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音乐的基本属性和构成成分看音乐的审美特征,烟台新闻

 田牧 2012-04-09

    和所有艺术门类均具有其审美特征一样,音乐作为艺术的主要品种之一,它的审美特征是十分重要和显著的。音乐的审美特征既是音乐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又是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专业艺术理论课程的重要内容。音乐的审美特征是音乐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属性,是由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所决定的。研究和分析音乐的审美特征对于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促进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努力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水平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美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
    自人类有音乐活动开始,音乐便带有明显的审美倾向。原始艺术中,诗、歌、舞是“三位一体”的,而歌唱和舞蹈更是结合紧密的。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古乐篇》便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记载。澳洲原始部落的“科罗波利”歌舞一般都在夜间举行,篝火旁的歌者舞者身上脸上画满各种彩色图案和条纹,服装道具也是兽皮兽骨、树叶树枝等极其简陋但已是很“美”的饰物。据传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完全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他的“尽善尽美”更是儒家思想对音乐审美的最高理想。与孔子同时代的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人、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认为音乐的和谐是一种"宇宙和谐",这种和谐既是音乐的本质,又是普遍的法则,既是外部世界的规律,也是人体内部的秩序。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多声部圣咏,其美妙的和声序列和声部进行与空洞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巴洛克时期的早期歌剧、清唱剧一直到亨德尔、巴赫一扫千年阴霾,为西方音乐注入了清新和生机。古典时期各种音乐体裁如: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等的兴起和确定带来了音乐的极大繁荣,而人性的解放,审美意识的空前觉醒更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音的基本属性带有强烈的审美倾向。音的产生并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但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音来使用的。音乐中使用的音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被选择并确定下来,可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思维的。这些音绝大多数为振动规则,有固定音高的乐音,当然也包含一部分塑造音乐形象所必需的噪音。它们都是美的或具有相当的音乐表现力的,大约每秒振动27-4100次这个范围。这些乐音均具有音高、音质、音强、音色等性质。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管弦乐队中的短笛普遍被认为是最高音乐器,它透明、尖锐,无法被大乐队湮没,而低音提琴深厚、低沉,被看作是最低音。音值取决于物体振动时间的长短,振动时间长音则长,反之音则短。高音区的长音具有颂扬、强调的意义,短促的跳音更适合表现轻松欢快的形象。音的强弱取决于物体振幅的大小,振幅大音则强,反之音则弱。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投坟”的音乐以及许多作品的高潮处均有强的力度处理,情绪发展到顶点。弱的处理可以给人以静谧、安详或神秘之感。音色取决于发音体的质地、形状、振动方式及泛音等因素。男女声的差异,高低音的差异,成人与童声的差异等构成奇妙的声乐艺术,各种不同的乐器及乐器组合便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美妙无比的交响图画。
    音乐诸要素带有强烈的审美倾向。旋律、节奏、和声被称为音乐的三大要素,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十分重大意义,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具备强烈的审美倾向。就世界范围总体来看,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代表的亚洲音乐以明确的旋律线条为主要特征,非洲音乐以鲜明的节奏感为主要特征,欧洲音乐则以和声性的多声部即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为主要特征。当然,由于民族、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地方的音乐呈现出非典型的多元化的形态。但无论怎样,三大要素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和倾向都是非常鲜明的。
    旋律的音高变化会给听觉带来上下起伏的运动感,使听觉习惯于感受音乐的起伏,发现音高变化的层次,从而体会到沉浮于音乐中的快乐和美感。旋律进行有上行、下行、平行三种运动方向。上行往往伴随力度的渐强,张力加大,情绪高涨,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下行则赋予表情,较快的下行,具有俯冲力,较慢的下行更适合表现抒情、倾诉,甚至哀婉、悲凉的情绪,故有人称之为“叹息音调”。如马可等的《北风吹》,阿炳的《二泉映月》起始句,还有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该曲一次次地“拳头高举又无力垂下”,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曲线平行时给人以小的起伏或小的循环反复感,而直线平行即同音反复,尤其是在较高音区,则可突出和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中“向着全世界受苦的人们,发出战斗的警号!”
    节奏和节拍是音乐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比做音乐的骨骼是十分恰当的,它在音乐表现中意义重大。除散拍子外(即使散拍子也有内在的节奏),所有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和节拍。而节奏和节拍所呈现出的多种样式又使得音乐的表现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以非洲音乐为代表的节奏性音乐,其节奏和节拍的运用与变化更加多样与复杂,打击乐运用广泛,节奏功能突出。地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袤大地,其音乐到目前仍有许多地方保留着原始艺术中节奏性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特征。在亚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我国新疆等地区均有节奏鲜明的音乐体裁,如印尼的加美兰、印度的拉格、新疆的木卡姆等。
    多声音乐在世界各地音乐中普遍存在,而尤以欧洲音乐为典型代表,从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巴洛克时期的赋格到室内乐、管弦乐队都是多声音乐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各声部横向运动有其自身逻辑,纵向和声织体严谨。
    二、音乐美的构成成分
    音乐美包括音乐内容的美和音乐形式的美,是二者和谐完美的统一。音乐内容的美又包含着被表现的客观对象的美和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美,同样是二者和谐完美的统一。音乐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他律美学和自律美学。
    (一)音乐内容的美
