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客市场研究

 热带咖啡 2012-04-10

[转载]散客市场研究 我要推荐

2008-6-5 11:24:04  丨 分类: 工作感悟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和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改变,团队旅游有安全感、省时方便、价格便宜的优势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已有所下降,而针对团队旅游的弱势而产生的散客旅游以其独特的优点吸引着广大旅游者。据1997年《中国旅游年鉴》的统计,1996年散客旅游人数已占入境游客总数的70%。在出境旅游中,1996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次为506.07万人,其中由旅行社组团出境的为164万人次,只占出境旅游总数的32.4%。在我国国内旅游中,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出游总人次为6.44亿,其中由旅行社承办的仅为1528万人次,仅占出游总人数的5.9%。根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城市的多位居民进行调查,选择自助旅游方式的比例达到38.8%,而选择团队旅游的仅占8.3%,其余大部分受访者未做回答。由此可见,散客旅游已成为我国各种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
  散客旅游,也称为自助旅游或半自助旅游,在国外称自主旅游(Independent Tour),它是由游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形式。
  散客旅游与团队旅游的区别是:第一,旅游行程的计划和安排不同。散客旅游由散客自行安排和计划,自由度大,形式灵活,选择性强;而团队旅游是由旅行社或旅游服务中介机构安排的,活动受到限制。第二,付费方式不同。散客旅游的付费方式是零星现付,即购买什么,购买多少,都按零售价格当场支付;而团队旅游采用包价形式,即全部或部分基本旅游费用由游客在出游前一次性支付。第三,价格不同,散客旅游的价格相对贵些。第四,旅游人数不同,散客旅游一般为9人以下,团队旅游一般为10人以上。散客旅游相对于团队旅游而言,具有批量小、批次多、预订期短、要求多、变化多的特点。
    一、散客旅游的心理分析
  第一,旅游者自主意识的增强。在社会稳定和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更注重体现个人的自主意识,而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更容易获得各种旅游方面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旅行经验的丰富,使人们对旅行社及旅游中介机构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人们出游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结伴旅游或全家一起出游,自主地选择目的地、参观的景点及其他旅游活动。
  第二,旅游者心理成熟度的增强。心理成熟表现为有较大的选择性和独立性,不成熟则表现为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依赖性。旅游者作为本身的职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相当成熟的,但作为旅游者这一社会角色也许还不成熟。但在一百多年的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无数次的旅游实践培养了一大批成熟型的旅游者,表现在:从茫然和胆怯到经验丰富、信心十足;从必须加入旅游团到往往宁愿做“散客”;从随大流地购买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到选购甚至“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从慕名前往一些众所周知的旅游胜地到自己去发现“旅游胜地”;从匆匆忙忙、东奔西跑做“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选定一两个地方做“下马看花式”的滞留型旅游;在旅游中,从只是“旁观”到也要“参与”,从只是“领受”到也要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只重视旅游的“结果”到既重视旅游的“结果”也重视旅游的“过程”;从只是“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第三,旅游者需求层次的提高。现代旅游者之所以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过一段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生活,为的是寻求补偿和解脱,从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去接触一些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做一些日常生活中想做而没有条件去做的事情。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在《逃避自我》一书中写道:“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到,也许我们还没有注意到:世界上最使我们感到羞耻的莫过于不能表现我们自己;最使我们感到骄傲和幸福的也莫过于想、说和做我们自己要想、要说、要做的事”。现代旅游者不想从日常生活的围城中冲出来,又跳进团队旅游的围城中去。尤其是在旅游者中,中青年人数在增加,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性格大胆,富有冒险精神,带着明显的个人爱好寻求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不愿受到限制和束缚。他们寻求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在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的前提下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已满足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达到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这种需求层次的提升,促使散客旅游迅速发展。
  第四,旅游者消费中个性成分的增加。旅游市场的飞速发展,使身处其中的旅游消费者发生着观念的变化,以及由心理的变化带来的观念的变化和旅游行为的变化。旅游者不仅仅把旅游看成是一种花钱买享用和观赏的经历,而且把旅游看成是一种花钱买操作和表现的经历。单一形态的团队旅游形式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且越来越明显的是,旅游消费者越来越趋向于选择能体现自己的生活质量、个性特征,能让自己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到其中的散客旅游方式。这样,一些诸如“民俗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回归自然旅游”、“环保旅游”等项目悄然兴起,并深受旅游消费者的欢迎。
