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档案解密: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

 一寸大海 2012-04-11

档案解密: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请缨抗敌,督师辽东,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屡败强敌于边关,被誉为“辽东长城”。最后,却因阉宦谗言,被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惨无人道的·磔刑”,酿成一桩千古奇冤。 
    袁崇焕死后,留下了诸多让世人难以明了的历史之谜与悬案,诸如他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他的尸骸葬于何处?他是否有后代留下?他出生于哪里?400多年来,这些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对袁崇焕从出生到考中进士的36年时间里,史书的记载几乎是空白的,野史笔记也各执一说,莫衷一是。至于他为官10年的历史与死后亲属去向,也语焉不详,说法不一。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所取得的资料,结合正史、野史、名人传记以及流传于袁崇焕故里藤县的民间传说,撰成此文,以飨读者。 

    袁崇焕父祖落籍广西藤县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据多处史籍记载均系广西藤县,但清乾隆中叶以后又相继出现了《东莞县志》的·东莞人·说和《平南县志》的·平南人·说,从此“籍贯”之争纷纭不息。袁崇焕的祖先居于广东东莞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他的父祖因何落籍藤县?其中又有什么奥秘? 

    仰慕慕胜 定居白马 

    时间回溯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从藤县县城溯江而上20多公里的浔江(又称藤江)南岸,有一个叫白马莲塘的村子(今藤县天平镇新马莲塘村),滨江新建的一幢三进青砖灰瓦大宅院格外的引人注目。宅院左边不远处是一座九岭起伏连绵、郁郁葱葱的山丘,山丘脱出一条山脊向浔江延伸,将滚滚西来的浔江拦腰抱住,扭成一个静如平湖的大江湾,宅院便坐落在三面临江的一个小山包的左面,面水而筑,背水翼立。只是门前宅后的大湾,阔如平湖,水流波澜不惊。 

    新宅虽不是很大,却错落有致。从江边拾级而上至新宅大门,门口不宽,门墩是两个雕刻莲花的丹霞石墩,门框是条形青石。门额上书“任天居·三字,取意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大任天降之意。左边门框雕·袁宅”。进入大门,两边是雕梁回廊,中间为中堂,中堂后壁悬挂·乐性堂·横匾,寓意取自·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义者乐性”之说。两边悬挂楠木雕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堂后两边是厢房,后面是正厅和居室。又以左文右武的格局在宅外右边盖有一廊马厩,安设栓马石、喂马槽等物(此二物及4个丹霞石墩现存于莲塘村)。 

    此时,屋主袁西堂坐在中堂,显得神清气爽,手捧茶壶斟茶自饮,颇为悠闲。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想到目从迁居此地以来,生意顺利,又建起新居,儿子娶得贤妻,长孙即将出世,有种说不出的激动。身旁的儿子袁子鹏却无父亲的老成练达,在厅前走来走去,担心、焦虑、不安的神情完完全全流溢于脸上。后院产妇的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把一把地揪动着他的心,让他心惊胆战。妻子昨夜子时临盆,现已近中午,能否安然从鬼门关回来,真让他担心啊! 

    正在惶惑之际,后院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哭声,不一会,侍女跑出来大声报喜:·恭喜太爷、恭喜老爷,夫人生了位公子,母子平安!·不一会,接生婆兴冲冲地抱出一位男婴连声道贺,子鹏连忙抱过婴孩,走到父亲面前。袁西堂听说添了一男孙,不禁哈哈大笑,连说:“添丁发财!·袁西堂长期经商,颇通文墨,他踱着方步,捋着山羊胡,沉吟半晌,抬头望了望日影,道:“古人云:午时生子中状元。此孙儿眉清目秀,当有吉名以应古语。”袁子鹏喜形于色,连连点头。袁西堂接着说:·午时宜火,阳光灿烂,按族宗·崇·字辈排行,就叫崇灿吧。”这位新生婴儿便叫袁崇灿。此时正是万历十二年四月廿八日(公元1584年6月6日)中午。 

    但是,床上的何氏仍然呻吟不停,胎盘一直未见落下,接生婆也有些慌了,不知如何是好。马上请来郎中,郎中观颜打脉,脸露喜色,对袁子鹏说:·是双胞胎呢!·一直等到戌时,又一男孩呱呱落地。此时,新居落成又添男丁,满屋早已张灯结彩,一片光明。袁西堂喜不自禁,男孩抱出,他乐呵呵地说:“好啊,我袁西堂不知是几世修来的福气,一下子就有两个孙子。长孙叫崇灿,此孙也应以·火·旁命名。焕,明亮显赫、光彩辉煌也,就叫崇焕吧!·他又马上对伙计余诚吩咐道:·你准备好三牲祭品,明天带佘信随子鹏回东莞老家祭谢祖宗,告晓族宗连添双丁之喜。”余诚,广东顺德县马江人,流落江湖无依无靠,得袁西堂收留为仆帮助打理生意,生子佘信,比袁子鹏小十几岁,二人情同手足。袁西堂为何要遣子回东莞祭祖呢?

这还得从袁西堂、袁子鹏父子卜居白马莲塘说起。袁西堂祖籍广东东莞县水南乡碣石村,袁氏在东莞颇为出名,家族颇为兴盛,至仕、经商、武举者,历历有人,族人也常以地灵人杰为自豪。袁西堂十五六岁就跟随父亲袁世祥经商历练,行船跑埠往来于西江上下。从柳州、浔州(今桂平)、平南等地贩运木材返广东东莞等地经销。袁西堂为人慷慨大方,交游广泛,觉得东莞虽袁族枝繁叶茂,但人浓地窄难以伸展,早有迁居粤西发展之意。他长年经商,穿州过府,对西江上下各处山川名胜多有留意。 

    却说白马,地扼西江上下之咽喉,自古为英雄用武之地。此地以浔江(梧州至桂平段)分隔为南、北两白马,南白马属梧州府藤县辖地,北白马属浔州府平南县辖地。古时岭南地称两粤,广东称粤东,广西称粤西,梧州藤县处于两粤之中,故亦称·粤中”。秦始皇初年,派大将赵佗平定岭南地,兵至此地,喜得白马,即在南岸设白马驿。汉代南方河运发达,贸易繁荣,因南岸地形狭窄,不适合集市发展而迁驿于较开阔的北岸,仍称白马驿。唐代名将、卫国公李靖率师慰抚岭南诸郡,曾在自马驿驻军,并留题有“南白马,北白马,白马双英甲天下,状元下马,元帅上马·偈语。宋代名将、枢密使狄青南来广西征讨侬智高反叛,明代当朝名将、两广总督韩雍征剿大藤峡(时为浔州府辖下武靖州地)侯大苟瑶民起义,也都在白马驿安营扎寨,督造战船,整饬粮备,挥师西进。瓦氏夫人(田州土司岑猛之妻)率狼兵赴浙江抗倭,也在此驻留。此地民风强悍,尚武之风甚炽,侬智高率军东下进攻广州,及后来洪秀全水师北上经过白马驿,均不敢逗留。故历来有“白马有英雄气”之说,后人莫乃群有诗赞曰:·河山赖有英雄气,长使风光物色新。” 

    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初年,而立之年的袁西堂跟随父亲袁世祥先在苍梧绒圩(今苍梧龙圩镇)粤东会馆旁租赁房子住了一段时间后,便移居藤县濛江圩。濛江圩为藤县西北部水陆集市,濛江河与浔江(藤江)交汇于此,北通永安州(今蒙山)、荔浦县,西上浔州(今桂平)、柳州、邕州(今南宁)等地,东下梧州、广州,也是两粤要冲之地。袁西堂看中濛江圩,除了商贾云集、经商便利外,最重要的是濛江地形奇胜,圩后沃野百里,群峰环峙;圩前大江横流,江中水道狭窄,怪石耸立、嶙峋参差,江面经常云封雾锁、惊涛拍岸。浊浪排空。 

