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大道:养生固本 健康人生

 松柏林光139 2012-04-10
本书用对话的形式,将养生的大道用朴素的语言细细道来。围绕着中医养生最根本的正气、阴阳、脏腑,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深入浅出地解析养生的缘起、基本的原则、常见的误区,了解可以通过哪些表现判断身体的健康状态以及简单的养生技巧和方法。你可以将这本书放在口袋里,只要有片刻的闲暇,随时打开到任何一个章节,轻松品读,并常常实践,就会体会到健康带来的力量。
【1】第一部分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了心理的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拥有这样的健康状态,首先就要具备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的健康意识,做好“治未病”,以健康的状态去服务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

【2】第二部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养生热更是席卷全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同时,在积极养生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走入一些误区,想养生而不得其法,想养生而不得其效,想养生却走了弯路、岔路,白白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赔上了健康。

让养生走出误区(1)


第三章 让养生走出误区


  无限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养生热更是席卷全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同时,在积极养生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走入一些误区,想养生而不得其法,想养生而不得其效,想养生却走了弯路、岔路,白白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赔上了健康。

  请您借一双慧眼,帮助大家尽量避免养生的误区,让养生不走偏、不绕弯,走上康庄大道。

  王新陆教授:

  的确,养生有误区,不能盲目行。

  误区一:急于求成

  现在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都很紧张,办事都讲求效率,对养生也常常急于求成,希望一个养生法子做个几天就要见效,才过了十天半个月就想把几年、甚至几十年累积起来的问题一扫而空;又缺乏耐心,好了伤疤忘了痛,身体一旦有了起色就又开始纵容自己,在养生的成果刚萌芽的时候就被扼杀了,实在是非常可惜。

让养生走出误区(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养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养生,需要积累、需要坚持。

  嵇康的《养生论》中有句话,“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以为一次两次的发怒和悲伤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轻慢、懈怠,放纵自己,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

  我认识一位70多岁的宁夏老人,身板硬朗,牙齿坚固洁白,头发只有两鬓略显花白,不管是谁第一眼看到,一定会以为他是位50多岁的人。老人没有特别的养生法子,总结下来就是一杯茶、少烟酒、细嚼慢咽八分饱、午睡不能少。每天一杯茶,就是红枣、枸杞、桂圆肉、葡萄干、冰糖、绿茶,早起泡上水,喝完加水,晚上吃掉枸杞、桂圆肉。几十年坚持下来,养生的效果在他身上有了很好的体现。

  养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一定时间的积累,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见效。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速效,只能实现短期的效果,却无法得到长治久安的健康。

  误区二:忽视生活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基础,但是人们却常常忽视这一点,一有问题就寻医问药、求助于外界,没有从自己的生活习惯找问题,不知道小习惯大毛病的道理。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寒冷的冬季,爱美的姑娘们穿着长不及膝的短裤或短裙,将娇嫩的膝盖交给一层薄薄的丝袜或干脆就裸露在寒冷的空气中;夜深了,原本是睡觉的时间,可是大街上、酒吧里、餐厅中依然是热闹非凡;一边吃着滚烫的火锅、一边喝着冰凉的啤酒,忘记了“热不灼唇、寒不冰齿”的告诫;任凭空调将四季浓缩为一季,没有了寒暑交替,也让身体偏离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轨道。

让养生走出误区(3)



  无视生活的客观规律,养生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有一个患者,是个护士,连续两年都上夜班,养成了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结婚多年,看着身边比自己晚结婚的朋友都怀孕生子,自己的肚子却一点动静都没有,心急如焚,走了不少医院、花钱不少效果不大。经朋友介绍到我这里就医,首先让她改上白班,改变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半年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准妈妈。

  饿了要吃饭,渴了就喝水,困了就上床休息,天亮起床,天黑上炕,冬天穿棉袄,夏天拿蒲扇,郁闷的时候出去外面走一走,高兴的时候和朋友引吭高歌。这些最最简单不过的生活规律向人们揭示了最朴素的养生方法。按照生活规律办事,身体自然获得健康;无视生活规律的挥霍健康,早晚健康受损、疾病上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持之以恒、积极应变,当我们给健康的蓄水池加满水的时候,偶尔的病痛、偶尔的放纵都能快速恢复。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基础,合理的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生活习惯是健康的保障。离开了生活习惯去追逐养生的“灵丹妙药”,只能是海市蜃楼。

