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崇焕:死于千古第一反间计

 156手不释卷 2023-06-07 发布于广西


公元1630年,大明崇祯三年,北京城菜市口。

人群激愤,他们要亲眼看着这个大明的叛徒,被千刀万剐;若是能买到这个叛徒身上的肉来吃,那就表明自己是大明王朝的好男儿,还能激发降服清妖的力量。

载着“叛徒”的囚车缓缓而来,人们纷纷对着他吐着唾沫,恨不得生啖其肉。

“叛徒”被朝廷判处凌迟,行刑的时候,围观的群众纷纷出钱购买其肉,一度导致价格不断抬升。

抢到肉的人,对着叛徒吐一口唾沫,口中骂骂咧咧吞了下去。

到了第三天,这个叛徒才死去。

而这个被千刀万剐的人,是大明最后的柱石之臣——袁崇焕!


初到辽东,构建宁远防线

袁崇焕,祖籍广西,生于广东东莞,少时富有才气、心有大志,一直关注明朝的边患。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中了进士,正式踏上仕途,然而此时的他,还只是福建某地的一个小知县。

天启二年,是袁崇焕命运的转折点。他到北京出公差,和朋友谈及辽东事务的时候,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看着这个年轻人,对辽东事务的言论颇为实际中肯,有谋略。于是,推荐袁崇焕为兵部主食。

袁崇焕得以开始接近自己的理想,他就想在辽东这里大展身手,为大明除去大患,建功立业。

任兵部主事不久,命运再次垂青他,王化贞大败的消息传来,京城上下人心惶惶。袁崇焕毛遂自荐,愿到山海关协助辽东经略王在晋,共同稳定局势。

王在晋的防守策略是以山海关作为核心,袁崇焕到达山海关,经实地考察后,认为王在晋的防守策略弊端很大。孤注一掷的防御山海关,必然将战火引到关下,为了保住这山海关,应当将防线北移,在宁远修筑防线抗清。

如此一来,山海关和宁远可以互为依托,在两个防点之间,也留下了一大片战略缓冲带。即使宁远城失守,明军也有机动时间重新部署防线。


然而,朝臣们认为这是多此一举,耗时费力。然而,他们却看不明白,若是孤注一掷以山海关为墙,那就相当于是以北京为墙,若是清军破关,那北京城就是一个被剥了壳的鸡蛋,毫无屏障可依靠。

大学士孙承宗,极为欣赏袁崇焕的提议,这个年轻人也正式进入他的眼中。

没过多久,朝廷召回王在晋,派孙承宗任辽东主帅。孙承宗一到辽东,就立马让袁崇焕前往宁远构建防线。“孙袁”二人联手,大明的天空出现了一丝阳光。

宁远距离山海关约有两百来里,在这里筑城防御,等于砸下了一颗钉子。宁远城修筑完毕后,到袁崇焕死前,满清军队从未攻克过宁远。

努尔哈赤一直视宁远城为肉中刺,天启六年,他率十三万大军,誓必一战摧毁宁远城。

最后的结局是,努尔哈赤在攻城时,受了严重炮伤,数月后死去。

宁远大捷,让袁崇焕成了清军挥之不去的阴霾;倘若他不死,清军能否入主中原,尚未可知。

经过孙承宗和袁崇焕多年的苦心经营,辽东局势逐渐好转,明军以宁远为据点,主动出击,将防线往北又推进了几百里。

朝堂之争,殃及池鱼

辽东局势得到好转,北京城里却越发腐败。

东林党和阉党的争斗越演越烈,先是魏忠贤采取雷霆手段,捕杀了东林党领袖杨涟等六人,东林党失势;后崇祯登基,一举铲除阉党,东林党人还是笑到了最后。


在阉党得势的时候,魏忠贤对袁崇焕是又打又拉,虽然袁崇焕取得了很多战功,都没得到升迁。但是,阉党知道此人可用,从未下杀手。

崇祯继位后,重用袁崇焕,召其进京。

袁崇焕向崇祯提出“辽东三略”,深得崇祯之心,这个年轻的帝王赐给袁崇焕一柄尚方宝剑。这是来自帝王的信任和支持,然而,就是这把尚方宝剑,也会袁崇焕开启了悲剧的结局。

倘若崇祯不是那么刚愎自用、疑心病重,这一对君臣的搭配会不会如同秦孝公、商鞅那般,让大明走出困境,重新崛起呢?