    原来,南汉时期龚州(今平南)鹏化白马里当真出了位状元梁嵩。白马就坐落在辰岭、状元河和西江的交界处,有圩原名东濠圩,意即该地东边有条深河沟,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圩。白马里北山南江,中有十余里平原,东濠河蜿蜒其间,周围峰峦起伏,有的如笔架,有的如文榜,有的如龙楼宝殿,姿态秀美,惹人喜爱。梁嵩,字子高,又字仲邱,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公元925年)赴广州应乙酉科会试高中,殿试以一首《赋荔枝》诗:“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桔柚远惭登贯籍,盐梅应知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皇帝吟之赞赏,点其为状元,授官翰林学士。梁嵩因不满南汉皇帝刘龑的暴虐,辞官回龚州(平南),行前向皇帝请求免除龚州一年丁赋。回到东濠河时,适逢山洪暴发,马惊船翻,梁嵩溺水身亡,马则游上岸,长嘶三日三夜,不吃不喝而亡。后人改东濠圩为白马圩,东濠河为状元河(又称白马河),在圩边建白马庙纪念状元梁嵩,后改称状元庙。 

    一日,风和日丽,袁西堂父子来到江边察看木材,突然风云变色,骤雨疾至,让人仓皇不及躲避。雨中,江中现出一道艳丽彩虹,灿烂夺目,此时,对岸临汪不远的岸边,稳隐隐约约看见一匹高大的白马在那里闲游。骤雨消停,白马仰天作长啸状,即隐没其踪迹。目睹此白马显迹奇观异象,袁西堂暗暗记住白马出没地址。 

    翌日,袁西堂与子即过江勘踏,见其地隆起一小山丘,居高临下,形势壮观,令人心旷神怡。隔江远望,平原开阔,笔架山,马鞍山、文榜山都遥遥朝来,近观江水,急流旋转至白马滩顿然平缓,广阔如湖,平静如镜;后面峰峦起伏,如蟠龙盘踞守护,隔江又有一神山将江水去路拦住,不见去水,正合风水诀中“下关收断源头水,儿孙买尽世间田·之说。见其地形绝胜不凡,确有奇特之处,甚合定居心意。人到村中询问,知是村里富户何家桑园地,袁西堂便向何家提出购地之意,但何家并无卖地之念。 

    恰巧何家有一女年已稍长,却不欲远嫁,尚待字闺中。袁西堂闻言喜出望外,以为神旨,此时袁子鹏已合婚龄,遂向何家握亲,并要求何家转让河边园地建房以作千秋基业。何家见袁氏父子经商有成,口碑也好,又愿落籍于此,与上门为婿无异,便欣然应允。于是,袁西堂父子便在白马显迹之地建筑宅院,命名·任天居·、“乐性堂·。一位商客见此堂名书法,笑道:“此·乐性堂·写法似是‘乐牲堂·了。”袁西堂含笑答道:“正有此意!·他就是要将白马隐迹之意寓于堂中。之后又选择良辰吉日,迎娶何家女儿过门成亲。此便是《袁氏族谱》载袁西堂、袁子鹏父子·慕白马名胜,卜居于此”落籍“藤县四十三都白马汛·莲塘村的缘由。 

    此后,袁子鹏妻何氏又生了三子崇煜。袁西堂连得三孙,自然乐不可支。 

    县学深造 研文习武 

    又过了几年,到了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13岁的袁崇焕循例要往藤县县学参加·童子试·(科举最低一级考试)考取庠生(相当于秀才,称“生员”),以取得入读县学(儒学署)资格。明朝沿旧制,凡男满13岁能通《孝经》、《论语》,每卷诵文七通者,予以出身,取得科举资格,称作入童子科。朝廷规定,每年庠生名额,京畿50名,省州府县各依次减十,至县仅有10个名额。又按明朝科举制度:·凡诈冒籍贯,或有系倡优隶卒之家,及曾经犯罪问革,变易姓名,侥幸出身,访出拿问。” 

    袁崇焕初应童子试,就惹来一场风波,差点儿断送了功名前程。已落籍藤县三代的袁崇焕,按规定必须到藤县儒学署应考,但其父袁子鹏觉得各县只有10个名额,在藤县会很难考取,为了让儿子崇焕当年考上县学,见袁家在对面平南属地白马圩有“西祥”商号,就自作主张让袁崇焕冒籍去平南县学应试,结果白马圩的乡绅怕他占了名额,就向知县告发。这是件违法大事,按律本来是要捉拿问罪的,但经袁子鹏说明情况并破财疏通关节,才免去刑拘,袁崇焕得以准许回本县参加考试。此事对袁崇焕伤害很深,他感到非常惭愧,也使他更坚定了发奋努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信念。回到藤县,但考期已过,只能第二年才考。翌年,袁崇焕如期应试,只考一次就被录取了。

袁崇焕被录取庠生后,即按规定进入县学就读,以参加3年后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取举人。袁崇焕入县学的教谕是李忻,广西武宣人,举人出身;训导是萧如云,广西临桂人,监生(国子监生,又称“太学生·)出身。袁崇焕在两位学官的教谕、训导下,攻读四书五经及《资治通鉴》、《二十二史》等课程,加强研习八股文,又学习了唐宋八大家的策论、散文等。袁崇焕自幼聪颖好学,常常深夜潜心攻读,不知东方之即白,极受两位学官的垂爱。一日,轮到副学官萧如云讲授汉史,要求生员即兴赋诗一首,袁崇焕信手写就《博浪城》: 

    一椎如许大,误中亦由天。 

    此事同儿戏,留侯尚少年。 

    诗中赞扬留侯张良少年时就嫉恶秦朝暴政,伏击于博浪沙欲以椎击杀秦始皇,此事看似儿戏,却展现张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胸怀。萧如云大为赞赏,说他“胸次磊落,抱负不凡·。3年一晃即过,秋试在即。明朝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秋季在省城举行一次乡试,称“秋试”、“秋闱”。届时朝廷派官员主考,所属各州县生员聚集贡院,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科,中试者为举人。袁崇焕即乘船下梧州,转溯桂江北上,前往省城桂林贡院参加举人考试,不想这次黯然落榜。于是,袁崇焕又回到县学继续深造,以期3年后再次应考。 

    正副学官很欣赏袁崇焕的才华,又见其性情耿直、聪颖机敏,便给其起字“元素”,他则自号为“自若”、“自如”,含有表明对待落榜态度之意。学官知袁崇焕“有山水之癖·,治学之余常邀他一起畅游周边风景胜迹,开阔胸怀,登游江月楼、光华亭、浮金亭、东坡亭、水月阁,泛舟石壁秋风、龙台巷露、鸭滩霜籁等藤州八景,还沿藤江(西江)东下游赤峡晴岚、广惠寺,南溯绣江(北流河)游金鸡驿、窦家寨等各处名胜古迹。 

    屡败屡试 终登金榜 

    袁崇焕初赴乡试落选后,在县学又攻读了3年,继续赴考,却再次落榜。他觉得气馁,顿生不求功名之念,但父亲坚决要求他继续再考,并常来县学督促。时值边事频仍,袁崇焕主意已定,一边研读四书五经,一边学习兵书,暗下决心:事不过三,若第三次再考不中,就投笔从戎。 

    这样,袁崇焕攻经文、习武学,不知不觉3年已过,乡试又临。此时已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八月,丙午科乡试开考,时年22岁的袁崇焕再次前往桂林赴考,此次终于考中举人。 

