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案”到“课案” 变的不仅是名称 山东临朐县城关街道南苑中学 高树军 教案是每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 教案这个名称的适用性与科学性受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质疑,同时也出现了多种不同叫法,如教案、学案、导学案、课案等。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笔者经常参加一些校内外的教研活动。有一次学校组织语文集体备课, 参加备课的4位教师竟分别为他们的“教案” 取了富有个性的名字, 而且还都坚持各自的看法和理由。这一现象既反映了教师教育理念的差异,也为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教案” 到底应该叫什么?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摆正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虽然作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 “教案” 只是教育形式中一个常规的教育工具, 名字只是一个便于称呼的符号,但是如何称谓更为科学、更为准确, 却隐含着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对“教案” 几种不同的叫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比较。 教案。这是传统教育教学意义层面上的一个通行概念。在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这种叫法显得过于陈旧和老化, 其最大的缺点在于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学” 这个教育根本目的和落脚点。 学案。这是对“教案” 的彻底修正。表面上看, 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醒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尽力引导学生自主互助与合作。但是, 教学永远是两个方面的双向互动活动, 彻底抛开教师的“教”, 教育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导学案。这一称谓体现了教与学两个方面,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思考, 但从概念的角度看总显得有些直白, 读起来也有些生硬, 好像“教案” 与“学案” 中庸的结果,是“无可奈何” 调和折中的产物。 课案。学校实施的是“课程”, 学习的依据是“课本”, 学生的学习场所是“课堂”,将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称为“课案”, 我们觉得最为适当与科学。它不仅揭示了教学预设方案作为教育工具的思想内涵,而且符合概念的严密性要求, 具有整齐易读的优点, 同时也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与方向。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将“教案” 改为“课案” 的想法, 并且规范了“学校集体备课课案设计” 内容, 要求一份完整的课案必须包括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导学过程和课后反思4个方面。 由“教案” 到“课案”, 虽说只是名称的变化, 但这一变化反映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 对于全体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自《中国教育报》2010.12.11.P.7《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