  第五,旅游者经济支出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旅行社的出现就是为了给旅游者提供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因而大受欢迎。现在旅行社通过批量购买、强劲的计价还价实力,在交通费用、住宿餐饮和景区门票等方面获得折扣,从而降低了旅游者的旅游花费。这种价格比旅游者个人自助旅游的花费要低得多,因此,参加旅行社旅游一直是观光旅游的主要组织方式。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力的增强,对经济支出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对价格的关注程度下降,而对旅游经验更加重视。自助旅游行程灵活、购物灵活,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要,因此散客旅游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散客旅游设施的初步具备,也是散客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现代交通的发达,铁路、航空等实行电脑联网售票,为散客旅游提供了交通的便利;现代电讯的发展,使人们无需通过旅行社就可在互联网上查询有关旅游的知识、安排自己的旅行,基本解决食、住、行的问题。另外,许多城市设立了旅游咨询电话、电脑导游显示屏等,这也促使了散客旅游的迅速发展。
    二、散客旅游管理的策略
  散客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由于初次旅游和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团队旅游不可能完全消失,但不可否认的是,团队旅游的规模将不断缩小,散客旅游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散客旅游并不意味着完全不依靠旅行社而将全部旅游事务都由游客自己办理,实际上,不少散客的旅游活动都借助了旅行社的帮助。旅行社仍然可以为散客提供必需的服务,只是所提供的服务必须发生转变,应从以组团、组织接待为主,转变为以中介报务为主,如帮助客人订房、推荐景点、提供信息等。也就是说旅行社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信息和规模经济优势,协助散客旅游者得到更好的旅游经历,获得低廉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因此,旅行社及旅游服务中介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变策略,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第一,根据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摆正散客旅游促销的位置。旅游经营商要改变以往只做团队旅游、不做散客旅游的经营方式,改变认为散客的发展前途不大、不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难以形成规模等经营观念。在经营思路上,要从以前的以团队为主、散客为辅的思路转变为团、散并重、突出散客的思路;在经营策略上要实现散客旅游操作的创新发展。散客旅游市场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市场,其操作尚无规律可循,旅游经营商要在散客旅游自身的特点上下功夫,做文章,借鉴团队旅游的经验,逐步在散客旅游的促销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适应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改变旅行社或旅游服务中介机构的管理方式。像商品零售业主在全国各大城市成立分支机构、进行连锁经营一样,旅游经营商也可进行散客旅游经营连锁,成立专门的散客接待部,实现散客旅游接待的规范化。比如,上海春秋旅行社率先提出“一人也能游天下,散客也能游天下”的口号,并实行电脑联网接待散客,进行了散客旅游接待和旅行社的管理方式的新尝试。
  第三,尊重旅游者的自主意识,建立新型的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成熟型的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越来越小,旅游经营商应该看到:旅游业原本给旅游者提供了方便,但为旅游者提供老一套的“标准化”的产品,把大批的旅游者像货物一样地来“运送”和“分发”,这对旅行社来说是很方便,但毫无疑问不会受到旅游者、特别是成熟型的旅游者的欢迎。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方便,更需要亲切感、自豪感和新鲜感。旅游经营商应该考虑:旅游企业该为旅游者做些什么?旅游企业如何与已经成熟的旅游者建立一种新型的相互依赖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得研究旅游者的需要,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是:在已有的方便和安全的基础上,体现自己的生活品位、个性特征;解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充分享受自由和放松;充实、提高自己,让自己成长、成熟。新型的相互依赖关系应该建立在旅游者高层次的需要上。比如说,为驾车旅游的旅游者提供设备较好的汽车、配备医疗人员、汽车维修人员等。
  第四,针对旅游者的个性特征,转变导游的角色作用。在散客旅游中,旅游者因为环境陌生、人地生疏、语言隔阂、风俗习惯不同等原因,在旅游准备阶段和初次抵达旅游地时会产生不安、激动和兴奋的心理,同时,导游的作用与团队旅游导游的作用又大不相同,导游面对的不是一个团队,而是面对几个甚至是一个游客,其作用更侧重于翻译、向导和沟通。因此,导游应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散客旅游者的需求。这要求旅行社根据散客旅游的特点做好导游员的培训工作。
  此外,继续完善散客旅游的接待设施,加强旅游信息的功能,也是应对散客旅游迅速发展的策略之一。现阶段散客旅游的接待设施虽已初步具备,但仍需继续完善。如加强旅行社与旅游饭店的结合服务,建立和健全散客旅游接待的社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等。
  总之,散客旅游的兴起和发展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摘自《我要公文网》(www.)我国的散客旅游目前虽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散客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可观的。旅游企业应该认真研究这种新的趋势,加快散客旅游市场的开发,探索新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以适应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

