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产电视动画片产量为435部261224分钟,比2010年增长18.5%。综观这一年的动画生产情况,会发现一个类似长跑比赛终点冲刺的有趣现象:前11个月总产量为15万分钟,12月一个月的产量却达到了11万分钟。 其实,这种动画制作年终冲刺现象自2009年以来便已表现明显。2009年12月份产量为50687分钟,占2009年全年的29.5%;2010年12月的产量为87971.6分钟,占全年的39.9%;2011年12月的产量为111095分钟,占全年的42.5%。这一比例远大于1/12,也高于2005年至2008年的情况。 动画生产为何要学长跑比赛搞冲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部分动画企业和地方政府“唯数量论”的面子政绩观、投机心态等因素在作怪。 年终冲刺现象在动画产量大省尤为突出。以2011年12月的产量与全年月均产量相比,数量相差最为悬殊的省份依次是:浙江、辽宁、江苏、福建、广东。产量较小的省份年终冲刺现象并不明显,甚至像北京、河北等省市12月的产量还低于全年月均值。动画产量的排名游戏之所以愈演愈烈,主要在于浙、辽、苏、闽、粤几个省份之间的竞相攀比。2011年十大制作机构中除了央视动画之外,其他9家机构均出自以上5省,其中居然有4家企业此前并没有生产过一部国产电视动画片,平潭水木动画、大连卡秀数字科技、沈阳易品动漫、福州翰格文化传播四大“新秀”集体上榜,显示出动画制作中十分严重的投机心态。 投机心态直接导致了一批粗制滥造、抄袭模仿、胡编乱改的动画作品,难以产生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精品力作,平庸之作甚至垃圾作品比比皆是。广电总局推荐播出的优秀动画片在2011年总产量中仅占21%,远低于前几年的平均水平。长此以往,优秀动画片恐怕难以从垃圾动画片的汪洋中脱颖而出,或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可怕结果。 面对国产动画发展的新情况,政府部门应与时俱进,提高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重提高动画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推进动画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产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特别是应改进当前动画播出奖励补贴政策,将目前人人有份的等额播出补贴方式尽快改为根据作品质量高低评审的差额播出补贴方式,以促使动画制作企业更加关注作品质量的提升而不是一味向高数量冲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