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光教授理解董氏奇穴 转贴

 昵称2593442 2012-04-10
谈木火穴:在食、中、无名指9++
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3个) 所有脑中风、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半身不遂、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后遗症都可以用 。
一周3次左右为佳,时间6——8分钟为佳,超过10分钟基本无效,不会伤气。
对侧冷,双一个;下肢冷痛,双一个。

二、妙用小节穴:大指末节赤白鱼际处——握拳取穴

三、腕顺1,2 小节+腕顺1,2可治各种腰、腿痛,尤其是腰椎间盘脱出、突出、膨出,坐骨神经痛。 针:健侧,10分左右,令其动。

四、怪三针 正会(百会)次白 鼻翼
治疗:1.顽固性癫痫 脑瘫(涉及到运动功能障碍就用小节) 2.多动症
3.抽动秽语综合征(怪三针) 厌食症(脾胃功能——斜次白——厌食)
4.尿床(a. 正会(百会)次白 鼻翼 b.杨四针(附睾炎 精锁炎) c.重子、重仙、小大浮外间(哮喘) d、秩边透水道快速针刺1分钟 +杨四针(前列腺炎 尿闭、尿失禁)
5.眼黄(小指中节中点处)——斜眼

五、小节配心膝、胆膝 治膝关节痛(健侧针10分钟) 鸡眼化脓 曲池血海治污20分钟 小节、心膝10分钟

六、杨四针:人中、后溪、束骨、复溜 扎10分钟,做主穴25分钟
1. 通督脉 治椎管狭窄 腰扭伤 腰椎间盘突出 腰突压迫神经髂前上棘疼
2. 如果杨四针效果差就加上:小节、腕顺1、2(先针,令其动)
3. 尿频、尿急、尿失禁: 神经性膀胱 :秩边+杨四针 泌尿系统(肾关 三阴交 秩边 重子、重仙、小大浮外)
4. 痛症 (三叉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半夜发作)
5. 膝关节炎:杨四针+膝关节周围; 如有积液:取穴远一点,不要在膝盖周围渣,可取穴:梁丘、内外膝眼、阳陵泉 膝关节疼痛不要脱离杨四针
6.治疗全身冷水过敏

七、单用小节+梅核点(劳宫穴下1寸)+失音穴

八、木穴:食指内侧 主治:鹅掌风(交替扎) 脚藓 鼻流清涕(针刺半小时) 心情烦躁(半小时) 外阴溃疡:木穴+高锰酸钾外洗+克霉唑 口腔溃疡

九、治污穴 患者生恶疮不收口,治污穴三针,患者回去后流出许多恶血水 向下斜刺 白塞氏 荨麻疹 丹毒 带状疱疹(曲池、血海 、治污) 无名肿毒 可放血 血海 白虫窝治牛皮藓效果相当好,但手法要做好,手法泻法3分钟

十、中、下白 肾关 心门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肾不交 心阴虚、心阳虚 更年期 五心烦热 中下白是补肾的要穴 上三黄(大腿内侧三点)补肝 下三皇 (小腿内侧三点)补肾
火包穴(脚第二趾第二节横纹正中 扎针 放血) 心门:心动过速 心常:(中指第一节之中线外开二分)心律不齐 心膝:心慌意乱 胆膝:心胆气虚 神经官能症:中下白 肾关
心门 正会

十一、灵骨、大白:1.中风后遗症用健侧的灵骨、大白,下三重 ;2.如伴吞咽困难:失音+上瘤 (脚掌涌泉穴下3——5寸,根据患者的尺寸)3.可治脑瘤、一切肿瘤
语言障碍、嘶哑、息肉, 4. +三重:甲状腺肿大、甲亢、甲低,留针25分钟 5.脑瘫:木火、灵骨、大白、三重(健侧) 6.三重+ 檀中:治乳腺增生
7.肝硬化:重子重仙+外三关 8.肝癌:木穴+眼黄

十二、外三关(膝盖外侧高骨与外踝连线,三等份三点):1.弥漫痛:先针灵骨、大白+外三关 2.癌症 鼻咽癌加木穴、失音 ,25——30分钟

十三、上三黄:肝经走向; 下三皇:肾经走向 治一切肝肾不足、尿崩症、糖尿病,中药离不开六位地黄丸、一贯煎 1.糖尿病、尿崩症:上三黄+肾关:下三皇+明黄;交替使用
2.肝胆火旺:上三黄+太冲或行间 3.肾阳虚(下肢冷)、肾阴虚:木火(肾阳虚)+下三皇+肾关 4.肝风内动:上三黄+风池、顽骨、天柱、太冲

十四、邱四针:肝门、肠门(尺骨外侧,腕横上3寸再上三寸)、 四花下、腑肠
(扎正常人的像棉花,扎结肠炎时像有阻力,扎结肠癌时像石头,扎腹泻时像水果) 可配老十针用

