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體溫易生癌 生薑養生有奇效

 烏龍奶茶 2012-04-09
低體溫易生癌 生薑養生有奇效
來源:互聯網|發表日期:2011/10/20|作者:有飯局美食網整合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經常感到身體有畏冷現象。人會怕冷,如果是寒冷的冬天,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現在有很多人,是在炎熱的夏天裡因為經常待在空調房,而使得身體受涼感到不適而到醫院或者診所看病。

  在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之後,我可以肯定地說,現代人常常感到的頭痛、肩膀僵硬、腰痛、心悸、呼吸困難以及女性的痛經、月經不調等各種自覺症狀,以及肥胖、過敏、抑鬱症、腸胃、肝臟、腎臟等各種疾病的症狀,根本問題必然是自身的虛寒體質。

  如果你想解決各種身體不適,首先要讓體溫上升,而能使身體變溫暖的食材,首推生薑。這也是眾多明星最愛的養生減肥法——安吉麗娜朱莉產後瘦身的秘密武器,《康熙來了》推薦女明星必備的暖身佳品。

  低體溫時代的來臨

  很多人並不知道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是寒涼體質,只是覺得自己手腳總是很冰冷,雖然西醫中並無「虛寒」或「寒性體質」等概念,但是我們可以利用西醫的方法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可以很客觀地判斷自己是否體溫過低。

  日本《醫學大事典》裡記載:「日本人的腋溫平均為36.89℃±0.34℃。」然而,現代人當中平均體溫能達到36.89℃的,我想應該不多吧!我測量過多位到我診所求診病患的體溫,他們的平均體溫大約是36.2℃~36.3℃。但其中大部分的人都只有35℃左右,甚至還有人只有34℃左右。

  人體體溫保持在36.5℃~37℃時,身體的各項功能最為活躍。換句話說,若低於這個範圍的話,身體各項功能就會下降,比較容易引發各種疾病。

  事實上,體溫若下降1℃,代謝率就會下降約12%,免疫力也會下降30%左右。體溫若長期維持在35.5℃低溫的話,排泄功能就會降低,並且出現自主神經失調或過敏等症狀。人體體溫在35℃時,癌細胞就很容易繁殖;當體溫下降到34℃時,則是溺水獲救者是否能存活的關鍵體溫。

  再者,一天中不同的時段、一年中不同的季節體溫也會有不同的變化。一天當中,體溫最低的時候是在凌晨3點~5點,這段時間是人發生猝死頻率最高的時間段;而一年中冬天的氣溫最低,此時體溫也會下降,人們變得更容易罹患感冒、肺炎、腦卒中(中風)、心肌梗死、高血壓等。

  剛起床的一兩個小時內,就連健康人體溫都會很低,所以會感覺身體沉重、不舒服。之後體溫會慢慢回升,身體狀況逐漸變好,而下午2點~5點時體溫處於一天內最高,這時身體功能也是最活躍的。

  如此看來,體溫對人體的健康和生命的維持極為重要。若體溫下降,會使身體出現許多惱人的問題。

  就算是怕熱的人也可能會虛寒

  「因為我是怕熱的人,所以沒關係啦!」有這種觀念的人也必須注意了!虛寒症狀並非和怕冷畫上等號。即使自己從未有任何非疾病的自覺症狀,其實體內已經虛寒的案例不在少數。

  例如即使手腳溫暖,但摸到腹部卻是冰冷的,這便是身體虛寒的徵兆。中醫稱「腹部」為「腹中」,將其視為身體的中心。身體中心虛寒的人,有很多只有手腳表面上溫熱,其實身體內部卻是寒冷的。

  另外,容易流汗也可說是虛寒的徵兆。如果會冒出很多汗,是因為體內囤積過多水分的緣故。明明沒做什麼激烈運動,只稍微動一下便會流汗,例如吃個飯就冒汗的人,那並非是代謝良好,而是身體自動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使身體溫暖。就像過度緊張時會發冷及冒汗等一樣,利用排出水分讓體溫上升,以對抗體內的壓力。

