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尔登湖》:澄清灵魂的一泓水蓝

 无尽金刚 2012-04-11

瓦尔登湖》:澄清灵魂的一泓水蓝

    人的一生中,不经意间邂逅一位善解人意的友人,一处流连忘返的风景,一段荡气回肠的情感,一本沁入心扉的书籍,都将是何等美丽与幸福的事情啊!

                                                                                  ——题记

今年初春的某一天下午,天气晴好,寒风依然料峭。我迈着轻软的脚步走进书城,愉悦地流连在高大整洁的书架前,没有任何征兆,我的目光轻柔地抚过一排排书籍,就被那一本湖蓝色书脊的《瓦尔登湖》所吸引。“瓦尔登湖”,多么熟悉的名字,我们在哪里见过吗?莫非是在梦里,你牵引过我的脚步,曾漫步于你诗情画意的湖畔?我的心中顿时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感动!这就是缘分,只是轻轻地一瞥,我们已不能分隔。我小心翼翼地从书架上把她抽离出来,深怕我笨拙的动作会触破她晶莹的湖蓝。然而,我的心中又是多么地愧疚啊,我竟然先前不知道她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我的无知在她面前是那般清晰可见。我迫不急待地翻开书页,阅读序言以企知晓她的全貌,就像初次相遇一位心仪的姑娘而一睹她的芳容一样,序言就是每本书的容颜。

我得告诉亲爱的读者,《瓦尔登湖》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亨利·戴维·梭罗所写就的一部散文经典。1845年到184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梭罗,独自一人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自筑小木屋中,渔猎、耕耘、沉思、写作。两年多与瓦尔登湖朝夕相伴、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日子,成就了《瓦尔登湖》,也成就了梭罗。由此,《瓦尔登湖》与《圣经》诸书享有同样的殊荣,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可见《瓦尔登湖》意义深远。

我毫不犹豫地把《瓦尔登湖》带回了家,我决计要在美好的春光里,亲临瓦尔登湖畔,与梭罗进行一次彻底的长谈,用瓦尔登湖的碧蓝色湖水,荡涤我的身心,沐浴我的灵魂。于是,从春寒料峭的二月出发,至杏花打苞的四月初,我一直迷恋在瓦尔登湖畔的小径上、森林里、还有康科德小镇的农家里,无论是月明星稀的深夜,还是阳光明媚的午后,我都乐辞不疲地行进其中,流连忘返。当我以梦入桃花源的心境,丈量过瓦尔登湖畔的每一寸土地,谛听过每一声鸟的啁啾,泛舟漂荡过瓦尔登湖的四季时,我终于带着澄清的心灵与未完的思考,和那一泓明净的湖蓝,回到了现实的岸边。

(一)简朴生活的学问

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畔作为自己简朴生活与静心思考的天地,对他自己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但梭罗以一个自然之子的身份与心态,将现实的困难迎刃而解。他春天播种,夏日锄豆,秋天收获,冬天贮备。每一场农事,梭罗都做的兴趣盎然。当然,他选择做琐碎的农事,并非要回归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态,而是意在考证:一个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用双手养活自己且会获得更多意外的收成。梭罗醉心于自己的劳作,却有别于任何一个康科德镇的农夫。他花费最少的时间种豆锄草以养活自己的身体,却愿意支付足够多的时间读书写作以喂饱自己的精神。梭罗以最经济的方式生活在自制的小木屋中,他的思考却穿越时空,时常飘浮在不同国度的上空。关于穿着、时尚与简朴生活;关于住宅、贷款、奢华与文明生活;关于建筑、大学教育、慈善事业与自由之人等等。梭罗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在清晨的沐浴里,在锄草的田间地头上,在夜晚的宁静里。他说­:“简朴生活是门学问,它一直遭到人们的轻视,但它却不能任人漠然无视”。梭罗身体力行地证明:我宁愿坐于露天之中,因为青青草叶之上一尘不染;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这南瓜只容我一人占用,而不愿挤坐在天鹅绒的软垫上;我宁愿在大地上驾驭一辆破牛车,悠闲自在地游荡,也不愿乘坐豪华的观光火车去天堂,沿途呼吸着乌烟瘴气。于是,他犀利的目光穿透古今,视奢华生活为文明的溃烂处:一个阶级的奢华全有赖于另一个阶级的贫困来得以维持。而产生于21世纪的“房奴”这样的新词,却早在160多年前的梭罗的思想里,已经有了雏形。

然而,倡导简朴生活并在现实生活里实践这个理念,却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一份与现世为敌的勇气,还要超然于物外的坦然心态与襟怀,正如梭罗在书中写道的那样:“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它并不像你那么坏......你纵然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射到济贫院的窗户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的窗上一样耀眼夺目。”