    首先,大自然的美是音乐创作永恒的题材。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就是一个美丽的家园,祖国大好河山绚丽多姿,四季景色美不胜收…… 《梅花三弄》是古琴音乐中保存年代较早的一首名曲。三弄是指相同的曲调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这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曲式手法。乐曲一开始平稳舒缓的引子将人们带入雪束银装的早春,接着三遍优美流畅的主题音调,表现出雪里红梅端庄高洁的神态。《大峡谷》是美国格罗菲于1931年创作的管弦乐组曲。大峡谷位于美国南部,绵延400余公里,景色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乐曲五个乐章的题目分别为《日出》、《瑰丽多彩的沙漠》、《山间小路》、《日落》和《暴风雨》,成功地塑造了大自然壮丽、神奇的音乐形象。
    其次,表现社会生活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美是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反映生活。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物和事物是音乐美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些美的东西通过音乐显示出来,便能使人产生情绪上的激动,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美感。“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不落长江不起飞,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这是一首蒙族民歌,辛沪光据此创作的交响诗《嘎达梅林》成功地塑造了嘎达这一民族英雄形象。欢腾热烈的《北京喜迅到边寨》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喜迅传到祖国西南边陲,万人欢腾、载歌载舞的感人场面。《长征组歌》以及新中国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无一不是表现社会生活美的经典佳作。
    第三,音乐家美好的思想感情、进步的理想愿望以及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都是构成音乐作品内容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艺术家观察、认识和评价生活的结果,所以,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包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趣和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硝烟之中,作品充满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奋起抗战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时代精神。《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充分地表现了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在许多根据神幻题材改编的音乐作品中,其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特征更为明显。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亦称《一千零一夜》,女主人公舍赫拉查达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但却面临被处死的姐妹们,嫁给残暴的苏丹王,每晚给国王讲一个故事而总是不讲完,最终感化了国王。由小提琴拉出的舍赫拉查达主题音乐,极富东方传奇色彩,优美中透露着勇敢和智慧,美妙无比。《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松花江上》等现代经典歌曲,均以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地追求与向往。
    (二)音乐形式的美
    音乐形式的美是由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美和构成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美作为主要构成成分。
    首先,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美。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于艺人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这足以说明艺术的形式美是同它的物质媒介密不可分的。就象诗歌离不开韵律,绘画离不开色彩,舞蹈戏剧离不开表演者容貌和形体一样,音乐的物质材料一是离不开悦耳的乐音和优美的音色,二是离不开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的各种古今中外乐器,三是离不开表演者良好的外部容貌和内在气质,这些都是表现音乐美非常重要的基本物质条件。悦耳的乐音和优美的音色在前面有所提及,这里不再赘述。世界上有几百种乐器,大的犹如一座建筑,如管风琴,小的好像蜻蜓翅膀,如口弦。从乐器质地上看,中国古代即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之分。西洋管弦乐队多以木制,如弦乐器、部分木管乐器,金属制,如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和竖琴、钢琴等,这些材料质地精良,用料讲究,给人以精美华丽之美感。除此之外,音乐表演还离不开表演者良好的外部容貌和内在气质。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的重要环节,是音乐美的积极传递,当人们听音乐会或看音乐电视节目时,不仅耳朵在听,眼也在看,欣赏者不自觉地会把表演者当成音乐欣赏的一部分,喜欢赏心悦目,尤其是表演者在投入地演绎作品时与作品浑然一体的情感表达,更能打动观众,引起共鸣,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这些都应看作是音乐艺术不可或缺的物质材料和媒介。
    其次,构成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美。古今中外音乐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什么体裁或者篇幅长短,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形成段落并依次展现出来的,这些段落所形成的总体结构,我们称之为曲式。由于这些曲式结构一方面适合音乐的表现,另一方面又符合人的审美心理,所以,在长期音乐实践活动中,被固定下来,成为典型曲式。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作者采用极具均衡力的奏鸣曲式写成,其中,呈示部的主部奏出的是爱情主题、草桥结拜,副部是同窗三载、共读共玩;展开部描写抗婚、楼台会及哭灵、控诉、投坟;有省略部的再现部表现的是化蝶,全曲高潮恰好在“黄金切割”处。采用这样一个曲式结构,很好地表现了梁祝动人的爱情故事和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和赋格曲等,都是在具有严格的自身结构程式的同时,又能够较好地表现音乐作品思想内容的有效手段和形式。
    歌德在《论拉奥孔》中曾指出:“题材与表现它的方式还必须与明显的艺术规律相联系;那就是和谐、清晰、匀称、对比等等;这样,艺术品看上去就会变得美丽,或者,用通常语言来说,给人以快感。”均衡、和谐、对称、对比、层次清晰、多样统一等,都是艺术共同的美学法则,在音乐形式美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爱尔兰民歌《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还有我国大量民间音乐(包括戏曲音乐)均体现了严格的起、承、转、合原则。许多歌曲和乐曲四小节为一句,四句为一段的均衡结构十分普遍。通常由三、四个乐章组成的交响乐或奏鸣曲的快、慢、快的结构,充分地体现了音乐美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音乐演出形式多种多样,也体现着形式美的特点。从声音来源说,有器乐演出、声乐演出以及器乐与声乐合作演出等形式。从演出人员数量和组合来说,有独奏(唱)、重奏(唱)、合奏(唱)等,也有器乐声乐与其他艺术综合的形式。这些或更多的音乐形态对于表现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作品,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的整个实践过程中,这些音乐形式作为表现题材和内容不可缺少的载体,始终处在一个显要的位置上,成为音乐审美特征的重要体现。
                                       
                                   ( 作者:郭振平,系烟台艺术学校副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