十五、赞竹:可治呃逆、气喘、打嗝、嗳气

十六、痔疮:承山(双针扎25分钟),用三棱针刺舌下系带 肛裂:+ 公孙、太白(一侧)
神经性呕吐:+公孙、太白、内关、足三里、怪三针(次白横刺) 脾胃病+公孙、太白(一侧)


配穴原则
2009-09-02 下午 03:32
1. 近部配穴法:近是指病痛的局部和邻近部位。全身按上下可分头面、颈项、胸、背、腰腹、小腹和骶、上臂、前臂及手、大腿、小腿及足部,各部的病痛即在其范围 内配穴,均为近配法。本法多用于四肢体表疾患。如对肘痛取曲池、天井;膝痛取犊鼻、阳陵泉;腕痛取阳池、外关;足痛取解溪、昆仑等。头身部疾病也常选用本 法。如眼病选睛明、风池;牙痛选颊车、下关;耳病选耳门、翳风;鼻疾取迎香、印堂;咳嗽取天突、肺俞;胃脘痛取中脘、梁门、胃俞;腹痛取天枢;膀胱病取中 极、关元、次 等。病痛的局部如有炎性病灶、创伤、疤痕或是重要的脏器时,一定要避开局部的穴,而改用邻近的穴位,称之近部配穴法。除了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外,李氏还结合神经节段的理论来选配穴,临床时对内脏病证取有关夹脊穴等。根据神经的同节段和近节段就近取配穴,均属近部配穴法之列。

    2.远道配穴法:远是病痛的远隔部,一般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主。本法多用于内脏疾患。如喘嗽、咯血取配尺泽穴;胸痛取内关穴;腹痛取足三里穴等。对五官头 身疾患也常用本法。如齿痛取合谷穴;项强取列缺穴;腰痛取委中穴等均是。这里讲的远是指远离病所。由于十二经脉本标相互联系,所以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 之上。基于左右两侧经脉对称分布,并和任督脉交会联系,病在左取配之右,病在右取配之左。这种取穴距离病所较远,所以称之为远道配穴法。远道取穴法,历代针灸学 家积累了丰富经验。如《肘后歌》说:“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 妙,股膝肿起泻太冲。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指出:“荥输治外经(指阳经的 荥穴和输穴),合治内府(指六腑的下合穴)。”《灵枢·寿夭刚柔篇》中的“病在阴(指体腔)之阴(指五脏)者,取阴(指阴经)之荥输”。这就更进一步地说 明了远道取穴法虽以肘膝以下的穴位为代表,但也包括头身部穴位。凡是取远隔病所的相宜穴位,都可称之为远道配穴法的应用。除了按经络学说的远端配穴法之 外,还可根据神经分布远端配穴。多数是指四肢部的病症,配用较高部位的神经干和神经根上的穴位。例如手指病症,就近可配正中神经上的内关和外关,桡神经上 的曲池,远道可配臂丛上的一些穴位。小腿病症,就近可配腓神经上的阳陵泉,胫神经上的委中穴,远道可配坐骨神经的秩边穴及骶丛上的一些穴位。这种配穴法, 又称之为高位配穴法。

    3.随症配穴法:近部配穴和远道配穴是以配穴部位和病所距离为依据的,而有的疾病不限于局部,是全身性的,所以对这些病症的配穴,归属于随症配穴法。例如《难经》 说的:“血会膈俞,气会膻中,脉会太渊,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这些穴位都和某一方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可以随 症配选穴位。另外,特定穴中都有一定的主治症,如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身疼,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古代医籍的记载,可供研究 临床配穴的参考。根据李氏数十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某些穴位对全身病症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如大椎退热、人中苏厥、三里降逆、关元温阳等。凡根据某些证候 而配选的要穴,都属于随症配穴法。举例见右表。

    常见症配穴举例表

症状配         

发热       大椎 曲池 合谷

昏迷       人中 十宣 涌泉

休克      灸百会 脐中 关元;针足三里

多汗         合谷 复溜

盗汗              后溪

失眠       神门 三阴交 太溪

多梦       心俞 神门 太冲

嘶哑       扶突 合谷 间使

嚼肌痉挛(牙关紧闭) 下关 颊车 合谷

舌肌麻痹   哑门 廉泉 合谷

喉梗阻   天突 扶突 合谷 内庭

流涎     人中 颊车 太冲 廉泉

   

心悸         内关 郄门

心区痛       膻中 内关

咳嗽       天突 列缺 鱼际

咽下困难(噎症) 天突 内关 太冲 内庭

胸闷           中脘 内关

恶心呕吐      内关 足三里

膈肌痉挛(呃逆) 膈俞 内关 劳宫

腹胀           天枢 足三里

胁肋痛         支沟 阳陵泉

消化不良         足三里 公孙

尿潴留        三阴交 阳陵泉;灸气海

尿失禁        曲骨 三阴交;灸关元

遗精阳痿早泄       关元 三阴交 秩边

便秘               天枢 支沟

脱肛             长强 承山;虚者灸百会,实者针秩边

腓肠肌痉挛             承山 阳陵泉

皮肤瘙痒           曲池 血海 三阴交

虚弱                关元 足三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