自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市场出现了“散客化”的旅游潮,欧美各主要旅游接待国的散客市场份额达到70%~80%,有的甚至高达90%,经营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散客旅游的比例虽然低于旅游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占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近半壁江山,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散客比例更大。据权威部门分析和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散客旅游比例也将突破70%,成为旅游市场的主角。因此,认真分析散客旅游的起因与发展态势,探讨市场开发的营销策略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什么是散客

散客常被简称为FIT(Forcign Independent Tourist),意为去异地独立旅游者,这种旅游往往预付一定旅费,没有陪同,人数多在5人以下,但在某些地方如遇游客要求,也可提供导游服务。FIT 有时也被称为异地个人旅游(Foreign Individual Tourist),即个人或家庭按照特别拟订的旅游计划单独进行或由一家旅行社承办,根据和旅游批发商一同制订的旅游计划进行的旅游。实际上,由于散客没有明确的定义,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界定,如以包价形式、团队规模、委托形式、销售方式以及组团地点等为标准,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散客旅游都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旅游产品的购买上强调“点菜式”或“量体裁衣式”,游客自愿结合,自定路线,“随走随买”,而非一次性付清旅行费用或完全被动接受既定的旅游项目。

二、散客旅游兴起的原因

从世界旅游发展趋势来考察,散客旅游兴起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旅游者日渐成熟。随着经验的积累,旅游者对单独进行远距离旅行的能力越来越自信,他们不再将旅游视为畏途,而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调节身心、恢复疲惫和增长阅历。

(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进入更高层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动机从传统的观光型向多主题转变,探险、修学、科考、生态等特种旅游蓬勃兴起,旅游的目标上升到体验人生、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

(三)传统的规范化的旅游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以往的旅行社包价组团旅游方式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包价过死,浏览项目、路线限制过多,游客缺乏活动自由的缺陷,个别旅行社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将旅游项目安排过于集中,使游客对景点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处处

赶时间,无法尽兴,从而使传统的包价方式越来越失去游客的兴趣。

(四)现代通讯、交通等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管理、服务等的不断完善,增强了旅游者的便捷感,减弱了他们的依赖心理。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为旅游的散客化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使旅游者不依赖于旅行社而借助众多的旅游支持手段的帮助开展旅游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散客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由于老弱游客、初次出游者以及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存在,团体旅游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其规模将会缩小,团体模式也将有所改变。在团体旅游与散客旅游的并行发展中,前者会不断结合散客特点,向后者经营方式的方向作出相应调整,产生介于团体或散客旅游之间的中间形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当前,我国发展散客旅游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回运力紧张,交通票预计周期长,变更率高,购买困难;其二,社会服务体系欠发达,景点缺乏规范化的标识,卫生状况堪忧;其三,信息和通讯服务有待改进,缺少对散客的咨询系统等。因此,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开拓必须认真分析散客需求特点,在经营思想和经营方针上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一)散客旅游市场的调研。由于缺乏对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研究,造成了旅游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的混乱,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当前,应将市场

调研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予以应有的重视。通过对主要客源散客的旅游目的、社会经济特征、行为特征以及客源流向等进行深入的调查,系统地搜集有关散客旅游供求方面的信息,从而确定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营销策略和目标。

(二)产品策略。散客与团队游客的主要区别在于:团客购买组合完整的旅游产品;而散客则是分散购买产品的个别项目,再加以随意组合。因此,旅游企业应努力设计多种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在产品结构上,可以采取零星委托式、自选式、组合式、定制式等多种模式,由散客按其所需自由组合。以黑龙江冰雪旅游为例,可以开发出不同的专题旅游,如以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以冰雪艺术、冰雪娱乐、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游客可以不受团队旅游集合时间的限制,时间充裕,充分领略冰雪旅游的魅力。以冰雪为专题也可以组织镜泊湖、桃山、亚布力等地各具特色的冰雪旅游项目,镜泊湖的冰瀑与桃山、亚布力的高山滑雪场具有不同于平地人工冰景的意蕴,可以丰富冰雪旅游的内容,使游客有充分选择余地。

(三)价格策略。传统的全包价旅游形式,随着旅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已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我国全包价旅游的直观报价高于海外旅游商普遍实行的半包价旅游的报价,给海外游客以中国旅游高价位的错觉,从而影响了海外客源市场的开拓。散客旅游的支付方式是“现付现享,零付零享”,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也高于团客。因此,散客市场的开发在价格策略上主要应发挥好价格杠杆的良性调节作用,采用灵活的作价方式。此外,一些过去只对团队的价格策略也可以经过改造而移植到散客市场上来。1.区别不同时间实行差价。如对散客,旅游淡、旺季实行浮动价,淡季客房优惠,连续住宿越多,价格越优惠。景点门票周末价高于平时等。2.区别不同空间实行差价。如旅游热、温、冷点实行不同的定价。3.小包价团。指游客预付部分旅费,由组团社提供四项基本服务和选择性旅游项目。四项基本服务指接送、订房、早餐和交通票,选择性浏览项目分“一日游”、“半日游”等。选择性项目单列,不计入综合包价中,游客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处理。4.一地成团。指游客可以根据组团社提供的路线和浏览项目,按指定的地点和日期,汇集成团队进行旅游,汇集前费用则由游客自理。5.零星委托。指提供给个人旅游者的单项服务,如代订客房、交通票、文娱节目、接送等。由于零星委托的业务量大,可采取预交一定保证金的补充措施。