    袁崇焕中举后先回到藤县报喜,宴请两位学官恩师。之后与父弟家人一起回东莞县水南村拜谒祖宗,又到宝安县拜祭祖墓完毕,方回到白马莲塘耕读备考。次年二月,袁崇焕赴京参加会试以考取进士。 

    会试之期,各省举人、国子监监生等云集京城应试,僧多粥少,独木难跻,此时又值浙党与阉党奸臣当道,任人惟亲、惟银,所以如鲫举子屡次三番赴京考试均名落孙山,无缘金榜题名。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二月至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三月,袁崇焕先后5次赴京应试(其中一次恩科),5次落第。他的《下第》诗,最能反映连连落第的失望、苦闷、无奈的心情: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谷莺偏媚,还枝鸟亦安。 

    故园泉石好,归去把渔竿。 

    袁崇焕连连落第,科举考试艰难固然是其原因,但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朝事荒废,朝廷统治机器严重失灵,朝廷上下,官员短缺,各部门有政无官,形同虚设,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到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中央九卿要员中空缺一半,有的署衙竟无一人,就连内阁大学士朱庚任职3年,都还未见过皇帝一面。到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时,内阁仅首辅叶向高一人,六卿仅赵焕一人,都察院连续8年无正官,全国半数以上的州府没有知府,而新科文武进出及教职数千人,却待命在京无人管。开科取士成了朝廷“例行公事”,阉党宦官·惟钱是举”疯狂敛财之道。直至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女真族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称汗,脱离过去与明朝的隶属关系,公开与大明为敌,窥视大明江山。万历帝才始觉骇然。于是在国家边事危急又缺官、缺才之际,重新起用东林党人,并寄予厚望。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袁崇焕第六次赴京城应己未科会试,此时正是辽东(辽阳以东,泛指山海关外)多事之秋,后金迅速崛起,不断劫掠辽东各地城池要塞,锋芒强劲,所向披靡。辽东经略杨镐统兵24万讨伐后金、溃败而返,朝廷甚为惊恐,亟欲选拔真才以为国用。袁崇焕即在策论中借题发挥,痛陈时弊,这时朝中已由东林党人主政,主考官阅卷,见袁崇焕立意不凡,颇见胆识,有意录取。数日后金榜悬出,“第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焕,广西梧州府藤县籍,赐同进士出身·。(《明进士题名碑录》)袁崇焕终于考中进士,时年36岁。 

    袁崇焕十年连升十三级 

    袁崇焕文武兼备,以文士跃为边关大将,雄才大略世所罕有。他考上进士后初授福建邵武知县(正七品),两年后以文职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山海监军。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的十年间,袁崇焕因政绩、战功卓著,连升十三级,累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率军勤主保卫京师,崇祯帝又下旨各镇援兵统归袁崇焕指挥,加封太子太保,服、俸从一品。

辽东危急 请缨抗敌 

    袁崇焕中进士后,被派到工部观政几个月,便授任福建邵武县知县。他一到任上,就整顿吏治,勤于政事,断狱雪冤,清明如镜。他在邵武两年,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尽心为民,又兼他为人慷慨豪爽,和蔼可亲,民众乐与之亲近,又常替人题匾赋对,倡导和睦民风。因此洞察民情,治安大好,讼狱不兴,道不拾遗。有一次民居起火,他身着官袍朝服、朝靴,奋不顾身登屋顶参加灭火,更为百姓所爱戴,政声日隆。 

    袁崇焕素来喜武略,又有胆量,爱好读军事书籍,对曾在浙江、福建抗倭的当朝名将戚继光的《练兵纪要》、《纪效新篇》和率广西狼兵抗倭的瓦氏夫人的《岑氏兵法》大为赞赏,常与幕宾纵论兵家战守之事,闲暇时又找来辽关老兵谈论边塞军情,对边务相当熟悉,颇以边才自许,常对幕僚说:·如果让我去镇守辽东,敌寇必不敢如此猖獗。” 

    原来,东北女真族努尔哈赤因祖父、父亲被明辽东总兵滥杀,带领13位兄弟族人起兵反明,脱离明朝的控制,势力不断扩大,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明崇祯八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此后,明、后金之间的战争持续不断。历史上称为·辽战”。辽战总的趋势为后金步步逼进,明军节节败退。明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而当时朝廷内部的党争也影响着辽东战局:一方是·东林党·;另一方在万历年间是“浙党”(浙、齐、楚、昆、宣等党联结形成),在天启、崇祯年间则是“阉党”及其余孽。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辽沈之战”和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广宁之战”,都失之于浙党和阉党。东林党始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被罢官的朝臣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主张·公天下以选举·,得到许多不满朝政的士大夫·闻风响应”,称为·东林党·。天启二年后,东林党人收拾辽东残局,延缓了后金占领全部辽东,颇有功劳。袁崇焕在22岁中举后,多次考进士下第,往返途中,阅历广博,深痛朝政败坏,遂倾向东林党,以关心国事、匡扶正义为己任。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率后金军从水陆并进,迅速攻下沈阳、辽阳,援辽总兵官陈翼所(陈策)在沈阳浑河战死,辽东经略袁应泰城破自缢,明辽河以东大小70多座城堡相继失陷,朝野震惊。后金随即在辽阳修筑新城,迁都辽阳,称“新京”(东京)。 

    袁崇焕从邵武县署中读邸报得知消息,心中甚是忧虑。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袁崇焕因政绩卓著被召赴京师觐见。此时,后金军西渡辽河,力主固守抗敌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身无士卒,只好随之退守关内。广宁、义州失守,举国震动。朝廷以·失陷广宁罪·将熊廷弼、王贞化革职查勘,明军在辽东的军事防线全面崩溃,后金军势席卷辽东,威逼山海关。在京的袁崇焕即单骑出关考察形势,回京后禀报关外军事情况,并毅然请缨出关抗敌,提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得到御史侯恂等官员赏识,提请破格任用。二月,天启帝(明熹宗)准奏,擢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山海监军。不久,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袁崇焕感遇圣恩,立即向天启帝上书《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力请练兵选将,整械造船,固守山海关,以图复辽大业。天启帝准奏,着袁崇焕依奏请施行。三月,袁崇焕离京赴任,进驻山海关。不久又出关移居中前所、前屯卫,安置边民,整饬边备,督促练兵。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初,袁崇焕受命前往蒙古喀喇沁诸部,收复自八里铺至宁远(今兴城市)200里的五城七十二堡失地。九月,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巡视关外,力主袁崇焕筑守宁远城,构建关宁防线方略。先由祖大寿营筑,但祖大寿臆测朝廷不能远守,工程疏薄缓慢。后由袁崇焕手订定规制:·高三丈二,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袁崇焕亲自督责,领四方军民合力营建宁远城垣,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施工,于次年9月,宁远城告成。 

    与此同时,袁崇焕提出并实行“关外守关,主守而后战”,·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且战且守,且筑且屯;守为正著,和为旁著;以实不以虚,以渐不以骤·等军事思想,三管并举,一面营筑城池,一面督率军民造械练兵,一面又垦荒屯田充足粮草,使边关转危为安,整个辽西形势稳定下来。 

    袁崇焕由此受到朝廷嘉奖,升为兵备副使,再晋升右参政,并被列为预储(后备)巡抚。十月,袁崇焕回京述职,此时闻父子鹏殁讯,报请抚院允准还乡奔丧,天启帝不允,下旨:“东事殷殷,宁前重地,袁崇焕不准守制,著照旧供职。”袁崇焕三上《乞给假疏》均被视事夺情驳回,于是重返宁远。十一月,孙承宗将蓟辽督师府从密云迁至宁远,宁远城即成为了关外重镇和辽东明军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中心。 