  容易出現水腫的人,也是因體內囤積了過多的水分。之後會詳細說明,但是如同前面說明的,體內水分過多的話,容易造成體內虛寒。

  若置之不理,身體虛寒狀況將會持續,因此,就算沒出現任何非疾病的自覺症狀。此時,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的身體,體內是否已經虛寒了。

  對症選擇不同的生薑養生法

  自古以來,生薑具有多種神奇的藥效,除了改善疾病之外,在減肥以及美容上也能發揮驚人功效。因此,如果出現令人困擾的不適症狀,都可以嘗試實行生薑養生法來改善。在這裡,將針對不同的症狀與困擾點,介紹各種不同的生薑養生法。

  一、手腳冰冷

  在西醫中並沒有「手腳冰冷」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但是中醫則認為身體虛寒是萬病之源。它是引起各種酸痛和肩膀僵硬的原因,甚至會誘發感冒、支氣管炎和膀胱炎等疾病。就算當前沒有出現明顯不適症狀的人,也可能因為身體虛寒,增加身體罹患各種疾病的危險性。

  大多數女性都會被手腳冰冷困擾,即使在夏天也不例外,到了冬天因為身體冰冷而無法入睡的女性更不在少數。身體虛寒的人,在日常飲食生活當中最好多攝取生薑,慢慢地改善體質。

  適用於手腳冰冷的生薑養生法

  每天飲用3~6杯能驅寒增溫的生薑紅茶或薑湯之外,日常也要盡量多食用含生薑的飲食。

  平時多食用能溫暖身體的陽性食品,如味噌、鱈魚子及明太子(用辣椒和香料醃製過的明太魚子)、根莖類蔬菜、黑色食物等。

  飲用添加生薑、蔥末的味噌湯。煮味噌湯時先添加大量切碎的蔥末,將味噌湯舀進碗裡後,再加入少許姜泥。

  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泡澡不要淋浴,養成利用浴缸泡澡溫暖身體的習慣。泡生薑浴或是在浴缸中加入一撮粗鹽泡鹽浴,都具有極佳的溫熱效果,能促進大量發汗。

  喜愛喝酒的人,可以在就寢前飲用薑汁清酒。將10克生薑切成薑末(如果不喜歡纖維殘留口中的話,可以使用薑汁),加入1壺溫熱過的清酒(180毫升)。還可依個人喜好添加紅糖、蜂蜜或寡糖等。但一定要注意,不要飲酒過量喔!

  二、肥胖

  西醫認為:「攝取的熱量超過消耗的熱量,就是肥胖的原因。」未消耗完畢剩餘的熱量,會變成脂肪囤積在體內。但是現實社會裡,即使食量相同、做相同運動的不同人,還是有人容易發胖而有人則不會發胖。

  在中醫的觀點中,將肥胖分為「虛胖」與「實胖」兩種。實胖是指多肌肉、常便秘,脂肪容易囤積在腹部的類型。虛胖則是指少肌肉、皮膚白、水腫、下肢肥胖的類型。其實,目前日本女性的肥胖類型,幾乎都屬於虛胖。虛胖是水分過多造成的,由於體內累積過多水分,造成身體虛寒。體溫若下降,就會降低新陳代謝,減少基礎代謝(維持呼吸和血液循環、體溫等生理活動所需最低限度熱量),消耗的熱量就會減少,剩餘的熱量就容易囤積在體內,導致體內脂肪無法充分燃燒。因此,變成明明沒吃很多卻很容易發胖的體質。

  換句話說,溫暖身體使體溫上升,就會提升新陳代謝,也可以說是減肥的關鍵。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率就能提升12%~13%,因此即使攝取相同的熱量也能輕鬆減肥。

