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眩晕(包括脑病后遗症) 证候:多因跌仆坠落,碰撞打击,颅脑受伤,瘀血停滞,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致髓海失养。眩晕时作,绵绵不已,伴头痛失眠,脑闷心烦等;也可因感受瘟邪,热闭脑络,气血瘀滞而眩晕者;(脑炎、脑膜炎后遗症)。平日膏梁厚味,烟酒无度致脾失健运,湿阻痰聚,血运受阻,脑络瘀滞,而发生眩晕者,(如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脑血管病变)。本篇主要是讨论脑外伤所致瘀血眩晕,其它诸病亦可参考用之。 脑外伤所致眩晕,如病情迁延不愈,耗气伤血,可致心脾两虚,肝肾不足,出现虚中挟实症状。又因病人惊恐抑郁,气机逆乱,肝失疏泻,进而气滞血瘀。临床诊治,需当识别。本症之表现,除有眩晕外,常伴有头痛、失眠、健忘、心烦、胸闷不适,精神不振,面色不华,唇甲紫暗。舌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发紫。脉弦涩或弦细。 治则:逐瘀生新,通络养脑。 方药: 当归12克 干地黄12克 赤芍10克 苏 木8克 川穹12克 柴 胡8克 枳壳10克 川牛膝15克 桔梗10克 甘 草3克 白蒺藜10克 老葱三寸,生姜五片,红枣三枚。 方解:本方乃血府逐瘀汤,和通窍活血汤两方化裁加减。方中川穹、桃仁、红花、苏木、赤芍、丹参化瘀通络,行血活血,当归、生地、活血养血,逐瘀血而不伤血,去瘀血而生新血。枳壳、柴胡舒肝理气,使气行血亦行。川牛膝逐瘀通络引瘀下行,桔梗载药上行,使药达胸、脑、脑髓脉络通畅,眩晕自止。生姜、老葱通阳开窍,活络醒脑。甘草、大枣缓和药性,增强疗效,保护脾胃,调和诸药。上述方药对脑震荡、乙恼、脑血管病变,所引起之眩晕、头痛均有较好效果。 《医林改错》中记载,血府逐瘀汤可治十九中病症。通窍活血汤可治十四种病症,两方均未提到能治眩晕,但根据许多治验的资料和笔者临床体会,此二方经过加减化裁,对瘀血眩晕,确有良效。 加减: 1、病久少气懒言,自汗无力者加生芪30克,补气行血增强疗效。 2、有骨蒸发热者生地用量加至20克,再加丹皮10克、地骨皮12克。 3、心悸健忘失眠者加远志10克,合欢花12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20克。 4、血压偏高者加天麻10克,勾藤15克,罗布麻10克。 5、腰膝酸软者加怀牛膝12克,枸杞12克,首乌10克。 6、纳呆食不化者加鸡内金12克,焦四仙各10克。 针灸方: 四神聪 曲池 合谷 太冲 足三里 方义:本方能化瘀通络、调和气血、充脑养神、止晕止痛。方中四神聪乃经外奇穴,在百会穴左右前后各一寸处,能疏通脉络,醒脑开窍,治眩晕,止头痛。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是四大总穴之一。镇痛安神,通经活络,对头面诸疾有较好的疗效。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为阴阳通化,气血流注之处,且阴阳为多气多血之经,调理气血,止晕止痛均效。太冲是肝经俞穴,又为肝经原穴,可舒肝理气调血,镇静安神,配四神聪,治晕更效。血海活血通络,调理气血,为治血症之要穴。足三里疏经活络,调和气血,对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系统都有很好的疗效,有是一个强壮保健穴,配合上述诸穴,治血瘀眩晕更效。 针灸操作:以上六穴分为两组,第一组前神聪、后神聪、合谷、血海。第二组左神聪、右神聪、足三里、太冲。每日一组,交替应用8—10天为一疗程。手法上,四神聪、足三里用补法,即出针时,缓慢捻转出针,急按针孔片刻,其余穴位均用泻法,即出针时摇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 病案举例: 冯XX,农民,36岁。半年前在行路中,被汽车碰撞,致昏迷不醒,经县医院救治二十余日清醒。诊断为脑振荡。眩晕持续不止,伴有头痛失眠,心烦意乱,胸闷不适,服中西药多日无效。诊时表情痛苦,语言涩滞,舌胀紫暗,边有瘀点,脉象弦滑。血压130/80毫米汞柱。为脑振荡后遗症。属中医阻脑络,元神失养,治应:逐瘀活血,疏通脑络。 药用: 当归12克 川 穹15克 赤 芍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苏 木8克 枳 壳10克 柴胡8克 桔梗10克 川牛膝15克 菊 花10克 丹参10克 白蒺藜10克 合欢皮10克 夜交藤20克 甘草3克 生姜三片,老葱三寸,红枣三枚,八剂。 二诊:头痛、头晕大减,心烦失眠尚在,劢舌征象基本同前,前方加炒枣仁20克,夜交藤加至30克,五味子12克,再服10剂。 三诊:诸症大减,唯觉乏力。口干。上方加生黄芪30克,太紫参10克,干地黄加至20克,再服10剂。 后又将该方研末,每服5克,日服二次,告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