    功高遭妒 罢职回籍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正月,后金为击破明军的钳制策略,出兵攻陷旅顺,摧毁旅顺城。又于三月将都城南迁沈阳,改名“盛京”,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后金的势力步步向南逼进,锋芒直指山海关。 

    辽东经略孙承宗即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戍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军事要塞,修缮城池,增兵驻守,形成以宁远城为中心。西至山海关200里,东至锦州200里的关宁锦防御体系。关外一时堰门息警,形势顿为改观。 

    正当恢复辽东的计划稳步进行,明朝政治却急遽恶化,东林党在与阉党的斗争中失败。这年八月,孙承宗因阉党攻击其“将拥兵清君侧”,而被革职。代替孙承宗经略辽东的是阉党权臣高第,随军赞画是阉党骨干田吉。高第与王在晋比,是更彻底的·弃辽派·,他极力反对孙承宗的治辽政策,认为·关外必不可守”,主张·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实际上是王在晋·抛弃关外”主张的重演。

在这·存辽弃辽”的关键时刻,袁崇焕再一次据理力争,指出:“三城(锦州、右屯、大凌河)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高第决定孤注一掷,强令袁崇焕撤离宁远。袁崇焕大义凛然地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拒绝弃城出逃。但是,更为不幸的是,此时朝中主昏政暗,魏忠贤阉党权势熏天,专制朝政,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24条罪状,反遭其陷,导致首辅叶台山、次辅韩(火广)相继遭罢黜,吏部尚书赵星南等朝臣获狱被逐,一时朝政废弛,殃及边关。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后金侦察得知明朝经略已易,于是,努尔哈赤率大军西渡辽河,克锦州、凌河、松山等,接着以重兵包围宁远孤城。袁崇焕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部署方略,决定死战。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一连血战三天三夜,终于打退努尔哈赤号称20万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宁远城。激战中,敌主帅努尔哈赤亲临前线指挥,袁崇焕在敌楼上看见,即命炮手将从福建运来的红夷大炮瞄准炮轰,击毙其坐骑,努尔哈赤也被击伤坠马受了重伤,这是其挥师南下大小数十战惟一的失败,不久即在忿恨、抑郁中死去。这次战役明军以少胜多,取得抗击后金的首次胜利,史称·宁远大捷”。袁军因此威震边关,袁崇焕也因功绩卓著晋升辽东巡抚,其父子鹏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御史副使,嗣子兆基原荫锦衣卫千户加封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誓师报仇,亲率10万大军西下,攻锦州。身为辽东巡抚的袁崇焕闻讯,即召集众将部署战务,一面令将士死守锦州,一面令宁远守军坚守待敌。还令诸将分派各地,坚壁清野,相机战守,会同关门镇臣节节防御,务必将修筑多年的宁远防线牢牢守住。锦州被围打得尤为惨烈,明军执行袁崇焕“守为正著”的军事策略,据城死守,每战必胜,使后金屡攻不下而受挫。 

    是月二十八日,皇太极转而集中力量战于宁远,在灰山、窟窿山、首山一带分成九营,形成对宁远城包围之势。袁崇焕率将士奋起迎战,他刺写血书激励将士,并命令运用红夷大炮轰击,又遣城外以骑兵野战,以战车拒敌,勇猛拼杀,“相机攻剿”,后金兵伤亡惨重,难以靠近城下。袁崇焕虽受利箭射伤,血染战袍,但他昼夜督战于城楼上。次日,皇太极又组织连番进攻,竟未能越城池一步,遂率军撤离宁远,退向锦州,锦州守军不以后金威迫利诱所动,凭借坚城深壕,配以火炮利箭顽强抵抗,重创敌军。经过将近1个月的血战,明军伤亡过半,但城池岿然不动,皇太极更是损兵折将,剩下不足5万人,不得不下令撤军退回沈阳。这是袁崇焕坐镇后明军对后金的第二次大血战,获得了震动关内外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两次大战之后,家乡朋友专程来边关探望他,告诉他命里有灾劫,功高必招损,应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袁崇焕不以为然,临别,赋诗《边中送别》以赠,诗云: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关尘未收。 

    此首赠别诗,既表达出他对友人的关怀和深挚情感,同时也表明自己以身许国、矢志边关的豪迈胸襟。他明白地向好友倾吐肺腑之言:自己远离家乡亲人,数载戍边,其命运已同边关之安危紧紧地系在一起,自己镇守边关抵御强敌,只是为了江山社稷的安危和洗雪遭受异族入侵的耻辱,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更无所谓考虑个人的去留问题。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首慷慨豪迈的诗篇竟成为后来他被处以磔刑的·罪证”之一。 

    广宁战役后,袁崇焕自请督师在辽4年,辛苦经营,收复失地700里,初步稳住了辽东形势。尤其是·宁远大捷”后,后金闻袁崇焕之名也为之胆寒,边事暂且得以安宁。袁崇焕虽然取得如此重大战绩,无奈阉党专权,·建功受嫉,无功受禄·,兵部议叙宁锦之捷,有功者达六千余人,魏忠贤等内官以·筹边胜算”获首功,连魏忠贤从孙魏鹏翼年仅4岁,也被封为安平伯,·文武冒滥增秩赐荫者数百人·。辽东军民和袁崇焕浴血战斗换来的捷报,却成为阉党弹冠相庆,升官晋级的资本,而指挥这场殊死战役的辽东巡抚袁崇焕却因捷遭怨,居功不赏,还遭到宦官的勒索。边关拖欠官兵饷银已经两个多月,监军太监却要他准备财物孝敬阉党魏忠贤以祝寿辰,被他婉言拒绝了,但监军太监却怀恨不已。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七月,袁崇焕在内外猜忌、威逼之下,遂被迫引病辞职,上《乞休疏》以病由请辞回归故里。阉党旋即趁机矫旨“准其回籍调理”,遂将袁崇焕罢职回籍。七月,袁崇焕离辽还乡,沿大运河南回,沿途考察民风,游览胜迹,写下了《韩淮阴侯庙》、《夷门》、《上蔡县》、《太白楼》等诗篇,以诗言志,来表达自己对世事、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袁崇焕立了大功反而遭免职罢官,心情特别不好。据当地老人讲述,袁崇焕由桂林乘船下桂江回藤县途中,经过昭平县马峡时,驻足游览了杨文广炮台和将军庙。此时,将军庙虽然残旧,但往来商客祭祀尚有,而炮台仅余遗址,心中感慨。袁便在石壁上当场题了一首七律《过杨文广炮台有感》:

杨门代代出将才,将军平寇筑炮台。 

    故垒千重浪运空,似说当年功世盖。 

    本为忠勤能报主,马革裹尸殓遗骸。 

    岂知浮云遮蔽日,忍别边将北归来。 

    此诗前四句主要赞颂杨家世代为国建功立业的不朽功绩,后四句主要是抒发自己忠心报国的思想。此诗经过400多年风雨侵蚀,已经了元痕迹,但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八月,天启帝晏驾,遗诏以皇弟朱由检嗣皇帝位。朱由检立即登基亲政,改第二年为崇祯元年,史称崇祯皇帝——明思宗。十月,崇祯即位后亲定逆案,罢黜阉党,从此阉党声名狼藉,势力相对削弱。并着手除恶治乱,整饬朝纲,谪魏忠贤出京去守凤阳皇陵,不久即赐缢死。十一月,又大量起用被黜大臣,最先起用钱龙锡、李标、刘鸿训等,其后又起用成基命、韩(火广)、曹于汴等为大学士、尚书等要职,内阁一时为东林党人所领,故称·东林内阁”。随着阉党和东林党力量的消长,袁崇焕也被重新起用,被诏任为都察院右都御史、管兵部添注左侍郎事。经此革故鼎新,朝政为之一新。 