宁远城内,由于没有军饷,发生了兵变。

然而大明的国库也没有钱,袁崇焕没有办法,只得上奏崇祯,希望能以皇家私人的钱发军饷。这事解决后,却在崇祯心里埋下了一根刺,他,开始对袁崇焕有了新的看法。

皮岛,辽东海域中的一个小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可控清、东面和西南可以联合朝鲜、明军夹击清军。清军一直以来不敢倾巢而出,也是顾及到皮岛。

驻守皮岛的是魏忠贤的干儿子毛文龙,毛文龙此人,品行虽不端,多次横行不法,但他是真心抗清,在非常之时,这些毛病其实都可以忍受。而袁崇焕却抓了他,请出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

崇祯听到这个消息,彻底颠覆了之前对袁崇焕的信任,怀疑的种子开始发芽、蔓延。

舆论真的可以杀死人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

其实,清军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大的理想抱负,要入主中原,取代大明。皇太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一直想和大明议和。然而崇祯打心眼里看不起这帮辫子军,根本不予理会。


袁崇焕知道此时不宜在和清军硬扛下去,大明太累了,应该好好休息整顿。可是多次的居中调解,非但没有让崇祯改变心意,反而加重了帝王的怀疑。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大军绕开宁远城,打到北京城郊。

崇祯慌了,那些义正言辞的朝臣乱了。直到袁崇焕带兵赶来,他们才心安。

几百里路,袁崇焕的军队早已困乏,要求进城修整,可是天子和朝臣却心生怀疑,拒绝入城;袁崇焕无奈,要求在城外屯兵修整,也被驳回。

刚愎自用的帝王,要求袁崇焕必须立刻、马上赶走清军。

明军无奈,只能疲劳应战,过程十分艰苦,清军退到了北京城外不远处的南海子。

这时候,其他地方的明军也赶了过来,袁崇焕行使统一指挥权。崇祯十分高兴,要明军立马对清军发起围攻。他哪里知道,现在的士兵需要的是休息,疲劳之师打仗,后果承担不起。

袁崇焕知道其中利害,一直按兵不动,他知道决战的时机还未到来。

崇祯又开始怀疑了,你按兵不动,是不是想拥兵自重?是不是私下和皇太极有什么勾当?

北京城外的清军,在郊外大肆抢掠。

而那些大臣和太监们,在京郊有很多田地财产,心中的怨恨全部对准了袁崇焕。

“清军是袁崇焕故意引来的”

“袁崇焕和皇太极私底下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袁崇焕是要拥兵自重,不顾大明安危和百姓死活”

舆论,真的可以杀死人。此时的袁崇焕和他的军队,成了助纣为虐的不义之师。甚至有人在城墙上举起石头,砸向城外的明军。可悲!可叹!


千古第一反间计,长使英雄泪满襟

杨春,王成德,负责在城外替皇上养马的太监,被清军抓获。

明军降将高鸿中、鲍承先、宁完成,依皇太极所授,特意当着两个太监的面,说道:“这次吃了败仗,是皇上故意为之,今天从明军那里来了两个军官,和皇上商议,大事不久可定”。

次日,这两个太监趁清军“疏忽”,逃将出来,跑进皇宫,向崇祯告密。

崇祯召见袁崇焕,趁机以谋反罪将其逮捕。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气愤,带着部队准备回到宁远。此时。崇祯慌了,赶紧让袁崇焕修书一封劝阻;而那些朝臣们,满口“以国家为重”,个个仁义道德进行劝说。

祖大寿,见到袁督师亲笔信,在其母亲的劝解下,率兵返回。

从袁崇焕下狱,到清军撤退,整整半年时间。

可笑的是,既然怀疑袁崇焕通敌卖国,为何这半年内没有斩杀,偏偏清军撤退后,立马斩杀。

更可笑的是,让一个“通敌卖国”的将军,写亲笔信召回部队;让一个“通敌卖国”的将军,在狱中写信安抚军队抗清!

而那些朝臣们,个个“以国事为重”,最后却卸磨杀驴;那些愚昧无知的群众,生啖英雄肉,何其不幸!

不是千古第一反间计厉害,而是你大明气数已尽啊;自作孽,不可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