  虛胖類型的人,可以飲用生薑紅茶來溫暖身體,使囤積體內的多餘水分及老舊廢物排出體外,體熱也會增加。當身體循環獲得改善後,就能改變水分過多的狀況,不需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及嚴苛的運動,自然就會變瘦。只要代謝良好,終生都能維持不易發胖的體質。

  適用於肥胖的生薑養生法

  1、生薑紅茶中加入一小撮鹽,每天飲用3~6杯。鹽屬於陽性食品,同樣具有使身體變溫暖的作用。不過,一定要使用粗鹽等天然鹽,切勿使用化學鹽。除此之外,還可以添加紅糖(蜂蜜或寡糖)。

  2、以「加鹽生薑紅茶」取代早餐,實行「早餐微斷食」,可預防飲食過量或攝取過多水分。也可以飲用兩杯半的「胡蘿蔔和蘋果汁」來取代1杯「加鹽生薑紅茶」。將2根胡蘿蔔、1個蘋果連皮切成適當大小,直接放進搾汁機裡搾成約480毫升的果汁。午餐吃山芋泥蕎麥面或海帶芽蕎麥面。晚餐可以吃喜歡的東西,但是,記得要選擇能溫暖身體的陽性食品。

  3、如果想加強減肥效果的話,可以在週末實行"「日斷食」。以「加鹽生薑紅茶」或「胡蘿蔔和蘋果汁」來取代早午兩餐。晚餐則是以陽性食品為主,想吃什麼都可以。如果在斷食期間感到飢餓,或出現低血糖症狀的話,可以多加一點紅糖(蜂蜜或寡糖)在生薑紅茶中。☆泡生薑浴來溫暖身體、促進發汗,不但能排出多餘的水分,同時體內的熱量也會因為氣化熱而減少,能輕鬆減肥。☆通過快走或下蹲等運動,以鍛煉下半身的肌肉,可提升基礎代謝。

  三、水腫

  所謂水腫,是指體內積存著大量多餘水分的狀態。到了下午或傍晚時雙腳容易水腫的人,多半是因為積存在上半身的多餘水分經過一段時間後,因重力而逐漸往下囤積所造成的。

  虛胖的人,大多是因為水腫造成的。由於體內囤積大量水分,容易使身體虛寒,造成新陳代謝惡化,進而產生水腫、肥胖等。必須通過生薑來溫暖身體、促進發汗及排尿。因此,虛胖的人只要消除水腫,就能夠提高減肥效果。

  適用於水腫的生薑養生法

  1、每天飲用3~6杯生薑紅茶,通過紅茶中具有利尿作用的咖啡因,以及生薑溫暖身體的作用來促進血液流往腎臟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的效果,可以促進排尿。

  2、通過泡生薑浴以及生薑足浴,可以通過排汗或者幫助血液順利流往腎臟以促進排尿,預防水腫。泡足浴時,先在臉盆裡放入約42℃的溫水,放入雙腳浸泡約10~15分鐘。若能將姜泥放入棉布袋裡,放入臉盆一起浸泡的話,效果會更好。為避免溫水冷卻,最好不時地加入熱水。

  3、多吃蔥、韭菜、大蒜、洋蔥、薤(又稱藠頭,中國南方多食用)等蔥屬蔬菜。蔥屬蔬菜含有稱為蒜甘(硫化丙烯)的成分,具有促進發汗、利尿的功效。

  4、利尿功效極佳的還有小黃瓜,它也是能夠改善水腫的食材。不過,小黃瓜是屬於會讓身體虛冷的陰性食品,因此最好加鹽涼拌或是做成米糠醬菜後再食用。

  5、若是利尿效果極佳的西瓜上市後,可以先做成西瓜糖存放。將西瓜果肉攪碎後放入鍋中用小火熬煮,比蜂蜜稍微稀一點的濃稠度即可。一天食用一次,或是飯前舀一小匙加熱後用開水稀釋飲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