    此时,袁崇焕已回到莲塘村,其父子鹏、胞兄崇灿、亲叔子腾、堂兄崇炜在短短一年中先后辞世,目睹贫穷惨淡的家境,想到别人做官求富贵,自己却因清廉无财物贿赂索贿的宦臣阉党,被罢职回籍,孑然一身,了无长物,心中感慨诸多。遂赋《归家后作》诗抒发心中悲愤: 

    到得家园涕自倾,此身深悔去求名。 

    伤心今日方为子,忍泪三年为夺情。 

    老母饥寒奄一命,孤儿锋镝剩余生。 

    不堪既抱终天恨,又通荆花忆弟兄。 

    诏使来到莲塘村,袁崇焕接到圣旨却不以为意,回复疏请,以安葬父、叔、弟与侍奉老母为由,在家逗留3个多月,直至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还未去述职。

    危难受命 鏖战边关 

    袁崇焕未如期到职,引起新帝崇祯的猜疑和不满,但边关无大将,崇祯只得强忍心中震怒。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四月,他再次下诏擢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敦促袁崇焕奉诏迅速赴京视事。 

    袁崇焕连接诏书,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君命难为,只能以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忍痛与母弟妻儿一一作别,带侍妾阮氏又踏上戍边征程,并含泪写下《到家百日即为崇祯元年诏督师蓟辽拜命入都》一诗表达心迹: 

    耳边金鼓梦犹惊,又荷丹书圣主情。 

    草野喜逢新雨露,河山重忆旧功名。 

    痛心老母牵衣泣,回首全家忍泪行。 

    只为君恩辞不得,未曾百日事躬耕。 

    诗中表达了自己临危受命,继续为国家效力而不得不与亲人依依惜别的悲苦幽怨之情,深刻真挚而富于感染力,展现出袁崇焕以国事为重,慷慨赴边的崇高思想境界,又对亲人牵肠挂肚,无限内疚的真切感情。 

    辞别家人,袁崇焕乘船东下先回东莞、宝安祭祖扫墓,饯别粤东名士,方起程北上。七月中旬才到达京城,延期赴任,让崇祯帝颇为不满。十四日,崇祯帝召见廷臣与袁崇焕于平台,袁以·五年复辽”方略作答,得到崇祯帝赞赏,着令各部保证边关需要,并赐袁以·尚方宝剑”,以“便宜行事”。 

    袁崇焕此次赴蓟辽督师,这时山海关内外的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关外,“满目兵燹,(辽)河西七百里边城俱为煨烬。关以外,几成异域矣·;·山海一关,止有残兵五万,皆敝衣垢面,一带城垣,仍低薄塌圯;罗城内,器械填塞莫为验,而溃兵、逃民聚(于)如斗之城,互煽互惊,立见兽散之势·。

六月二十五日,宁远守军因拖欠4个月粮饷而发生哗变,守兵将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推官苏涵等被绑缚于鼓楼,捶击交下,毕自肃重伤。八月六日,袁崇焕星夜驰抵山海关视事,翌日赶赴宁远城,查处哗变事由,惩戒渎职将官,安抚军心,宁远兵变很快得以平息。他随即着手整饬边务,重建辽锦防御体系。 

    这时,锦州、杏山、高桥三城及十三站以东21座墩台俱被后金摧毁,袁崇焕即选任将官,指挥军民一一修缮城池,又招募流民充实队伍,于城头配置火炮,严阵以待来犯之敌。又严令各处将官听从调遣,互相配合,以克期复辽。其中东江总兵毛文龙,自恃军功卓著,朝中又有权臣支持,不听调度。袁崇焕与其推诚相谈,晓以大义,希望他以国家为重,恪守纲纪,共图复辽大计。但毛文龙刚愎自用,公然提出要以旅顺为界,分开节制。袁崇焕劝诫无果,遂以尚方宝剑,列其12条罪状将其斩杀于双岛。 

    在袁崇焕的严令整治下,辽东各城得以恢复,形成了坚强的防御体系,后金不敢再轻易攻掠,边事一时安宁下来。 

    浴血奋战 保卫京城 

    皇太极始终以倾覆大明,入主中原为志。但从山海关至宁远一线有袁崇焕镇守,难越雷池一步,便决定绕道进攻。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二日,秋高马肥时节,皇太极亲率10万军大举进犯明朝,他以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都为向导,绕开袁崇焕山海关防线直取北京。二十六日,分兵两路直奔永平府属龙井关和遵化县属大安口,仅3日时间,沿途诸多隘口全部被攻破,后金兵势所向披靡,京都顿陷危急。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往山海关途中闻讯,调集兵力分日夜兼程奔赴各处接应,截击敌兵。十一日,袁崇焕亲率九千骑兵星夜驰援京师,誓死保卫北京。 

    翌日,崇祯帝得知袁崇焕率军勤王,遂下旨各镇援兵统归袁崇焕指挥,并加封袁崇焕太子太保,服、俸从一品。十七日,袁崇焕见敌情严重,勤王心切,便不顾朝廷·非禁卫军不得入京畿·的禁忌,率所带九千骑兵从河西务直抵广渠门外。时值寒冬饥馑,袁崇焕严令官兵露宿扎营,不许一兵入民家,即野外英勇献身,亦不得伤损。为严肃军纪,一兵士·擅取民家饼,当枭即首”。二十日,后金军兵临城下,袁崇焕与祖大寿率兵迎敌,经一整天浴血奋战,拼死抵抗,后金军溃不成军,退却30里扎营待援。二十七日,皇太极亲率劲旅围攻左安门,袁崇焕率军与之激战。明军竖立栅栏,列队守战,后金军轮番进攻至傍晚竟不能突破。皇太极深知袁崇焕兵略,退回南海子休整。袁崇焕遂即选派500名火枪手潜入南海子,距敌营1里多时,四面攻打,敌营顿时大乱,慌忙撤出南海子。 

    皇太极见强攻不下,各地勤王之师又不断赴至京城,料定只要有袁崇焕指挥,京城必难攻陷,又恐遭围歼,便假作退兵“议和”之态,暗中却施行“反间计·,命高鸿中、鲍承先故意将俘获的太监杨春和李某置于帐中,故意让其窃听密议:“今日(皇)上退兵,乃袁(崇焕)巡抚意,不日伊即输城矣。”之后让太监·逃脱·,太监将假情报奏报崇祯皇帝,崇祯帝竟深信不疑。 

    十二月初一,崇祯帝以“议饷”为名,召袁崇焕、满桂、黑云龙等于宫中平台。指责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致敌兵犯阙·等事,将袁崇焕逮捕投入锦衣卫大牢。命总兵满桂总理关、宁兵马,祖大寿、黑云龙与马士龙等抗敌立功。关宁军闻讯哗然,“宣读圣谕,三军放声大哭·,祖大寿愤然而领兵出京。十六日,皇太极得知袁崇焕下狱,便率大军回师卢沟桥,明副将申甫率6000兵士抵抗,被后金军全歼。第二日,后金兵加强攻势,与明军激战于永定门,后金兵大噪齐进,突破栅栏,攻至城门。明军守城的4位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擒。参将、游击等30多员战将阵亡,京城危在旦夕,江山社稷处于生死存亡关头。 