当然我们是无法效仿梭罗,像他那样诗意地生活在世界的另一个瓦尔登湖畔,但事隔多事以后,这些平凡却掷地有声的文字,却在我们的心灵之壁上,发出了清晰的回响之声。

(二)自然之子的情怀

《瓦尔登湖》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协奏曲。梭罗在幽静优美的瓦尔登湖畔,在灌木丛生的林间小径上,在自筑的小木屋里,他随时随地与众多“野性的邻居”泰然相处。在碧蓝澄澈的瓦尔登湖中,悠闲的野鸭四处游荡,鲈鱼在暮色的笛声里徜徉,潜水鸟狡黠地与人嬉戏,狗鱼在厚厚的冰层下跃动;湖畔方圆的森林中,有慌不择路的鼠类,密林深处隐匿着的鹧鸪,狡计的山橘,决以胜负的蚂蚁群落;有准备过冬的黄蜂,在小木屋前的空地上觅食的野兔,以滑稽的姿势边走边表演以企获得玉米棒子的红松鼠,夜晚发出与从不同歌声的猫头鹰;还有被猎人追捕着的狐狸,林中自在自活着的黑山雀与鹣鸟,春天的雁队与鹰隼……还有数不清的动物与梭罗一起生活着。他用一颗充满同情与仁爱的心关爱周围的邻居,把自己本不充足的食粮取出一部分来与它们分享,并用柔和的目光欣赏着那些可爱的精灵们的古怪表演,相信那是世界上最精彩绝伦的表演,野性十足又活力四射。在梭罗的小木屋的不远处,是一片较大的森林,那里生长着枝繁叶茂的松树、山核桃树、漆树、矮橡树、野樱桃树、越橘和落花生,在小院落的四周,到处生长着草莓、黑莓、长生草、狗尾草和黄花紫菀。五月间,野花漫山遍野地怒放着,引来阵阵的蝶飞蜂舞,一派热闹非凡又赏心悦目的景象。八月间,大片的浆果如期饱满成熟,垂挂枝头,诱人眼目。梭罗和众多的鸟雀精灵们一道,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争抢似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特别恩赐。于是,梭罗以飘逸的姿态逍遥来去大自然的任何一角落,已与自然化为一体,成为她湖中的一泓水,林中的一束花,路旁的一根草,天空的一抹云,亦或是一只鸟。总之,他成为自然的一分子,与她共呼吸,共命运。

正因为如此,梭罗才会说:“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坐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树、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于是,遁入世外的心灵与思索世事的灵魂,一起在时间的溪流里垂钓。

置身于《瓦尔登湖》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里,我们的身心都得到净化与提升,那里真如人间仙境一般地让人痴迷与留恋。回到现实,只有徒添伤感罢了。试看今日之自然:满目疮痍,层林渐失,湖泊渐涸,地震不断,空气难洁......这诸多的全球问题,不得不让人类深思。乔治.艾略特说:“《瓦尔登湖》是一本越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我想,《瓦尔登湖》与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在生态学的层面上,是有着殊途同归的重要意义与指向的。而生活于160多年前梭罗的自然之子的情怀,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澄清灵魂的一泓水蓝

梭罗这样描述与他朝夕相伴的瓦尔登湖的:“它给我的印象却好似山中的一汪潭水,高高地泊在山坡上。在朝阳初升之时,我眼中的湖水滑落了它夜色的雾衫,渐渐地,它柔缓的涟漪,或它亮滑如镜的湖面,在远近各处清晰起来。此时的雾霭,如幽灵般悄无声息地隐没于森林中,又犹如异教徒在夜间的秘密聚会,偷偷散场了。露珠随后仍垂吊在树枝上,垂吊在山边,整天都不消失。”这就是让世人无限神往的瓦尔登湖,梭罗已不朽之笔,永远将她定格在了世人心中。她滟滟闪烁的湖光,清莹洁净的湖水,青春常驻的波痕,真实奇崛的个性,欸乃一声山水绿的甜美清音,都使她不折不扣地成为大地的眸子,成为康科德桂冠上的一颗最璀璨的钻石,成为一面绝世的风月宝鉴,在漫漫岁月的时光经典中,熠熠生辉,永放异彩!

梭罗说:“有了思想的翅膀,我们就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欢欣鼓舞。只要我们的心灵自觉努力,我们就能超越一切行为和结果之上。”

“为何人在泥土中牢固地扎下根来,却不能照样向空中蓬勃地生长呢”?

“一个人假如既自信又坚定不移地朝他梦想的目标前进,并努力营造他所向往的生活,那么,他会取得在通常情况下无法取得的意外成功”。

“将你的目光扫视内心,会发现你心中有一千个未知的地方,那就去周游吧,成为内在宇宙的地理学家”,——“到你的内心去探险吧”!

《瓦尔登湖》,集自然之美与精神之美于一体,深邃清澈,照彻人性。于是,游历一趟《瓦尔登湖》,内心深处那些常年不见阳光、落满尘埃的阴隅角落,连同那些平日久积心头的烦琐与纠结,便在不知不觉中散失、化解。我会情不自禁地沉醉在瓦尔登的湖光山色中,会突然醒悟在梭罗对人性与自由的精辟幽默的诠释中,会长久地感动于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融洽自然里,会无数次地被梭罗富于哲理的质朴言语打动、激励,那涌动于心头似乎要喷勃而出的力量,都在无言中告诉我:与《瓦尔登湖》邂逅,是何等美好与幸福的事情;她的旷世之美,将永留我的记忆;她那纯洁幽深的湖水,将成为澄清我灵魂的一泓水蓝,永远沉静在我的生命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