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俊然:汉代司徒的下属有多少?

 指间飞歌 2012-04-11
郭俊然:汉代司徒的下属有多少?

2012-04-11 05:24:19

归档在 史学杂论 | 

《后汉书·百官志一》载:(司徒属官有)“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人。(《汉官目录》曰三十人。)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即位,以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也。”可知,司徒的属官有司直、长史、掾、属、令史和御属。分别介绍如下:

1)司徒司直。司直一官本设于公元前126年的武帝元狩五年,秩比二千石,职责是辅佐丞相纠举不法。元寿二年即公元前1年,丞相更名大司徒后,原来的丞相司直便成为大司徒司直。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下》就记载了金钦为大司徒司直之事:“(元始元年)大司徒司直金钦为京兆尹,一月为侍中。”又,《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记载了“(南乡侯陈崇)以大司徒司直与王恽同功侯”之事。  

新莽沿袭不改,始建国元年便“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位皆孤卿”(《汉书·王莽传中》)。

东汉也是因袭不改。如建武之初便有宣秉、王丹二人为大司徒司直,见《后汉书·宣秉传》——“(建武)四年,(宣秉)拜大司徒司直。”和《后汉书·王丹传》——“(建武)六年,代宣秉为大司徒司直。”建武十一年即公元35年四月丁卯,“省大司徒司直官”[1](《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七年之后的建武十八年,又省司直之职官,而改设长史。自此,汉代不再有司徒司直之官。[2]

2)司徒长史。司徒长史设于建武十八年即公元42年,秩千石。《后汉书》中记载有刘宽、吴良、皋徽、桥玄、冯巡曾任司徒长史。《州辅碑阴》中提到“司徒长史宛任□伯阳”[3],却不见于史籍,当为失载。

瞿中溶的《集古官印考》载有“司徒长史”[4]之印章。《汉印分韵合编》中又提到“司徒左长史”和“司徒左长史印”印章[5]。可知,汉代不仅有司徒长史,还有司徒左长史。既然有“左”,当也有“司徒右长史”[6]。然而,司徒左右长史都不见于史籍的记载。

3)司徒掾。这是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中最为常见的司徒属官。像《国三老袁良碑》[7]、《孔彪碑》[8]、《礼器碑》[9]、《刘宽碑阴门生名》[10]、《唐公房碑》[11]、《韩敕孔庙后碑阴》[12]和《成阳灵台碑》[13]都见有司徒掾的记载。

4)司徒掾清诏。见《后汉书·第五伦传》:“种字兴先,少厉志义,为吏,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司徒掾清诏使冀州,廉察灾害。”三府皆有清诏,以掌承受诏书。司徒掾清诏之职乃是协助司徒承受诏书。

5)司徒大夫,是新莽所设职官,掌司纠举不法,当是司徒的属官。见《汉书·王莽传中》:“(始建国元年)又置司恭、司徒、司明、司聪、司中大夫及诵诗工、彻膳宰,以司过。”

6)司徒中士。新莽官印中有“司徒中士张尚”[14]印,可知司徒的属官有司徒中士。

7)司徒史。见《后汉书·王丹传》:“(建武)六年,代宣秉为大司徒司直。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时司徒史鲍恢以事到东海,遇候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从田中归。”

8)司徒祭酒。见《后汉书·马严传》李贤注:“从司徒祭酒陈元受春秋左氏。”

9)司徒护军。《全后汉文·卷二十一》提到朱佑曾为大司徒护军:“更始初,齐武王以为大司徒护军,复为光武大司马护军,进偏将军,封安阳侯。”又见印章——“司徒护军章”[15],孙慰祖认为此当为司徒领兵时之护军印。[16]

    10)记室掾史。见《汉旧仪》:“哀帝元寿二年,以丞相为大司徒。郡国守长史上计事竟,遣公出庭,上亲问百姓所疾苦。记室掾史一人大音读敕毕,遣敕曰:……”

以上十个司徒属官当然不是司徒属官的全部,不过可知司徒的属官不完全等同于丞相的属官。把司徒和丞相的属官糅合在一起研究,显然不妥。

 



[1] 《汉官六种·汉官旧仪卷上》中的“校勘记”认为:“通典卷二一曰:‘光武以武帝故事置司徒司直,居司徒府,助司徒督录州郡所举上奏,司直考察能否,以徵虚实。建武十一年省。’与续汉志所载‘本注曰’之言异。按后汉书宣秉传注曰:‘司直,武帝元狩五年置。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中兴因而不改,犹置司直。至建武十一年省司直,置长史一人,署诸曹事。’又光武帝纪亦言十一年夏四月丁卯,省大司徒司直官。杜林传亦同。‘本注曰’言‘居丞相府’,‘建武十八年省’,均误。四库馆臣引以为据,失考。”其中认为“建武十八年省”有误,这是误解。其实,建武十一年省的是“大司徒司直官”,而建武十八年省的是“大司徒司直”;前者是官署,后者是职官。因此,笔者认为二处记载并无矛盾、失误之处。

[2] 根据《汉帝起居注》之载,“建安八年十二月,复置司直,不属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领诸州”。虽然恢复了司直官,但不属于司徒,不是其属官,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3] 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179.《州辅碑阴》,永寿二年十二月丙子立。

[4] []瞿中溶.集古官印考[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汉代官印。卷三、一。

[5] []袁日省,谢景卿,孟昭鸿 .汉印分韵合编[G].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79,1048.

[6]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96.《慎令刘修碑》,建宁四年五月立。

[7] 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70-71.《国三老袁良碑》,永建六年二月立。

[8] 高文.汉碑集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112):365-369.《孔彪碑》立于建宁四年七月,今在山东曲阜孔庙中。

[9] 高文.汉碑集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112):181-186.《礼器碑》立于永寿二年即公元156年。今在曲阜县孔庙中。

[10] 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401-406.《刘宽碑阴门生名》。

[11] 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41.《唐公房碑》,碑阴。

[12] 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399-401.《韩敕孔庙后碑阴》,立于永寿三年。

[13] 洪适.隶释·隶续[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14-16.《成阳灵台碑》,重刻本。建宁五年五月。

[14] 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M].香港:大业公司,19933.//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G].北京:中华书局,2001,1:229.新莽官印。鼻纽。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藏。罗福颐认为是殉葬专用印。(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0438.

[15] 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G].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0124. 东汉朝官及其属官官印。

[16] 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M].香港:大业公司,19933.东汉早期。龟纽。《征存》著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