼槐,有成人拳头粗,高过一人,茁壮挺立。

  传说,这棵杏抱槐原为槐抱杏。唐代初期,槐树搂半粗,高三丈,怀里的杏树三人多高,已开花结果。老槐树除了抚养幼杏成长,还常为相爱男女牵线保媒。

  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夏天,一妖孽被火龙追赶,遁匿槐树间。火龙口喷火焰,寺中僧人发现老槐树干已被烧煳,怀中杏树枝叶烧秃,树下怪物肉煳骨朽。随后,火龙口喷清水,洒在槐抱杏根下,腾空而去。

  槐抱杏大难不死,时过境迁,年幼杏树锻炼得干坚、枝挺、叶茂,长成一棵麦黄杏,继承老槐树天职,怀中又抱小槐树,小槐树乃老槐根生。

  “六百年前槐抱杏,老去却让杏抱槐。方知乌鸦反哺意,草木岁岁换春来。”当地人称,老槐为祖父,杏为儿子,小槐为孙,祖孙三代,传宗接代。这如同人类繁衍生息。

  朗公寺 宝地明珠

  卓大酣睡中仙人托梦:朗公、朗公,此山九头,不出国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来年定生贵子。朗公卓大醒来,深信不疑。

  大宗山是一片风水宝地,而朗公寺则是这块宝地上的明珠。

  朗公寺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因朗姓高僧所创而得名,历经南北朝,隋、唐、元为鼎盛时期,为古琅琊郡寺院之首,被称为齐鲁四大名寺之一,曾与万德灵岩寺和杭州的灵隐寺相齐名。

  相传,郯国故地东海县境内,有一富豪朗公,名卓大。卓氏五旬之余,膝下九女,无子,求子甚切。是年春,卓大去泰山降香求子归来,途经大宗山脚下的车庄,酣睡中仙人托梦:朗公、朗公,此山九头,不出国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来年定生贵子。朗公卓大醒来,深信不疑。

  回家后,携带银两至大宗山,建成该寺,并邀年少出家多载的胞弟朗公卓锡,携数名弟子来此结庐供佛。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王羲之来到大宗山,朗公寺主持朗公卓锡来到王羲之跟前,请求他题写寺院楹额,王羲之欣然答应,挥手写就“大宗山朗公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