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减挂钩天地宽

 神州国土 2012-04-11
增减挂钩天地宽
  □本报记者 袁可林  特约记者 孙德峰  袁华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河南省舞钢市也迎来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这里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成效,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及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三化”协调发展的一面旗帜。

  “问渠哪得清如许”,日前,记者一行来到舞钢细探究竟。谈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时,舞钢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郑建华说——

  城乡统筹发展在呼唤:增减挂钩必须迎难而上

  舞钢市总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辖1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是全国著名的宽厚钢板生产和科研基地,年生产总值达100亿元。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建设和大量招商引资项目的引人,对建设用地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国家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缺口较大。尤其令市委、市政府头疼的是,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苦于缺少建设用地政策支持,难于实施。显然,如何满足建设用地需求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中的难题。

  恰在此时,舞钢局为市里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全市190个行政村、834个自然村、1241个村民组共占地7.11万亩,户均占地1.1亩,大大超出了国家农村人均占地100平方米的要求。如将其予以规范,至少可腾出建设用地3.58万亩,为该市今后20年的发展提供用地空间。这使市领导眼前一亮。

  因此,当河南省提出将该市纳人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时,市领导当即表态:这是天赐良机。市委、市政府立即成立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成员由市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建、农业等部门及各乡镇负责人组成。此外,市里还明确3个试点分别由书记、市长和副书记3人分包,从组织上予以保证。就这样,从2009年中期开始,舞钢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中原大地上率先扬帆起航。

  如今,三年过去了。记者在舞钢大地上行走,只见一处处风格各异的社区建筑与绿树红花相互映衬,分外夺目,大片招商引资而来的项目工地内吊车高悬,彩旗迎风飘扬。陪同采访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市已规划的17个中心区已有10个开工建设,其他7个中心社区将于6月底开工,现已完工新居3068套,大批村民正兴高采烈人驻新房,全市城镇化率现已达50.9%,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随着全市近百个工业项目的落地,2011年该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9.6亿元,较2009年增长19.6%。尤其令人高兴的是,全市耕地连年保持在1.87万公顷,实现了占补平衡;全市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2.88亿斤,以不牺牲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喜人成绩,向世人展示了舞钢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成功与前景。

  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中,舞钢市为避免“长官意志”及重蹈盲目建设的老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一切,具体做法是——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科学规划也是生产力。舞钢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时,坚持把科学制定各种规划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此,该市首先组织力量,精心完成全市2010~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在进行修编时,为避免各个规划打架,市政府明确要求,各种规划都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实现有机衔接,决不允许自搞一套。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将全市1个城区、13个乡镇、190个行政村、834个自然村整合为“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乡发展蓝图。

  接受记者采访的同志介绍说,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市里于2009年启动了三个中心社区建设试点,之后又有7个中心社区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6月,全市17个中心社区将全面启动。到2015年底,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有望达到80%、农村转移人口达到80%、城镇化率达到80%,届时该市将会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有了好的规划,还要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

  副局长范运朝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当地农民在建房方面曾经历过上个世纪50年代建土坯房、70年代建砖瓦房、90年代建楼房,不少地方出现老子前头建房、儿子后头扒房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该市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树立超前意识,力争做到新建房子50年不落后,100年不后悔。为此,该市各试点中心社区请来国内一流建筑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设计。尹集镇张庄社区聘请清华大学设计院,着力把社区打造成一个集生活居住、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型社区。建筑群目前已经完工,不少村民已经人住。

  记者一行置身张庄社区时,仿佛有“人在画中”之感,不禁为当地村民的优越居住条件连声赞叹。一户姓李的村民掩饰不住内心喜悦:“能住在这样环境的村里,过去祖上八辈子也想不到啊。”区内不仅文化广场、幼儿园、卫生所、污水处理厂等应有尽有,而且社区大门、景观大门、假山、健身游园等设计风格新颖别致、极有特色,为提升社区品位增添了不少色彩。