    此时,身在狱中的袁崇焕闻讯,毅然抛下个人荣辱安危,写信给祖大寿晓以得害,要其以民族大义为重,回救京师。兵部差人从狱中取得袁崇焕手书,使臣执书追到山海关外,祖大寿下马捧手书泣读,三军皆哭,遂领关宁铁骑回京,与后金军展开十数次激战,连连重创后金军。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正月,后金兵连遭重创,已无力围攻北京,皇太极只得撤兵返回沈阳。回师途中,后金军大肆抢掠,攻占了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并留军驻守各城。二月,加封祖大寿为太子太保。五月,祖大寿率军西进滦州,与后金军激战4昼夜,收复滦州,又一鼓作气,收复永平、迁安、遵化诸城。七月,朝廷再加封祖大寿为太傅,荫指挥同知。明军抗击后金大军付出惨重代价,保卫京师之战取得了“胜利”。 

    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出,崇祯继续重用反出京城的袁崇焕手下大将祖大寿,说明他对袁崇焕·通敌叛国·一说并不是很相信;但另一方面,古来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死·,祖大寿的连连报捷,却使崇祯认为抗击后金并非只有袁崇焕一人,诛杀袁崇焕的阴暗心理已向胆边膨胀。 

    袁崇焕缘何惨遭“磔刑” 

    袁崇焕的死因,近4百年来一直是个悬谜。明朝灭亡到清朝中叶,大抵有·通敌说”、“报仇说·、“冤杀说”,至153年后的清朝乾隆中期,又有·误杀说”、“中计说·,而袁崇焕故里却一直流传着·风水说·,但又不见于正史典籍。究竟袁崇焕死于何种原因,长期以来显得扑朔迷离,隐秘莫测,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惨遭磔刑 冤同武穆 

    崇祯帝要杀袁崇焕,权衡再三,觉得还是以·谋反”最为合适。按《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管主从犯,一律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满16岁的都要处斩。只有将袁崇焕从·通敌谋反·定罪,自己才能不背上昏君冤杀大将的骂名。 

    但事情并不如崇祯所料。袁崇焕蒙冤入狱,令朝野震惊,一些正直大臣就争相谏疏,为其辩白。

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成基命,年逾古稀,向崇祯帝叩头,力谏·临敌易帅,兵家所忌”,·敌在城下,非他时比·,哭请皇上明察,慎重处置,崇祯帝拒不纳谏。祖大寿恳请以官职、封赠及俸禄为袁崇焕赎罪,崇祯帝不准。韩(火广)、内阁大学士周延儒连连上疏,力保袁崇焕,崇祯不听。给事中钱家修冒死上《白冤疏》,历数袁崇焕六大冤情,称其·义气贯天,忠心捧日·,请求以身代罪。富商何之璧,愿率家四十余口情愿代替坐牢,崇祯帝均不理。御史罗万寿因申辩袁崇焕无罪,被削职下狱。布衣程本直往宫廷上《白冤疏》为袁崇焕鸣冤,竟被处死。袁崇焕在狱半年有余,关外将士官员及士民每日均到巡抚孙承宗处,号哭雪冤,愿以身代袁崇焕死者不计其数。崇祯帝对此无动于衷,他太阿独操,专制暴戾,只信内臣,不信士流,为袁崇焕请命的朝臣士人均遭追责,不是处死、下狱,便是贬谪。袁崇焕屡屡辩白自己无罪遭陷,也无效。此时,心怀邪念的崇祯帝,已急欲将袁崇焕处死以了却心病。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五日,崇祯帝磔杀袁崇焕之心已决,诏谕廷臣:“崇焕擅杀,逞私谋款,至敌欺藐君父,失误封疆·,·限刑部五日内具奏”。八月十六日,中秋节刚过,崇祯早朝下诏:·以袁崇焕付托不孝,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人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由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此种“莫须有·罪名,均属子虚之谈,但生性多疑又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出于某种原因,非杀袁崇焕不可。当日午时,·风霾昼闭,白日无光·,袁崇焕被押赴北京西市以惨无人道的·磔刑”处死,时年46岁。崇祯磔杀了袁崇焕还不足以解恨,原来还要诛其九族的,得何宠极力申求,免死者300余口,但兄弟妻子仍然流放三千里。 

    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的罪名遭·诏磔西市”,伏刑之惨状,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的百姓不明真相,受到奸臣阉党宣传的蒙蔽,都相信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说法而恨之入骨,·见磔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乃止。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袁崇焕就这样横遭·千刀万剐·惨绝人寰的磔刑。但面对此桩千古奇冤,袁崇焕至死莫白。 

    袁崇焕与岳飞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死得最悲惨的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前线被南宋高宗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回,让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冤杀于风波亭;袁崇焕千里勤王,击溃后金围攻京城之后,被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的罪名逮捕下,并以磔刑处死,后世称之为·节比文山(文天祥),冤同武穆(岳飞)·。 

    从后金建立以来的历次南侵来看,袁崇焕是惟一能够抵挡和屡败后金大军、捍卫边关的杰出将帅,崇祯帝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也就是说,袁崇焕一死,明朝亡国已成定局。 

    迷信风水 自毁·长城” 

    袁崇焕是以“通敌叛国·的罪名被处死的,当时人们不明白真相,这个“卖国贼·的罪名让他整整背了153年。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乾隆帝弘历披阅《明史》,发现袁崇焕的冤案,感慨“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尴尬,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致使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载《清高宗实录》)。又阅《清朝实录》,查出是皇太极通过杨、李二太监使用“反间计·,假崇祯之手将劲敌袁崇焕除掉的史实。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案情始末终于真相大白。并·着广西巡抚查出袁崇焕后裔,量材录用,以奖忠良”。 

    但人们对此疑惑不解:如此拙劣的“反间计·,果然能使勤政克劳,常以英主自诩的崇祯皇帝决然无顾地诛杀一位战功赫赫、“进退一身关社稷·的边关大将?这是历史悬案,清史此说姑且存之。但此说终究值得怀疑,清朝入主中原,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至乾隆中期长达153年之久,此前何以不出现?而后来论者虽汗牛充栋,但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袁崇焕真的“通敌叛国·,崇祯为何还重用袁手下生死与共的大将祖大寿?又为何不马上处死他而要延迟至8个月之后?崇祯诏谕袁崇焕的·罪状”中·专恃欺隐”指的又是什么?为何他非要处袁崇焕以·磔刑”来泄愤不可? 

    明思宗朱由检17岁登基,从他开始时所处理的许多大小政事看,他是个有一定知识的人,自小经筵师讲教,文墨智能远胜其兄朱由校。他诛杀了魏忠贤,清理了一批逆党,起用了许多贤才。这些均被当作了不起的大事,有“英明果断”之誉。中国历史上施用·反间计·及诬陷忠良通敌者不乏先例,但中不中计,确可判断国君的贤愚。崇祯帝中计,虽不排除这个刚愎自用的君主用人多疑,正如《明史述评》所说,·无知人之识·:但查查袁崇焕投身辽战几年的光荣历史,看看眼下千里赴难,出生入死的表现,戳穿“反间计·是不难做到的。总的看来,崇祯帝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庸之君”,此计应不是磔杀袁崇焕的主要因素。

但是什么因素让崇祯非杀袁崇焕不可呢?究其原因,一是崇祯帝所说的·专恃欺隐”,但袁崇焕隐藏了些什么深藏不露的秘密?又为何让崇祯忌讳莫深、寝食不安,必欲置之于死地?二是出现在袁崇焕身上的种种“神奇”行为和异常·征兆”。 

    事实是,袁崇焕考上进士后,初授福建邵武知县,此后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十年间,袁崇焕政绩、战功皆卓著,连升十三级。这在封建时代是极为罕有的,从而引起了朝野的关注和疑惑。 

