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星月、朔望月的理解

 英才学生图书馆 2012-04-09
       恒星月是指月球对于一颗恒星来说的自转周期。如果月球上某一点,本来面向着太阳,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一点又回到了原先的位置上,这一周期就称为恒星月。

朔望月是指月朔到月朔,或月望到月望,或新月到新月之间周期的长度,即平均日数为2912小时442.86秒。这一周期是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三者之间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它不是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实际时间。

如果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单纯计算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那只是277小时4311秒。那么,为什么一朔望月时间会是29天多呢?现在,以月的合朔日为起点加以说明:我们知道,月亮的合朔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居于太阳和地球中间,背向地球,人们丝毫看不见月亮的时候。这时假设地球停止绕日公转,那么,月亮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相对地球的这一位置时,就是277小时4311秒。这一长度叫做“恒星月”。但是,在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当月亮行走27天多,又回到上月合朔时相对地球的那一位置时,月亮已不再居于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之间了,因地球的向前运动已使原来相对月亮、太阳的位置向前移动,脱离开太阳与地球的连线,形成了一段距离。月亮只能继续向前运动,走过这段距离,再达到太阳与地球新的连线的时候,才能再形成新的合朔,这段距离需要12日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一、二隐日。

那么,为什么把月亮绕地球转动的实际周期称为“恒星月”呢?这是由于在月亮绕地球转动过程中,途径28组恒星星座,作为月亮运行位置的记录,每组恒星各有名目,通称28宿(宫)。月亮每天运行一宿,近28天正好实际绕行地球一周,但如上所述,这时新月还不能出现,还要走完因地球公转而脱离太阳与地球连线的距离,因而,月亮有28显日,其后,还有12日的隐日。

 

 
  一个恒星月比一个朔望月要少。一个朔望月平均有29.530589天,而一个恒星月就有27.322天,或27天7小时43分11.51秒。
  在天文学中,有三种主要的旋转周期:(太阳—地球)、恒星月(月球—地球—恒星)、(太阳—地球—恒星)
  太阳年=365.242199天
  太阴年=354.367天
  太阴周期=29.53059天
  交蚀年=346.62天
  太阴率=12.36826623/年
  沙罗交蚀周期=18.03年=233个太阴月=6585.322天
  太阴交点周期(交点年)=18.618年=6800.0天
  默冬周期=19年=235个太阴月=6939.602天
  恒星月=27.322天
  太阳黑子周期=11.2年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回归日(即钟时)=24小时
  太阴日(平均)=24小时52分4.31秒
  进动周期=约25820年
  潮汐间隔(平均)=12小时26分2.15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