(四)促销策略。吸引散客旅游,还必须对已确定的旅游项目进行形象而具体的宣传促销,将旅游信息传达给尽可能多的潜在游客。首先,必须塑造和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突破其特色,在人们心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其次,要提供内容详尽的,符合散客需要的旅游宣传印刷品,包括旅游线路说明书、目录集、导游指南、价格表、各种单页宣传品、宣传小册子,以及其它用途的信封、挂历、明信片等,介绍有关旅游地文化、地理、物产、风俗民情、风光名胜和交通、食宿、购物及其基本价格等情况,以帮助人们增加了解,消除顾虑,增添游兴。旅游印刷品具有图文并茂、实用功能强、可长时间保留,随时提供信息支持,而费用低廉的特点,在旅游促销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以及参加旅游博览会、巡回展销会,做好广告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增加人们接触信息的频度和密度。

(五)渠道策略。散客的输入渠道较为繁杂,总的原则应是既有重点又有广开渠道。第一,旅游社应成为散客有求必应的咨询窗口,热情提供各种旅游信息,推荐灵活多样的服务项目。目前应逐步推广在旅游社设置“散客部”或“散客中心”的作法,真正将散客业务提升到主体业务的高度,及时追踪散客市场动态,做好信息反馈,给予散客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第二,应逐步建立和健全散客预订系统,尤其是在交通、客房和浏览项目方面逐步建立为散客服务的电脑预订网络,通过电脑联网,随时了解各交通部门、饭店的预订情况,接受散客咨询和预订,并可储存旅游资源方面的信息,根据散客的不同需要,代为规划旅游线路。第三,应在交通枢纽,如航空港、码头、车站、市区主要街道路口等设立醒目的中外文路标、导游交通图、指示牌等,清晰地标示各游览点的地点、方位和距离,为初到的游客“指点迷津”。第四,应鼓励旅游企业人员走出企业大门,到市区繁华地段亮牌设点,设立“旅游问讯中心”(Tourism Information Center),提供咨询帮助以及代购交通票、代订客房等。第五,有条件地区可开通旅游信息咨询专线电话。

   散客市场的营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取决于整体社会环境的优劣,散客接待需要构建社会的整体运作机制,其中旅游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热情欢迎、热心指引和帮助;旅游景区环境整洁、和谐优美;交通、通讯部门为游客流动提供顺畅无阻的通道等都是这一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散客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合元素,需要旅游企业与社会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密切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便利、舒适、友好的旅游宏观社会环境。