    面对这种疑惑,袁崇焕颇为隐讳。按封建时代,一个人一旦考上进士,以及朝廷任用大员,朝廷都要派出国师到各及第进士或候任官员的家乡去勘踏其家山屋宅风水,看其能否出得如此人才,如无良好的家山屋宅,不仅不被任用,甚至还被作为·天生妖孽”而诛杀。袁崇焕威震辽东,屡屡晋升,恩宠奇遇无以复加。他明明是以藤县籍举子应会试,进士榜公布写得清清楚楚,国子监题名碑也刻得明明白白,但他却对自己的出身讳莫甚深,一时对人说·寄居平南,应童子试,受人攻讦,改籍藤县·,一时又说“祖居东莞,飘零20年”,考中进士后又故意回到东莞去拜祖祭墓,罢官回籍也故意绕道广东才回藤县,尽量小心翼翼,隐瞒其在藤县的家山屋宅。但在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关高度严密,无孔不入的明朝,并非“英雄不问出处”的乱世,袁崇焕此举却欲盖弥彰,弄巧反拙;引起了妒忌的阉党和多疑的崇祯帝的极大狐疑。 

    崇祯帝在其初登大宝,诏令起用袁崇焕之时,便令内廷太监与锦衣卫暗随诏使追寻袁崇焕去向,召其回京任职,并暗访其家山风水。寻至白马,只见此地山川奇胜,风光迥异,必是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之所,回朝禀报,更令崇祯帝心神惊疑不定。但边事垂危,朝廷正在急需用人之际,心中虽有不解之惑,还是擢升了袁崇焕,疑人重用。崇祯起初对袁崇焕尚是非常信任的,“擅杀毛文龙”后也不加指责,直至率师勤王还授以重权,却在强敌一退去就将袁崇焕系下大狱,虽有“反间计·一说,崇祯也只是怀疑,一时难辨真伪。所以逮捕袁崇焕下狱后,又派出国师到白马莲塘来勘踏,得知其宅乃·飞凤饮水”之格,其祖父袁西堂又葬在凤凰岭·飞凤含珠”之穴,《葬经》有云:·凡鸡地者必出王。”锦鸡者,凤凰也。其祖母又葬在贵能出天子的濛江“帅地(象棋地)·(今濛江镇袁屋坪塘冲,大泥墓尚存),家山屋宅,处处皆风水大地,处处有帝王之气。 

    崇祯帝本来就笃信风水之学,听后惊恐万状,惟恐江山被夺,又加上首辅温体仁等阉党佞臣罗织袁崇焕“早有谋反之志”,说其诗“横戈原不为封侯·,·封侯”都不要,不是明摆着想当皇帝吗?他的名字·崇焕”,不就是要把“崇祯”换掉?如此这般,袁崇焕阴谋与阳谋都·证据确凿”,他不仅“通敌叛国·而且要颠覆大明江山社稷取而代之,这是·滔天大罪,祸心深不可测·,崇祯帝自然咬牙切齿,恨声不绝,即使将袁崇焕千刀万剐也难解其心头之恨。真可谓迷信误国,自毁长城,到头来断送了明朝江山,崇祯帝也落了个自缢身亡的下场。 

    奸臣阉党 落井投石 

    朝中权臣、阉党罗织罪名,为被袁崇焕斩杀的毛文龙报仇,崇祯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忌恨袁崇焕·擅杀边帅·,藐视皇权,又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所以才自毁长城,磔杀袁崇焕。此一说言之凿凿,颇为此后代史家认可。 

    但事实上,奸臣阉党必欲制袁崇焕于死地,为毛文龙报仇或许有之,但袁崇焕·擅杀边帅·之罪却是不能成立。不过,他的死与党争、党锢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是无疑的。 

    在辽战中,明朝比较有作为的军事统帅先后有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熊廷弼是湖北江夏人,初为楚党。他曾三入辽东,在辽战中两起两落,因主张·以守为战”,被浙党排斥,最后转而与东林党人结合。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遭阉党杀害。孙承宗是江苏高阳人,东林党的骨干,广宁战役后,自请督师,在辽4年,辛苦经营,收复失地700里,初步稳住了辽东形势。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虽非东林党,但其被擢用、建功、遇害又无不与东林党相联系,是一个深受东林党影响的抗击后金的边关大将,他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6年)中进士后授邵武知县,就在这一年发生了,“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的消息震动朝野,也激励着刚刚踏入仕途的袁崇焕。 

    天启初年,东林党一度参政。面对民族矛盾激化,他们能以国事为重,重视人才,加上袁崇焕的座师是内阁大学士韩炉(东林党人),所以,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很快被东林党发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二月,御史侯恂(东林党人)请破格用人,袁崇焕即被提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同月,超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在辽东,袁崇焕勇于任事,多次深入敌前,·将士莫不壮其胆·。不过袁崇焕真正发挥其军事才干,还是在孙承宗经略辽东之后。 

    广宁失陷后,朝廷内部更加惊慌失措,“大小臣工惟思避难,甚至托故移家·。这种惊慌失措反映在军事上则是由萨尔浒战役以来,力主·大张挞伐”,反对·以守为主”变为放弃辽东,退缩山海关。于是辽左前线发生了·守关外·和·弃关外·两种战略主张的争论。兵部尚书、辽东经略王在晋认为,“东事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因此,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铺筑重关,实际上是放弃关外。这种主张,得到视事尚书张鹤鸣(阉党)的支持。张称赞王在晋“铁骨赤心,雄才远略,识见如照烛观火·。袁崇焕等中下级官员则反对放弃关外,提出修建宁远城,·守关外,以捍关内”。 

    袁崇焕人微言轻,只得求助于内阁首辅叶向高(东林党人)。经左光斗(东林党人)提议,大学士孙承宗以阁臣掌兵部事,巡视辽东。孙承宗到辽东后,便衣策马,历宁远、觉华,相度形势,决计支持袁崇焕的建议,痛斥王在晋的弃辽主张。他说:·今不为恢复计,划关而守,将尽撤藩篱,日哄堂奥,畿东其有宁宇乎?·尽管孙承宗苦口婆心,但王在晋始终固执己见。 

    如何对待十三山人民抗击后金的斗争,是袁崇焕与王在晋的第二个分歧。后金攻破广宁后,又强令锦州、义州等处人民东迁。由于迁徙中强令雉发,奸杀横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义州人民一半逃回,一半占据十三山抗击。在义州,合城人民誓死抵抗,最后后金兵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在十三山,10万人民在杨三、毕麻子的率领下,多次打败后金兵的进攻,后金久攻不下,筑长围以困之。杨三、毕麻子先后派人突围,向明军求援。袁崇焕主张·声援十三山,决不能委十万人于度外”,并自请“将兵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之势”。孙承宗支持袁崇焕的建议,但王在晋“阳具疏为请救,而极陈其不可救之状”。牵延时日,拒不救援。被围的十三山人民,有6000人乘雨夜逃出,王在晋传檄通判吴士科舟泊笔架山迎之,既不准其人关,又不使之屯牧关外,“载而置之岛,饥疲多死”。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九月六日,后金军屠山,只有两人逃入关内。一场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辽东人民抗击后金的斗争,就这样被王在晋扼杀了。

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宁远战役”前后,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全面窃权。他们在天启五年、六年两次大兴诏狱,残酷镇压东林党人,东林骨干岌岌殆尽。此时,朝中君昏政暗,魏忠贤阉党权势熏天,专制朝政,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劾魏忠贤24四条罪状,结果反遭其陷,导致了首辅叶台山,次辅韩(火广)相继遭罢黜,吏部尚书赵星南等朝臣获狱被逐,一时朝政废弛,殃及边关。 