  现代人欲望太多、节制不够、夜生活越拉越长,只管消耗、不重保养、富贵病越来越多。要想做好养生,不用走遍千山万水找师傅,生活已经给了我们很多提示、很多建议,是养生最好的良师。

  误区三:盲目跟风

让养生走出误区(4)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听朋友讲,做什么运动减了好几斤,马上也去做那种运动,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身体不但没有瘦下来反而更重了;看别人喝芦荟皮肤漂亮了,自己也想排毒,结果一喝就过敏;看别人喝绿豆汤消暑,可是自己喝了却拉肚子等等。

  人的体质是有区别的,不同的体质要用不同的养生方法,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的养生方法。

  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盲目地照搬别人的方法,养生就会走进误区。

  有个晚辈是一位特别追求小资的女孩,受一位同事的影响很喜欢喝咖啡。可每次喝完咖啡后,她就上火,牙齿痛、喉咙干,甚至还会便秘,这让她苦恼不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从中医养生的观点看,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别人的身体体质和自己的不同。原来,她的同事比较胖,胖人多湿、咖啡性燥,所以胖人喝咖啡不仅可以解除困倦,还能利用咖啡的燥性让胖人体内的湿得到缓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可她很瘦,瘦人多火,再被咖啡的燥性加把干柴,火就愈发旺了起来,怎么能不上火呢?!

  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体质,做到“对体而养”,养生才能有的放矢、发挥效果。

  误区四:养生就是吃补药

  养生不等于进补,养生的方法有很多,进补只是其中之一。

  补,顾名思义就是补充体力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证候,故《内经》说“虚者补之”,是以强壮为目的,又称滋补、补养。

让养生走出误区(5)



  很多人都听过“人参杀人无过”,为什么?因为过不在人参,在人,是人在不该补的时候补了。

  中医有个四不补原则:就是无病不用补、无虚不可补、火大不能补、阴虚不受补。先要弄清楚需不需要补,然后才是怎样补、补什么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补的。如果见虚不补,难免日久成损,健康恶化;不需要补却补了,就会像《二子开店》里的父亲一样,喝了参汤热得慌,大雨滂沱中跑不停。

  要补,还要照顾脾胃,脾胃虚弱一方面不能很好运行药力,另一方面还会影响消化吸收。

  进补不是惟一,进补必须因人而异,盲目进补,害处无穷。

  误区五:吃素能消百病

  近些年因为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年龄也呈现年轻化,吃素也是越来越流行了,颇有些吃素能消百病的趋势。

  事实上,根据美国流行病学家戈登博士的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胆固醇过高者的死亡率比胆固醇含量适中者的死亡率高,胆固醇过低者的死亡率同样也比较高。而且,在胆固醇含量低的人群中,癌症发病率较高。

  胆固醇是构成免疫最主要的物质之一,胆固醇缺乏者免疫力就会下降,古代人因为生活水平低下,胆固醇摄入量少,从而导致寿命比较短。

  和尚虽然常年吃斋,从营养学的角度看,也不是完全没有“荤”。例如,炒菜用的植物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经常吃的豆制品也有丰富的蛋白质。

  此外,即使血脂增高也要区分对待,例如,仅甘油三酯增高的人,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就可以了,而不必过分限制胆固醇、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如果“谈荤色变”就未免有点因噎废食了。

  从以上这些养生的误区可以看到,除了遵循“三因制宜”的养生原则,我们还要认识到养生的目的是让身体达到“平和”的状态,以平为期、以和为贵,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此外,加强对自己的了解,是养生的基础之一。这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补钙、缺碘地区需要补碘,这些是一般规律、是常识。

  如何判断养生方法适合与否呢?自我感觉很重要。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养生就会变得很简单。

  《养生固本 健康人生》将于1月18日起逐步在新华书店发售,敬请留意!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