旅游战略

旅游的发展不仅在实际竞争层面上给各个国家和企业提出了挑战,而且在理论认识的层面上对研究者提出了挑战。分析世界旅游和中国旅游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一些深层次的规律性现象,并由此而形成一些新的认识。
  一、基本认识
  1、生活性
  旅游是生活。旅游活动自古有之,对个人来说,是短期的特殊生活过程;对社会而言,是长存的特殊生活方式。但是,作为商品化的旅游和产业化的经营,旅游则是发端于近代,发展于现代,影响于长远。对应于蒸汽机时代的工业经济,商品化旅游的发展以1840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第一个旅行社为标志。对应服务经济,开始了现代化的大规模旅游活动的高速发展。而对应网络时代的信息经济,旅游活动的兴盛更是不可限量。从运行机制上看,旅游的商品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则始终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而发端、发展和兴盛的。
  2、补偿性
  工业化社会生活的高节奏需要相应的高情感的补偿,这已成为竞争的必要,远隔自然的生存空间,也使人们更加留恋原始、纯朴的短期生活或是新奇的异质文化。求新、求异、求乐、求知、求美,成为更高层次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是现代旅游产生的原因之一,也是旅游消费中既定的心理结构。
  3、体验性
  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花费的是金钱、时间和精力,最终留下的是回忆,得到的是感受,增长的是阅历。所以,旅游活动也可以说是寻求美妙回忆、良好感受和丰富阅历的活动。这一中心也就必然贯穿旅游的各个环节、各个地点和每一时日。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旅游就是创造体验,旅游者购买的是一个体验过程,最后得到的就是阅历,增长的也是阅历,在寻求深刻体验和丰富阅历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
  4、无限性
  由于旅游消费的特点,旅游消费就成为弹性非常大的消费,从而为经营者留下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使之在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合理需求的基础上,扩大现实需求,诱发潜在需求,创造新的需求。这一过程是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经济效益自然增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营和服务都成为艺术,会花钱与会赚钱,巧妙的花钱与巧妙的赚钱结合起来,供给与需求各得其所。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地适应需求,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引导。
  5、竞争性
  跨地域的旅游活动和跨区域的旅游经营本身就要求一体化的市场和充分的空间,这是旅游商品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旅游的跨地域本身就内涵着高度的开放性、外向性和全面的竞争性。对国际旅游经营而言,是世界性的竞争;对国内旅游而言,是全国性的竞争;对旅游企业而言,是全方位的竞争。
  6、综合性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这就要求各个方面密切配合,要求旅游业与社会高度协调,这实质上是对社会各方面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其操作上的可能性只有通过大规模多方位的等价交换实现。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是要求市场的充分发育,市场体系相应成熟。
  原来论证旅游业的综合性,主要集中在对旅游发展的制约上。现在论证的角度变了,综合性已经不是旅游业的制约因素,而是旅游的促进因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特征,这种爆发性的增长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未来中国旅游业保持高增长速度应该有信心,也就是从旅游业发展的规律性因素而言,存在持续增长的条件。
  7、依托性
  旅游业是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实际上,在国民经济的产业链条上,服务经济都处于下游产业的位置,都具有一定的依托性。而旅游业的依托不仅凭借旅游资源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依托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实质上是以国民经济总体的相对发达或高度发达为依托的,而一切发达作为结果,其必需的关键性因素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达。
  原来旅游业作为依托性很强的产业,所以只能依托于、受制于社会。但是现在看来,尤其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很多因素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社会不缺少供给能力,缺的是市场需求。旅游之所以能有目前这种发展形势和局面,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旅游有大的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是最大的资源,市场是最大的优势,哪个行业有需求、哪个行业有市场、哪个行业就有发展,这也是旅游发展的根本保障。
  8、敏感性
  追求生活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在旅游消费领域,集中体现了生活质量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也使得对旅游的需求成为持续性的需求,这样就使旅游具有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战后50多年旅游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虽然有低谷有高潮,但是总体来看都是持续高速增长的。在几次大的波动面前,旅游反应比较敏感,但影响大,反弹也快,展现出了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影响旅游发展的各类因素之中,安全因素是最直接的因素,可以在旅游市场上立即形成波动。经济因素是近期因素,但不会像安全这样的直接因素马上产生影响,而会形成一个相对滞后的时期,这样也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曲线与旅游发展曲线的不重合。竞争因素是长远因素,但也是基础性的因素,在本质上逐步改变世界旅游竞争的格局。
  9、延伸性
  在世界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一是将扩大产业面,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始,产业领域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二是逐步延伸产业链,从下游产业逐步延伸到上游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形成产业群,以旅游企业为基础逐步扩大,使社会其它各类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群。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与当地的契合程度越来越高,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甚至是主体产业。
  10、加速性
  在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几重加速的现象。
  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前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增长速度,而到了中期和后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则高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形成了第一重加速现象。同时,国际旅游的增长速度又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形成了第二重加速现象,从而使国际旅游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第三,在国际旅游的发展过程之中,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又高于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形成第三重加速发展的现象。这三重加速发展现象的基础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本质是世界财富的积累,人均收入的提高,使花费额越来越高。
  11、体系性
