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学中几道易错试题的分析

 精彩教师之家 2012-04-12

    [例1](2011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示踪器与标志环都是示踪作用的,可用于研究动物洄游与迁徒线路,尽管教材中并未涉及,但这属于常识的范畴。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都是教材中介绍的调查种群数量或密度的方法,前者用于分布位置相对固定或移动范围很小的生物的调查,如植物与土壤动物、固着于岩礁上的贝类等;后者用于移动范围较大的生物的调查,如草原上的鼠、蝗虫等。如果考生只是机械地理解样方法是用来调查种群的数量或密度的,那么就非常容易误选C。事实上,样方法研究是取样研究的一种方法,无论是研究种群密度,还是研究种群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只要这些生物相对不移动或移动范围很小,就可以采用取样方的方法。标志重捕法可以用来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种群数量或密度,但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这里混淆了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的概念。

    答案:D

[2]下列与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C.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D.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解析]本题最容易错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前者指在垂直方向上物种的分层现象,如森林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分层等;后者指物种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同分布,这种分布常常呈镶嵌分布。高山上从山脚到山顶植物的不同分布并不位于同一垂直空间。从山脚到山顶植物的体现的是镶嵌状的分布,因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选项BC中的错误比较容易识别。生物群落不仅包括特定范围内动物与植物,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构成食网的生物的种类而不是数量。

答案:D

[3]10年重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转载]生态学中几道易错试题的分析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依据实验及坐标曲线,分析清楚每条曲线代表的动物及不同动物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最容易出现差错的。

1中,甲种与乙种动物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快,变化曲线应为C(因DEF在前面增长慢)。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据此推测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1)组1中,由于没有迁入与迁出,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组1中乙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为C,根据曲线,第40天时种群数量为600,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mL600/20mL)。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显然提示后面的分析应该依据实验中动物间的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E。不过,组3中两种生物是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这两种鱼同在河底,只不过一个是在中央底部,一个是在河岸底部,其分布体现的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关系,与实验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所以应与曲线BF的关系类似。

[答案]1)出生率和死亡率  30/ mL2)①DE     水平   BF

[4] 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请据图分析回答:

[转载]生态学中几道易错试题的分析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          。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由图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                

2)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填KK/2)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4)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物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它既不是照射到该系统的太阳能,也不是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太阳能,而应该是通过光合作用被同化的部分,图解中应该是N2。从图中可知,蜣螂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而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属于它获取生产者后未被消化吸收的部分(食物残渣),所以蜣螂实际获得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而不是初级消费者,这是特别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生产者的能量是N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N5,因此能量的传递效率是N5/N2×100%

在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的能量通常的去路是三个方面:一是自身呼吸消耗,二是被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三是被分解者所利用。但这是指某一营养级生物能量的最终去路。如果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除上述三个方面外,还有相当部分是储存于生物体中的(现存量),成为生物体的组成部分的。本题中对生产者的能量去路作了更具体的分解,其同化的能量首先是一部分用于呼吸,另一部分是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仿照这一表达方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路的两个方面也就应该是:一部分用于呼吸,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在本小题中的最后一空,许多考生会疑惑,不知道该填什么,其实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在图示的信息中已给得很充分了。

2)本小题比较简单,生态系统达到稳定时,数量应该达到K值,此时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增长速率为0

3)无论是生物的个体还是生态系统,都能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稳态。而这种调节的机制就是反馈。反馈包括正反馈与负反馈,前者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系统的发展,后者主要导致系统的平衡。所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主要是负反馈的调节。

4)本小题涉及到能量流动的计算。假如人类获取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1,按能量10%的传递效率计算(下图左),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得55;如果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是14,则共需植物性食物的相对值是28(下图右)。前者对食物的消耗量是后者的55/28=1.96倍,这也就说明了后者可供养的人数是前者的1.96倍。

[转载]生态学中几道易错试题的分析



答案:(1N2      0      N5/N2×100%      各种生命活动(生长、发育或繁殖)

2K    0   3)负反馈调节   41.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