  建房兴业需要大量资金,然而“天上不会掉馅饼”。对此,该市的措施是——

  多方融资为城乡统筹发展鼓风扬帆

  建设用地及建设标准解决了,仍需解决建设资金从何而来的问题。

  该市审时度势,确立了“政府引导、财政奖补、群众自愿、多元投人”的方针。

  其一,坚决整合全市各种涉农惠农资金,实行“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近年来,全市国土资源、水利、交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扶贫、金融、供电、林业等部门,每年涉农资金不断增多。该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统筹安排的原则,将各种惠农资金精心进行整合,有效提高了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益。目前,该市已先后整合各种涉农惠农资金1.3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在该市张庄中心社区,镇政府一位同志介绍说,他们已使用交通、国土资源、环保等方面的涉农资金800多万元。

  其二,实行土地收益反哺政策。为了给城镇化提供资金,该市政府明确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节余指标产生的土地收益反哺农村。其中,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节余部分的50%由乡镇自主运作,其收益由乡镇投人到社区建设;中心城区集中使用的指标,按一定的收益比例补给乡镇,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例如,舞钢公司配套项目,利用城乡增减挂钩指标588亩,实现净收益5000万元,全部用在了新农村社区建设上。

  其三,加大财政投人。市政府决定,市财政每年投人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平均投资增长幅度不低于10%;对在2012年底前完成整村搬迁,复耕完成土地挂钩指标及年度目标任务的乡镇,市财政给予每个项目10万元奖励;对土地规模经营大户以每亩200元的标准进行实物奖补,连续5年。

  其四,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一方面采取单位帮扶、企业援建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据统计,2009年以来该市已吸收4.8亿元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该市充分利用城乡建设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以乡镇为主广泛进行社会融资,目前已融资1.5亿元。

  建新拆旧是否顺利,村民能否安居乐业,事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成败。为此,该市采取的措施是——

  确保建新拆旧兑现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为使建新拆旧获得村民支持,该市先后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充分尊重民意,在每个项目实施前市里都要召开包括听证会在内的各种会议,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二是在制度层面上,市里将建新拆旧工作列人各乡镇目标责任制,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心与担当意识。三是将建新拆旧同财政奖补资金挂钩。该市规定,凡是搬新后主动将旧房拆除复耕,可得到市里5000元到1.5万元不等的资金补贴。此外,与享受医疗保险、参加养老等社保政策挂钩,不搬新拆旧的不予办理。四是坚持实行一户一宅政策。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通过以上四项措施,加之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目前各中心社区建新拆旧工作总体进展良好。一位中心社区副书记介绍说:“我们有个自然村共36户,现已搬进新居34户,剩下的两户原来有点想不通,现在态度开始转变了。为啥?建新拆旧不仅可以使家里居住条件得以改善,有利于子女们成家立业,何况有那么多的经济利益,不拆旧才是傻呢。”

  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村民向中心城镇集中,改进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农民们的就业致富问题,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经济收人有上升。

  该市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十分注意把经济发展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同步推进,要求各中心镇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和传统,至少培育1~2个优势产业,靠支柱产业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尹集镇中心社区依托当地山水林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业,帮助各家各户创办农家乐项目,现户均年收人已达10万元以上。尹集镇柏都社区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尚店镇产业集聚区已有三家企业人驻,其中有两家企业投资额达到1亿元以上,已吸纳当地300多名社区居民就地转岗就业成为产业工人。

  在一个646平方公里的偌大范围内,以增减挂钩拉动城乡协调发展,其工作量之大、任务之艰巨、难度之复杂,不难想象。舞钢市在土地管理上,坚持大局着眼,将该市2400多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4424亩农转非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区3980亩存量土地融为一体,统筹使用,有力保障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需求。舞钢市国土资源管理者,以自己的优异成绩和辛勤汗水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