  在今后的世界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这三大块的各个市场上,国际旅游市场将会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在其它市场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野比较鲜明,形成产业垂直分工体系,竞争分层次、范围较窄小。从产品种类来说,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主要是开发度低的资源性的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提供的则是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在技术分工中,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仍置于垂直分工系列的次要地位,难以达到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在市场份额上,也始终是少数发达国家占有量大,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争夺少数份额,这是过去、目前,也是今后一段时期的现实。因此,竞争的态势越来越清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就目前来看,各国的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出现了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的总体格局,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由于国际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发达国家的居民,需求导向重心必然倾向于发达国家,迎合西方消费者的旅游需求。二是因旅游发展水平的不同,发达国家自身的旅游经济系统较完备,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也高。三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具有较多的共同性,相互之间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障碍小,从而提高了其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与其它商品市场所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潜力很大,发展条件较为机动,发展手段较为多样化,因此有可能较快的改变目前的这种现实,而逐步与发达国家平分秋色。国际间对外贸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比较利益原则,商品经济的一般发展过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资金密集型产品,再到技术密集型产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发展阶段和分工的不同梯次,而旅游业由于其综合性,是融三种密集于一体,各个阶段同时并存的行业,又是以劳动密集为基础的,所以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可以在其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和发展余地,参与竞争。在这个市场上,开发范围较广阔,贸易壁垒小,自然科学技术影响程度相对也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扩展,而发展中国家的旅游资源与劳动力资源较丰富,又拥有扩展的可能性。所以,旅游市场是各国都可以一展身手之处,各国也都在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开展竞争。
  12、文化性
  多年以来,文化性资源始终是各国旅游业在国际上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文化旅游产品也是长盛不衰的产品。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消费的实质是文化性消费或消费文化。其中文化的同质性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文化差异。一般来说,对旅游服务设施的要求是以同质文化为主,而对旅游吸引物的要求则是以异质文化为主。文化差异形成吸引力,所以一切文化载体都能形成旅游吸引物。而许多文化是特定的,无可替代,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方面都是得天独厚的,具有相对垄断性。在发展过程中,突出差异性,追求独特性,逐步成为旅游行业的共同选择。由此,将会形成文化多样性越来越强的良好局面。必须提供相应的产品,才能形成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从本质上说,旅游者在寻求文化,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文化品味越高,独特性越强,多样性越丰富,就越有发展前景。研究世界50年的旅游发展经验,可以说,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质量是旅游之本。因此,旅游工作者要比文化工作者更重视文化的挖掘,要比城建工作者更重视城市特色的营造,要比环境工作者更重视环境的绿化与美化,要比文物工作者更重视文物的保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建设势必成为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动力产业
  旅游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客观分析,已经成为一个动力产业。动力产业的提出是对旅游业在新时期发展优势的新认识,即旅游业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产业,而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作用。
  1、入境旅游的发展形成了“四个就地”的效益
  即入境旅游是就地出口风景,就地出口劳务,就地出口商品,就地出口文化。这“四个就地”,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优化组合,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取比较高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避免或减少国际货物贸易中的种种壁垒,谋求更大的发展。
  2、国内旅游的开发形成了“四个转化”的效益
  一是可以把现存的无效资料转化为有效资源;二是进一步把有效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把创新的旅游产品转化为市场的有效需求;四是把有效的市场需求转化为旅游企业的经营效益。这个转化过程是对各类社会资源重新优化、组合,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也是旅游业的功能和作用全面体现的过程。
  3、综合来看,旅游发展实现了四个层次的交流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除了规模的扩大和增量的调整所起到的作用之外,旅游业还实现了四个层次的交流:一是实现了国际之间的交流,改变了国际间的财富分配比例;二是实现了产业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产业结构的比例;三是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实质上完成了又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四是实现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也是各地财政收入的再分配,是货币与资源的再交换。
  4、一流带八流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作用:在交流过程中,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了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了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了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了文化流和科技流。流动规模越大,流动频率越高,越能体现出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对各地发展的推动作用。
  5、一点为主,六点并进
  在发展过程中,对应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会形成一点为主,六点并进,全面推动现代化的格局。即以经济增长点为主,同时旅游也会形成社会发展点、环境优化点、区域协调点、国际合作点、文化促进点、生活质量点。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旅游业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长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就自然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并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从而在建设旅游强国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起到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发展的动力产业。
  6、体系化竞争
  目前,各国的旅游竞争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以企业竞争为基础,以联合竞争为主体,以国家直接参与和组织竞争为龙头,形成了举国竞争体制。对外的举国竞争同时必然要求国内竞争有序化和机制完善化,因此,管理要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微观性要素要在竞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的宏观管理要素也愈益突出。比较通行的做法一是增加投入,二是组织国家级的大型活动,三是全面调整企业结构,加强对运行秩序的调控,强化质量和形象的提高。这是隐藏在企业竞争表象后面的深层次要素,但却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目前,这些作用尚未充分体现,这些意义尚未完全被人们所认识、所理解、所重视。而这方面的薄弱,将难以形成举国竞争的体制,最终对发展会形成致命的影响。
