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劫贫济富”成了王道

  2012-04-10
  说到“劫富济贫”,多数人会把它当成一种义举,而说到“劫贫济富”,人们则会横眉冷对,大喊不公。没有人会相信,在一个理智、人性化的国家,会有“劫贫济富”的事情发生,然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市场经济浪潮过于猛烈的世界,“劫贫济富”并不是悖论,它的出现从不需要理会人们的感受。
  中国银行曾出版读物说: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这里的贫,指的是生活水平不高的穷人;富,指的是有大量资产以及新增货币最早流入的行业的领导人员。通货膨胀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之所以说通货膨胀会导致劫贫济富,主要有三点原因。
  原因一,富人多是企业家,企业家有钱,毋庸置疑,但企业家的财富更多的体现在房产、企业等实体,而不是银行里的存款上。那些房产、企业的投资有一大部分需要借助向银行贷款。当通货膨胀时,物价会上涨,货币会贬值。上涨的物价包括房价,贬值的货币里面包括企业家要交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所以,有大量房产的人会受益,向银行贷款的人也会相对受益,既有大量房产又向企业贷款的富人更加会受益。但是,对穷人而言,他们能够保值的固定资产如房子相对较少,或者没有,没多少贷款,但会有一定存款,以此养家糊口,但货币贬值,这些存款自然也会贬值。
  举例来说,王富是一个富人,拥有三套价值200万的房子,为了设立公司向银行贷款200万;王穷是一个穷人,一套房子没有,只有20万元的存款。当通货膨胀时,王富名下的三套房子各上涨到250万元,要还的贷款的价值也相对减少。而王穷的银行卡里钱的数目倒是没少,但他用这些钱再也买不到原来那么多的东西了。
  原因二,虽然通货膨胀会让所有商品都涨价,但商品涨价也有个先后顺序。一般来说,越是贵的商品,涨价越快,越是底层的商品,涨价越慢。贵的商品当属房子、石油、奢侈品等,底层的商品也就是大众商品,包括廉价衣服、食品、农副产品等。富人从事的都是与房子、奢侈品有关的行业,通货膨胀一来,这些行业里所有商品会立刻涨价,富人们会在第一时间赚到钱。而穷人从事的多是基础的行业,如农业、简单手工业。农产品的价格是在柴油、化肥、农药等商品价格上涨以后才上涨的,那时,通货膨胀已到了成熟阶段,政府都已经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干预物价了,农副产品的价格会在刚刚上涨时就遭受打压。
  此时,农民就相当于受到了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原料、运输等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售价的限制。总之,到头来,农民的收入不仅不会因为通货膨胀增加多少,反而会面临更多风险。
  通货膨胀明明让富人更富,但从事房地产、石油等行业的富人却借口成本上涨而大肆让旗下产品涨价,这对有钱人说,并没有什么,顶多抱怨几声,但对于穷人来说就不得了了,因为人们更加买不起房子,开不起车了。
  当人们对“劫贫济富”抱怨不停时,有人提出质疑,“劫贫济富”不好,“劫富济贫”就对?
  这个质疑提得比较有胆量,敢于公开挑战人们长久以来的世界观。抛开个人情感不说,单从字义上看,“劫富济贫”确实有失公允。不过,这个世界,还是穷人多,穷人有穷人的愤怒和无奈。更何况,谁说穷人的穷,不是位于财富顶端的富人造成的呢?
  富人为了赚钱,和某些权力机关联合,大量投资房地产、汽车行业,房子盖好了,便以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穷人一边愤怒着,一边向父母借钱、向朋友借钱,只为能买个住的地方。买完之后,便是口袋空空,吃不敢吃,穿不敢穿,还整天担心失业,就怕哪天因还不上贷款,而只能看着房子被银行收走。
  当然,那个对“劫贫济富”和“劫富济贫”提出质疑的学者是针对国家税收而言的。他说,改革税收制度,不应该只是在“劫贫济富”和“劫富济贫”两种观念中打转,应该立足全局,建立一种公平的赋税机制,做到还富于民。
  所谓的在“劫贫济富”和“劫富济贫”中打转,指的是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之前,中国个人所得税是以2000元作为起征点,而2000元跟大城市动辄上百万的房价比起来,实在是有云泥之别。人们纷纷指责政府赋税机制的不公,说这是典型的“劫贫济富”。
  在社会各界的质疑下,国家税务总局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升至3500元,希望运用税收这个工具实行“劫富济贫”。
  税收制度从“劫贫济富”到“劫富济贫”,迎合了大多数人的意志。但从富人那征收的钱并不会分摊到穷人手上,穷人的生活还是没有实质性改变。所以说,政府通过 “劫富”并没有明显体现为“济贫”。
  因此,那位学者说,要建立一种公平的赋税机制,还富于民。而想要还富于民,政府就要加强职能转变,多为百姓的利益着想,少搞一些“面子工程”,少收一些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