    当时,上至亲王、公侯,下至地方官吏,无不蝇营蚊附,颂阉媚阉,各地修魏忠贤生祠就有40所。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三月,魏忠贤遣司礼监太监刘应坤等分镇山海关等处,·不时以密封走报·,实际是对袁崇焕加强监视。在东林党失势,失去朝中权臣有力支撑情况下,袁崇焕为蓟辽总督阎鸣泰(阉党)所迫,联名上疏,请求在宁远为魏忠贤建立生祠。这显然是违心的、无奈的,但却被部分不明真相的东林党人视为叛徒所不耻,连与他一起并战边关的上司孙承宗(东林党人)在他被捕入狱时,也没有竭力替他辩罪申诉。朝中阉党余孽,首辅温体仁(毛文龙同乡)、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尚书梁廷栋及高捷、薜国观、陈演等又极力推波助澜,不惜以10万本钱印刷邸报,宣传袁崇焕“通敌叛国罪行·,必欲置袁崇焕于死地,袁崇焕朝中无人替其申冤辩白,自然难逃厄运。 

    至于袁崇焕“擅杀边帅·之罪,其实,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整顿军事的重大决策,也是强化边防布局的必然结果。《东江始末》记载此事时说:·华亭公(钱龙锡)造袁寓,屏去左右,低徊再四。”袁崇焕奏疏中也说:·辅臣钱龙锡为此一事,低徊臣寓私商,臣日入其军,斩其帅。”可见这个决策事前曾与东林党人,特别是钱龙锡秘密商议。毛文龙,仁和人,天启元年辽、沈失陷后,以都司逃朝鲜,后从海道收复镇江。不久,明朝升毛文龙任总兵、都督等职,开府皮岛(朝鲜称之椴岛),号东江镇。毛文龙最初在皮岛建立据点,招徕流亡,联络登州,对牵制后金有一定作用。但是,他很快投靠阉党,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辽东巡抚王化贞、兵部尚书张鹤鸣更欲借毛文龙收复镇江事,改变熊廷弼“以守为主”的方略。熊廷弼从全局出发,曾指出:“三方兵力未集,而文龙发之太早,致使奴恨辽人,焚戮几尽,厚南卫之毒,寒朝鲜之胆,夺西河之气,乱三方并进之本,误专遣联络之成算,目为奇捷,乃奇祸耳。”王化贞不听忠告,轻发偾事,终致广宁失落。 

    此后,毛文龙专横自恣,军马钱粮不受核,杀降民、难民冒功,侵夺军饷,劫掠商船,骚扰朝鲜,不受节制;更重要的是毛文龙与后金早有私通,·阳修阴诱”。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毛文龙在致皇太极的信中说:·大事若成,连各岛都是你的……你如何待我?如佟、李之隆我,我不肯;如西夷之头领隆我,我亦不肯。”“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若从两旁夹攻,则大事成矣,我不分疆土,亦不属尔管辖。”毛文龙叛明降金的罪行昭著,剩下的是待价卖身了。崇祯二年六月一日,袁崇焕与毛文龙在双岛会议,袁提出三方布置,毛认为·宁远兵马俱无用·;袁要更定营伍,毛更是不从。因此,杀毛文龙就势在必行。袁崇焕事后给崇祯的奏疏说:·请旨而出海以行诛·…机一泄而贻患无穷……惟有出其不意,收而戮之。”袁崇焕快刀斩乱麻的果敢行动,深为孙承宗所欣赏。他后来在《闻袁自如被逮》诗中称此举·东江千古英雄手·。《明史》中《袁崇焕本传》也说:·崇焕在辽,与(赵)率教、(祖)大寿、(何)可刚定兵制,渐及登莱、天津及东江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这一切说明袁崇焕整顿东江是必要的,有成效的。而且,袁崇焕握有崇祯帝御赐的·尚方宝剑”,可以便宜行事,即斩杀了毛文龙,袁崇焕也罪不当磔。但毛文龙依仗阉党,朝中权臣又多得其贿赂,袁崇焕断了他们的财路,虽然自己清廉自重,但却不明白贪污受贿是犯罪,阻碍别人升官发财也是·犯罪”,遭至权臣阉党的忌恨。 

    至于·通敌叛国·、“引寇入关”一说,纯属子虚乌有。事实上,袁崇焕对后金绕过宁(远)、锦(州),另觅道路,威胁北京的可能性早有警觉。他在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春就指出,“蓟门单弱,敌所窃窥。臣身在辽,辽无足虑,严饬蓟督,峻防固御,为今日急著·。但是,袁崇焕一疏再疏,终未引起崇祯帝的重视。九月八日,·又报奴已渡河”,袁崇焕“即发参将谢尚政等备蓟,及至彼,蓟抚以奴信未确,仍勒之归·。袁崇焕的援军刚刚被遣还,后金的攻势开始了。十月,后金兵分三路,一入大安口,一入龙井关,一入洪山口。十一月,兵抵遵化。面对京师危机,袁崇焕“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先命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部入援,赵在遵化城下中矢阵亡,遵化失陷。接着后金兵越过蓟州,西徇三河、顺义,直逼通州。袁崇焕急驰入援,沿途分兵防守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蓟州等处,并于后金兵之前赶到通州。袁崇焕突然出现在通州,后金军完全没有料到,惊吓溃败,以为退路已断绝,于是西犯京师,实际上是为了自保而被逼施展的·围魏救赵”。袁崇焕不顾士马疲劳,间道飞抵京师,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进行了一场激战。袁崇焕躬环甲胄,自辰时至申时10个小时,转战十余里,冲突十余合,终于打退了后金兵。皇太极下令退出北京城,保卫北京之战胜利。 

    十二月初一,正当袁崇焕准备乘胜进军之际,崇祯在平台召见袁崇焕,并以·招兵胁和,将为城下之盟·的罪状,将其下锦衣卫狱。这件事与皇太极设下·反间计·的圈套有关。据蒋良骐《东华录》卷二记载:·先是,获明太监二人监守之。至是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遵上密计,坐近二太 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计也。顷上车骑向敌,有二人来见,语良久去,意袁巡抚有密约,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仰卧窃听。庚戌,纵之归。后闻明王用杨监言,执崇焕入城磔之。”实际上,在此之前阉党就已制造袁崇焕通敌的舆论。兵科给事中钱家修在《白冤疏》中说:·江西道御史曹永祚捉获奸细刘文瑞等七人,面语口称:‘焕附书与尹通敌。’原抱奇、姚宗文即宣于朝,谓焕构通为祸,志在不小。次日,皇上命诸大臣会鞫明白·…不谓就日辰刻文端七人走矣。” 

    这显然是阉党一大阴谋。姚宗文原为浙党,天启时依附阉党,曾诽谤辽东经略熊廷弼,使之去职,致使辽、沈失守,现在他又重操故伎,陷害袁崇焕。中国历史上施用反间计及诬陷忠良通敌者不乏先例,但中不中计,确可判断国君的贤愚。崇祯中计,说明这个刚愎自用的君主用人多疑,正如《明史述评》所说,·无知人之识·。查查袁崇焕投身辽战几年的光荣历史,看看眼下千里赴难出生入死的表现,戳穿·反间计·是不难做到的,但此时只信内廷(太监)不信外臣的崇祯,对阉党“借刀杀人”的大阴谋毫无觉察,甚至成了阴谋家的杀人工具。崇祯虽然自己认定“朕非亡国之君,臣皆误国之臣·,实际上他在位17年,换了50个大学士、14个兵部尚书,除袁崇焕外还杀死和逼死督师与总督10人、巡抚11人,自毁长城,令忠臣心冷。嗜杀成性的崇祯帝,处袁崇焕以磔刑也就不足为怪了。就连深受崇祯帝倚重的祖大寿,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四月,镇守大凌河,也由于粮尽援绝投降了清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