  7、国际化发展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产业前景面前,如果说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间我国旅游业完成了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那么,在未来的十年间,我们应完成从产业型向国际型的转变,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是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在80年代,谈国际化几乎是空想和奢望。但现在来看不仅具备了基础和条件,也已经有了一批现实的案例。进行国际化发展是国际化竞争的需要:一是在海外设点创业,可以就地扩大宣传,增加影响,招徕客源;二是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发展使建立海外接待体系成为现实需要,也提供了可能;三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一方面是可以搭车,在香港和澳门旅游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两地中资旅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搭车;另一方面是以香港和澳门为跳板进行国际化发展的过渡。这就要求有国际型的眼光、国际型的决策,遵循国际惯例并培养和使用国际型复合人才。国际化发展将开拓一个新的广阔的空间,使中国旅游业全面进入国际分工,并在分工中升级。总体目标是不但要培育全国性跨区域的大型旅游集团,还要进一步培育中国的跨国旅游集团。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有赖于全面实施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体系,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达到集约型经营、质量型竞争、效益型发展,使中国旅游业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新时代与新优势
  新时代面前,旅游除了传统的优势之外,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优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优势,把工作做到位。
  1、旅游是以人为本的兴奋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作为服务业先锋的旅游业,多年以来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行业发展的灵魂,并且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全面落实。从饭店星级标准的制度和推行开始,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一直到旅游厕所,从硬件到软件,贯穿始终的要求都是以人为本,一切从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安全、质量、秩序是基础,舒适、文化、特色是提升。客观来说,旅游已经成为服务质量的标志,其效应也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在新的形势下,旅游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努力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排头兵,形成全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兴奋点。
  2、旅游是三个代表的集中点
  对应中央提出的要求,旅游可以说是三个代表集中表现的一个领域。
  首先是旅游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旅游发展的条件,没有旅游发展的基础,同时通过旅游发展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旅游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集中的领域。
  第二是从文化角度来说,旅游工作主要吃的就是文化饭,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弘扬新的文化,是旅游工作者面对的重要任务。多年以来,在旅游工作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际上在日常工作里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第三是发展旅游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其中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旅游发展本身就是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也是群众新的生活需求,所以发展旅游就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新的需求。另外一层意义是通过发展旅游必须使群众受益,这实际上也是进一步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所以,抓旅游工作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一个集中点,当然我们其它方面的工作也是如此。但是由于旅游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很强,所以拉动性也强。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旅游工作能够更加集中体现,这也可以说是旅游业在新时代的一个新优势。
  3、旅游是五个统筹的交汇点
  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一步对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现在三农问题是最迫切的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对应三农问题应该形成三农旅游的概念。第一是农业旅游,目前农业旅游在全国已经普遍开展,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农家乐,也包括一部分高科技的农业观光园,这是把一部分农业资源挖掘出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旅游产品,进而形成农业旅游,这在全国已经成为普遍态势。第二是农村旅游,农村旅游的概念涉及区域性发展,通过农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产生推动作用。一座山富了一个县,一个洞富了一个乡,实际上就是农村旅游的概念。第三是农民旅游,农民旅游也就意味着农村不仅是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和生产者,也应该是需求者和消费者。现在农民旅游在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开展起来了,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开始。这也意味着中国旅游市场的一个大头还没有启动,现在说旅游市场,还是四亿城里人,九亿农民还没有研究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旅游启动起来,就意味着市场需求前景更加广阔。三农旅游中,农业旅游是一个产品概念,农村旅游是一个区域概念,农民旅游是一个市场概念。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步缓解,三农旅游会逐步兴盛。反过来说,随着三农旅游的逐步兴盛,对于推动三农问题的缓解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就会比较好地落实城乡统筹。
  第二是区域统筹。核心问题是如何互动,如何合作。从国家的发展过程来说,八十年代珠江三角洲启动,九十年代长江三角洲启动,包括浦东开发开放。九十年代末是西部大开发,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在中部六省实际上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现象,就叫中部凹陷,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中部六省1990年的时候收入的比率是五比一,现在已经扩大到二十六比一,中部六省每一平方公里创造的GDP相当于长三角的八分之一,相当于珠三角的十分之一,中部六省的经济凹陷一定意义上也是政策凹陷,这就要求中部地区必须研究自己的优势来加快发展,形成中部崛起。其中旅游的崛起是最现实的,也是最能迅速见到效果的。1999年西部大开发之后,中部地区有一句话,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虽然不是东西,但是可以东张西望,可以东拉西扯。东张西望需要前瞻性的眼光,需要战略性的眼光,东拉西扯不是生拉硬拽,需要相应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旅游的角度来说,中部地区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而且原来制约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条件现在都大大缓解,现在新的发展平台已经构建出来了,也就意味着中部地区的旅游通过区域统筹进一步加快发展。这也就需要东部地区加强合作加强统筹。
  现在从全国来说,有一个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合作的问题,实际上就沿海很多发达省份来说,也同样有一个小西部开发的问题。比如粤西、闽西、浙西、鲁西,一路数下来,即使是沿海发达地区实际上也同样涉及到区域统筹的问题,也有一个区域互动合作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研究。2002年,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以全国1%的国土面积、5.9%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8.3%的GDP。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以0.57%的国土面积,2.34%的人口,创造了9.1%的GDP。这样的状况,势必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从现在来看,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以四次15个城市协调会为主要形式,在逐步深化发展,2003年,又提出了建设“无障碍旅游区”的构想,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珠江三角洲,应该说发展的比较成熟了。环渤海旅游圈也在逐步运作之中。同时,西南四省一市七方,西北五省区等,在区域旅游合作中都形成了比较强的阵势,其它一些相应比较小的也都在运作之中,比如说中原旅游协作区,是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省区4省12个城市,年会开的比较热闹,还没有进展到实质性的程度,还是先开一开会、联络联络感情、热闹热闹,但即使是处在这样的层次,也应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中国人几千年都是画地为牢,这个观念是根深蒂固的,现在通过区域旅游发展,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局限,这本身就是区域旅游的进步。所以应充分肯定。
  “十一五”规划工作要求中,编制区域规划也是一个重要任务。最近,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新态势,格外引人瞩目,也必然会成为2004年的区域旅游热点。一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提出,将在“9+2”的大范围内启动新一轮发展。二是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开始实施,其中发展替代产业的要求不仅给东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要求东北区域旅游的一体化联动。三是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开始启动,并已明确从2004年开始,举办中国东盟论坛,旅游发展是重要议题。进一步,将从跨区域合作发展到跨国跨境合作。这两年来除了国内区域旅游发展以外,一些跨国跨境的区域性合作机制开始形成。
  第三是经济社会统筹。在一定意义上来看,旅游不仅是一个经济产业,也是社会事业,随着旅游的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统筹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发展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很多原来不在我们视野范围之内的现在都可以称之为旅游资源,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资源体系,社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的深化利用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经济社会统筹的过程。
  第四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旅游角度来说,就涉及到旅游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客观来看,旅游是环境代价比较小,环境产出效益比较高的一个产业,但是多年以来也有一些不实之词,其中最大的一顶帽子是发展旅游破坏环境,立论依据是搞旅游就要谋取利益,谋取利益就一定要破坏。这个立论不符合实际,因为环境就是旅游的卖点之一,没有好的环境旅游卖什么,卖得出去吗?但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确有一些破坏环境和破坏文化的现象发生,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发展阶段的局限,做法不到位,
  第五是内外两个市场的统筹,发展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实际上就是充分挖掘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两种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在发展中统一,互相强化,这就可以使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得到提升。
  4、缓解国际经济磨擦的润滑点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已经进入了一个国际经济磨擦的时代,这几年国际上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现象屡屡发生,同时还树立了一些其它的壁垒。比如绿色壁垒,SA8000认证,等等。在一定意义上是发达国家制定标准,我们不得不遵守这些标准。随着发展,国际经济磨擦的势头越猛。在这种状况之下,旅游的新优势得到进一步的突显,尤其是出境旅游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多年以来,我们对出境旅游的基本认识,总觉得出境旅游是花外汇,所以应该有所控制。现在不同了,在一定意义上出境旅游可以成为中国缓解国际经济磨擦的一个润滑剂。下一步,中国的旅游业在这一点上的作用会非常突出,优势也会越来越大。这几年来,国家领导人出访,很多都有一项重要成果,就是把出访的这个国家开辟成为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外交工具。作为外交工具,可能是阶段性的,但是成为缓解国际经济磨擦的润滑点,必然是长期的。
  5、实行国际化的示范点
  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旅游有可能超越其它行业,直接进入世界旅游经济的水平分工体系。一是因为旅游科技含量不是很高,就意味着我们和国际上差距不大,也就有可能争取一步到位,直接进入世界的水平分工体系,不至于成为垂直分工体系的末端。二是旅游的发展几乎没有关税壁垒的问题,也没有非关税壁垒。当然有一些特殊情况,但只是阶段性的。意味着国际市场对我们来说,基本上是完全开放的。三是在开放扩大的过程之中,中国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可以进一步体现出来。也就意味着竞争力会持续增长。这样一个态势也使中国旅游的发展更加有利。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是一个新的优势。
  6、地方品牌效应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地方品牌效应越来越突出。很多地方工业发展得不错,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实际意义,对于地方的财政收收入来说更有实际意义,但是由于工业产品是流动的,从地方品牌来说意义并不大。而旅游是旅游者的流动,这就意味着旅游的品牌是地方品牌效应首当其冲的一部分。反过来就说,地方要形成品牌,第一位的品牌就是旅游品牌,所以旅游的品牌效应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越来越突出。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地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所以大家对地方品牌的形成和树立也越来越关注,在这个意义上,不抓旅游,地方品牌就立不起来。
  7、政治聚集效应
  由于旅游发展起来了,品牌形成了,不仅旅游者来得也多了,大官来得也多了,这就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政治聚集效应,这个效应产生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1987年,贵州一个乡长说,搞旅游好,修大路,见大官,宰大鼻子,赚大钱。除了宰大鼻子偏颇,这几句话很生动地说明了旅游效应。政治聚集效应一定意义上发生了衍生和连带效应。焦作云台山去年一年接待了81个部长以上的干部,中央领导接待了5位,没有旅游发展,很难达到这个程度,这就是旅游品牌效应所形成的政治聚集效应。
  8、经济吸引效应
  由于人来得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经济吸引效应。旅游不但吸引客流,同时也吸引商流。很多旅游者来了一看,对这个地方熟悉了,也看到了很多商机,他就从旅游者转换成了生意人和投资者。这样的经济吸引效应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但是需要去主动强化,就会使旅游的效应不简单体现在旅游者身上,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与当地的契合程度越来越高,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甚至是主体产业。
  9、文化扩散效应
  外来的旅游者,同时也带进来外面的文化,但是更重要的是把当地的文化带出去,因为旅游者来就是寻找文化差异,寻找特色,所以自然也就形成了本地文化的一种扩散。这种扩散不是一个简单文化意义上的扩散,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扩散。至少能够增强当地人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的自尊自信,这种文化的自尊自信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转化成生产力。
  10、市场开放效应
  旅游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推动开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刚刚开始搞旅游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想卖点东西,张不开口,不敢吆喝,但是随着客人来得多了,越说越热闹,这就是一个市场开放效应。这里边既包括各地观念的开放,也包括市场的实质性开放,进一步是构建全国统一旅游大市场,并以此为基础进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对应世界性市场。
  大规模的客流运动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效应是不能忽视的,总体来看新的效应是这些效应。如果说把这些新的效应抓住了,再把传统效应进一步整体提升,旅游的作用就可以更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